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诗宋词受到前人格律限制,会不会达到应有高度?


书中说道:香菱搬进大观园,便央求宝钗:“好姑娘,你趁着这个功夫,教给我做诗罢。”世故的薛宝钗却要她先去从老太太起到各房走走。一心学做诗的香菱晚饭后情不自禁地往潇湘馆中来,拜林黛玉为师学习做诗。黛玉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采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香菱听了深受启发,笑道:“如今听你一说,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诗句新奇为上。”黛玉又进一步指引说:“正是这个道理。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在我看来格律是一种规律,自有诗歌以来,它就自然诞生了,对于天才来说,他们会自然的跟规律契合或有所超越。不会拘泥不化,至于为什么要学习规律,那是因为凡事需要打好基础,只是统筹规律的人更多是匠人或理论家,他们的优势在于总结,而不是发挥,喜欢墨守成规和在套路里出牌。

格律要不要我觉得不必讨论,没有格律来说这个就算不上古诗,但是如果条条框框非要限制于此,那么文字的魅力就会大大折扣,古人并不是排斥格律非要独辟蹊径,只是在格律的基础上,有合适的灵感就会让它尽情发挥,遵循格律不一定有好诗,但是好的旧体诗歌一定有它独特的韵味存在,这就是不必非要死搬硬套的去遵循那基础的藩篱。

而且如果说唐宋要受的限制,我认为不是在格律上,而是诗歌的风格上,正是因为初唐四杰一改六朝靡靡之音,颓废不堪,过于辞藻堆砌的态势,才有了新的变革。


江阳沽酒客


不会。

一、格律,是前人对音乐和汉字音韵美的深度的科学的挖掘和总结。对于音乐和文字文学爱好者,根本不构成限制与约束。反之,格律深化了诗词的内在之美,使得诗词的音乐性、娱乐性、趣味性大大增加,吸引了更多人参与诗词创作。这好比下象棋,马走日相飞田,在规则之内对奕,才更有趣味,才引人入胜。

二、格律推动了诗词的繁荣。至唐宋,唐诗宋词,已是格律诗词的天下。元、明、清的诗词,并未受格律制约,其诗词盛宴并不输于唐宋。这也反证了如果有格律限制,唐宋诗词照样会兴盛。何况唐宋诗人更加灵性、睿智,对诗词钟爱有加。


当代诗词精品


格律规则应牢记,

灵活运用不拘泥。

若因格律碍佳句,

意趣从来位第一。






费玉山905


格律诗词又称近体诗至唐初基本定型,自此以后流传至今。唐诗宋词将中国诗词文化推向了巅峰,诞生了数不胜数的佳作,可以称是诗词文化的代表。但也只是属于中华几千年诗词文化的一部分,例如以前还有楚辞汉赋等(汉赋三大家的作品相当优秀,屈原的九歌天问等,只是名篇太少,传播也远远不及唐诗宋词广)因历史社会的演变,自明代开始格律诗词逐步没落至今,鲜有达到唐宋诗词思想艺术高度的佳作名篇以至于目前都认为唐诗宋词是无法逾越的高山!!!再回头说格律,格律诗词刚才已经说了是诗词的巅峰。格律诗词所最重要的的特点就是“规则”森严,格律顾名思义即“格式规律”,写格律诗词被称为“戴枷锁跳舞”可见其限制之严格。那么在如此严格的限制之下都能创作出如此优秀众多的名篇,不限制会更牛。且前人的作品基本大家都称“古风体”,没有格律限制的那么严格。综上无论有无格律,古诗词的高度都是让我们高山仰止的。


沧浪烟波


不存在的问题,提法有误。唐宋诗词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仅是格律诗的事而是考取功名的需要而促使诗进一步的发展,到了清朝科举用八股文,不考排律了,更加流行的是对联,唐诗也是唐中晚期随着科举制度逐步格律严格并形成的,社会需要促使发展必须承认,最好成就不算是格律诗,还有很多古风,赋,乐府形式的!不能把格律诗做为诗的全部,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而已,限制发挥不说格律诗一句话就解决了的事情,不用讨论。你穿一件衣服非常得体,那不一定是某个牌子的衣服,穿一件中式款的衣服不说是西服,穿一双布鞋不说是运动鞋,骑一辆价值十万的自行车不说是汽车,多简单的事情!西服不代表全部衣服款式,汽车不是全部车的总称,耐克不是全部的鞋,诗词的形式很多,几乎囊括了所有的形式,何必非要在题目后面标识七律七绝呢?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根据自己文字掌握的能力来选用自己合适的形式,完全不妨碍发挥。所以说这个题目是个伪命题。


爱上南山1


这个问题疑是“话里有话”,是和现在一些人感到遵守古诗词格律限制了他们在这方面的发挥的言论相关。

其实应该看到,唐诗并不是凭空生出一套格律的。唐代大盛的是近体诗,近体诗有异于古体诗的,就是从比较自由转向讲求格律。前人的格律没有限制唐人,唐人觉得不够意思,自找麻烦要从严。所以可以说,近体诗是在追求格律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重视追求格律才成就了近体诗。

宋词更是在“倚声填词”中形成,不通音律的,就填不来词。柳永为什么受歌伎拥戴?就因为他能为她们填出好歌词,他要是动出歪脑筋,去改格律,他就被歌伎们抛弃了。

唐宋已经分别把诗词推上了顶峰,后面的各朝,要么自创新体——元曲,要么遵循唐宋已有格律作诗填词。没有人动脑筋让格律来迁就自己。这种“倒行逆施”的想法,只会妨碍现时的人真正学会做唐诗填宋词。

再说,到平台上来征集同情,其实是无济于事的:平台才多大?就算你征集到三五十个“同好”,在读者和评论者的汪洋大海里,连一个水滴都算不上。你照自己的“理论”做出诗来,该挨多少骂,一分也不会少。

不过也不尽然。也有不遵格律反倒名垂千年的。唐代诗人张打油就是一个,现代人作诗常自谦为“打油诗”,说的就是他。他的代表作是:“天兵百万下南阳,外无救兵内无粮。有朝一日城破了,哭爹的哭爹,叫娘的叫娘。”还别说,他前三句韵脚是对的,最后一句他要是坚持做成七字句,肯定没有现在这样精彩!

ZBLiu


从古来诗词没有限定性,诗词种类只是一种标准,考试只是选拨人才的一种标准,一种竞争,不等于都要这么作才叫诗,诗的好坏与格律没有绝对性关系,绝律只能巧合而成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诗,勉强而来的都怕是空架子,不然唐朝几百年只选得三佰首好诗,但还有一部分出律,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蓝天白云126978817


作为当时的一个写作规范,其实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如果没有了所谓的格律,恐怕我们现在来读这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也就失去了味道。

格律相当于一个准则,所有人都在参考这个准则,才有了那个时期特有的格调。如果全部放任自由,可能写出来的不是古诗,而是现代诗!或者说写出来的不伦不类。

正是有了格律,才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总是忍不住就想吟诗。这是一种时代风,也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文化!


四毛看世界


诗词如果严格按照格律填写,会受到很大限制,不能充分发挥诗人们的创作激情,也不会留下千古名句。因此我以为按格律填写,会影响其诗人的知名度。


龙腾狼王


个人认为,应该会有限制,格律可以用,但不是根本。根本是诗本身的含义,故事的完整性,通顺度,以及带来的感受。而且有意思的,越到后来,好的作品越少近代基本没什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