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蘇錫常一體化的發展前景?

城市控


沒有什麼前景。準確的說是不在這個層面上進行一體化。

所謂的蘇錫常最早是因為鄉鎮企業模式而提出來的一個概念,和現在的經濟地理已經脫節了。在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蘇南地區的鄉鎮企業異軍突起,成為了江蘇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最具代表性的三個縣,按照經濟實力排名,就是無錫縣,武進縣和吳縣。分別是現在無錫,常州和蘇州的附郭縣。這就是所謂蘇錫常概念的由來。但隨著鄉鎮企業模式的衰退,以崑山為代表蘇州縣市開始以外資為主要的經濟推動力,蘇州的經濟實力就是在這個時候迅速上升的。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蘇錫常的概念實際上就已經脫離了經濟現實。雖然無錫和常州在之後也開始採用吸收外資的發展模式,但是在規模上和蘇州不能相提並論,因此實際上三者之間的模式已經產生了比較大的區別。

至於蘇錫常都市圈,本質上並不具有獨立性。它實際上是滬寧城市圈的一個局部。之所以將它獨立出來,主要是出於政治原因考慮。長三角城市群,真正意義上形成城市圈的,只有兩個。分別是北片的上海到南京的滬寧線。還有是南片的杭州到寧波的杭甬線。而滬寧線的發展水準又要遠高於杭甬線。甚至於可以說長三角的骨架就是滬寧線。上海到杭州的滬杭線,由於浙江省政府不願意接軌上海的政治決策,所以並沒有發展起來。江浙兩省的其他地區,發展水準普遍比這兩個地方要差一些,但某些地方可能有亮點,總體而言,不可能形成城市圈。滬寧線當中毫無疑問上海是具有主導地位的。但這對於江蘇來說,就顯得非常尷尬。一,省會南京沒有了中心地位。二,省內第一經濟大市蘇州,本質上是一個依附經濟體。三,規劃城市協作的時候又不得不讓主角缺位。因此,不得不把滬寧線江蘇部分切成兩段。於是,把和南京相鄰的鎮江納入到南京都市圈,將文化背景相近的蘇錫常三市歸在一起,成為蘇錫常都市圈。這是既照顧南京的省會地位,又照顧蘇州的經濟中心地位。而南京都市圈實在太小,因此不得不納入長江北岸的揚州和鄰近的安徽城市。而鎮江實際上一直努力在接納上海的經濟資源,南京溢出的經濟資源實際上非常有限,對鎮江的吸引力不足。揚州一度非常期待南京的經濟資源,但現在還是強調要接軌上海。蘇錫常都市圈又形成了一個沒有中心的都市圈,但明眼人都知道,那個中心實際上是在外面的上海。無論是南京都市圈還是蘇錫常都市圈,真正的核心始終是上海。但在現行的行政區劃下,又必須在主角缺位的情況下進行省內的經濟規劃。總而言之,這就是行政區劃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

就未來的前景而言,蘇錫常都市圈這個概念本身就沒有什麼太大的現實意義。隨著長三角協作的強化,以後所有的協作都會在這個平臺上進行。蘇錫常都市圈本身沒有任何的協作機制,也沒有特殊的發展前景。相互之間的產業競爭也比較嚴重。尤其是常州和無錫的產業同構非常高,分工協作的空間不大。實際上除了蘇錫常都市圈之外,包括南京城市圈,杭州提出來的杭州灣城市圈,都不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最後都只能在長三角這個層面上落實。畢竟,上海作為中國的經濟中心,除了經濟優勢以外,還有中央的政策優勢。上海可以憑藉中央的政策優勢,推進長三角的一體化落實。

講了這麼多。通俗的解釋就是,蘇錫常三者是沒有老大的,真正的老大就是上海。三者之間也不可能有什麼真正意義上的協調成果,最後就是上海發話,在推行長三角城市一體化的時候,順帶實現蘇錫常的一體化。至於在一體化的過程當中的受益問題,很明顯是以上海為主導,受益方當然主要也是上海。


zyb38537240


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經濟完全可以超過上海,無需爭論,下面只用數據說話。

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城區連成一片,高鐵通勤都在二十分鐘之內。蘇錫常三市如果按照行政地位,在上海面前就是“屌絲”,差了三個級別(直轄市、副省級市、省會、地級市)。

但是,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相加,總人口小於上海,但GDP總量超過上海近5000億。蘇州的人均GDP全國第二,僅次於深圳,無錫人均全國第三,常州也是全國前十,所以蘇錫常三市人均GDP也碾壓上海


那麼問題來了,上海以高三級的行政地位,高無數級的政策優勢,又是經濟金融中心,又是人稱東方巴黎,然而經濟和GDP和人均都比不過普通地級市蘇州、無錫、常州三市之和(同等人口條件下,且上海政策佔優)。

蘇錫常三市前途無量,若是有更充足的政策優勢,絕對能全方位碾壓上海。但是,各個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有私心,上海希望蘇錫常當上海都市圈的小弟。即使在蘇錫常都市圈中,常州自知弱小不去爭論,但由於無錫的不服,蘇州始終沒能確立中心地位。


本是同根生,蘇州、無錫、常州文化相近,無錫也是從常州分出來的地級市,何必如此明爭暗鬥。如果蘇州、無錫、常州團結一心,資源優勢互補,未來在長三角一定有抗衡上海的話語權。

上海、深圳、杭州等等都在玩命發展互聯網經濟,但拋開那不可信的估值,到底有多少泡沫誰都不知道。蘇州是中國第一大工業城市,無錫和常州也是製造業強市,蘇錫常三市的製造業和工業總值是上海的兩倍。

所以,蘇錫常三市齊心協力,堅守實體經濟和製造業。泡沫再大總有一天會破,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才是根本,等到大洗牌的時候,蘇州、無錫、常州絕對可以一鳴驚人。

很多答案都是根本不瞭解蘇南,都是不懂裝懂憑空捏造的主觀臆想。在這個互聯網泡沫的時代,蘇州、無錫、常州最大的優勢,就是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和製造業(蘇州一市的工業總值已經超過很多省份

)。上海、浙江、福建炒房團比比皆是,但我就算深入到蘇錫常的荒僻地區,也能看到很多人堅守工廠和製造業,不把資金投到來錢快的房市。這些人可能會被當成傻子,但他們才是蘇錫常的支柱和未來,因為製造業和實體經濟永遠是社會財富的根本來源。必須永遠銘記的是,蘇南的昌盛,自古以來都是以實體經濟為本。


堅果旅行


關於所謂“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其實這幾年進展並不順利。蘇州、無錫、常州這三座城市同處江蘇南部,語言相通、文化相近,本應該一體化發展是完全沒有障礙的,但現在看來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卻面臨分道揚鑣的危險。



其實早在兩年前江蘇省經濟發展草案當中,提出的是:“加快建設沿滬寧線、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經濟帶,促進寧鎮揚、錫常泰、滬蘇通融合發展,而並非是蘇錫常一體化發展。”

就我個人認為,“蘇錫常一體化”對比國內廣佛一體化、長株潭一體化、鄭汴一體化等城市一體化發展戰略,其最大的缺陷就在於中心城市不明確。例如廣佛一體化中心在於廣州,長株潭一體化中心在於長沙,鄭汴一體化中心在於鄭州,這樣一來有明確的發展順序,才能使城市一體化進程邁入更高質量的發展層次。

反觀蘇錫常一體化發展,蘇州和無錫都算是中心,在經濟上蘇州遙遙領先,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經濟強市,當然無錫和常州經濟實力也不可小覷。只不過相比較於蘇州,無錫可能更靠近蘇錫常一體化發展的“地理中心”。這樣一來兩大中心都有各自的發展戰略規劃,這才導致蘇錫常一體化發展這些年面臨分道揚鑣的危險。



此外省內“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圈”則不存在這樣的問題,很明顯在南京、徐州都市圈的城市都是以這兩座城市馬首是瞻,有很明確的規劃發展次序。相反蘇錫常一體化一直以來因為中心城市不明確,這才導致一體化發展進程遲緩。

其實相比於“蘇錫常一體化”發展,我更看好的是“錫常泰一體化”,畢竟在錫常泰一體化發展戰略當中,中心城市已經很明確是無錫。至於蘇州則應該進一步加強與上海的一體化發展,此外還要與南通攜手,打造“滬蘇通”一體化發展戰略。

總而言之,“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勢頭雖然目前比較緩慢,但這並不妨礙蘇州、無錫、常州三座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特別是對於蘇州來說。目前蘇州已經與無錫合營“蘇南碩放機場”,未來蘇州崑山還要修建“上海第三機場”,我相信蘇州未來在兩座機場的強力推動下,其經濟發展和國際知名度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武漢小斑馬的晚年生活


蘇錫常一體化,必須增加或調整無錫、常州地域,現在蘇州地域、人口是無錫常州二市總和,個人認為:擬拆銷泰州市,將現由泰州代管的靖江市、興化市劃為無錫代管,將泰州城區、泰興市劃為常州代管,拉近蘇錫常三市地域、人口差距,將有利於三地發展、有利於推動揚子江城市群建設、更有利蘇南蘇北深度溶合,從本質上推動,一體化發展戰略,提升江蘇整體經濟、人才、技術實力,引入高等級人才流入江蘇的磁吸效應。

有必要改變省委、政府的思維模式,1+2=5遠比1+2=3的結果,提升蘇錫常的集聚效應,更有利提升江蘇省的知曉度,現在人才往南飛,馬雲的互聯網思維,國際人才流入杭城,如何提升江蘇的引人機智,如何提升江蘇經濟實力,今後若干年,經濟發展、城市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省委並不是建設鐵路,更應全方位思考,做一個負責任的政府。


老聖財


如何看待蘇錫常一體化的發展前景?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知道蘇錫常是什麼意思,根據官方資料解釋,這是指蘇州、無錫、常州三座城市。蘇錫常一體化則是表明三市同城化發展,共同融合、共同進步,旨在進一步提升綜合競爭力及實力。

蘇錫常一體化的發展趨勢強勁有力、空間巨大,資源與人文環境堪稱全國一流,是我國地級市領域最強大的城市組團。


資料圖為江蘇省地圖,蘇錫常位於江蘇省南部,三市比鄰而居。

蘇錫常一體化是建立在“蘇南模式”的基礎上,被賦予
頂層設計、規劃,作為提振全國地級市經濟實力的標杆主要力量,擁有多重重量級戰略導向、傾斜相關政策,未來發展前景不可描述。但是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就是,蘇錫常仍將以長三角經濟區核心區的身份,向中西部地區提供重要的產業轉移,促使中西部加快崛起!


民間查訪專員


其實蘇錫常是否要一體化發展有待商榷,我倒是強烈建議省委應把無錫和常州合併成一個市,打開地圖一看便知,合併後管理,交通,產業佈局將更加優化。無錫常州都是旅遊大市,可以整合旅遊資源,更加有利於特色經濟佈局和發展,如無錫的羊山水蜜桃和常州的雪堰橋水蜜桃,無錫的湯包和常州麻糕等整合。商業上可以連手。工業規劃佈局將有所調整,更利於發展。


珍珠黑月季花1


改革開放後,上海的港口、上海的經濟龍頭地位、上海在世界的影響力,使得外資蜂蛹上海周邊投資出口加工型企業,蘇錫常經濟騰飛並迅速佔據省內前三,省會南京直到近幾年才回升到第二。於是大家一廂情願的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稱其為‘’蘇錫常經濟圈‘’,省政府也樂見其成,當事人卻態度曖昧興趣不大,真所謂‘’皇帝不急太監急‘’‘’釣魚不急揹簍急‘’。

究其原因,一體化大家庭小弟常州無所謂,蘇州無錫可是還牢牢把持著全國地級市前二的位置,兩個強人誰能帶動誰?誰說了算?於是蘇州執意出走投奔上海。無錫則帶著常州想找長江對岸的泰州入夥,在已有江陰長江大橋連接的基礎上加大過江通道建設,形成‘’錫常泰一體化‘’,這對泰州來說無疑是‘’天上掉餡餅‘’,泰州目前位置尷尬,東面的南通正在積極融入上海,有可能形成‘’滬蘇通一體化‘’,東面的揚州早已推進實施‘’寧鎮揚一體化‘’,北面在籌劃‘’淮海經濟圈‘’,只有南下一條路。

未來蘇錫常以及大的長三角都市圈會越來越發達,但是蘇錫常一體化會漸行漸遠!





漂飄12


一體化就是同城化?個人覺得蘇錫常一體化主要體現以下方面:一是發展理念,發展政策;二是基礎交通建設;三是社會保障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蘇錫常、浙江嘉興都是直接接受上海輻射,加上自身基礎而得以迅速發展。南通隨著與上海的交通更加便利,也走上了發展快車道。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長三角地區,相當於太陽系,上海就像太陽,南京,杭州,合肥,寧波,蘇錫常通等就像行星,都圍著上海轉,構成大都市圈。但有的行星沒衛星,有的衛星多,有的少。比如南京,可以與鎮揚泰,安徽馬鞍山、滁州等構成一個小都市圈。


西東


轉一下原給一位談蘇錫常區劃調整評論者的回覆,稍加深化一些闡述:

當今談城市群,談城市發展問題,各是各的立場,千人百面。為什麼呢?從各自利益角度出發。

其實真正從經濟角度,歸納起來,就有兩種不同態度的不同區劃城市撤併觀點。也可以說,稍有理論基礎的分析論述。但兩種不同觀點,對城市未來發展,對經濟發展,結果是不一樣的。也可以說,當下對城市管理方式所產生的不同城市發展規劃。

其一,是過去的習慣的城市管理方式,即地區管理方式管理城市。是在農耕時代形成,那時的以農村經濟為主行政區劃,是以人力能巡行和人口多少為基礎的。所以範圍和人口數量,再加上歷史延革,人為的,憑主觀和人的意願來劃分撤併。現在我國省級區域管理,仍然是地方(地區)式的,是人為的,以屁股坐姿拍腦袋的劃分。首先,任意擴大省府所在地的區劃,集全省之力,發展省府所在地,條條大道通省府。結果一點紅了,其他地方都綠了。這不是真正城市經濟內涵式發展。

其二,是從城市的功能,佈局,特色,以及當今發展狀況,發展潛力出發,規劃撤併周邊,推動優質地區加速度發展。城市經濟深化發展到今天,越發清楚表現出聚集輻射的自發運動的動力。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所以由單個城市到城市群,城市群中中心城市與周邊各具特色城市關係,也是這一聚集輻射運動自然形成,而且地理位置和產業逐漸發展的區位優勢不同,使得圈層構建也明顯突出。

而從城市的內在發展層次來看,主要是由服務業(第三產業)的規模和層次分化(分工)不同,表現出的城市功能在城市中聚集分塊。越是大城市區塊:越集中,分工越細化,服務功能規模越大,輻射範圍越遠。這個發展是在內生動力驅動下,是符合城市經濟規模發展規律的,是在城市群發展中符合城市個性的,協調的。

希望城市發展研究上,多一些科學性,有深度的理論思考。少一些根據屁股坐姿拍腦袋的事情。特別是各級政府研究方案時,對本地區城市經濟的聚集輻射運動狀況,城市功能的層次特點,城市發展的互動狀況深入瞭解。

各人的建議不失為一種方案,歷史上就有,長三角的蘇錫常,杭嘉湖的說法,加上上海,是歷史上最緊湊的長三角。即使蘇錫常很大了,在城市功能上服務業發展上仍然層次和規模上依附於上海,蘇錫常一體可以與上海錯位發展。

城市經濟是一門理論科學哦。


天道即人


“蘇錫常一體化”發展勢頭雖然目前比較緩慢,但這並不妨礙蘇州、無錫、常州三座城市的未來發展潛力,特別是對於蘇州來說。目前蘇州已經與無錫合營“蘇南碩放機場”,蘇州崑山還要修建“上海第三機場”,我相信蘇州未來在兩座機場的強力推動下,其經濟發展和國際知名度會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如果三城在產業發展、城市基礎設施對接等方面,在國家和省裡的統一協調下達成融合式發展,不但能提高發展效率,而且能更快地壯大蘇錫常都市圈的“體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