嬴政死后,大秦帝国为何迅速败亡呢?

须臾lighting


这个得从好几个方面来说:

第一大秦帝国统一时间太短了,一些六国遗老遗少还活着,还在思念过去。每当有任何不顺心意的时候肯定第一个出来是不稳定因素

第二是秦法严酷,大战过后应该休养生息,可是秦朝徭役太重苦不敢言,人人自危,刑法动不动腰斩,砍手断脚,发配充军,你想一下,饿的活不下去了,能不反吗,

第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秦始皇死的太突然,导致二世和赵高借机赐死扶苏,登基后腰斩李斯,后期又什么指鹿为马,百官人人自危,谁还有心思治理国家啊


旧闻评论员


秦朝的短命不能只看到嬴政去世之后,其实嬴政生前也做了加速秦亡的事,所以我觉得秦朝短命应该全局来看,分为以下因素:

(一)施政理念没有转变

在贾谊的《过秦论》里提到过一句著名的话“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简简单单的一句话概括了秦朝施政的不变通性,也就是说,秦国在打天下,横扫六国的时候,推行“法家”思想,是可以达到强军富国的功效的,一系列严酷的制度让秦国迅速崛起,让六国谈秦军色变。但天下归一后,原各国人民归于秦制,多少会“水土不服”,甚至心存不满,而此时“仁政”就显得格外重要。但秦始皇并没有修养生息,广施恩惠于民,相反的严刑峻法,苛捐杂税、徭役繁重,激化阶级矛盾也是必然的。为秦末农名起义和各国复辟埋下了祸根。

(二)李斯犯浑、赵高乱政

每个朝代的衰落,总有那么一两个祸害,而秦朝的祸害却来的那么早。秦始皇驾崩之时,李斯听信赵高蛊惑,秘不发丧,又拟懿旨传位给胡亥,并逼死名将蒙恬。给秦二世当政期间的朝纲混乱埋下祸根,胡亥也是“不负众望”,赵高把持朝政,屠害忠良,搞得纲纪败坏,民不聊生。

(三)大兴土木、国力衰退

要说秦朝开辟了很多宏伟工程,确实有积极地历史意义,特别是长城的修建,为华夏文明的平稳发展提供了保障,但不得不说,这些工程真的是损耗了巨大国力,以至于后来章邯不得不集结骊山囚徒来抵御楚军。加之长城守卫军的巨大开销,秦末组织大规模的兵团以应战都显得掣肘。

(四)诸侯国的崛起

要说秦末农民起义伤及不了秦朝元气,但诸侯国多年的仇恨一触即发,顺势而起,一发不可收拾,项羽、彭越、田楷哪个都够秦朝喝一壶的,章邯的投降更是让秦朝最后的希望破灭。


棍哥观史


我觉的是这样的:

1 治国的方法没有随着形势的发展而改变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实行依法治国,以军功为升迁的标准,实行连坐法,一人犯罪,全村问斩,这样没有人会包庇了,大家都不想死,所以吏治清明,经济发达,这样,使秦国同仇敌忾,一起抵御强敌,成为了战国七雄独霸一方的大国。这个方法在乱世,诸侯割据称霸的年代,一点问题都没有,武力才能一统天下吗。

而他扫六合之后,就应该治理国家了,凭杀伐而定天下的年代过去了,那些法律也就过时了。六国贵族们本来就因为国破家亡而伤心郁闷悲痛过度,你秦国应该安抚才对呀,让他们忘记仇恨,好好过日子,你可倒好,对旧六国贵族实行法律手段,强制打压,让他们根本感觉不到你的恩泽,又把他们的仇恨激起来了,于是他们立志要为祖国报仇。

而且嬴政还得罪了天下文人,他焚书坑儒,拆孔庙,那么在别人眼中,秦国招纳的只有法家学派,别的学派的诸子百家(包括阴阳学)都是邪说,脑袋是要搬家的,就没人敢去了,后来沙丘之变后,六国贵族蠢蠢欲动,其实也有这些人在其中煽风点火。

他还把百姓得罪了。百姓本来就对秦国的暴政颇有怨言,男子汉大丈夫去服劳役,老弱病残孕种地,竟然还有税要交!!!!老百姓已经吃了上顿没下顿,还要缴税!!!

而且秦始皇好大喜功,修的阿房宫,长城,还去泰山封禅,这都是要人的,秦国扫六合统一六国后,已经是精疲力尽,还要干这么多事,真是让人喘不过气来,秦始皇把他秦国祖祖辈辈的财产都花光了!!

秦始皇在世时,就以残暴闻名天下,人们因为秦始皇的威力而收敛,不敢为非作歹,秦始皇死了,可就没事了,六国贵族就高兴,这暴君总算是死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复国行动了。

所以,真正毁掉大秦帝国的是秦始皇嬴政!!

文涵耀宗: 陈德涵Amy旗下号。

陈德涵不才,望诸位赐教,陈德涵将洗耳恭听!


文涵耀宗


1、错的继承人

嬴政其实一直属意资质优良的大皇子扶苏,继承皇位,所以派他去边关历练,想他挟着军功回来(秦朝尚武、以军功服人),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接替皇位。殊不知,如意算盘打得好,却不如秦始皇的死期来得巧:等不到扶苏回来,秦始皇就挂点了,这就给了胡亥一个绝妙翻身的机会

2、扶苏有够愚孝

秦始皇暴毙时,虽然扶苏远在边关,但是他对胡亥并不是毫无反抗之力,相反,秦军德高望重的大将军蒙恬一直在他身边支持,他如果不是那么愚孝的话,大可以反诬胡亥篡位(扶苏是长子),与蒙恬领兵杀回咸阳,依当时蒙恬在军方德高望重的地位,各地秦军未必都听胡亥指挥(秦军很看重军功卓越的将领)

可惜,虽然蒙恬怀疑秦始皇遗诏的真实性,但扶苏一听老爸死了,即刻也抹了脖子,连带拖累蒙恬当垫背

3、胡亥死的太早太早了

虽然前面说,秦始皇暴毙、优秀的扶苏冤死,对大秦帝国有一定的损失,但无论如何,能凭借阴险的计谋夺取皇位的胡亥,怎么着也对统治帝国有几把刷子,就算是个庸才,凭着大秦历代累积的基础、实力,也够他慢慢败几十年的

但历史又加入了一个最致命的转折点:没两年,他就挂了

4、最终的结局:大秦帝国群龙无首

历经秦国历代先王累积的大秦帝国,绝对是一个皮糙肉厚的坚实基础,但它的坚实,是建立在皇帝没问题之上的

胡亥死后,年幼的子婴,根本毫无统治帝国的经验,就算是他背后的太上皇赵高,也无任何统治经验(赵高虽然服侍秦始皇多年,但说到底,太监就是太监,统治手段和处理国事上,赵高其实是个白痴,并没有学到什么)

纵使秦始皇暴毙、扶苏冤死、胡亥早夭,但大秦帝国始终是一个由历代秦朝累积而来的基业,它不缺钱、不缺粮、不缺将、更不缺兵,唯一缺的,只是一个可以指挥这一切的皇帝!!!

终于,大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亡了!





大河墨池苑


秦始皇死后,大秦帝国就迅速的灭亡了。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是秦始皇太迷信武力能征服一切,因此在他在位时,发生了焚书坑儒等不得民心的事情,当秦始皇死后,后继者秦二世更是残暴,秦军也不再是那支虎狼之师,长期被秦残暴统治的百姓不堪再忍受痛苦,纷纷揭竿而起,反抗秦的暴政,再加上秦二世没有秦始皇的统治能力,因此更加加快了秦的灭亡,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存在时间比较短的朝代。

所以可以看出,秦始皇在位时,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用儒家的一套思想来加固自己的统治,只是一味地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最后在秦始皇死后,被别人用武力反过来推翻了秦的统治。

如果秦二世能够实行仁政,那也可以极大地缓解阶级矛盾,但是历史只是假设,这说明光迷信武力是不能征服人心的


旭明奋力


秦朝统一之前对手是六个诸侯国,齐国赵国楚国都是当时实力不逊于秦国的对手,而且还有匈奴这个强大的外敌,但是这些对手最后都败在了秦军的剑下,后来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虽然声势浩大但是按当时秦朝的军事实力来看不足以致命。

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内部,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前跟其他的诸侯国一样由贵族阶级统治,这些贵族公卿们天天纸醉金迷混吃等死,商鞅来到秦国后一改秦国的风气,法家思想在秦国发扬光大,虽然最后商鞅被贵族处死,但他们意识到了变革可以使秦国变得更强,再有范雎蔡泽张仪吕不韦李斯等的加入,整个秦国从上到下都在为变强而努力奋斗,自此秦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直至统一全国。就算秦始皇再残暴,徭役再繁重,底层百姓也不敢瞎起哄造反。

但是这些在秦始皇驾崩秦二世继位后发生了改变,当初赵高李斯篡改诏书逼死了扶苏让小儿子胡亥继位,本来皇帝宝座无论如何也轮不到胡亥来坐,所以胡亥对赵高是感激涕零言听计从,赵高说什么就是什么赵高说是马它就不是鹿,光控制了皇帝还不够,还有这群大臣,法家思想这个时候已经用不上了,所以李斯也得腰斩,天下统一了这些大臣们也不需要为建设四化而努力了,现在他们的首要作用是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谁不听话的就送他去伺候始皇帝陛下。

等各地反抗暴秦的义军揭竿而起的时候,秦朝那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将领们已经变成了油嘴滑舌溜须拍马的奸臣了,再也不是那个遇强则强的大秦了,所以说秦国灭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在内部。


SHRIKEI


哀亡原因主要有三。

第一,赵高乱政,国无栋梁。

秦始皇去世后,胡亥上位,赵高当政,赵高只是权臣,无任何治国理政之能,指鹿为马,利令智昏,腰斩李斯,竟然想做皇帝,完全没有心事理政。抚苏被逼杀,蒙氏兄弟先后处死。南越赵陀无力北顾,因此,秦朝的政治中心失去应该有的运转能力。

第二,矛盾激化,失去核心阶层。

六国被灭之后,各国贵族没有应该有的地位,复国之心犹在,农民等下层阶级得不到温饱,严刑峻法让他们苦不堪言,国家没有团结到任何实力派阶级,灭亡是必然的。

第三,统治集团缺少理念,国力没有得到休养生息。

秦始皇北拒匈奴,南建南越,国内实行郡县制,整个国家井井有条,可是到了胡亥时,朝庭毫无生气。他本人不去理政。完全丧失管l理能力。

秦国统一中国,连年征战,国力没有得到休养和恢复,矛盾加大,促使国家灭亡。


道行一憎


在笔者看来,大秦帝国的土崩瓦解是历史的必然,嬴政的死不过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而已。 其根本性的祸根还应该归结于当时秦王朝的施政方针以及六国诸侯贵族:


规模宏大,气度雍容的千古一帝

所谓“汉承秦弊”,可在数千年的封建史中承秦之弊的又何止是汉王朝而已?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土面积,我们的政治形势,我们的语言文字,我们的衣冠服饰等等,哪一桩哪一件的背后没有秦王朝的痕迹,没有秦始皇的背影?作为中国封建史上的第一代帝王,他带给我们的实在太多太多。他终结了长达五百余年的战乱,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一统时代,他废分封行郡县,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使原本因为长期分裂而渐成一家的列国诸侯重新凝聚,再归一家。华夏文明大一统的思想自此奠定,此后数千年的争斗角逐,无一不是围绕着一同华夏,天下一家来进行的。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意识使得这片土地,不管战乱如何频仍,社会如何动荡,人民如何痛苦,最终出现的终究还是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帝国而不是欧洲那样的城邦诸侯。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秦始皇是历代帝王中规模最宏大,气度最雍容的一代霸主。他北击匈奴而筑长城,拒游牧强盗于国门之外,庇佑数千万华夏儿女。他开灵渠修驰道,灌溉千顷良田,沟通千里之外,使啸聚之盗寇不敢弯弓射箭。他征百越拓南荒,设桂林置象郡,扬大秦威仪振炎黄风光,九边四夷俯首系颈,不敢仰观天颜。如斯种种,不胜枚举。虽然这一切事功成就了大秦帝国的千秋伟业,但却也埋下了无尽的忧患,终致堂堂老秦不二世而亡,唯独留下千古遗憾叫人凭吊感叹~



二:大秦王朝的崛起

大秦王朝是崇尚“以吏为师”的,秦始皇更是个为了得到韩非不惜发动战争的猛人。要说他们之所以愿意如此兴师动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就在于秦王朝是“依法治国”政策最大的受益者。而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道百年前的商鞅变法运动。

话说当时的秦国,由于僻居西陲,往往被山东六国所鄙视,将其摒弃天下强国之外,以夷狄之礼遇之,深受刺激的秦孝公发誓要恢复穆公时期的辉煌,东出与六国争横,于是大胆启用刚刚从魏国逃亡到秦国的卫公子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变法图强运动。

随着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行郡县,奖耕战,贱私斗尚首功,为编伍施连坐,等一系列政策的展开,原本相对松弛的秦国变得团结剽悍,勇武善斗。在短短二十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当时天下综合国力最为强悍的国家之一,发展到秦昭王时期,甚至与东方的强齐并称东西二帝。之后随着齐闵王的衰败,秦成为七雄之中唯一隐现出有一统天下的潜力的诸侯。

三:来自权力机的原罪

随着秦孝王的去世,压抑已久的秦贵族终于还是爆发了。继位的惠文王既迫于压力又出于私心得把商鞅车裂而死,但他终究是一代雄主,他深知秦国之所以能够制霸诸侯其最大功臣就是已经被自己干掉的商鞅,只是当时天下人甚至于深受其利的秦王室宗亲对商鞅的意见实在太大,为了安抚人心,维护稳定。商鞅就不得不死,但是人死不代表政亡,“以法治国,以吏为师”的国策已被历代秦王所继承,并且坚定不移的得到贯彻。翻开《战国策》我们会看到自秦孝王开始一直到秦二世胡亥,秦的君王都始终坚持着这一原则,所用来治国理政的人才也大多数都是法家之人,其中帮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的李斯和尉缭子以及后期祸乱朝纲的赵高和二世本人就是最好的证明。

子曰“苛政猛于虎”。试想接受商鞅律法2百余年的秦人尚且还要抱怨国家的“苛政暴法”。而刚刚经历过亡国之战被强行带入到法制时代的六国遗民哪里受得了?原本心中对秦国抱有极大的仇恨,再加上动辄得咎的律法的钳制。既然都是死,何如造反呢?

但是显然秦王朝的统治者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按部就班的实施者“以法治国,以吏为师”得执政方针,丝毫不考虑具体的国情和民情,不考虑大战以后嗷嗷待哺的天下黔首是否需要休养生息,是否还禁得起修驰道筑长城的浩繁徭役?自己的一系列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鸿基伟业会不会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们一任自己的喜好,拍屁股决策~就是这样一股子自上而下的盲目自信,生生断送了这个初生帝国的大好前途~

四:权利的野兽,六国后裔和贵族

毫无疑问,秦始皇始终保持着身为贵族应该具有的雍容大度,在亡灭六国之后他并没有像后世帝王一样赶尽杀绝全族屠戮,而只是迁徙了首恶然后以极大的包容心宽纵了六国的宗室和贵族。也正因此才有了后来的项梁的兵起会稽,张良的博浪沙之锥,田氏兄弟的更相为王,以及魏豹的乘势而起。也许,是秦始皇过度自信,也许是他认为这些人不过都是芥鲜之疾不足为虑,反正最后当一个沦为佣耕的奴隶起来造反之后,这些当年由于他的网开一面而侥幸头绳的人纷纷揭竿而起,俨然成了吊民伐罪替天行道的英雄豪杰~

剥开他们英武的外衣,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展露在外的不过是一张张青面獠牙,肆意狰狞的可怕面目~他们的争斗,驰骋,杀戮,血腥不过都是为了那失去的权势罢了~为了权势,至交好友的张耳和陈余反目成仇,恨不得寝食其皮肉;为了权势,有人背上了弑君之名,有人抛妻弃子;为了权势,两大豪杰隔江对骂,烹食乃父而无所愧违。在这里一切的亲情,爱情以及兄弟之情都是如此脆弱不堪!面对这样一群深陷权力漩涡的人,倘若秦始皇地下而有知的话,会不会后悔当年的决定?


四:最后的机会葬送在自己人手里

由于秦始皇的丰功伟绩,雄才伟略,即使后来搅动历史风云的刘邦和项羽在见识秦皇的威仪之后,也只敢轻声低语,私下意淫的感叹一下“大丈夫当若是”最多再加上一句“彼可取而代之”此外也只能以艳羡的目光不甘的送走秦始皇~就是由于秦皇这个伟岸的背影,使得天下英雄为之气夺,四海豪杰不敢高声而语。贾谊的一句“士不敢弯弓而射箭”又岂是虚语?

本来凭借始皇帝的余威,再加上大秦数百年的声势,如果在后嗣之君能够改弦更张,选贤与能,措置得当的话,那堂堂大秦递三世而至万世并不是不可能的~退一万步讲,即使不能改弦更张,只要稍稍轻徭薄赋,对于大蔽之后的天下而言也是雨后甘霖,足以苏醒万物,澎湃生机了,但这一切最终却还是毁在了狼子野心的的赵高和鬼迷心窍的李斯以及少年懵懂的胡亥手里~一顿凶猛如虎的操作,不仅自剪羽翼,而且授人以柄。大秦祖先数百年苦心经营才换来的一统天下,转瞬之间就灰飞烟灭土崩瓦解了~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一千多年之后的杜牧在沉痛之余,为我们道出了大秦灭亡的悲哀与痛苦~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辈岂能视若无睹,不哀之鉴之呢?

文章系原创,实乃一家之言,抛砖引玉,见笑大家,还望不吝赐教~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不妥,敬请联系作者~


狐笔春秋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大秦二世而亡,主要的问题是出在哪里?

在于未能施行怀柔政策,国家未从战争状态下向和平状态过渡。

一、体制

战时秦国推行法家,以法治国,以严治民,使得秦国国内秩序井然,军民一心,国力和战力都蒸蒸日上,不得不说,乱世推行法家是秦灭六国的制胜一招。但太平之世仍然主推法家,却是不妥。天下一统后,此时应以宽治民,推行道家或儒家都要胜过法家,使民得以休息。

二、税赋

统一天下后,秦朝的赋税仍然太重,此时应该降低赋税,使人民得以积聚财富,而不应该继续横征暴敛。

三、徭役

战争结束,天下百废待兴,社会生产力有待恢复,此时确实可以大兴土木,但应该更多的把劳力用在基础建设等关乎民生的项目上,而不是征发劳力去给帝国修筑宫殿和陵墓。

总的来说,秦朝统治者贵族思想过于严重,对人民的轻视也过度,使用暴力和刑罚来控制人民,而不是靠思想来教化民众,用恐惧是得不到民心的,用压迫得到的只会是反弹。因此战争虽然结束,却不知道休养生息,反而变本加厉奴役天下子民,最终失去天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秦始皇没死的时候,内部矛盾就已经很严重了,从修长城,建阿房宫再到修陵墓,这三项工程已经动了根本。而刚统一,六国的反抗还存在着,同时又对着南越用兵。加上当时的法又太严苛,就进一步导致了内部矛盾的激化。在秦始皇的后期,朋党已经形成,蒙氏集团的军方集团和李斯是矛盾的,逼着李斯投靠了赵高集团,而赵高和李斯是一直在权力中心的,就给了他们伪造遗诏的机会。而以上种种矛盾在秦始皇活着的时候不会太明显,因为他的光芒太耀眼了,把这些都压着了,如果说他不是,程胜,武广啥的,也成不了大气。当然也就没了刘邦同志什么事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李斯为了能活命,把唯一一个有能力压着这些事的扶苏给弄死了,顺带着把蒙恬也杀了,到最后能带兵的武将也没有了。当然也怪秦始皇太自信了,没有明确好好的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胡亥上台后,继续干着天怒人怨的事,就是继续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如果听了下面人的话停了,休养生息一下也没后面什么事了。

子婴还是有能力的,只是没有人辅佐他,身边只有赵高之流的烂人,不亡,才会天理不容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