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海峡的天后宫

守望海峡的天后宫家乡叫“平海”,是一个面朝大海,背靠青山、风光旖旎的滨海小镇。天后宫就位于平海古卫 城南门外。一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滨海路,横亘在平海沙滩边缘。 在家乡,天后宫俗称“娘妈宫”,是北宋咸平二年(999年)兴建,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 史。天后宫的建筑特色在于当年匠师们寓意深刻的设计理念,整个天后宫有三处离不开“108”这 个数字。首先是大殿屋顶和廊庑由108根木柱承托,“108”块青石围砌成的内院埕,“108”块青 石砌筑的“师泉”古井。这“108”的屡次沿用,寓意何在? 正对面就是天后宫的大门建筑物,长方形青石板垒就,红白相间的红瓦屋顶,屋顶上有“双龙 戏珠”的石雕,两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呼之欲出,你不能不惊叹雕刻者的巧夺天工,能在一块硬生生 的普通石头上,斫出如此栩栩如生的一对巨龙;你无法不折服于那些能工巧匠的鬼斧神工,能让冷 冰冰的石头火辣辣地在你眼前灵动腾跃起来。 场院右侧是一口古井,井的南边有一石碗和一石蛙,那石蛙只露着高扬的头,似在向天祈求着 风调雨顺。井的北边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师泉”二字,这就是当年施琅亲笔勒石的碑记。怀着一 腔敬仰,转身迈进木制门槛。迎面急急扑进眼帘的,是器宇轩昂的正殿。左右两条长廊把前大门建 筑物与正殿前后连接起来,成了一个“口”字型。门后左右两边各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师泉 井记》和《平海天后庙重修碑记》,这两块古老石刻,是清政府收复台湾,统一祖国的历史见证。 走在正殿的长廊里,但见一幅幅记载妈祖与天后宫的字画一字排开,就像一页页悠远的历史画 卷,从远古一步步走来,缓缓铺展在你眼前。行走在长长的回廊下,细细解读那些文字,就像穿越 在历史的隧道中,怀古之情不期而遇,置身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你的心里不能不油然而生一份肃穆 与景仰,特别是多年流浪在外的游子,是寻根,是溯源,还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走过长廊,便是正殿,大殿正中的神龛上,五个妈祖一字排开端坐着,中间的最高,旁边的四 个妈祖依次渐低。她们虽是形态各异、各有精神,却一样的安详祥和、端庄自然,一样的栩栩如生 。午后的阳光懒洋洋地拐进殿内,雕像在熏香升起的袅袅烟雾里显得那样具体,就连千年前的那个 传说此时也生动了起来。相传朱元璋为平战乱曾从水路南下,途经“南啸”(即古时平海外海), 恰遇台风突袭,眼看大军危在旦夕。突见妈祖化身五少女压住船锭,引领船队驶进风平浪静的平海 湾,事后五少女驾祥云飘进天后宫,朱元璋感念妈祖神恩,遽赐名“平海”,并在天后宫供奉着独 一无二的五尊妈祖神像。 大殿左右两旁供奉着五帝爷、水天王、临水夫人、慈济真君、施琅。前上方挂着一块“神昭海 表”横匾和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直匾。这两块匾额和门口的“师泉井”都和施琅有关。据传,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十月,闽浙水师军总督靖海侯施琅将军,奉命率师驻军平海,伺机收复台 湾。因大旱井水枯竭。施琅将军祈求妈祖显圣赐水,是夜妈祖显灵托梦。次日,施琅按梦所示,掘 开妈祖庙门前的一口枯井,却见清泉涌溢,取用不绝。因为涌泉济师,士气大振,出征前施琅祭井 谢恩,并亲笔勒石“师泉”碑记。康熙二十三年(1684),施琅挥军征讨台湾的“澎湖之战”,时 值小潮,战船无法靠岸登陆,危难时妈祖显威“涨潮助战”,化为五位红衣少女,扶战船前进,又 以“神灯引航”登港,大胜荣归。收复台湾后,施琅把妈祖神像供奉在台南大天后宫,成为开台的 首尊妈祖金身。 面对妈祖的神像,在您身边低徊漫步,乘着思想和感情的羽翼,我仿佛听见您微如幽兰的气息 ,还有雕像上您那千年不变的庄严微笑,能工巧匠以一支妙笔,怎能描摹您的侠骨柔情,刻画您的 铿锵风姿。望着您,我一直在想,你到底是怎样一个女子,平凡朴实的您,怎么也有“封侯非我愿 ,但求海波平”的壮志豪情?您静静坐着,含笑翘首遥望面前的平海,一脸祥和的您,在许多个枕 水而梦的日子里,你是否仍在睡梦里牵挂着那些远航的渔民,海边的渔民不再对大海满怀敬畏,是 不是因为有了您的守望? 我的脚步流连在天后宫前,看西边的天空,夕阳穿过云朵泻印在古砖墙上,在上面跳跃成一片 片斑驳的金黄,我陶醉在家乡温暖的阳光里。梦里的家乡,还有小时候熟悉的天后宫,此时就在我 眼前,它已不再是游子几千回的依稀往梦了。再见了,家乡,什么时候,乡愁不再是我的一厢情愿 ?再见了,家乡的天后宫,但愿下次回到你身边,游子的愿望已经实现,你也不用再做千年的守望 。□肖海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