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對任何心理困境,你都要說:

這是我的,但我不是它

煩惱是我的,抑鬱是我的,哀傷是我的……

但我不是煩惱、抑鬱、哀傷……

我有比這些前言多得多的自我

在煩惱、痛苦的同時

我還有快樂、自信、幸福與驕傲

那麼

你就成了痛苦的主人

而不再是臣服於痛苦的奴隸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人不知道自己是誰,能理解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這跟年齡與經歷有關,跟審美與價值取向有關,也與所處的情境有關。我經常嘲笑那些追求“自我成長”的朋友們,其實你並不是成長了,而是知道了你不知道的自己,那些東西本來就在你的生命中,你只是重組了你的內心現實。

如果我們對過去發生的事情耿耿於懷,不能釋然,那麼問問自己:“如果那件事對今天的我有一個好處,那是什麼呢?”如果我們遇到一件煩心的事,我們也可以問自己:“假如這件事是我必須要經歷的,是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我該如何去珍惜?”

中國文化蘊含著不少佛學思想,“命中註定”是一種有效解釋,如果註定是這樣或者那樣,對我們的生命來說就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

相信所有的過去你都作了正確的選擇,相信所有的今天你都在珍惜,還要相信所有的明天你都會竭盡全力去努力,那麼你的生命就會一直是充實而愉悅的。

在生命結束的時候,人們只會後悔那些本該做但未曾去做的事,不會後悔做過的、體驗過痛苦並快樂的事情。你體驗過等同於你活過,人不會嫌自己活得多,只會嫌自己活得少,體驗越多生命越飽滿。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我想,不尊重生活本身的需要和生命的自然進程的人,失去的要比得到的多。愛情、歡娛、享樂、休閒與事業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它們是你之所以需要事業的內心動力,也是個人奮鬥的目的。

知道這一點,你一定會發現,在獲得事業成就的同時,擁有一段美好的情感也許才是生命樂中的華彩。在我看來,你小心翼翼地在事業與愛情中作選擇,把本來並不對立的事物對立起來。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你用事業來掩藏自己在情愛中的不自信,這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把內心衝突用昇華的方式加以處理。

安全感來源於我們自己選定的文化,不安全感也是被自己選擇的文化價值觀、概念系統、道德感建構出來的。

當一個人所選擇的文化觀念是多元的、合時宜的、有效的,並與個體相匹配時,一個明顯的特徵就是:身心是協調的,心境是愉悅的,感情是充沛的,體驗是豐富的,精力是旺盛的。

什麼人都敢愛,什麼事都願意做,什麼地方都想去走走,品嚐著生命自由的感覺。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幫助他人可能有三種不同的心理期待:

第一種被稱為“助人者情結”,通常是自我認同不足或者缺乏生活的意義。通過幫助別人來感覺自己重要、有意義,渴望獲得別人的感激、認同、喜歡,在助人的時候很依戀與人形成的那種關係。

第二種是“功利性幫助”,通過對別人提供幫助來獲得更大的利益。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施與小恩小惠,目的是要放長線、釣大魚。或者通過提供幫助來控制一種關係為自己所用。這樣的人內心可能對被幫助者有一種隱秘的憤怒與鄙視,施恩是在顯示權力與優越感。

第三種是“共享性幫助”,自己好了希望人人都好。把人類看成一個整體,彼此血肉相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同時,認為財富是大家的,願意把自己手中的財富給那些更需要的人。

強迫是一個很有意義的詞,意味著不自由。那麼,是什麼讓我們的內心不自由呢?自由是需要代價的,比如冒險、責任、恐懼、失控。強迫是一種對規則的服從—安全的規則、乾淨的規則、正確的規則,藉此我們可以逃避不潔感、不安全感和犯錯。

我們為什麼要尋求乾淨、整潔和一絲不苟呢?因為這些是我們喜歡的文化。文化告訴我們,“你必須永遠正確、不犯錯、有條不紊”,我們就這樣去做了。結果發現,絕對正確簡直是惡魔,讓你寸步難行。

要意識到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雖然是重要的一部分,但卻遠沒有整體重要。所以,維持良好的生活狀態與職業狀態,可以幫助你緩衝分離的痛苦。

要學會愛自己,愛自己永遠大於愛你的戀人。愛自己的人有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因為他會討好自己,善待自己,對自己不好的事也不肯重複去做。

要相信美麗的愛情不止一次,愛情需要更新。如果你是一隻自由的鳥,那麼你絕不會迷戀鳥籠或情網,只有男友成為博大的森林,你才願意棲身。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一個人被打倒了,倒在地上,只要他不再爬起來,誰也不能再一次打倒他。抑鬱給了我們一個休息的理由。既然誰都不能再加害於我,我就可以喘息了。

當我們很累、很不安全的時候,可以歡迎抑鬱的到來,可以合理地倒在地上獲得安全。在這個意義上,抑鬱有時候表達了身體的訴求,拯救了人的生命。

當精神高漲的時候,我們忘我地工作,忘我地付出和奉獻,忽視了肌體的耗竭和生命的日漸脆弱。抑鬱來了,它讓我們倒下,得到了別人的奉獻、關愛、幫助和體貼,精神雖然是不快樂的,身體卻在休息,生命的力量也在恢復。

“自由自在地做自己”的唯一辦法就是無條件地接納和喜歡自己。生命是一種偶合,也是一種和合。我曾說人有四種關係(與自己,與他人,與社會或現實,與自然),首先是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跟自己相處好了,生命本身就自由且圓融。人無意識地否定自己一部分,喜歡自己一部分,結果是內在分裂,心理的衝突與痛苦大多由此而生。

所以,喜歡毛毛蟲的你與喜歡蝴蝶的你,在生命中是同等重要的。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判斷人在社會交往關係中的心理成熟度有兩個重要標準:一是看能否自如地對別人說“不”,拒絕別人是需要勇氣的;二是可不可以主動地要求別人幫助自己,接受被別人拒絕同樣需要勇氣。兩種心理色彩常常具有同時性,有其一必有其二。

如何獲得交流的快樂?如果你的交流是立足於分享,而非誰對誰錯、誰是誰非,交流本身就會給人帶來輕鬆的感覺。如果對方說你錯了,別生氣,因為你相信不同的人對問題的看法是不同的,不必為別人的觀點去煩惱,除非你覺得你需要改變自己的觀念。

當然,讓語言幽默有趣也是增加交流快樂的一種辦法。有時候,交流並沒有確切的目的,交流本身就是目的。而且,日常的交流對維持社交層面的親密感,增進個人對社會的興趣與情緒投入也有好處。

《你在為誰而活》——李子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