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下廟“會”

華州區下廟鎮的“會”,美地很!

下廟鎮位於

華州城東北之渭河之濱,東與畢家鄉接壤,西與辛莊鄉為鄰,南與蓮花寺、華州鎮相接,北隔渭河與大荔縣張家鄉遙遙相望。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民風淳樸,是一個典型的純農業鄉鎮 、歷史文化名鎮、三門峽庫區防汛重鎮、渭河夾槽區農產品交易集散地。

經歷了千萬風霜雨雪的下廟鎮如今早已舊貌換新顏,但陰曆逢二、六的“會”卻一直沒有改變過。

冬天的下廟“會”


會,是本地人對“集市”的一種通俗叫法,也是在農村普遍存在的一種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集市上的交易種類繁多,生活用品、日用品、果蔬、服裝鞋帽、零食都有,在以往經濟不發達的時期,“會”既是一種商品交易活動形式,也是鄉下的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走,上會走!”只要有人一吆喝,村裡人便三三兩兩地“相干上”去上會了。

這農村的“會”通常是十里八鄉的大事,地點就在鄉鎮的街道上,沿著馬路一溜的排開,賣什麼的都有,雖然也有小小的分區,但基本是隨意擺放的,可能買鞋的就跟賣鋤頭的混在一起。在這街上,遠親偶有碰到,就是買蘿蔔的一抬頭,聊起來就格外的開心,下一次再見要好久的,所以每逢集會,就堵車。

中午時分,通常是一個“會”最熱鬧的時候,來逛會的人越來越多,摩肩接踵。“快來看啊,大清倉!”、“大降價!大降價!”、“便宜些吧!”……站在集市的路口,就能聽到一陣陣叫賣聲、討價聲和爭論聲,各種聲音匯成一片,

就想一首澎湃的集市交響曲。

最有特色的當屬集會上的講價,農村婦女是最會砍價的,這源於她們口袋中的每一分都是血汗錢。這議價講究你退我進,張弛有度,你表現的對物品的瞭解、底價的估計、議價的決心直接影響到能否砍的下來。有時候追的緊了,要假裝撤退,賣家十有八九會叫住你,當然是假裝很吃虧很為難,你也要假裝不情願的走回來,表示接受言和,這個時候就無需理會賣家的叨叨了。所以啊,這一個假走,一個跺腳倒貼,中間也是很有學問的。

下廟鎮的“會”有多久,已經沒有人知道,但即便是如今商品交易已經非常發達,甚至電子商務已經全面普及,這種傳統卻依舊保持著強大的活力,並且在這種特有的環境中,演變出了更多豐富的內容。

冬天的下廟“會”


段革美夫婦經營著自家的乾菜店,蔬菜是老百姓每天餐桌上必須有的,雖然店面不大,但得益於夫妻倆的誠信經營,生意倒也紅紅火火。

冬天的下廟“會”


李盼的小吃車主營烤麵筋、烤魷魚,別看這個改裝過的裝備,生意好的話,一天的營業額也好幾百塊。

冬天的下廟“會”


冬天的下廟“會”


這個我叫不上名字的夫婦倆經營著自家的涼皮攤,這是街道最後老百姓歡迎的一家涼皮攤,每逢過會,風雨無阻。聽說夫妻倆靠著這個涼皮攤掙的錢,供兒子上了大學,完成了學業。

當然,你還可以在下廟的會上看到各種各樣的東西

冬天的下廟“會”


油糕出鍋啦!油糕必須用這種紙包著,吃起來才有感覺!

冬天的下廟“會”


冬天的下廟“會”


各種小零食

冬天的下廟“會”


冬天來啦!該添置新棉衣啦!

冬天的下廟“會”


賣散稱涼皮的夫妻倆

看著都覺得:吃起來涼涼的,再配一杯熱茶,嘹咋咧!那麼要不要買呢?!

冬天的下廟“會”


冬天啦,給娃買雙棉鞋……

冬天的下廟“會”


賣紅薯的

冬天的下廟“會”


賣饊子的

冬天的下廟“會”


哇!真好吃!

對於我來說,是小時候的回憶……

冬天的下廟“會”


賣辣子和買辣子的

總之,要感受真正的“會”,來一趟,絕對不虛此行。


圖文來源丨@美篇 段喜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