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國電視劇中,夷陵之戰之後為什麼沒有孫吳的劇情了?

雲飝颺9


曾經我看到有關《新三國》的一個評價,評價人似乎名氣還十分大,比較有權威性。評價是:電視劇《新三國》既沒有遵從演義小說《三國演義》,也沒有遵從正史《三國志》,純粹是劇組自己的版本。



帶著這個評價,末將再看了一遍《新三國》,首先就場面、特效而言確實甩老版《三國演義》,演技方面也十分不錯。但劇情方面就屬於混合體了【正史結合演義,再結合導演、編劇自己的理解】

演繹方面也已賣點、圈錢為主

【也就是說,《新三國》是把賣點放在第一位,劇情放在第二位】

為什麼這麼說?

三國這段歷史,我們以184年黃巾起義算起到280年天下統一為止。96年時間,期間不管是演義還是正史肯定有精彩的,也有不精彩的。而《新三國》就重點打造精彩部分,


比如呂布、貂蟬、董卓之間的纏纏綿綿。

比如諸葛亮、司馬懿之間的鬥智鬥勇。

等等等等,不精彩的部分全部忽略,甚至好多精彩部分都被忽略,戲份全給了導演以為精彩的部分。

再說回東吳,在尊劉貶曹的演義中東吳本就是配角的存在。夷陵之戰作為三國三大戰役,這是必演【這都忽略就說不過去了】夷陵之戰之後的《新三國》就已經去了七八十集,剩下十來集就是高希希導演設計的最後的精彩【諸葛、司馬對決】


觀眾不熟悉的人物、不熟悉的事件都被忽略。而後期的東吳就屬於這樣一個情況。

我個人是十分喜歡《新三國》這部劇,但僅僅只能把它當作是一個普通的古裝劇來看,不能當正史看,也不能當演義看。


左將軍


必須刪,要不然就得拍個500集了,或者像老三國加速版一樣的快節奏完事(我保證不熟悉三國的人看老三國絕對很多地方雲裡霧裡的,你可以叫個白人試試),至於高導演也可能有些自己的想法加了一些自己的東西,不光刪東吳同時也刪減掉了部分比如黃巾,宛城,濮陽,界橋,合肥,南蠻,石亭,滅蜀魏吳。所以根本就不是特意刪吳的戲份。

當然,三國演義中的吳一直以來都是配角,曹操作為大boos,劉備自己又有振興大漢使命感,唯獨孫吳更多時候喜歡偏安一隅。所以羅貫中寫故事的時候自然孫吳戲份就不多。

恰恰因為故事長,電視劇又得拍重要劇情,所以顯得不那麼重要的東吳勢力被一削再削,(作為大部分觀眾更加喜歡看曹劉大戰)

插兩句題外話,很羨慕隔壁權遊,才幾年的故事拍了8季(不包括維斯特洛的歷史)


還有日本鬼子也是厲害,能將本國文化發揚到極致的國家,就一個小小的島國曆史能翻來覆去的拍個幾十遍,例如“大河劇”就是以人物列傳的形式可以吧同一時期的故事分成不同的角度呈現出來。什麼《武田信玄》《秀吉》《真田丸》。。。(其實全是日本戰國時期),

這種方式就相當於《曹操傳》《孫權》《蜀漢傳奇》。不過好像中國現在也開始這樣搞了嚯。。。畢竟5000年的歷史可以拍的太多了,刪的可不只是個東吳。


松山悠空


這我們需要看看《新三國》到底想表達些什麼,有什麼特殊的歷史價值傾向,也要看看正史中孫權有幹了哪些大事。依我看,他晚年的宮廷戲(正史)不比任何一部電視劇要遜色,足以拍成一部電視劇。

這個版本的《三國》對曹操算是再次“翻案”,比起老版曹操的“奸”還多了一點人情味,這體現在哪裡了呢?有兩個比較著名的細節,一個是赤壁之戰後,許褚因為他的並戰死而痛哭,曹操安慰許褚,表示雖然許褚手下的兄弟戰死,但是許褚還在,這就是未來燎原之火;另一個就是曹操臨死前面對舊部元勳和兒子曹丕說的話:“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不怕別人看錯我。”這是何等的霸氣。曹操的性格也從較為外漏(參照陣前戲耍袁紹)變得內斂深沉(參見教訓曹彰要尊重徐晃)。這也讓觀眾也有了另一種理解歷史和小說的思路。

(《三國》中曹操和司馬懿)

這版本對於司馬懿也是非常“尊敬”,以至於司馬懿一死,就可以全劇終了,三國後期重要人物鄧艾和鍾會都沒有出現,姜維也僅僅是打打醬油,也更別提什麼諸葛恪和陸抗這些吳人了。在老版電視劇中,給人的印象就是司馬懿是壞人的簡樸印象。新版的則不然,他是劇情的一個支線,寫出了除了魏蜀吳三國以外另一方的奮鬥故事。我們以前深受《三國演義》中正統思想的影響,認為司馬懿就是反派,不僅阻擋的諸葛亮還篡了曹魏。其實歷史上權力的爭奪,哪有什麼正義不正義。

(《三國》中的劉備)

劉備比起以前刻板的印象中多了一些實在,實在在何處?就在他對權力的渴望上,漢室的包袱讓他既獲利又難進取,這一點在和龐統的酒後對話中表現無疑。劉備酒後紅著臉,表示他對於西川的渴望,那是一種比誰都想要得到的迫切心態。就是給呂布和貂蟬“浪漫愛情”過多的劇情我屬實有點看不懂。

說了這麼多,東吳的孫權依然在劇中不是什麼關鍵角色,這在歷代的影視作品中都始終貫徹,東吳在熒屏上依然沒有什麼存在感。孫權在劇中也有另一種表現,他對歷任都督的信任再到權力的膨脹,從委任再到獨攬大權,表現的是一個少年成為帝王的過程。這也是劇中的亮點,但他的亮點也僅此而已了。他的霸道行為並沒有為他增添很多人格魅力,倒是有點兔死狗烹的味道(劇中呂蒙之死就是暗示了孫權下的手)。

(《三國》中的孫權)

上文劇中孫權的特點倒是有些吻合歷史,畢竟歷史上陸遜也是因為孫權憂憤而亡的(這個劇中沒有體現,因為側重點不在那),《三國志》評價他:“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這是他的寫照,也可以看出來編劇尊重歷史的性格塑造。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是在249年,這是一場影響了後續至少百年的一次事件,曹叡死後,北方政局動盪。孫權稱帝的時間比曹丕和劉備都要晚,曹丕220年,劉備221年,孫權229年。這基本也被劇中忽略,那是因為此時正值蜀漢和曹魏軍事活動期間,重點都在諸葛亮和司馬懿身上。

(手繪)

孫權一生中最有成果的兩次戰爭“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都演了出來,其他的真沒給他多少露臉的機會,除了兩場耳熟能詳的大戰以外,就沒他什麼事了,以至於孫權後期疑心四起,後代宗室相殘都沒有交代。真希望能有作品以孫權為主角,他晚期的宮廷爭鬥的精彩程度也不亞於任何宮廷劇。


大眼大世界


三國演義還是最老的那版經典,新版的這個我沒看過,不好發表評論。但是如果三國演義中沒有孫吳的劇情,那麼三國演義就變成了兩國了,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導演或者編劇腦袋被門擠了。

或者是他們為了刷取流量掙錢,故意的把那些沒有什麼太多吸引眼球的東西刪掉了。


時光溯洄者


不知道沒有看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