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被曝裁员20%,锤子裁员60%,互联网寒冬来了吗?你怎么看?

满脸络腮胡的小怪兽


报告显示,2017年以前一直是“用人大户”的行业“互联网/电子商务”已经显得有些乏力,自从2018年第一季度以来就呈现了下滑的趋势。而从智联招聘平台的大数据也显示,在2018年第三季度,互联网行业的招聘岗位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降低了足足一半以上,甚至连续两季度出现负增长。

回顾2018年,其实互联网的“寒冬”一直都在酝酿,上半年就已经传来的阿里腾讯等缩招,就已经从需求端道出了端倪。也因为工作的关系,笔者平日也接触到不少的互联网平台并且与这些公司在业务上有些往来,因此2018年开始就已经在预算上感到了拮据。特别在广告投放上,互联网公司在2018年的预算也可以说是缩水了很多,一方面是整体的消费市场的变弱,另一方面是资金链的紧张。

而在2018年下半年,笔者身边很多创业公司也迎来了更大规模的倒闭潮。一个原因是市场不好,导致大量回款的延期,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现金流就是血液,输血功能一旦被断,可以说熬不过两个月就会倒闭。以笔者自己公司为例,超过50%项目回款周期从过去的3个月延到半年,这样的3个月延伸对很多需要现金流支撑的企业来说是致命。也因为现金流问题,笔者公司才2018年三季度开始相继裁员了30%的人员,并以项目外包的形式继续度过年关。


其实,从2014年开始的互联网项目投资热潮,到互联网金融,虚拟货币、区块链等概念,这几年互联网的创新的确是风光得一时无两,作为先进商业模式的代表,阿里系腾讯系在各个领域野蛮人一样搅局也倒逼出了挺多的创新。


但李教授也认为,冬天不是突然就来的,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李教授的老家有这么一句俗语:有几风流,就有几折堕!用“无间道”里面著名的对白翻译过来,就是: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李嘉图教授


知乎和锤子裁员,不能推导出互联网寒冬的结论。这两家公司裁员,根本原因是经营出了问题,和行业滑坡没有必然关系。如果BAT、京东、网易等企业开始齐刷刷举起裁员大刀,自身经营又没有问题,那么我们可以说互联网寒冬来了。

下面我们说说锤子和知乎的问题。

锤子手机赶上了好时候,但没做出好成绩

锤子科技成立于2012年5月15日,两年后中国进入4G元年,大规模换机潮汹涌澎湃,小米、vivo、OPPO、华为等今天的一线品牌都趁势而起。但锤子手机并没有成为弄潮儿,反而被越甩越远。

罗永浩进军手机圈时,给公司取名“锤子”,期望在手机圈能砸出动静,像他当年抡起大锤砸西门子冰箱一样砸出一片天地。

然后经常在微博上吹牛逼:

低估做手机难度的结果,就是一次次错失发展机会,一次次碰壁掉坑,直至今天的裁员、换人(最新进展,罗永浩已不是锤子科技法人)。

归结起来,锤子科技没出成绩,主要是因为:

  • 供应链控制较弱,常掉链子,表现为几乎每款手机都存在层出不穷的缺陷和质量问题,T1大规模脱胶,M1信号不好,坚果3边框和摄像头掉色,今年发布的R1摄像头刮花并脱胶;
  • 透支粉丝的情怀。罗永浩一直卖力宣传锤子手机的工匠精神,强调设计和工艺质量,但频频曝光的质量和缺陷透支了粉丝的情怀,而且越到后期,产品越难凸显差异化卖点,使得粉丝愈来愈失望;
  • 产品规划混乱,仿效小米杂货铺模式,分散公司资源。锤子T系列是旗舰,R系列主打千元市场,但后来R系列又超越T系列,成为高端旗舰存在,暴露出产品线规划混乱;而且锤子科技还多路出击,从手机延伸到加湿器、智能音箱、登机箱、显示器等等,分散了公司有限的资源;

知乎一直面临商业化难题

知乎当初高举知识分享大旗,规模做大,名头响亮之后,怎么变现流量成为头疼问题。目前知乎应用内的广告不断增多,首页这样的显要版面位置,每隔六七条回答就出现一条广告。

频繁的广告影响了用户阅读体验,但削减广告又会影响知乎的估值和收入,如何平衡两者关系,知乎还没有找到答案。

更重要的是,前期知乎一直以高质量回答著称,用户以“985”“211”高校学生为主,但近来营销内容和抖机灵的段子内容越来越多,娱乐内容增多,有价值的干货内容被稀释,拉低了知乎的口碑。如何突出干货内容,强化知乎的风格,也是一个难点。

另外,知乎给优质内容提供者的回报不高。我看过里面的回答,很多优质内容确实非常专业,需要消耗作者的专业学识积累,查找、梳理归纳资料也要消耗大量时间,据说有时一条优质回答需要耗费数天时间写出,然而回报仅有点赞数和粉丝关注。

难道知乎认为答主们不需要吃饭?

商业化难题没有彻底解决,一方面会影响知乎的估值,进而影响融资,乃至将来IPO,另一方面使收入规模难以扩大。这种情况下,扩张必须减速,减员增效才是正道。



如果喜欢答案内容,请点赞,谢谢!头条号《魔铁的世界》摆事实、讲道理,不粉不黑,专注有营养接地气的科技、商业故事,喜欢请点击关注。


魔铁的世界


2014年11月,李克强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ITFIN)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传统互联网行业日渐衰落,这是无可避免的历史潮流。裁员寒流直卷全球,大体上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1.中美贸易战伤及互联网高科技。

2.资本市场的角逐与退出。

3.高企的物价尤其是房价掏空了大众的消费力。

4.企业发展的正常淘汰机制,行业遭遇洗礼。



总的来说,经济下行,优胜劣汰。互联网寒冬来临,最受伤的是普通就业者,面临下岗再就业的困境,生活容易受到影响,尤其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职场人士。



但愿春天不会太远,谢谢大家。


宏思微想


一个胖子过于臃肿,一旦减肥就会惊爆朋友圈。

同理可证:在广义M2货币增发的情况下,VC和PE圈首先要去掉水分,然后他们投出的钱汇集到了部分企业,这些企业被资本催肥,这部分也要去掉水分。

无论是狭义的肥胖还是广义的效率浪费,现在都存在于我们“尊贵”的企业阵营。

你看看他们下午茶吃什么,冰激凌用什么牌子,水果每个月花多少钱,又烂掉多少必须倒掉。过去是请星巴克咖啡,现在预算紧张了,用瑞幸咖啡。

我们学习硅谷文化,能否学习人家车库创业、耐苦耐劳的精神,少学一点资本主义的奢侈铺张,不要用VC的钱来给自己装点门面——企业最大的职能是盈利,不挣钱的公司关门只是迟早的事。

我还遇到很多浮夸的中层经理人,实业界、风投界都有,不懂装懂,喜好女色,遇到商业行贿不避讳,下了班就定点火锅小聚会,生活作风糜烂。

这种烂人、渣人都是组织的肿瘤,借助裁员寒风去掉,反而不失为好事。把所谓高工资的大脑袋去掉几个,企业不会出事,因为他们平时就不干活,光哄着老板就是KPI,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历来伟大的企业都是在行业淘汰赛中生存下来,遇到春天再度蓬勃发展,今天的BAT,一飞冲天的TMD,都是创始人历经了失败痛苦以后苦练内控功力,才穿越产业周期走到今天的。

寒冬没什么可怕的。冬去春来,本是规律。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脱掉衣服,洗洗澡,彼此照照镜子,治治大公司病和官僚主义,谁年纪不大却有了将军肚,谁卸妆后变得老态丑陋,都有答案。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就是寒冬的价值。

对企业,对个人,都是一样的。


金凡互联网产经记者


新一年的寒冬又来了!

互联网年年在发展,但寒冬年年都会喊!

记得前一段时间因为BAT校招名额缩减,也有人在喊互联网寒冬真的来临了吗?!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似乎又销声匿迹了!

今天我一刷新又出来了互联网寒冬,这次是真的还是只是噱头,只能时间来证明!


借用一下之前在网络上看的几组数据,我们可以看一下:

用非常高逼格的话来讲:


寒冬倒是说不上,各大互联网公司的业绩都保持着相对稳健的增长。但“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不管是"BAT"还是"FAANG",都或多或少面临着增长、政策、外部竞争等方面的不确定性。


用非常个人的观点来看:


互联网寒冬似乎每年都会来一阵,在裁员的公司中,可以分这样两类:

一类真的是没有赶上风口,或者死于风口的创业企业,他们不是裁员,他们是破产倒闭了。

另一类是为了企业更美的将来,主动的进行人才的更迭。快到年底了,各大公司都在忙着做年终总结,一些业绩不好的,被淘汰似乎很正常。

不过,是真风还是妖风,还是需要时间来见证的,我们来年再看!


码农视界


知乎也好,锤子也罢,他们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这个时代,谁给了自己的趋势误判!

我只能说,提问题的朋友看问题还不够深入。

这些互联网公司裁员,不仅不是互联网寒冬到来了,恰恰说明新的互联网工业时代到来了。

人类进入18世界前后经历了四次工业科技革命,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互联网已经是第三次工业科技革命的名词了,现在我们讲的“互联网”,或者说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

说到这里,很多人估计就明白了,现在的互联网,不是淘宝买卖,不是简单的数据通信和处理,而是“云计算、大数据、AI技术、区块链、物联网”等等等等。

我们回到主题:为什么知乎,锤子不行了?

正确的答案是:未来,很快,很多互联网企业都会不行了,这个不行不是互联网寒冬,而是互联网资源垄断之后的新的一次利益的调整和变革。


和前几次工业革命相同,这是倒逼没有创新,或者资本不够的企业,或者说不能适应生存的企业断臂求生或者关停止损的自然规律。

再给大家分享一个概念,现在的互联网企业,我们已经不叫公司或者企业了,很多人将这些公司称之为“新互联网物种”。

  1. 阿里巴巴:电子交易平台新物种

  2. 腾讯:信息交流及游戏娱乐平台新物种

  3. 华为:互联网电子技术软硬件基础供应商新物种

  4. 今日头条:自媒体新物种

不管你是什么公司,除了拥有特别的天时地利人和机遇,想要挑战这四家公司,在未来很久的时间,都是不可能的。别想了,根本就没有!


因此,作为互联网小公司的创业,尽量依附在大平台之下,为此,我给这种情况发明一个词语,大家可以称之为

“互联网寄生”。

知乎比悟空问答出来时间早很久,但扛不住悟空问答的现金补贴,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

  1. 阿里巴巴一年交易流水4万亿,占到中国电商交易的70%;

  2. 微信时时活跃用户达到10.8亿,占到中国人口的85%;

  3. 华为是唯一掌握顶尖移动CPU芯片技术的公司,把爱立信,思科打的爬不起来;

  4. 今日头条把所有的媒体端用户收拾到自己手里,达到8亿。


一个小型的互联网公司,没有持续的资金投入,没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光凭一个模式,几个点子就能利于不败之地,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当前的互联网格局,早已形成了军阀割据的真实状态。各个互联网公司就像谋士和门生,只是为大寡头主子服务,提供出谋划策,统一整个市场的棋子而已。


说实话:个性也好,情怀也罢,就算你是专利创新,在资本和寡头面前,就是个屁!

所以,不是互联网寒冬来了,是互联网的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了,再也难以撼动这些人的行业地位。

唯一的机会就是巨人犯错,政策改造,否则,没有机会。


如果想不明白,就多看历史!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盛极必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这是一个寡头割据的时代,但正是在这个时代,才会百花齐放。


历史也一样:人类的四大文明,中华文明、古罗马文明、古印度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就是在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西方古罗马时代出现的,那个时候恰好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连年混战的时代。


只有乱世出英雄,和平年代,就是老虎,也得给寡头趴着,只能被马戏团玩儿或者关在观赏的笼子里。


但并不是平凡人就没有机会!

看问题,要看实质和真理,要找规律,不要看表象。

越是霸权,越是和平,越是水深,那潜在的危机和革命也就越冲动。

历史本质都是人造就的,人是人性的努力,欲望的仆人,成在梦想,败在欲望!


因此,知乎也好,锤子也罢,他们不是输给了对手,而是输给了自己,输给了这个时代,谁给了自己的趋势误判!


HI木易子杨


可能与最近的五险一金政策有关系吧!现在养一个员工成本太高!提高单兵作战能力是王道。


达摩殿


今年可能是最近这些年互联网行业最难的时候了,看看明年一月份的国家政策,相信许多公司的用人成本会增加很大,现在不管小的互联网公司,还是拥有较好业绩的大公司都开始了跟风裁员。难道除了市场环境变差,他们仅仅怕公司用人成本的提高?不是的,他们最怕的是营商环境变差,也就是政策的反复无常。

看看最近出台的为了支持创业公司、创投行业的优惠政策,反响一面倒的差。为什么曾经原来互联网行业抢着想要的优惠政策现在反而大家都怕了?看看最近几个月发生的事就知道了。

各种补税以及反复无常的政策变化,搞的人心惶惶,谁知道那群家伙下一步会怎么样,先把我们养肥了,然后再搞个几年一起补缴社保款或者税款?谁受得了?

了解上面这些外部环境,再来看最近的裁员,你就想通了,小公司不裁不知道明年公司还能活着不,大公司不裁可能明年会被莫名其妙的政策重伤

最后说一句,被裁的同学大部分还是很优秀的,特别是大型互联网公司的同学,他们进入的门槛很高,有时候可能因为产品线合并,导致相关岗位重合,也可能因为项目烧不起钱了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是这波裁员最大的受害者。

奉劝一些公司的hr,好好对待跟你坦诚因被裁员而离职的同学,他们很善良,请不要用异样眼光看待他们,这个世界善良的人已经不多了。


超级3号


这个问题应该有两方面的原因:

1.确实今年各行各业都不太好做,经济环境不太好,各行各业大部分也就是温饱;

2.互联网行业还有狂欢之后的归为理性,前几年互联网行业过热,什么一个项目只要靠上互联网就能更加容易的拿到投资和政府补贴。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相较其他行业更是在薪资和待遇方面好了不知多少,导致不管什么人通过短期培训大量进入互联网行业,其他行业肯定要受到冷待。

3.在一些方面,互联网只是一个渠道,也就是对传统线下的一个有力补充,千万不可神话。

4.针对公司个体,还有一方面原因就是有其他更好产品的替代,比如知乎有了头条这一强劲对手,锤子感觉一直不算太主流,也就是山寨的品牌认知度高一点,有所淘汰在所难免。


峰236188165


不只是互联网企业,实体企业更是严峻,裁员情况屡见不鲜,现在困境之下企业只能断臂削减成本!先想着怎么能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通用在美国裁员18万人,关键是容易引起恐慌,国家也出台政策不裁员的有社保优惠,现在大情况下是都没折了,经济的一个周期,挺过去就过去了,挺不过去就完了!看谁先能活下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