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前不久泸州有个新闻,说市区内瑞丰公馆小区休闲地段,摆了几条石龙,虽然雕刻精美,但是小区居民觉得很可怕,二来挡了他们的休闲区域,要去移走,笔者这里不讨论这则新闻,只想顺便说说弄这个石刻的正是泸县的人,具有这么石刻木刻手艺的能工巧匠。这让我想起了泸县牛滩的木刻技艺。

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泸县牛滩木刻艺术是中华土壤里培育、产生和传承发展起来的一朵奇葩。牛滩木刻艺术娴熟精湛、造型优美,在继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点和魅力。泸县木刻艺术题材丰富、工艺精美,是泸县先民智慧的体现,是一批一批泸县木刻艺师的杰作,是人类历史长河流动的长久积淀和发展创新的优秀成果,是中国木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传统的泸县木刻艺术主要包括宗教木刻艺术、建筑木刻艺术、墓葬木刻艺术和民俗木刻艺术等,讲究以刀代刻体现刀锋,以浮雕为主,圆雕为辅,对用料极其考究,是一项古老的民间工艺,其制作至今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传统工艺。现代的木刻艺术仍然有传统的木刻艺术种类,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多以民俗木刻艺术为主,伴有宗教、建筑装饰等木刻艺术,圆雕稍多,浮雕稍次。

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泸县牛滩木刻艺术源于商周,盛于汉和宋明清,技艺形成和传承了2000多年,她的形成和发展与泸县的地质地理环境、历史人口流动、民族文化交流、地方民俗信仰、地域生产生活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历经汉代之后各朝更替变化,在地域历史背景条件下,雕刻艺人充分利用地域经济的发达和历史文化艺术的厚重,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进步,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雕刻技艺。

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传统工艺的作用价值变得越来越弱,技艺的传承和从业人员愈来愈少,急需抢救保护,以便使灿烂的牛滩木刻散发出更大的光芒。

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牛滩木刻历史源远流长、做工精湛,在泸县乃至川南地区都享有盛名。 与其他多数民间艺术一样,牛滩木刻的题材内容主要来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名人轶事、文学典故、庶民生活、宗教人物、山川草木、花鸟虫鱼、飞禽走兽、风土民情,以及社会生活等无不涉及。牛滩木刻一面继承了传统工艺精华,图案装饰丰满而有变化;一面吸收了西洋技法成分,构图饱满、形象逼真、质感丰富。。然而,现在泸县从事木刻的人员不是太多,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作销售的很少,多是有人请才去加工制作,处于急需抢救保护的状态。

濒临失传的泸州泸县牛滩木刻——泸州非遗民间寻踪

陈裕荣是泸县的川南传统木刻技艺传承人,今年将近70的他,完成了一件历时3年精雕细刻的浮雕作品——龙脑桥。这块浮雕将龙脑桥栩栩如生的形态和宏伟气势完整地浓缩在了一起,让人叹为观止。

作为川南传统木刻技艺传承人,陈裕荣从事木刻木雕已经有50多年的时间了。从15岁开始,他就跟着当地的一位木刻师傅学习。

陈裕荣从小就对绘画很感兴趣,这对于初学雕刻的人来说是个很好的基础。于是从一开始,陈裕荣刻出的作品就深受老师的赞许。

2012年,陈裕荣第一次看到这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龙桥时,就被它精美的雕刻深深吸引。

川南传统木刻技艺传承人陈裕荣说,原来还不知道,那个东西雕的这么好,可以说在全国我看了很多地方,龙脑桥的石雕艺术在全国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龙脑桥这个东西必须复制出来,要有复制品,可以在全国范围之内展示,或者到处展销之类的,要把我们泸县的龙文化展示出去。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陈裕荣就开始着手龙脑桥的雕刻工作。光是准备和选材的工作就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 陈老制作的这块龙脑桥木雕,长70厘米宽34厘米,是由两块檀木拼接而成,细腻的工艺甚至看不出浮雕拼接的痕迹。龙鳞、龙眼的镂空雕刻工艺不仅精美,而且其中一只龙口的衔珠还能转动。

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陈裕荣在木雕道路上的追求却并未消减。接下来,陈老打算还要将自己的家乡牛滩古镇雕刻下来。

陈裕荣说,从小就是在那儿长大的,脑子中就装了牛滩的布局,什么格式,多少树子,多少庙子,那个形是怎么做的,那有个老桥,桥上有个龙头,我有印象。

作为川南传统木刻技艺传承人,陈裕荣认为自己肩负着将这份木刻技艺传承下来的使命。如今,陈裕荣的儿子、儿媳和孙女都传承了他的技艺,他们将会把这份雕刻艺术继续传承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