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前不久瀘州有個新聞,說市區內瑞豐公館小區休閒地段,擺了幾條石龍,雖然雕刻精美,但是小區居民覺得很可怕,二來擋了他們的休閒區域,要去移走,筆者這裡不討論這則新聞,只想順便說說弄這個石刻的正是瀘縣的人,具有這麼石刻木刻手藝的能工巧匠。這讓我想起了瀘縣牛灘的木刻技藝。

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瀘縣牛灘木刻藝術是中華土壤裡培育、產生和傳承發展起來的一朵奇葩。牛灘木刻藝術嫻熟精湛、造型優美,在繼承傳統藝術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和魅力。瀘縣木刻藝術題材豐富、工藝精美,是瀘縣先民智慧的體現,是一批一批瀘縣木刻藝師的傑作,是人類歷史長河流動的長久積澱和發展創新的優秀成果,是中國木刻藝術寶庫中的瑰寶。

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傳統的瀘縣木刻藝術主要包括宗教木刻藝術、建築木刻藝術、墓葬木刻藝術和民俗木刻藝術等,講究以刀代刻體現刀鋒,以浮雕為主,圓雕為輔,對用料極其考究,是一項古老的民間工藝,其製作至今保留著原汁原味的傳統工藝。現代的木刻藝術仍然有傳統的木刻藝術種類,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更多以民俗木刻藝術為主,伴有宗教、建築裝飾等木刻藝術,圓雕稍多,浮雕稍次。

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瀘縣牛灘木刻藝術源於商周,盛於漢和宋明清,技藝形成和傳承了2000多年,她的形成和發展與瀘縣的地質地理環境、歷史人口流動、民族文化交流、地方民俗信仰、地域生產生活等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歷經漢代之後各朝更替變化,在地域歷史背景條件下,雕刻藝人充分利用地域經濟的發達和歷史文化藝術的厚重,在傳承中不斷髮展進步,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地域雕刻技藝。

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進步,傳統工藝的作用價值變得越來越弱,技藝的傳承和從業人員愈來愈少,急需搶救保護,以便使燦爛的牛灘木刻散發出更大的光芒。

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牛灘木刻歷史源遠流長、做工精湛,在瀘縣乃至川南地區都享有盛名。 與其他多數民間藝術一樣,牛灘木刻的題材內容主要來源於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說,名人軼事、文學典故、庶民生活、宗教人物、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飛禽走獸、風土民情,以及社會生活等無不涉及。牛灘木刻一面繼承了傳統工藝精華,圖案裝飾豐滿而有變化;一面吸收了西洋技法成分,構圖飽滿、形象逼真、質感豐富。。然而,現在瀘縣從事木刻的人員不是太多,完全根據市場需求進行創作銷售的很少,多是有人請才去加工製作,處於急需搶救保護的狀態。

瀕臨失傳的瀘州瀘縣牛灘木刻——瀘州非遺民間尋蹤

陳裕榮是瀘縣的川南傳統木刻技藝傳承人,今年將近70的他,完成了一件歷時3年精雕細刻的浮雕作品——龍腦橋。這塊浮雕將龍腦橋栩栩如生的形態和宏偉氣勢完整地濃縮在了一起,讓人歎為觀止。

作為川南傳統木刻技藝傳承人,陳裕榮從事木刻木雕已經有50多年的時間了。從15歲開始,他就跟著當地的一位木刻師傅學習。

陳裕榮從小就對繪畫很感興趣,這對於初學雕刻的人來說是個很好的基礎。於是從一開始,陳裕榮刻出的作品就深受老師的讚許。

2012年,陳裕榮第一次看到這座擁有400多年曆史的龍橋時,就被它精美的雕刻深深吸引。

川南傳統木刻技藝傳承人陳裕榮說,原來還不知道,那個東西雕的這麼好,可以說在全國我看了很多地方,龍腦橋的石雕藝術在全國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龍腦橋這個東西必須複製出來,要有複製品,可以在全國範圍之內展示,或者到處展銷之類的,要把我們瀘縣的龍文化展示出去。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陳裕榮就開始著手龍腦橋的雕刻工作。光是準備和選材的工作就花了近兩個月的時間。 陳老製作的這塊龍腦橋木雕,長70釐米寬34釐米,是由兩塊檀木拼接而成,細膩的工藝甚至看不出浮雕拼接的痕跡。龍鱗、龍眼的鏤空雕刻工藝不僅精美,而且其中一隻龍口的銜珠還能轉動。

雖然已到古稀之年,但陳裕榮在木雕道路上的追求卻並未消減。接下來,陳老打算還要將自己的家鄉牛灘古鎮雕刻下來。

陳裕榮說,從小就是在那兒長大的,腦子中就裝了牛灘的佈局,什麼格式,多少樹子,多少廟子,那個形是怎麼做的,那有個老橋,橋上有個龍頭,我有印象。

作為川南傳統木刻技藝傳承人,陳裕榮認為自己肩負著將這份木刻技藝傳承下來的使命。如今,陳裕榮的兒子、兒媳和孫女都傳承了他的技藝,他們將會把這份雕刻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