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国电视剧中,夷陵之战之后为什么没有孙吴的剧情了?

雲飝飏9


曾经我看到有关《新三国》的一个评价,评价人似乎名气还十分大,比较有权威性。评价是:电视剧《新三国》既没有遵从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也没有遵从正史《三国志》,纯粹是剧组自己的版本。



带着这个评价,末将再看了一遍《新三国》,首先就场面、特效而言确实甩老版《三国演义》,演技方面也十分不错。但剧情方面就属于混合体了【正史结合演义,再结合导演、编剧自己的理解】

演绎方面也已卖点、圈钱为主

【也就是说,《新三国》是把卖点放在第一位,剧情放在第二位】

为什么这么说?

三国这段历史,我们以184年黄巾起义算起到280年天下统一为止。96年时间,期间不管是演义还是正史肯定有精彩的,也有不精彩的。而《新三国》就重点打造精彩部分,


比如吕布、貂蝉、董卓之间的缠缠绵绵。

比如诸葛亮、司马懿之间的斗智斗勇。

等等等等,不精彩的部分全部忽略,甚至好多精彩部分都被忽略,戏份全给了导演以为精彩的部分。

再说回东吴,在尊刘贬曹的演义中东吴本就是配角的存在。夷陵之战作为三国三大战役,这是必演【这都忽略就说不过去了】夷陵之战之后的《新三国》就已经去了七八十集,剩下十来集就是高希希导演设计的最后的精彩【诸葛、司马对决】


观众不熟悉的人物、不熟悉的事件都被忽略。而后期的东吴就属于这样一个情况。

我个人是十分喜欢《新三国》这部剧,但仅仅只能把它当作是一个普通的古装剧来看,不能当正史看,也不能当演义看。


左将军


必须删,要不然就得拍个500集了,或者像老三国加速版一样的快节奏完事(我保证不熟悉三国的人看老三国绝对很多地方云里雾里的,你可以叫个白人试试),至于高导演也可能有些自己的想法加了一些自己的东西,不光删东吴同时也删减掉了部分比如黄巾,宛城,濮阳,界桥,合肥,南蛮,石亭,灭蜀魏吴。所以根本就不是特意删吴的戏份。

当然,三国演义中的吴一直以来都是配角,曹操作为大boos,刘备自己又有振兴大汉使命感,唯独孙吴更多时候喜欢偏安一隅。所以罗贯中写故事的时候自然孙吴戏份就不多。

恰恰因为故事长,电视剧又得拍重要剧情,所以显得不那么重要的东吴势力被一削再削,(作为大部分观众更加喜欢看曹刘大战)

插两句题外话,很羡慕隔壁权游,才几年的故事拍了8季(不包括维斯特洛的历史)


还有日本鬼子也是厉害,能将本国文化发扬到极致的国家,就一个小小的岛国历史能翻来覆去的拍个几十遍,例如“大河剧”就是以人物列传的形式可以吧同一时期的故事分成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什么《武田信玄》《秀吉》《真田丸》。。。(其实全是日本战国时期),

这种方式就相当于《曹操传》《孙权》《蜀汉传奇》。不过好像中国现在也开始这样搞了嚯。。。毕竟5000年的历史可以拍的太多了,删的可不只是个东吴。


松山悠空


这我们需要看看《新三国》到底想表达些什么,有什么特殊的历史价值倾向,也要看看正史中孙权有干了哪些大事。依我看,他晚年的宫廷戏(正史)不比任何一部电视剧要逊色,足以拍成一部电视剧。

这个版本的《三国》对曹操算是再次“翻案”,比起老版曹操的“奸”还多了一点人情味,这体现在哪里了呢?有两个比较著名的细节,一个是赤壁之战后,许褚因为他的并战死而痛哭,曹操安慰许褚,表示虽然许褚手下的兄弟战死,但是许褚还在,这就是未来燎原之火;另一个就是曹操临死前面对旧部元勋和儿子曹丕说的话:“可是我仍然是我,我从不怕别人看错我。”这是何等的霸气。曹操的性格也从较为外漏(参照阵前戏耍袁绍)变得内敛深沉(参见教训曹彰要尊重徐晃)。这也让观众也有了另一种理解历史和小说的思路。

(《三国》中曹操和司马懿)

这版本对于司马懿也是非常“尊敬”,以至于司马懿一死,就可以全剧终了,三国后期重要人物邓艾和钟会都没有出现,姜维也仅仅是打打酱油,也更别提什么诸葛恪和陆抗这些吴人了。在老版电视剧中,给人的印象就是司马懿是坏人的简朴印象。新版的则不然,他是剧情的一个支线,写出了除了魏蜀吴三国以外另一方的奋斗故事。我们以前深受《三国演义》中正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司马懿就是反派,不仅阻挡的诸葛亮还篡了曹魏。其实历史上权力的争夺,哪有什么正义不正义。

(《三国》中的刘备)

刘备比起以前刻板的印象中多了一些实在,实在在何处?就在他对权力的渴望上,汉室的包袱让他既获利又难进取,这一点在和庞统的酒后对话中表现无疑。刘备酒后红着脸,表示他对于西川的渴望,那是一种比谁都想要得到的迫切心态。就是给吕布和貂蝉“浪漫爱情”过多的剧情我属实有点看不懂。

说了这么多,东吴的孙权依然在剧中不是什么关键角色,这在历代的影视作品中都始终贯彻,东吴在荧屏上依然没有什么存在感。孙权在剧中也有另一种表现,他对历任都督的信任再到权力的膨胀,从委任再到独揽大权,表现的是一个少年成为帝王的过程。这也是剧中的亮点,但他的亮点也仅此而已了。他的霸道行为并没有为他增添很多人格魅力,倒是有点兔死狗烹的味道(剧中吕蒙之死就是暗示了孙权下的手)。

(《三国》中的孙权)

上文剧中孙权的特点倒是有些吻合历史,毕竟历史上陆逊也是因为孙权忧愤而亡的(这个剧中没有体现,因为侧重点不在那),《三国志》评价他:“然性多嫌忌,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至于谗说殄行,胤嗣废毙……”这是他的写照,也可以看出来编剧尊重历史的性格塑造。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是在249年,这是一场影响了后续至少百年的一次事件,曹叡死后,北方政局动荡。孙权称帝的时间比曹丕和刘备都要晚,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9年。这基本也被剧中忽略,那是因为此时正值蜀汉和曹魏军事活动期间,重点都在诸葛亮和司马懿身上。

(手绘)

孙权一生中最有成果的两次战争“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都演了出来,其他的真没给他多少露脸的机会,除了两场耳熟能详的大战以外,就没他什么事了,以至于孙权后期疑心四起,后代宗室相残都没有交代。真希望能有作品以孙权为主角,他晚期的宫廷争斗的精彩程度也不亚于任何宫廷剧。


大眼大世界


三国演义还是最老的那版经典,新版的这个我没看过,不好发表评论。但是如果三国演义中没有孙吴的剧情,那么三国演义就变成了两国了,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导演或者编剧脑袋被门挤了。

或者是他们为了刷取流量挣钱,故意的把那些没有什么太多吸引眼球的东西删掉了。


时光溯洄者


不知道没有看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