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菜”大數據微報告發布,川菜獨佔鰲頭,八大菜系哪個該排第一?

怣手邊嘚螡秺


這個排第一我覺得值得商榷。

先看川菜,川菜的特點就是材料家常,重油,相比於湘菜,川菜的辣味又處於一個還可以接受的程度,下飯下酒都比較適合,因此天南海北川菜館都能站得住腳,自然熱度就會高一點。川菜裡面的回鍋肉、宮保雞丁、麻婆豆腐、毛血旺莫不如此。

比如粵菜,注重食材的本身味道,那麼對於食材的要求就很高,這自然會拉昇整體的消費價格。白切雞、老火靚湯、鹽焗雞、海鮮等這些菜式對食材都要求高。

再比如魯菜,口味重,手續繁瑣,家常菜中很難上桌,只有國宴等大場合才適合,比如九轉大腸。

又比如淮揚菜,樣式精美,用料講究,所以也很難在家常小館中推廣。代表菜有清燉蟹粉獅子頭,文思豆腐等。

其他浙菜、湘菜、徽菜、閩菜都各有特色,沒法子說那種菜系一定就是第一。


老秦來煮歷史百味


這個類似的問題,廚子曾經專門寫過一篇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進入廚子空間查看一下。廚子今天回答下關於八大菜系各自的招牌菜:

1、川菜

回鍋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魚、酸菜魚;

2、魯菜

九轉大腸、油爆雙脆、木須肉、糖醋里脊

粵菜

白切雞、椒鹽瀨尿蝦、幹炒牛河、掛壁燒鵝

蘇菜

清燉獅子頭、鹽水鴨、三套鴨、松鼠桂魚

湘菜

永州血鴨、剁椒魚頭、紅燒肉、寧鄉口味蛇

浙菜

西湖醋魚、炸響鈴、龍井蝦仁、東坡肉

閩菜

佛跳牆、荔枝肉、醉排骨、白雪雞

徽菜

火腿燉甲魚、雪冬燒山雞、紅燒臭鱖魚、黃山燉鴿

原創不易呀,為了找圖,手都軟了,小夥伴們能不能多給些點贊和關注呢?你的每一次互動都是廚子前進的動力,謝謝大家!

廚子,頭條號的美食原創作者,餐飲業二十多年老兵,擅長:火鍋、江湖菜;如需瞭解更多資訊,請關注【廚子說菜】,謝謝!


廚子說菜


“中國菜”大數據微報告發布,川菜獨佔鰲頭,八大菜系哪個該排第一?

2017年11月份,21財經與UC大數據共同發佈了一份中國菜大數據報告,一系列數據顯示,川菜在中國八大菜系中熱度最高,達到1683939,幾乎比另外七大菜系之和還高,而廣東菜以209092名列第二,湘菜以132732名列第三,魯菜以124459名列第四,徽菜以110998名列第五,閩菜以94538名列第六,浙菜以92647名列第七,蘇菜以90233名列第八。

菜品熱度榜單之中,川菜佔據二十強的二分之一,其中重慶火鍋名列榜首。回鍋肉、麻婆豆腐、魚香肉絲、酸菜魚、酸辣粉、宮保雞丁、水煮魚、泡椒鳳爪、水煮肉片悉數上榜。這樣的排行多少有些令人意外,但卻並不是四川人排的,而是全國綜合而來的消費大數據,所以川菜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的確是難以憾動。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另一個榜單——中國餐飲百強,以川菜為主的重慶、四川企業一起超過20家,算是八大餐系中入選榜單最多的一個菜系了,這些品牌都走向了全國,也正因為這些企業走出去,從而也推廣了川菜,宣傳了川菜,擴大的川菜的影響力。相信每一個地方都有川菜,別說東南沿海的發達地區,就是青藏高原的拉薩及川藏線上,也存在著大量的川菜,而且數量之大,比例之高令人驚訝。

所以我認為在八大菜系中,還是川菜該排第一。除了川菜,其實我也很喜歡吃粵菜和湘菜,粵菜比較清淡,理加註重營養。而湘菜與川菜接近,但裡面基本不放花椒,有辣味而沒有麻味。個人意見,歡迎友好討論。


渝帆


“中國菜”大數據微報告發布,川菜獨佔鰲頭,成為八大菜系之首實至名歸!

中國地域遼闊,飲食多種多樣。而其中的傑出代表當屬:川魯粵湘徽蘇浙閩八大菜系。全國知名的大餐館幾乎都是被這些菜系所壟斷,或者也是以其中某一菜系為主打。這八大菜系的美味,不僅和其所在地區的食材豐富有關,而且也和其口味獨特有關。而川菜之所以成為八大菜系之首,是和它的口味豐富,菜品豐富有關。

川菜中有很多經典名菜,如宮保雞丁、魚香肉絲、糖醋排骨、粉蒸肉、東坡肘子、溜肥腸、麻婆豆腐等等,可以說口味酸甜苦辣都有,另外口味相對也較重,從而使得可以滿足全國各地群眾的喜愛。甚至北京也有自己的川菜口味,如去年熱播的電視劇《情滿四合院》中的男主傻柱就是北京口味的川菜大廚。在全國各地、甚至全球的很多地方都有川菜館的身影。沒吃過川菜的國人是少之又少的!因此川菜作為八大菜系之首實至名歸!


地震博士


本人廚師職業,在歺飲業工作四十餘年,揚州人。七二年在飯店學徒,記得師傅教的第一個知識就是菜系。中國菜分四大風味、八大菜系,京、川、粵、維揚為四大風味,京川浙魯徽粵閩蘇為八大菜系。京菜,以東北、陝、河北,魯、和清宮庭菜糾合一起,因是首都,被稱第一風味;川菜,因鮮活哄辣為特色,邊緣菜成大菜,品種繁多,花樣百出,是味覺的濫觴,平民的享受,稱第二風味不為過也;粵菜,生猛清淡,有海國情結,有些特色菜令人驚詫,如蛇、講究細膩,而又地處長江下游,河網密佈,高郵湖水域闊大,水產豐富,有幾百道既定菜式,貓,穿山甲及牡蠣等貝類和蝦油等調料,內地人很難接受,但地方人確是至味美食;維揚菜,鮮活清淡、品種多樣、做工精細、南,宜。京川粵皆有大片地域,而維揚僅蘇北江中,以揚州為中心的地區類菜餚。淮揚是80年代後官方集合的產物,當然,淮菜也有許多名吃,較兜長魚,清江豆腐等受人喜愛,但不足以成為風味,周總理淮安人,喜吃維揚萊,當然也愛吃淮萊。究其口味,揚淮菜還是有區別的,差別不大而已。維揚菜成為風味,與清朝鹽商大有關係,清中期,鹽商大賈齊聚揚州,其才力富可敵國,產生驕奢之風,揚州地處長江下游,河網密佈,大湖其旁,淡水魚蝦蟹貝種類繁多,故爾成就了眾多有名菜品。如蟹粉獅子頭、白汁鱖魚,醉蝦、三套鴨、子母雞、,不一而足,僅豆製品就有許多名菜,如大煮雞火乾絲、文絲豆腐。地域菜成風味,是揚州人的驕傲,但流傳不廣,也是悲哀。現代酒宴,四大風味參合其中,讓人口福大漲,應是幸事。


徐三180


既然有人問本人就談一下我的觀點,俗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我看來八大菜系都各有所長,很難分出絕對的高下。

魯菜之前被稱為八大菜系之首,但現在確實沒落了,個人認為魯菜沒落的主要原因有兩個。

第一就是魯菜本身:魯菜講究一個鹹鮮精於各種高湯吊鮮,源於食物身所調製出的味道。這也是之前魯菜比較受歡迎的原因,很多菜做不出魯菜的味道。但是如今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美味都可以用現成的調料勾兌,甚至比需要幾個小時熬製的高湯味道還要好。所以導致傳統的魯菜一是成本高,二來費勁功夫調製的各種湯汁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可能還不如放味精來得好,之前魯菜的優勢也不復存在了。這也導致魯菜的性價比不高,大家不願意花那麼多錢來吃他們看來用味精可以簡單的做出來的菜,這樣的惡性循環導致正宗魯菜慢慢就在市場上退出了。

第二個原因就是做菜的人:眾所周知魯菜師傅出師的速度是最慢的,魯菜師傅沒有三年的時間是不可能出師的。出師慢學的人就少,自然菜系的發展也就受損。這也導致了精品的魯菜由於傳承問題,及一些複雜的手法失傳很多菜餚也慢慢消失了。

相對而言川菜應該是今天分佈最廣、受眾最多的菜系了。全國各地都有川菜館,年輕人大部分都喜歡麻辣帶來的刺激。川菜作為調味型菜系,廚師的基本功力需求不高,只要調的味汁不錯,三個月的學徒也能穩定的做出好吃的川菜。川菜現在之所以興盛,除了刺激味覺的因素外,川菜師傅培訓可能三月就能學的有模有樣,川菜分佈如此廣也和川菜師傅出師速度最快有一定原因。

粵菜在四大菜系中起步較晚,但影響廣泛。粵菜取百家之長用料廣博,選料珍奇配料精巧,善於在模仿中創新,依食客喜好而烹製。烹調技藝多樣善變!對於海外而言,粵菜是可以代表中國的。粵菜也是當下最能推陳出新的菜系了,比較有創造力。

大家都有什麼看法可以留言一起分享啦!


旅行途記


首先必須說明,我們討論的所謂菜系,只是民間老百姓的說法,而不是專家眼裡的正宗“菜系”,實際上無論多少純正的菜系,經過時間洗禮已經大眾化了。



八大菜系,是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浙菜,徽菜,閩菜,湘菜等等,說法不一,都是百年間的事兒,還有十大菜系的說法,湖北菜,北京菜也是後來者之一。在民間和一些官方最有名的還是四大名菜,就是魯菜,川菜,粵菜,淮揚菜,可謂各有千秋自領風騷。



1.歷史最悠久的菜——魯菜。談歷史悠久,可能沒有誰比魯菜歷史更長,從春秋時期到現在,2500多年。由於山東自周朝姜子牙時期就大力開發,所以起步很早。但是近30年來,魯菜缺乏創意,已經落伍,在山東以外市場萎縮,就是省內也不受待見。重口味,醬油廚子成為魯菜的短板。孔府菜流傳少,膠東菜成為海鮮樓。創新求變,是魯菜必須要革命的。







2.分佈最廣泛的菜——川菜。魯菜雖然久,沒有川菜火。論在國內各個省市自治區流行廣泛,川菜後來居上,在最近30多年來橫掃全國,一個麻辣打遍天下無敵手,佔據了餐飲市場大半江山,海底撈,蜀莊火鍋,奇火鍋……名目繁多。當然,川菜的普及與嗜好辣的口味流行有關。當然,隨著很多人不再吃辣,清新的粵菜等會後來居上。







3.最有國際範兒的菜——粵菜。粵菜,也是中國四大名菜之一,據說海外華僑開的最多的菜館,就是粵菜。粵菜種類很多,分廣東菜,潮燦菜,東江客家菜等,素有“五滋”(香、松、軟、肥、濃)、“六味”(酸、甜、苦、辣、鹹、鮮)之說,近年來隨著粵商的走南闖北,粵菜也在逐漸普及,尤其是隨著國人健康養生理唸的強化,清單,新鮮,未來粵菜前途無量。






4.最有官品的菜系——淮揚菜。但是說起國正統化的名菜,還是淮揚菜,因為基本上國家對外招待的國宴,都是以淮揚菜為主,淮揚菜既沒有魯菜偏鹹,也沒有川菜潑辣,還兼有江浙,粵菜之新鮮。不知道那些歪果仁怎麼想?





當然,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否則就不會有水土不服了,千好萬好,不如自家炒菜做飯吃得好。每個菜系都有自己的特色,也有自己的市場,所以世道輪迴與時俱進,吃菜也不是永久不變的,只有揚長避短,不斷創新,才能更上層樓。


天地國學館


數據說話吧,川菜確實征服了普通民眾的味蕾。因為之前剛好做一個餐飲品牌項目,所以就查了一些資料,以下幾張圖是2016年餐飲白皮書報告,不是我編的,不信就自己去查,別瞎噴。不過每個地方都有好吃的,每個人口味都有自己偏好,哪一個地方的菜第一第二根本沒有意義,各個菜系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是好事,可以吃到更多美食。寫這個呢只是自己漂泊在外多年,思念家鄉和家鄉美食了,純粹分享個人作為一個普通小老百姓愛吃的部分東西,不跟誰爭,愛較真的人自行百度去。




作為四川人,在長三角生活七年多了倒是什麼菜都還比較適應,清淡不清淡的都可以吃,平時要求也就吃飽就行。就是有時候嘴饞就特別想吃川菜,但是上海外面買的辣椒麵味道不行,吃了還拉肚子,自己四川帶的就不存在這個問題,也是奇了怪,不知道加了什麼。我呢,現在基本上正常的中餐都能接受,不愛吃西餐,那些什麼肯德基,麥當勞咖喱客,還有很多日韓料理,完全沒有興趣,不過我覺得上海人以及一些沿海人特愛吃西餐,日韓料理什麼的,可能受西方影響比較大。以前有幾個上海同事有時候一起吃飯,說吃啥,她們每次要不是咖喱客就是烏冬麵,吃一兩次還行,老吃這個實在不想吃了。或者愛吃那些披薩,subway之類的,都吃不飽,沒有滿足感。我還是得吃大米飯或麵條才行,後來我就找口味相似的同事,天天吃食堂也覺得好吃點。

最近,有點想吃粵菜,看什麼時候有機會去廣東吃吃吧。海鮮愛吃的還不多,不過也嘗試擴展自己的口味吧。四大菜系中(衍生的八大菜系就不說了)魯菜缺乏創新邊緣化了,淮揚菜特點不夠鮮明,受眾較小,也就粵菜還比較堅挺,粵菜和川菜立志把吃貨精神發揚光大。

對了,一說川菜都覺得麻辣的,那是對川菜最大的誤解。當然我個人是愛吃麻辣的,但是一般人家家常菜這些辣的放得很少,看個人口味吧,比如甜燒白,糖醋排骨,酥肉,圓子,剁茄子,蛋烘糕。還記得那時候在教室就能聽到外面的吆喝聲:五香滷雞蛋,五毛錢一個,味道好得很/買蘇稽米花糖、槽頭糕、石頭糕、滋滋糕。。。這些肯定都不辣,我也沒吃過。其實川菜和小吃有很多我自己都沒吃過,也不知道,畢竟20之前沒錢去吃,20後就遠離家鄉了。至於四川外的什麼麻辣燙一開始我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怎麼這麼做的?所以很少吃。

哈哈,前幾天生日,請了幾個口味一致的人來住的地方吃飯,自己做的,只會最簡單的,全憑感覺做的。求別噴,水平有限。


我做的粉蒸排骨,不麻不辣,應該適應大眾口味

一個人的午餐,葷素搭配,重口味和清淡搭配,為了效率,半小時就做好了


我炒肉的風格

回老家,吃的太多,根本來不及吃,這是之前吃的一些東西




此乃我的最愛,甜皮鴨,甜而不膩,又脆又酥,從小吃到大

這七八塊錢一晚的豆腐腦是我上街必吃的,還愛吃一些抄手,麵條,米線什麼的
下面是我自己做的,還是將就好吃

還有今年回去,新式吃法,這個玉米餅真好吃,估計還有很多新式吃法我都不知道了,很多好吃的,我自己也沒吃過。因為我從小挑食,不吃蔬菜,不吃甜的,酸的,淡的等等所以很多小吃我自己也沒關注,比如醪糟兒,冰粉兒,涼糕,葉兒粑,鍋盔,餈粑等等,那時候我不愛吃,現在口味多元化了,應該沒問題了。哎,在外面太久了,該回去咯,捨不得美食這麼豐富的地方。




我媽給我切好了,打包帶走,香腸特愛吃,臘肉還行

來自其他地方朋友的評價:

一個東北的同事去重慶那邊吃的,才60塊錢,這種豆花兒飯可以吃得憨飽,我一次可以吃三碗飯,尤其家裡做一大鍋又燙又嫩超好吃


以下是一個江蘇朋友去我家鄉吃的發的圖片,她很愛吃







不寫了,口水要流出來了,更想趕緊回家了,啥不說,為了吃,我也得返回故里啊。最後放一張我最愛的寶寶之一


關於餐飲報告的其他數據,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



一朵小發發


“八大菜系”的說法其實並不算曆史悠久,距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時間。

清初,魯菜、川菜、粵菜、蘇菜作為當時最有影響的地方菜,被稱作“四大菜系”。到清末民國時,蘇式菜系分為蘇菜、浙菜和徽菜,廣式菜系分為粵菜、閩菜,川式菜系分為川菜和湘菜,這才形成了魯、川、粵、蘇、浙、徽、閩、湘的“八大菜系”。

魯菜,講究原料質地優良,以鹽提鮮,以湯壯鮮,突出爆、扒、溜等烹調方法,追求鹹鮮醇厚的口味,濃油赤醬。經典菜品有蔥燒海參、九轉大腸、芙蓉雞片、糟熘魚片等。

九轉大腸

川菜,以麻、辣、鮮、香為特色,善用小炒、乾煸、乾燒和泡、燴等烹調方法,以“味”聞名,味型富於變化。不同於魯菜的宮廷菜特色,川菜以家常菜為主、高端菜為輔,原料也多選家常食材,偶用山珍、江鮮。經典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麻婆豆腐、回鍋肉等。

麻婆豆腐

粵菜,以炒、爆為主,兼有燴、煎、烤,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選材也頗為精細,講究不時不吃。經典菜品有豉汁蒸排骨、菠蘿咕嚕肉、白切雞、燒鵝等。

燒鵝

蘇菜,選料講究,刀工精細,口味偏甜,造型講究,擅長於燉、燜、燒、煨、炒等烹調方法

經典菜品有咕咾肉、松鼠鱖魚、紅燒獅子頭、糖醋排骨等。

松鼠鱖魚

浙菜,注重原料的新鮮與合理搭配,追求味道的互補,口味清鮮,突出本味。經典菜品有龍井蝦仁、東坡肉、西湖醋魚、蝦爆鱔背等。

龍井蝦仁

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工,芡重、色深、味濃,口感以鹹、鮮、香為主,以烹飪山珍水產見長,擅長烤、燉、蒸等烹調方法,爆、炒較少。經典菜品有臭鱖魚、荷葉粉蒸肉、清蒸石雞、蜜汁火方等。

臭鱖魚

閩菜,味尚清鮮淡爽,偏於甜酸,尤其講究調湯,以醉、扣、糟等烹調方法為特色。經典菜品有佛跳牆、醉排骨、醉糟雞、海蠣煎等。

佛跳牆

湘菜,講究調味,尤重酸辣、鹹香、清香、濃鮮,油重色濃,以煨、燉、臘、蒸、炒等烹調方法見稱。經典菜品有剁椒魚頭、外婆菜、小炒肉、米粉肉等。

剁椒魚頭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八大菜系各有所長,特色不同,應該說很難分出絕對的高下,比出明顯的一二。

魯菜通常會被成為八大菜系之首,主要因為魯菜更接近明清兩朝的政治中心,所以獲得了進入宮廷御膳的便利。而且魯菜確實在歷史上最悠久,技法上也最豐富、複雜。

川菜應該是今天分佈最廣、受眾最多的菜系了。全國各地都有川菜館,年輕人大部分都喜歡麻辣帶來的刺激。

粵菜在四大菜系中起步較晚,但影響廣泛。對於海外而言,粵菜是可以代表中國的。而且隨著1980、1990年代香港文化的傳播,以及受到廣州早茶等文化的影響,粵菜被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和接受。

蘇菜是宮廷第二大菜系,如今的國宴也仍以淮揚菜為主,可以說是唯一可以與魯菜爭高貴的菜系了。而且像南京大排檔這樣的店鋪的廣泛經營,許多小吃都變成耳熟能詳的名字了。老上海風格的飯館也到處都有,在這份小資懷舊情調中,本幫菜也得到了很好的傳播。

浙菜憑藉輕淡清鮮的口味追求,應該算是八大菜系中最健康的一個了,特別是在不缺油水的今天,吃一吃浙菜也算是比較高級一種品位。

徽菜曾經藉助徽商走南闖北的影響力,一度也位居過八大菜系之首。即便到了今天,徽菜也仍然有著廣泛的傳播度,十個人裡總有七八個都吃過臭鱖魚吧。

閩菜如今的傳播更多的可能是來自小吃吧,遍地都是的沙縣小吃和帶有彼岸魅力的臺灣小吃,其中都帶有閩菜的特徵或精華。

湘菜,最下飯的一個菜系了,在如今的

全國餐飲市場上基本與川菜平分秋色,經濟實惠。


徐鵬遠


事情兩面看!

川菜,我相信目前絕對的全國受眾最多的菜系,因為它的口味大眾化,簡單易做,辣,甜,鹹都具備,食材也容易找,最關鍵是價格適中!越容易做的菜越容易被大眾接受!比如麻婆豆腐,酸菜魚,夫妻肺片,酸辣土豆絲,做法簡單,口味大多人能接受!

但是也有另一種說法,川菜難上大席!越高端的場所,川菜相對越少!

這就要說到魯菜,粵菜,淮揚菜!

魯菜說到底是北方的大眾菜,所以很難見到純正的魯菜酒店!粵菜,淮揚菜亦然!

但是魯菜,粵菜有些東西是川菜無法比的,比如海鮮,魯粵都對海鮮有自己的獨特工藝,尤其對於湯汁的精煉,是其他菜系所不具備的,海參,鮑魚,魚翅,等高端菜,你用川菜來做試試!做不出那味道,能來個麻辣海參,酸辣鮑魚嗎?(可以嘗試哈,萬一成功就是發明),所以川菜的食材決定了他的檔次!

如果國宴上去一盤麻辣豆腐,一盆酸菜魚,會是什麼感覺?

粵菜,魯菜講究精工,淡水魚,海產品都能做!川菜做海產品恐怕味道就變了!

但是魯菜,粵菜的精細,需要時間,食材又貴,所以無法形成大眾菜,南北通吃!

但是畢竟老百姓日常吃的是關鍵,所以川菜,包括湘菜,自然成為大眾菜,得以更好的推廣!

平心而論,魯菜,粵菜,現在在落後,沒有退出真正大眾型菜系,只是在各自的區域發展!

所以,川菜成為食客最多的菜系,當屬正常,而魯菜,粵菜淮揚菜,成為高端場所的精品菜,也是必有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