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朝仅伤亡2万多人,损失沿海几个城市,为何会求和?

无涯在旅途


当时政府内部确实有不同的意见,以林则徐为主的主战派和以琦善为主的主和派。道光帝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先是重用林则徐,后来又派琦善前去议和。之后又对结果不满,罢黜了琦善。

以前普遍对于琦善的评价很低,认为他出卖国家利益。不过现在有一些历史学家开始较为客观公正的看待当时的情况,认为他的观点在当时也是有合理性的。

首先,求和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清政府的军事实力不济。这一点实际上林则徐也有充分认识。不过林则徐认为英国劳师远征,中国占有地利,做好充分准备,应该还有一战的可能。当时林则徐出任两广总督,在两广地区海防上做了较为充分的准备。英国人也掌握了这个情报,因此直接掉头驶向长江,两江地区准备不足,损失惨重。这就充分说明了当时清政府的军事准备是不足的。持续作战情况也不会发生改观。

其次,琦善主张求和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他也意识到了清政府当时外厉内荏,整个管理机制十分落后,不能应对已经进入近代体制的英国。琦善是满人官员当中比较早的接触西方国家,并对西方有较深刻认识的少数成员之一。他之所以认定不能打,是因为他知道英国和很多当时官员所认为的蛮夷不能混为一谈。英国的新式武器,让琦善非常惊叹。他从直观的物质层面就意识到了两者之间的差距,所以他极力反对战争。

最后,琦善对于外交的认识相对而言在那个时代是比较领先的。无论是古代还是近代,乃至于现代,在实力不济的情况下,以较小的让步避免更大的损失,实际上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妥协是外交的重要内容。何况作为满清贵族的一员,他们时刻要考虑的事,如果战争扩大之后,形成全面的国家动员,是否会危及满清贵族的统治?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维持国家稳定是他们可以接受的结果。政治成本,只要在可接受范围之内也没有问题。

实际上,琦善曾经两次和英国议和。第一次是在广东,双方签订了一个草约。但是由于没有得到上级的批准,这个协约没有生效。第二次签约就是在南京静海寺签订的南京条约。两个条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草约所求的战争赔款要远比南京条约来得少,对于政治特权的诉求也远不及南京条约。这说明琦善本人曾经努力争取过更少的损失,但最后战争局势的扩大,使得其个人外交努力没有成功。

以上是从琦善这个当时议和官员的角度出发来分析南京条约的签订。他的观点从现代角度来看,不完全合理。但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来看,是可以接受的。

从当代角度来看,如果不议和,战争可能会进一步扩大。而长江中下游地区优势清廷的赋税重地,那么除了战争赔款之外,因为战争而导致的间接损失可能更为严重。这是清政府要极力避免的。第一次议和未能成功,不得不在第二次当中做出重大让步,自然也就使得清政府不愿意进一步扩大战争,避免发生第三次议和,作出更大的让步。从后人角度来看,清政府当时基于自身利益考虑,以重大让步的方式停止了战争。而如果不停止战争,可能会导致清政府的损失更为惨重,有可能使得清政府更早被颠覆。至于坚持战争就可以战胜英国这种说法,没有任何依据可言,是不可能发生的。


zyb38537240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清朝最后会投降完全是由于道光皇帝的软弱造成的。

在开战之前,清朝以天朝上国自居,把英国看做蛮夷,除了林则徐的广东海防,其他地方完全都没有做准备,而英国海军在广东遇阻后一路向上,连克厦门,定海,镇江,每到一处,由于各处清军基本上就是毫无准备,清军损失惨重,基本就是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情形深深的震撼了道光皇帝,当英国海军舰队到达天津大沽海岸时,道光皇帝就向英军求和,革除了对英军威胁最大的林则徐,而全权委任满族贵族琦善与英军谈判,而当时的清朝朝廷里除了林则徐对英军有较多了解并有应对之策外,其他人特别是满族贵族完全就是以快速了事,欺下瞒上的态度和英军进行接触,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形式不断向着对清朝不利的态势发展,而道光皇帝在看到清军在英军面前一次一次的失败后终于投降认输,和英国签下了屈辱的南京条约,而清朝在这次事件后也并没有清醒过来,最终走向了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不归路。


独特视角看古今


  鸦片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耻辱的战争,没有之一。4000余英军,千里奔袭还能把10万附近的清军打得落花流水,这场因为一个小事件引发的战争,演变为一场军事报复。几次战斗下来,英军看到了东方大国的脆弱,一个大国如此不堪一击。

让我们看看鸦片战争中双方的对比:

一,军事对比:当时清军总兵力大约85万附近,其中包括八旗兵和绿营兵。鸦片战争中清军调集的兵力大约在12万附近;而英军最初派出4000人,后来增加到2万余。然而军事上的人数优势并不是决定战争的决定因素。英军凭借船坚炮利,牢牢的掌握制海权,进攻的主动权也在英军手里;


二,武器对比:鸦片战争中,清军使用的武器是仿造明朝引进的武器,就形式而言,这些属于老式武器,在武器上,英军完胜;

三,海军对比:鸦片战争早期,英军参战的有军舰16艘,运输舰,武装汽船若干,火炮500余门。舰队人数大约万余人附近;而清军的水师主要是福建水师和广东水师,他们最多只能近海防御,至于进攻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清军多年来闭关锁国,武器落后,军舰也是基本没有,与英军强大的海军相比,清军根本无力抵抗,从而陷入被动局面;

史载:林则徐曾经谈过中西差距在于“彼之大炮远及十里内外,若我炮不能及彼,彼炮先已及我,是器不良也。彼之放炮如内地之放排枪,连声不断。我放一炮后,须辗转移时,再放一炮,是技不熟也。求其良且熟焉,亦无他深巧耳。不此之务,既远调百万貔貅,恐只供临敌之一哄。”清军武器落后,统帅也是迷信,视军事如儿戏。结果一经作战便一败涂地。

据统计:中英鸦片战争清军与英军伤亡比为600:1,鸦片战争几次战斗下来,清军伤亡人数高达22790,而英军只有523,双方伤亡对比之大,令人咋舌。

清军之所以一败涂地,主要原因是:长期的闭关锁国和缺乏忧患意识,加上国家长期没有战争,导致军事落后,清政府为了强化统治,又束缚人们的思想,人们尚武精神的缺失,导致十万清军被几千洋人打得落花流水,四亿人口的大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实在是我国历史的莫大耻辱。局势与人心向来都是瞬息万变的,清廷屡战屡败,于是又转向求和,可是还有点不甘心。为了逼清廷就范,英军舰队顺着长江一直开到南京。南京是东南七省的中心,而东南七省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方,对清政府的意义不次于直隶京畿。清政府见长江天险轻而易举的就被英国军队所控制,这一下彻底怕了,只好屈辱投降。其实英国军队当时也就占了几个小岛和沿海几座城市,根本没有力量占领和控制更多的地方,而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就求饶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永远记住。如果你喜欢,欢迎评论 留言 关注 “军中曲奇”。


军中曲奇


清政府腐败的原因!



周贰浮世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丧失贸易主权)


宁波岱宗茶道创始人


因为英军陈兵南京城下,漕运就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