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对革命事业做出过贡献没?

寻萱忘忧


中国近代的革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节点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旧民主主义革命,这个是知识点,圈起来!

很明显汪精卫在1927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没有对革命做出过贡献的,在这个阶段很多国民党反动派都没有做出贡献,尤其是汪精卫还曾经发动过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从这一点来说,汪精卫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不但没做出贡献,再后来投敌叛变当汉奸后,更是危害了革命。

即使是在旧民主主义主义阶段,汪精卫对革命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汪精卫的人生应该以1910年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为分界线,在刺杀失败后,汪精卫就被下了大狱,鉴于当时的革命形势,清朝统治者放过了他,到辛亥革命成功后,才被人放出。

这期间又与袁世凯结识,呼吁停战议和,汪精卫还是革命党人的汪精卫,但是对清廷难免抱有感激之情,在此期间,汪精卫充当南方议和的成员,参与南北和谈,并且主张让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让袁世凯来担任,二次革命失败后,汪精卫一度出国留学,对革命工作消极怠慢。

孙中山主持国民党改组工作,汪精卫反对国共两党合作,阻挠革命的发展。

当孙中山死后,汪精卫却一改往常不贪恋权力的风格,与廖仲恺、胡汉民、蒋介石等人对广州国民政府的主导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在旧民主主义阶段的后期,汪精卫的所作所为亦对革命有害而无利。

那么,汪精卫在后期为什么还能有这么大影响力呢?这个主要还是归功于汪精卫在加入同盟会之后到1910年刺杀摄政王载沣这一段时间的表现。

汪精卫是书香门第,1902年在广州府试的时候得第一名秀才,1903年官费到日本留学,可见汪精卫就是一个学霸级的人物,尤其擅长写文章,这一点在汪精卫刺杀摄政王载沣后写的一句诗“慷慨歌燕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也能看出来汪精卫的文采。

1905年汪精卫参与组建同盟会,同时主编《民报》,和胡汉民是当时革命党里面重要的笔杆子。

当时针对是变革还是革命,是推翻君主帝制还是君主立宪,汪精卫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大力宣传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在当时引起了重要的轰动,孙中山前期左膀右臂一个是黄兴一个是陈其美,说到底是武上的,而文上面的左膀右臂可以看作是汪精卫和胡汉民,像南洋富家女陈璧君就是为汪精卫的文采所倾倒,后来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1907年汪精卫随孙中山到南洋进行革命,一直到1910年革命活动虽然此起彼伏,但终究还是以失败居多,这个时候很多人对革命前途不看好,也有人认为同盟会的领导人都是“远距离革命军”自己不去指挥革命,反而让大量革命青年去送死,为了打破谣言,重振革命信念,汪精卫亲自到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刺杀行动虽然失败,但是汪精卫的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汪精卫原名汪兆铭,之所以笔名叫作精卫,寓意就是精卫填海的执着精神,汪精卫刺杀摄政王就像精卫填海一样的执着,代表了革命精神锲而不舍,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王朝被推翻。

汪精卫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还是做了一定贡献的,只不过时间较短,1905年到1910年仅仅五年!


史论纵横


虽然汪精卫是毋庸置疑的大汉奸,但是在成立汪伪政府之前,他对革命事业还是有着相当重要的贡献的,所以这里,我们只谈汪伪南京政府之前汪精卫有意义的所作所为。

汪精卫本名汪兆铭,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虽说家境普通,却也是熟读四书五经,拥有一腔热血,立志报国的青年才俊。嗯,是真的很帅,还非常有才,1902年的时候就拿到了广州府试的第一名,相当于广州高考状元了。就这样,有才又帅气还有一腔热血的汪兆铭恰好碰到了回国立志革命拯救中国,宣扬三民主义的同盟会老大孙中山,二人一见便心心相惜,汪兆铭逐于1905年加入同盟会。

在那个时代,绝大多数读书人都还怀有对旧社会旧思想的信仰和崇拜,连曾国藩、李鸿章、康有为、梁启超等都不例外,可年仅轻轻的汪兆铭却被民主制度深深的吸引着,年仅22岁的他就担任起了同盟会评议不评议长的职位,相当于现在的社会批评家了,并用“精卫”的笔名在当时的《民报》上宣扬“三民主义”,抨击保皇派。而他取这个笔名的原因也正是寓意“精卫填海,为革命至死不持”。

年轻人文笔又好,又一腔热血,孙中山当然是非常喜欢的,由此汪兆铭开始逐步成为了民主革命最重要的“笔杆子”之一,前后出任《中兴日报》主笔、《民报》主编等职,为宣扬民主思想做努力。

到了1910年,嘴皮子动动还不过瘾的汪兆铭和黄复生抵达北京,准备要为革命事业动手了,决定刺杀摄政王载沣。后面的事大家都非常清楚了,本来就是一个只能动动嘴皮子的人,干啥子非要抢风头去动刀子,刺杀没成功还被抓了,最后由袁世凯说情被释放,逐成为了袁世凯暗中的棋子,一生葬送在名利场中。


三观粉碎机


贡献当然是有过的,汪精卫的一生是大转折的一生,年轻的时候汪精卫是一个有着铮铮铁骨的革命青年,但是到了晚年汪精卫却变成了一个卖国求荣的卖国贼,最终落得个身死他乡的结果,其实汪精卫的转变是有迹可寻的。

汪精卫是孙中山去世前所指定的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领导人之一,既然连革命元勋孙中山都这么看重他,那么汪精卫一定有过人之处,汪精卫到底给革命事业做出过哪些贡献呢?

汪精卫留给世人最深的印象就是在晚清的时候曾经刺杀过摄政王载沣,在刺杀行动失败后,汪精卫和其同伴黄复生被抓,在狱中汪精卫写下了“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绝命诗,不过最终因为民政部尚书善耆的解救,汪精卫得以被释放。不过在当时的环境下,汪精卫能够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冒险刺杀载沣,的确是一件壮举,此举对于当时的革命党人来说都是具有很大的鼓舞意义的。

辛亥革命之后,汪精卫的革命斗志似乎略有减弱。不过孙中山后来在南方建立革命政权的时候,汪精卫一直追随孙中山左右,在国民党党内,汪精卫一度被视为左派领袖,与工农关系是非常好的,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初期,汪精卫都是政府当中比较积极的主战派,不过九一八和热河抗战之后,汪精卫认为中国军队不足恃,所以就渐渐开始转向消沉,以至于后来成为主和派和投降派的领袖。

汪精卫的投降固然有大环境的影响,但是他自身的心理和生理状态的改变也是导致他后来转向对日妥协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一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青年史学家


汪精卫在沦为汉奸之前,是大有作为的。

汪兆铭,字季新,笔名精卫,历史上经常以“汪精卫”称呼,民国四大美男之一,早年跟随孙中山投身革命,曾刺杀大清摄政王载沣,不幸失败被捕,深陷囹圄的汪精卫,在牢狱中写出:

“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这是多么慷慨激昂的诗句,令人敬仰,佩服之至。若汪精卫此生到此为止,那他一定是完美的,绝对是名留青史的人物。

明知道刺杀风险很大,很有可能有去无回,仍然敢踏出那一步的人。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坚持自己的信念,可担世人所不敢承担之责。

他以精卫之名,曾经执笔和宣扬三民主义的人。

他也是曾经为孙中山先生订立遗嘱之人。

汪精卫的前半生极尽辉煌,可惜为了和蒋介石争权夺利,为了争夺国民党的至高权力,他多次失败多次下野,却依旧坚持到底,可谓是不择手段。九一八事变后,汪精卫仍然组织北伐内战,后多方劝解才罢休。

他就是一个对政治斗争的狂热者,为了权利,没有底线,没有道义。

前半生极尽辉煌,后半生世人唾骂。

历史真的是开了个大玩笑。

然而这个玩笑,还是千真万确。

以上。


木剑温不胜


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头号汉奸卖国贼汪精卫,早年也是一位有抱负、有理想、不畏牺牲、信念坚定的青年革命领袖。

早年追随孙中山参加反对清王朝腐朽统治的革命运动,对孙中山一直矢志不渝。尤其是在孙中山逃难过程中,无论是越南、新加拨还是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地,汪精卫一直鞍前马后、竭尽赤诚,因此成为孙中山最为信赖的人之一。

要说对革命的贡献,很多朋友提到了当年汪精卫密谋行刺满清王朝摄政王载沣,因为行刺失败被清王朝逮捕,表现出一副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气概。实际上,刺杀摄政王,无论成功与否,只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就可以发现这次刺杀行动的意义非同一般。

熟悉清末革命史的朋友应该很清楚,同盟会革命党发动的历次武装起义都是事先在海外从华侨手里拿到募捐款和国外政府的一部分帮助,以此获得活动经费,然后回国在某个地方组织暴动。失败后再转移到国外,再筹款再发动。

同盟会于1905年成立后至1907年在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策划下,先后发动了数次反清武装起义,结果每次都以失败告终。清王朝逐渐意识到孙中山的潜在力量,发出了全球通缉令。

一连串的失败不禁让同盟会这个多方力量结合的革命团体出现了四分五裂的倾向,大家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一些非革命派人士也以各种形式对革命派进行抨击。比如大名鼎鼎的保皇党领袖梁启超于1908年在《新民丛报》上说:你们革命党领导人煽动人家子弟去送死,自己却住着高楼华屋,安然自在,不过是“远距离革命家”而已。

梁启超的话虽然过激了,却也是实在话。的确,每次起义一失败,革命党主要成员基本上全都转移到海外,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类似“戊戌六君子”式的人物。

面对梁启超赤裸裸的指责,有个年仅27岁的热血男青年发话了,表示要用只身前往清帝国首都北京刺杀当朝摄政王的举动来证明革命党领袖不是贪生怕死的“远距离革命家”!这个人就是同盟会创始人之一的汪精卫,时任同盟会评议部部长。

汪精卫用“革命如同烧饭,需要釜和薪。汪某愿做一时轰烈、瞬间辉煌的薪”的豪言壮语拒绝了领袖孙中山、胡汉民和其他一批革命同志的劝阻,毅然踏上了前往北京的不归路。

结果,因为从来没干过当刺客的活儿,汪精卫和同伴黄复生因为机事不密被清廷逮捕。也许是当时清朝正在实行宪政改革,需要彰显仁德、凝聚人心的缘故,对于汪精卫行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这种行为以“误解朝廷政策”定罪而格外开恩,判处无期徒刑。

汪精卫被捕后,驻日本东京的同盟会总部和世界各地的支部都发起了公开营救行动,通过这一行动,处于四分五裂下的同盟会这一最大的革命团体开始重新凝聚,广大人民群众也逐渐恢复了对革命运动的信心。在这个前提下,革命党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规模也越来越大,从黄花岗起义再到武昌起义推翻清王朝,距离汪精卫的刺杀行动仅仅一年半的时间。


大将军威武8


你好,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

一、汪精卫在公派留学日本时,对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心存幻想,去了日本横滨拜会梁启超,希望中国也能进行一场类似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并很欣赏西乡隆盛这个明治维新时的精神领袖。

二、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并成为孙的得力助手,改名精卫,在报刊上发表数篇文章表达革命思想,在清廷和他哥的劝说下,仍坚持革命,并与汪家切割。

三、追随孙中山在南洋以其较优秀的口才四处为革命募捐,深得南洋华侨的信任。

四、在与保皇派的斗争中,为挽救革命党人的信心,毅然冒着生命危险回国行刺清廷摄政王,失败后被判无期徒刑。幸亏第二年就发生了辛亥革命,得以出狱。

五、通过袁世凯之子袁克文认识袁世凯后,以共和思想对其游说,南北议和时,沟通袁世凯方和南方革命党方,后促成。

六、宋教仁遇刺后,曾为确保中国不能再乱撮合孙中山和袁世凯方,但最终由于孙中山坚持讨袁而支持孙中山。

最后,就是参与国民党各派之间的斗争。


历史与人像


汪精卫青年时期最有名的事情就是刺杀清廷摄政王,事败后汪氏被逮,他在狱中留下了那首著名的《被逮口占》,准备以死报国:“慷慨歌燕市,从容作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1912年,汪精卫(后排右二)与家人、友人在法国留学

武昌起义爆发后,孙中山自海外归来,以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但一向与孙中山不睦的章太炎对孙出任大总统一职颇不以为然,他认为大总统这个位子,“论功应属黄兴,论才应属宋教仁,论德应属汪精卫。”从章太炎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汪精卫早年在革命党人中是以德而闻名的。

落水后的汪精卫

著名历史学者唐德刚在其《袁氏当国》中这样评论汪精卫:“我们搞历史的人千万不能为现时观念所误导,不能因为汪精卫当了汉奸,便把他前半生的形象一笔抹煞。”实际上,汪精卫在投降日本人之前,形象一直相当正面,他在民国初年国民党中的地位,也是非常崇高的,仅次于孙中山,排名在黄兴、宋教仁和胡汉民之前,至于后来的蒋介石,和他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可以说,汪精卫是孙中山最中意的接班人之一。

汪精卫(左)与蒋介石

纵观汪精卫一生,他是一个非常标准的文人、诗人和才情之人,实事求是地说,他不适合搞政治。汪精卫犯过许多错误,但党内同志和全国民众都能原谅他,那是因为人们都对这位当年的反清义士寄有厚望,所以每次汪精卫都能东山再起。但他最后却落水当了汉奸,只能遗臭万年了。

还是那句老话:卿本佳人,奈何做贼?


民国年间那些事


汪精卫作为最早跟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人士,跟随所先生辗转各国,口才,文采都为一时之选。年轻时更是一腔热血,刺杀清朝摄政王载沣未遂入狱,狱中作诗,其中名句“慷慨燕歌市从容做楚囚;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更是使其声望达到顶峰(也有说此句为他人代笔)

后来作为国民政府高层,历任各种职务,最高曾经做到行政院长,纵贯整个民国时期,汪精卫都是风云人物,后来与蒋介石闹翻,与主战派决裂,转而谋求与日本人合作,开展其所谓的和平运动,组成伪政府。

汪精卫是板上钉钉的汉奸,而且是影响巨大的大汉奸,但是要说成为汉奸之前对于国家,对于革命的贡献毋庸置疑,此人一生经历破折,在当时复杂的国际局势之下他选择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他还是希望中华民族能够更好,更强


桃花劫13


如果汪精卫不投靠日本人,绝对会非常有前途的,论才华学识觉对是精英!而且汪精卫人不贪财,不好色,没有什么恶习!因为蒋介石的排挤投靠日本人,当了汉奸!


阿酷51242958022


差点成为“洪承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