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部电影,豆瓣和猫眼的评分为什么会有不小的差别?

不请自来莫推窗


主要是两个平台的人群不尽相同,猫眼本身就是购票平台,受众更大众化、更广泛。看完直接评价两句是很顺理成章的事情。豆瓣没有购票入口,最早是文青聚集地,口味更偏好文艺、内涵。


猫眼评分观众相对来说比豆瓣上要宽容的多,影片有没有爽到自己很关键,所以好莱坞大片、视效类电影、喜剧片、动作片等能带动肾上腺素的商业片,猫眼的评分通常不低。


豆瓣恰恰相反,以前,买票之前先看看豆瓣评分是很多人的习惯,现在也是越来越被同质化了。


影享者film


第一可能是群体不一样评分就不一样了,猫眼用户大多都是购买票后去观影后去评价,这种呢更贴近大众化,这些的话基本渗透一二三四线城市,更多凭借自己观影后的感觉来评价,更加的客观的展现了大家对这部电影值不值得去电影院观影的评价,而豆瓣的话并不直接售卖电影票,豆瓣直接注册就好,群体多是一些文青,他们的评价与大众群体评价是大有不同的,这个群体对电影的故事情节、演员的演技、电影节奏、特效等方面都有自己一定的了解,有自己的看法。而普通大众则觉得我看得开心,电影特效场景宏大,他们就觉得行就行。总而言之就是猫眼大众图乐呵,场景特效大就行。而豆瓣群体则从更多角度评价电影。

第二就是购票网站影响。豆瓣之所以不肯做做票务就是怕影响豆瓣的中立性,如果做票务的话平台肯定也希望上映的电影能引来更多观影群众,所以不排除售票平台删差评。

所以评价群体不同评分也就不同啦,等等还有很多因素组合起来,所以每个平台评分就不同啦。(个人观点)


小林哥精选剧


最大的原因是这两个平台的属性不同,豆瓣是一个资深电影爱好者聚集之地,这里的用户都具有最基本的阅片量和电影审美,他们的观影选择不仅仅是电影院最新的上映影片,更多的是按照自己喜欢的题材类型,主演阵容或者导演。所以在进行评分时的选择会更系统化,比如镜头语言,故事目的性,表达的主题,社会性、演员表演、特效技术等等,再按照自己偏爱的某一方面进行好恶评判,相对更具有专业性。

猫眼是一个具有商业性质的电影购票网站,网友评分的电影基本都是院线上映影片,这样的电影在上映之前就已经有了一轮的商业评判才能进入市场,但是这样的评判标准往往以爆米花大片,和哗众取宠的搞笑电影为主,文艺片非常少,小众的实验电影、交互式电影和伪纪录片就更少,而大众也并不是特别在意。他们观看电影的目的就是业余解压,所以并不追求艺术性和电影感,只要能让自己苦,就算是《前任攻略3》也能被打高分。


影视圈Magazine


豆瓣评分基本上都是影迷观影过后的评分,不是属于购票平台,单纯的只是对影片做出评价,所以作为专业的平台,评分可能会相对较低,因为影迷看过的电影较多,心目中有比较,对电影的质量要求相对较高。

猫眼评分基本上都是一般的普通观众的评分,而且作为售票平台,在猫眼购票之后就可以立即对影片评分,这就相当于是路人对电影的评分,也许对电影还没有真正的解析,看一次过后可能觉得有趣、搞笑或者带来了乐趣等等作为评价的主要因素,所以比较直观。


八神电影院


豆瓣和猫眼评分差距大应该是因为不同的人去评价的,举个例子:川菜来说广东人会觉得太辣了,而湖南人只会觉得太麻了。原因大概就是因为喜欢上豆瓣的和喜欢去猫眼的其实不是同一个人,或者说这两个平台的粉丝受众是不一样的。比如男女比例、年龄层次、兴趣爱好等等方面,所以同样一部影视剧才会出现豆瓣和猫眼的评分不一样的情况,假如你留意会发现暴百度评分也不一样,同样的道理。总不能一部剧出来,国人的看法都一样,也不科学呀!



爆米花小剧场


没有高山又怎能显出洼地。如果他们评分相差不多,又怎能突显他们的个性,他们的水评。如果他们评分相差很少,谁还会去看他们的评分,他们也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就好像两个人比赛,必须得有一个人唱反调,这才有意思,这才能双赢。


幸福来789


猫眼的是比较直观点!


光影剧场



会飞的猪137357763


仔细分析下同一部电影在不同平台评分就一目了然了。豆瓣的评分自然状态明显,其他售票app人为控制明显,主要体现即使是低分的烂片在售票app也会被拔高。道理很浅显,售票app以售票为己任,低分会直接影响用户购票下单付款的欲望。


老KK影


孤陋寡闻啊,只知道豆瓣,那是川菜回锅肉必备佐料,所以肯定豆瓣高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