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苏锡常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城市控


没有什么前景。准确的说是不在这个层面上进行一体化。

所谓的苏锡常最早是因为乡镇企业模式而提出来的一个概念,和现在的经济地理已经脱节了。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具代表性的三个县,按照经济实力排名,就是无锡县,武进县和吴县。分别是现在无锡,常州和苏州的附郭县。这就是所谓苏锡常概念的由来。但随着乡镇企业模式的衰退,以昆山为代表苏州县市开始以外资为主要的经济推动力,苏州的经济实力就是在这个时候迅速上升的。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苏锡常的概念实际上就已经脱离了经济现实。虽然无锡和常州在之后也开始采用吸收外资的发展模式,但是在规模上和苏州不能相提并论,因此实际上三者之间的模式已经产生了比较大的区别。

至于苏锡常都市圈,本质上并不具有独立性。它实际上是沪宁城市圈的一个局部。之所以将它独立出来,主要是出于政治原因考虑。长三角城市群,真正意义上形成城市圈的,只有两个。分别是北片的上海到南京的沪宁线。还有是南片的杭州到宁波的杭甬线。而沪宁线的发展水准又要远高于杭甬线。甚至于可以说长三角的骨架就是沪宁线。上海到杭州的沪杭线,由于浙江省政府不愿意接轨上海的政治决策,所以并没有发展起来。江浙两省的其他地区,发展水准普遍比这两个地方要差一些,但某些地方可能有亮点,总体而言,不可能形成城市圈。沪宁线当中毫无疑问上海是具有主导地位的。但这对于江苏来说,就显得非常尴尬。一,省会南京没有了中心地位。二,省内第一经济大市苏州,本质上是一个依附经济体。三,规划城市协作的时候又不得不让主角缺位。因此,不得不把沪宁线江苏部分切成两段。于是,把和南京相邻的镇江纳入到南京都市圈,将文化背景相近的苏锡常三市归在一起,成为苏锡常都市圈。这是既照顾南京的省会地位,又照顾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而南京都市圈实在太小,因此不得不纳入长江北岸的扬州和邻近的安徽城市。而镇江实际上一直努力在接纳上海的经济资源,南京溢出的经济资源实际上非常有限,对镇江的吸引力不足。扬州一度非常期待南京的经济资源,但现在还是强调要接轨上海。苏锡常都市圈又形成了一个没有中心的都市圈,但明眼人都知道,那个中心实际上是在外面的上海。无论是南京都市圈还是苏锡常都市圈,真正的核心始终是上海。但在现行的行政区划下,又必须在主角缺位的情况下进行省内的经济规划。总而言之,这就是行政区划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就未来的前景而言,苏锡常都市圈这个概念本身就没有什么太大的现实意义。随着长三角协作的强化,以后所有的协作都会在这个平台上进行。苏锡常都市圈本身没有任何的协作机制,也没有特殊的发展前景。相互之间的产业竞争也比较严重。尤其是常州和无锡的产业同构非常高,分工协作的空间不大。实际上除了苏锡常都市圈之外,包括南京城市圈,杭州提出来的杭州湾城市圈,都不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最后都只能在长三角这个层面上落实。毕竟,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除了经济优势以外,还有中央的政策优势。上海可以凭借中央的政策优势,推进长三角的一体化落实。

讲了这么多。通俗的解释就是,苏锡常三者是没有老大的,真正的老大就是上海。三者之间也不可能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协调成果,最后就是上海发话,在推行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时候,顺带实现苏锡常的一体化。至于在一体化的过程当中的受益问题,很明显是以上海为主导,受益方当然主要也是上海。


zyb38537240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经济完全可以超过上海,无需争论,下面只用数据说话。

苏州、无锡、常州三市,城区连成一片,高铁通勤都在二十分钟之内。苏锡常三市如果按照行政地位,在上海面前就是“屌丝”,差了三个级别(直辖市、副省级市、省会、地级市)。

但是,苏州、无锡、常州三市相加,总人口小于上海,但GDP总量超过上海近5000亿。苏州的人均GDP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无锡人均全国第三,常州也是全国前十,所以苏锡常三市人均GDP也碾压上海


那么问题来了,上海以高三级的行政地位,高无数级的政策优势,又是经济金融中心,又是人称东方巴黎,然而经济和GDP和人均都比不过普通地级市苏州、无锡、常州三市之和(同等人口条件下,且上海政策占优)。

苏锡常三市前途无量,若是有更充足的政策优势,绝对能全方位碾压上海。但是,各个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有私心,上海希望苏锡常当上海都市圈的小弟。即使在苏锡常都市圈中,常州自知弱小不去争论,但由于无锡的不服,苏州始终没能确立中心地位。


本是同根生,苏州、无锡、常州文化相近,无锡也是从常州分出来的地级市,何必如此明争暗斗。如果苏州、无锡、常州团结一心,资源优势互补,未来在长三角一定有抗衡上海的话语权。

上海、深圳、杭州等等都在玩命发展互联网经济,但抛开那不可信的估值,到底有多少泡沫谁都不知道。苏州是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无锡和常州也是制造业强市,苏锡常三市的制造业和工业总值是上海的两倍。

所以,苏锡常三市齐心协力,坚守实体经济和制造业。泡沫再大总有一天会破,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才是根本,等到大洗牌的时候,苏州、无锡、常州绝对可以一鸣惊人。

很多答案都是根本不了解苏南,都是不懂装懂凭空捏造的主观臆想。在这个互联网泡沫的时代,苏州、无锡、常州最大的优势,就是实实在在的实体经济和制造业(苏州一市的工业总值已经超过很多省份

)。上海、浙江、福建炒房团比比皆是,但我就算深入到苏锡常的荒僻地区,也能看到很多人坚守工厂和制造业,不把资金投到来钱快的房市。这些人可能会被当成傻子,但他们才是苏锡常的支柱和未来,因为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永远是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必须永远铭记的是,苏南的昌盛,自古以来都是以实体经济为本。


坚果旅行


关于所谓“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其实这几年进展并不顺利。苏州、无锡、常州这三座城市同处江苏南部,语言相通、文化相近,本应该一体化发展是完全没有障碍的,但现在看来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却面临分道扬镳的危险。



其实早在两年前江苏省经济发展草案当中,提出的是:“加快建设沿沪宁线、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经济带,促进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融合发展,而并非是苏锡常一体化发展。”

就我个人认为,“苏锡常一体化”对比国内广佛一体化、长株潭一体化、郑汴一体化等城市一体化发展战略,其最大的缺陷就在于中心城市不明确。例如广佛一体化中心在于广州,长株潭一体化中心在于长沙,郑汴一体化中心在于郑州,这样一来有明确的发展顺序,才能使城市一体化进程迈入更高质量的发展层次。

反观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苏州和无锡都算是中心,在经济上苏州遥遥领先,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市,当然无锡和常州经济实力也不可小觑。只不过相比较于苏州,无锡可能更靠近苏锡常一体化发展的“地理中心”。这样一来两大中心都有各自的发展战略规划,这才导致苏锡常一体化发展这些年面临分道扬镳的危险。



此外省内“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很明显在南京、徐州都市圈的城市都是以这两座城市马首是瞻,有很明确的规划发展次序。相反苏锡常一体化一直以来因为中心城市不明确,这才导致一体化发展进程迟缓。

其实相比于“苏锡常一体化”发展,我更看好的是“锡常泰一体化”,毕竟在锡常泰一体化发展战略当中,中心城市已经很明确是无锡。至于苏州则应该进一步加强与上海的一体化发展,此外还要与南通携手,打造“沪苏通”一体化发展战略。

总而言之,“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势头虽然目前比较缓慢,但这并不妨碍苏州、无锡、常州三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特别是对于苏州来说。目前苏州已经与无锡合营“苏南硕放机场”,未来苏州昆山还要修建“上海第三机场”,我相信苏州未来在两座机场的强力推动下,其经济发展和国际知名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武汉小斑马的晚年生活


苏锡常一体化,必须增加或调整无锡、常州地域,现在苏州地域、人口是无锡常州二市总和,个人认为:拟拆销泰州市,将现由泰州代管的靖江市、兴化市划为无锡代管,将泰州城区、泰兴市划为常州代管,拉近苏锡常三市地域、人口差距,将有利于三地发展、有利于推动扬子江城市群建设、更有利苏南苏北深度溶合,从本质上推动,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升江苏整体经济、人才、技术实力,引入高等级人才流入江苏的磁吸效应。

有必要改变省委、政府的思维模式,1+2=5远比1+2=3的结果,提升苏锡常的集聚效应,更有利提升江苏省的知晓度,现在人才往南飞,马云的互联网思维,国际人才流入杭城,如何提升江苏的引人机智,如何提升江苏经济实力,今后若干年,经济发展、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人力,省委并不是建设铁路,更应全方位思考,做一个负责任的政府。


老圣财


如何看待苏锡常一体化的发展前景?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知道苏锡常是什么意思,根据官方资料解释,这是指苏州、无锡、常州三座城市。苏锡常一体化则是表明三市同城化发展,共同融合、共同进步,旨在进一步提升综合竞争力及实力。

苏锡常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强劲有力、空间巨大,资源与人文环境堪称全国一流,是我国地级市领域最强大的城市组团。


资料图为江苏省地图,苏锡常位于江苏省南部,三市比邻而居。

苏锡常一体化是建立在“苏南模式”的基础上,被赋予
顶层设计、规划,作为提振全国地级市经济实力的标杆主要力量,拥有多重重量级战略导向、倾斜相关政策,未来发展前景不可描述。但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苏锡常仍将以长三角经济区核心区的身份,向中西部地区提供重要的产业转移,促使中西部加快崛起!


民间查访专员


其实苏锡常是否要一体化发展有待商榷,我倒是强烈建议省委应把无锡和常州合并成一个市,打开地图一看便知,合并后管理,交通,产业布局将更加优化。无锡常州都是旅游大市,可以整合旅游资源,更加有利于特色经济布局和发展,如无锡的羊山水蜜桃和常州的雪堰桥水蜜桃,无锡的汤包和常州麻糕等整合。商业上可以连手。工业规划布局将有所调整,更利于发展。


珍珠黑月季花1


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港口、上海的经济龙头地位、上海在世界的影响力,使得外资蜂蛹上海周边投资出口加工型企业,苏锡常经济腾飞并迅速占据省内前三,省会南京直到近几年才回升到第二。于是大家一厢情愿的在地图上画了个圈,称其为‘’苏锡常经济圈‘’,省政府也乐见其成,当事人却态度暧昧兴趣不大,真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钓鱼不急背篓急‘’。

究其原因,一体化大家庭小弟常州无所谓,苏州无锡可是还牢牢把持着全国地级市前二的位置,两个强人谁能带动谁?谁说了算?于是苏州执意出走投奔上海。无锡则带着常州想找长江对岸的泰州入伙,在已有江阴长江大桥连接的基础上加大过江通道建设,形成‘’锡常泰一体化‘’,这对泰州来说无疑是‘’天上掉馅饼‘’,泰州目前位置尴尬,东面的南通正在积极融入上海,有可能形成‘’沪苏通一体化‘’,东面的扬州早已推进实施‘’宁镇扬一体化‘’,北面在筹划‘’淮海经济圈‘’,只有南下一条路。

未来苏锡常以及大的长三角都市圈会越来越发达,但是苏锡常一体化会渐行渐远!





漂飘12


一体化就是同城化?个人觉得苏锡常一体化主要体现以下方面:一是发展理念,发展政策;二是基础交通建设;三是社会保障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苏锡常、浙江嘉兴都是直接接受上海辐射,加上自身基础而得以迅速发展。南通随着与上海的交通更加便利,也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打个不恰当的比方,长三角地区,相当于太阳系,上海就像太阳,南京,杭州,合肥,宁波,苏锡常通等就像行星,都围着上海转,构成大都市圈。但有的行星没卫星,有的卫星多,有的少。比如南京,可以与镇扬泰,安徽马鞍山、滁州等构成一个小都市圈。


西东


转一下原给一位谈苏锡常区划调整评论者的回复,稍加深化一些阐述:

当今谈城市群,谈城市发展问题,各是各的立场,千人百面。为什么呢?从各自利益角度出发。

其实真正从经济角度,归纳起来,就有两种不同态度的不同区划城市撤并观点。也可以说,稍有理论基础的分析论述。但两种不同观点,对城市未来发展,对经济发展,结果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说,当下对城市管理方式所产生的不同城市发展规划。

其一,是过去的习惯的城市管理方式,即地区管理方式管理城市。是在农耕时代形成,那时的以农村经济为主行政区划,是以人力能巡行和人口多少为基础的。所以范围和人口数量,再加上历史延革,人为的,凭主观和人的意愿来划分撤并。现在我国省级区域管理,仍然是地方(地区)式的,是人为的,以屁股坐姿拍脑袋的划分。首先,任意扩大省府所在地的区划,集全省之力,发展省府所在地,条条大道通省府。结果一点红了,其他地方都绿了。这不是真正城市经济内涵式发展。

其二,是从城市的功能,布局,特色,以及当今发展状况,发展潜力出发,规划撤并周边,推动优质地区加速度发展。城市经济深化发展到今天,越发清楚表现出聚集辐射的自发运动的动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由单个城市到城市群,城市群中中心城市与周边各具特色城市关系,也是这一聚集辐射运动自然形成,而且地理位置和产业逐渐发展的区位优势不同,使得圈层构建也明显突出。

而从城市的内在发展层次来看,主要是由服务业(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层次分化(分工)不同,表现出的城市功能在城市中聚集分块。越是大城市区块:越集中,分工越细化,服务功能规模越大,辐射范围越远。这个发展是在内生动力驱动下,是符合城市经济规模发展规律的,是在城市群发展中符合城市个性的,协调的。

希望城市发展研究上,多一些科学性,有深度的理论思考。少一些根据屁股坐姿拍脑袋的事情。特別是各级政府研究方案时,对本地区城市经济的聚集辐射运动状况,城市功能的层次特点,城市发展的互动状况深入了解。

各人的建议不失为一种方案,历史上就有,长三角的苏锡常,杭嘉湖的说法,加上上海,是历史上最紧凑的长三角。即使苏锡常很大了,在城市功能上服务业发展上仍然层次和规模上依附于上海,苏锡常一体可以与上海错位发展。

城市经济是一门理论科学哦。


天道即人


“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势头虽然目前比较缓慢,但这并不妨碍苏州、无锡、常州三座城市的未来发展潜力,特别是对于苏州来说。目前苏州已经与无锡合营“苏南硕放机场”,苏州昆山还要修建“上海第三机场”,我相信苏州未来在两座机场的强力推动下,其经济发展和国际知名度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如果三城在产业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对接等方面,在国家和省里的统一协调下达成融合式发展,不但能提高发展效率,而且能更快地壮大苏锡常都市圈的“体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