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白河“三苦”換甘甜

位於秦巴連片特困山區的國家級貧困縣陝西省安康市白河縣,是陝西省自然條件最差的縣之一。上世紀70年代,白河人治山創業,萌發出的“領導苦抓、幹部苦幫、群眾苦幹”“三苦”精神成為全國典型。

在當前脫貧攻堅的關鍵期,白河縣發揚“三苦”精神,領導苦抓抓機遇,幹部苦幫幫發展,群眾苦幹幹事業,向貧困發出最後攻堅。

領導苦抓:抓機遇定路子

坡度25度以上的土石山區達白河縣總面積的95%以上。直至2000年,全縣仍有近2.7萬戶9.3萬人住在山地危房中。

幾年前,倉上鎮天寶村有80%的群眾住在“一面山、兩面坡”的土房裡,賺錢只有外出打工一條路。

2011年,陝西省啟動了陝南移民搬遷工程。白河縣抓住機遇,吸引興達公司投資1.5億元,流轉土地6000畝,在天寶村的荒山上建起了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在山腳下建成安置1500人的新型社區,探索出“山上建社區、山下建園區、農民就地變工人”的發展之路。

2017年,柯尊志一家四口從山上破舊的土房搬進陳莊社區裡80平方米的新房。政府還幫他對接扶貧貸款、找銷路,辦起了養雞場。“2014年,因為房子破舊,我家被認定為貧困戶,現在住房問題解決了,養雞場也有了穩定銷路,2016年我主動要求摘帽。”柯尊志說,現在每年養雞8000多隻,年利潤達六七萬元。

白河縣制定了移民搬遷安置“11135”城鄉建設規劃,在全縣建設1個宜居縣城、11個重點集鎮、35個新型農村社區。目前已經基本形成縣城、集鎮和農村社區人口各三分之一的發展格局,累計完成2.8萬戶10.4萬人的搬遷安置,佔全縣農業人口的66.2%,集中安置率達到95%。

白河縣委書記陳暉說,脫貧攻堅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白河縣通過移民搬遷構建城鄉統籌發展體系,培育新型農業主體和社區工廠帶動產業發展,兜底政策保障特困群眾生活促進增收、實現發展。

幹部苦幫:幫發展聚人心

在西營鎮高橋村,全新的村級綜合服務中心正在建設。在繁忙的工地上,安康市委組織部派駐高橋村的第一書記王能葆說:“扶貧工作不僅要給村民定發展的路子,還得把人心聚起來。”

今年年初,王能葆帶領駐村工作隊進駐高橋村,遲遲未開工的服務中心是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村民都希望服務中心建得離自己的自然村近,村兩委也無法達成共識。

“群眾的問題實際上還是村兩委的問題。”王能葆說。為了給村兩委“換思想”,他多次召開組織生活會,進行批評與自我批評,把兩委班子的心結解開。

高橋村是深度貧困村。為了找到發展路子,王能葆跟著村民李永學早上7點進山、晚上7點出山,摸清了溶洞、山寨等旅遊資源。他積極爭取基礎設施項目,拓寬從高速口到村子的公路,為發展旅遊打下基礎。

駐村工作隊的付出村民看在眼裡、記在心裡。幹部的摩托車放在路邊,下雨了群眾幫著蓋上座墊;村民給他們送菜送肉,“埋怨”幹部不收是看不起人。貧困戶肖長軍說,“他們下這麼大的苦幫我們,我們也要跟著他們好好幹。”

幹部真幫實幹的例子在白河還有很多。為了給社區工廠招商引資,西營鎮黨委書記王海波多次冒雪開車到數百公里外的湖北十堰火車站接送客商。客商被他的誠意感動,決定在西營投資建廠。王海波說,目前已落戶6家工廠,解決500人就業,帶來就業收入1000萬元。

白河縣委組織部部長張吉彩說,從縣領導到基層幹部,都有幫扶的村和貧困戶。他們為幫扶對象制定脫貧計劃,週週上門瞭解情況,對貧困戶情況“一口清”。

群眾苦幹:幹事業奔幸福

卡子鎮倉房村在大山深處,當地有能力的年輕人多數外出打工。30多年前,初中輟學的黃治貴到河南煤礦打工,經過幾年的努力,自己開了煤礦。2009年,白河縣號召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他立即回鄉,流轉土地3000畝,將2000多萬元存款投進茶園和茶廠。

“投資農業週期長、收益慢,但只要想到今後幾十年,能給全村人留下茶園和穩定的收入來源,就覺得值了。”黃治貴說。

倉房村全村271戶的茶田都在黃治貴的茶園裡,他們既能得到分紅,又能將茶葉賣給茶廠賺錢。“一手交茶葉一手拿現錢”,讓貧困戶李昌華心裡感到踏實。今年她家2畝茶園產茶59斤,賣了4100多元,還拿到1700多元的產業獎補金。

白河縣委宣傳部部長魯延福說,沒有群眾努力,僅靠外部幫扶,無法根本解決問題。白河縣一方面吸引能人返鄉創業,另一方面在各村鎮開展道德評議活動,樹立勤勞致富先進典型,教育轉化“等、靠、要、鬧”反面典型,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

白河縣縣長李全成說,截至2017年年底,白河縣累計減貧2.9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15個百分點。全縣將持續通過易地扶貧搬遷、發展特色產業、創辦新社區工廠、“志智雙扶”等措施,讓目前在冊的1.6萬戶4.2萬人按期脫貧。(記者 梁娟 蔡馨逸 史湘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