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判官员死刑, 行刑前问犯人: “你祖宗是谁?” 听完又说:“ 免五次死罪”,这人是谁,你怎么看?

老和尚888


这个故事半真半假。先把原文奉上,和大家一起分析,不然又是我一个人自说自话: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复之。范仲淹后裔。以国子生擢监察御史,被陷得罪,以先贤后裔得免死谪戍。永乐初任金华、东安、金乡三县教授。卒年八十七

范仲淹家的字辈是这样的(这个是真难找):

仲纯正直公,良士宗文伯,叔子希昌彦,友善可弥安。

后来改成:

仲纯正直公,之家帮国廷,天元从汝起,惟允必能兴。

比如说五世孙范之柔原名叫范良能,也要改名字。

这个老铁又是苏州人,和范仲淹后代居住地点是对的上的,字辈也是对的上的。所以故事的真实性不用怀疑。

免五次死罪这个比较不像朱元璋说的话,倒是特别像蒙古人说的话。汉人一般都是给免死铁劵

至于我怎么看,当然是拿手机看。

好了皮一下,中国人天生就有一种对名人后代照拂的传统,只要名声还不错的,基本都会有点特殊照顾。而且书里面说的很明确了,这个人被陷害。

作者当然不可能知道事情的原委,应该是根据其平时的为人来推断,或者同时代有不同的声音发出。至少,这个案子不是铁案。

朱元璋并不是给他免罪,更加不是让他官复原职,而是让他到边疆区充军。到了晚年,他才回到家乡教书。受的罪也不小,应该算是找个借口给他免死而已,但是惩罚还是要有的。

喜欢就关注呗: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同的故事。


砍历史


被朱元璋判处死刑的官员,在行刑前说出了祖宗的姓名,朱元璋得知后,竟然承诺免除其五次死刑。这种事情简直就是让人不可思议,不过却在《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中记载了。



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稳定社会、发展生产,于是制定了很多的国家政策。这时有一个御史大夫名叫范文从,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后代,因为性格耿直,所以经常顶撞朱元璋。

后来有一次范文从忤逆朱元璋,搞得朱元璋非常气愤,所以朱元璋直接把范文从下了狱,并且交给了刑部审理。经过刑部的审理,最终接把范文从定为了死罪。并且将案件的奏本交给了朱元璋定夺。



朱元璋接到案件的奏本后,看了看死刑犯的籍贯和身世背景,觉得范文从很可能是范仲淹的后代。于是身为范仲淹粉丝的朱元璋赶紧从监狱里叫来范文从。

朱元璋叫出范文从后,询问其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代,范文从说自己是范仲淹的嫡传十二世孙。没想到这时的朱元璋因为得知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代,瞬间下令免除了范文从的罪过。并且立刻命人拿来了锦帕御笔亲书范仲淹的两句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完之后把锦帕赐给了范文从,之后还说此锦帕可以免除五次死罪。



在《寄园寄所寄》中关于这件事夸赞了朱元璋的仁义,更重要的是赞扬了圣贤人物对子孙的福泽绵长。

实际上关于这件事,越关感觉编造的可能性比较多。首先说朱元璋对待官员是非常的铁面无私,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刑罚过重的人,所以根本不可能因为个人的好恶而改变刑法的轻重。即便是亲侄子朱文正犯了过错,朱元璋也会依照律法惩罚。



其次,明朝时期的的免死金牌已经形成了完善的定制,在朱元璋亲自制定的律法上规定,只有获得军功和爵位的功臣才能获得丹书铁券。而范文从一介文官,根本无法上战场争取战功,朱元璋怎么可能为了他而违反已经制定的大明律。

另外在在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有李善长、徐达等34人获得了免死金牌[丹书铁券],而且这些人都在正史中都是有所记载的。



最后说说一下,所有的免死金牌都会写上“谋逆不宥”四个字,而且还会制作成两份,一份保存于皇宫的内府之中,留作恩赐的证据,防止臣子伪造。另一份才会赐给臣子。所以这种即兴“粗制滥造”的“免死金牌”很可能是虚假宣传。


我是越关


朱元璋,可谓是历代开国皇帝中最能杀官员的,从反贪、到冤狱,他在位30年,大大小小的官员被杀了好几万,可以说,任何一个被判死刑的官员在他面前不过是个名字符号而已,但就这么一个个名字符号,一个官员不仅因为自己的姓名幸而免死,还获得了5个免死的皇恩特许。

明朝洪武年间有个御史叫范文从,他这个职位主要就是在朝堂上针砭时弊、直言进谏,显然是个容易得罪同僚、甚至得罪皇帝的差事。

偏偏这家伙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的十二世嫡孙,自幼秉承家训,自当忧国忧民,这样么,慢慢就老热朱元璋不高兴了,最终把老朱皇帝给惹的大怒,然后把他下狱治罪。

刑部拟以“抗旨不遵”为名判了范文从死刑,然后把法律程序都走完后,就按规矩把案卷呈送皇帝,等待皇帝签字确认下,就把范文从秋后问斩。

朱元璋接到了刑部上呈的案卷,越来越不对劲,这个犯人的名字和籍贯……会不会……老朱可是范仲淹的崇拜者啊,恨不得全国的官员都能变成范仲淹,那他老朱家就高枕无忧了。

下面人很快按照皇命把范文从带到了皇帝面前,皇帝问:你是哪里人啊?范文从答:罪臣苏州吴县人。皇帝再问:你姓范,是否是范文正公的后人?范文从答:罪臣是范文正公十二世孙。

朱元璋闻之叹息,想想自己差点就一时大意把文正公的嫡孙给弄死了,差点铸成大错,这范家可是世代忠良啊,不能杀。

朱元璋命人取来锦缎,在上面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句话,赐给范文从,作为对他的安慰和勉励,并宣布赐予范文从5次免死的机会,这也算是莫大的荣耀。

当时的人知道此事后,都被朱元璋的宽厚仁慈感动,也钦佩范文正公能遗泽子孙这么长时间。

当然,历史上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范仲淹的子孙,叫范希荣,一次他外出做生意,遇上了山贼,准备抢他的东西,当山贼们听说他的范仲淹的后人,立刻说“你是好人的子孙啊”,就给范希荣赔礼道歉,范希荣毫发未损,安然无恙的回了家。

当然,范文从拿到了这5次免死机会后来有没有用处,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估计用处不大,毕竟那些明朝建立后拿到朱元璋“丹书铁券”的34个功臣,大多数都被朱元璋杀了,这免死金牌并未起到什么作用。


云中史记


这人是范文从,洪武年间的御史,他是《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的嫡后代。也算得上属于名门之后。

某次,范文从直言进谏,搞得朱元璋很是生气,一怒之下,判了他个死刑,打入监牢。死刑是最高的刑法,每到执行之前,需向皇帝不断奏请,以免造成冤假错案。


比如唐太宗的地方“三复奏”,京城“五复奏”。朱元璋继位后,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贪官污吏更是严厉铁腕手段,杀了很大批人,但死刑复查上,他尤为重视。

洪武十六年,他让刑部尚书等人,商定“三审五覆”之法,还多次告诫有关司法官员。

相关官员向朱元璋递呈上范文从的资料籍贯,供其核查。坐在龙椅上的朱元璋看了看,心中惊然。连忙叫人让范文从来一趟。

朱元璋看着下面的范文从问道:“你是范文正的后人吗?”(范仲淹逝世后,谥号“文正”,后人多称“范文正公”)

范文从如实告知,他说:“我是他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默会儿,便让人取来五块布,然后在上面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写完以后,朱元璋将它赐给范文从,并对他说道:“拿好了,可免除你五次不死。”

五次不死,可是大大超过免死“铁卷”,一般“铁卷”免死两三次,那批开国元勋以及皇亲国戚掌控有。

但再怎么免死,有一种罪不能免,即谋反。还有,君要臣死,有千万般办法,臣不得不死。比如蓝玉,当年打仗时强暴元妃,朱元璋没动了他,可是太子朱标去世第二年,就爆发了著名的蓝玉案。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所以,这件事表面上歌功赞扬了一番朱元璋的仁心,但对范文从,没实际作用。五块布依旧免不了死罪。那只是噱头!

当然了,也颂扬了一番范仲淹,连朱元璋都要给他面子。


史小二记


正史没有记载这个事,野史有提及,这个人据说是范仲淹的嫡系后代范文从,其实这件事的关注重点不是免五次死罪,不是范仲淹,而是背后的故事。


提起朱元璋众人对他有一大关注点就是执法严苛,对贪官和胡作非为的勋贵从严从重处罚,但这次居然网开一面免范文从五次死罪,然后原因都说是因为其祖先范仲淹,其实不然,可以看文献是这样记载的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

范文从作为御史,有劝谏天子的职责,他犯了什么死罪?是因为忤逆了朱元璋。也就是说范文从因为尽到了本职工作惹的帝王不高兴这才被处死,当时朱元璋在气头上才下了这个命令,冷静之后朱元璋意识到范文从本无过错,若是就此杀了他,岂不是堵了以后其他大臣的进谏之路,所以范文从不能死,并且还得嘉奖鼓励他。借口是什么呢?



然后就有了文献的记载: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其意很简单就是告诉范文从以及其他大臣只要做到他书写的那两句话,法外开恩,免死你们也有机会。这个故事告诉后人朱元璋不是一味的嗜杀,他也是赏罚分明之人,这大概就是这个故事的内在含义了吧。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祖宗积德,阴庇子孙,这句话一点不假。这不,明朝一个官员犯罪,竟然靠着宋朝的祖宗被朱元璋免了五次死刑,相当于得了五张免死金牌。

朱元璋一向被别有用心的人塑造成“暴君”形象,不但对贪官污吏恨之入骨,甚至对普通官员、宫女、百姓、和尚也不发过,动辄发怒杀人,但实际上朱元璋是很有数的。

明末清初的文人笔记小说《樵书》、《寄园寄所寄》和《朝野纪略》记载了一个朱元璋赦免官员死刑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话说一个叫范文从的人,在明太祖洪武年间官拜监察御史。监察御史负责监察百官,顺带监督批评皇帝的,这个范文从是个很耿直的人,因忤逆圣旨,犯罪下狱,被判了死刑。

朱元璋原本忘了这件事,但有一天他在翻阅检查死刑案卷时,又看到了范文从的名字,以及他的籍贯——苏州吴县人。

朱元璋脑袋里灵光一闪:范文从,苏州吴县人,名臣范仲淹不也是苏州吴县人?难不成这个范文从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朱元璋立刻派人把范文从狱中提出来,当面问他:你难道是范仲淹的后人不成?

范文从不明就里,当场回答: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孙。

朱元璋沉默了,过了一会儿,他命人取来五尺布帛,挥毫泼墨,写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之千载名句。

朱元璋把御笔亲书赐给范文从,并下旨说:朕免你五次死罪!

朱元璋之所以网开一面赦免范文从死罪,还免他五次死刑(相当于赐给五张免死金牌),主要是因为北宋名臣范仲淹一直被后世视为官员士大夫的榜样,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朱元璋所欣赏的,因此便对范仲淹的后人开了绿灯。

这个并不是作者瞎编,原文如下:

苏人范文从,仲淹之嫡派也。洪武间拜御史,忤旨,下狱论死。太祖视狱案,见姓名籍贯,遽呼问曰:‘汝非范文正后人乎?’对曰:‘臣仲淹十二世孙也。’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赐之。谕:‘免汝五死!’

从法治角度来讲,这个处理即便在古代是不妥的,不能因为是名人之后就有死刑豁免权,甚至免死五次,这种作派也不符合朱元璋的风格,但皇帝一言九鼎,说了就算,老朱一时兴起非要这么干,谁也阻止不了,但不足为后人之训。

这段记载最后还有一句话:“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意思是说,大家知道这件事情都感慨朱元璋的仁慈宽厚,并感叹名臣贤德,泽被后世。

这才是这则故事的真实意图——教育官员做忠臣贤者,为子孙积德。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据福垊了解,很荣幸被嗜杀狂魔的皇帝免死五次的人就是范文从,其祖先正是那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楚国公范仲淹!此事被清朝朝议大夫赵吉士(1625—1703)的《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忠》所录,最早却记录在明朝人王大纲的《皇明朝野纪略》之中。

该书说:明太祖洪武年间,因为老朱滥杀无辜,御史范文从拒不遵旨。抗旨不遵就是找死,范文从立即被抓,准备处死。老朱视察监狱,翻到范文从的案宗,发现他姓范又是苏州人。忍不住地问:“你可是范文正的后裔?”范文从大义凛然地说:“臣乃范仲淹十二世孙也。”老朱惊槑了,立即令人拿布帛五方,他这是要干嘛啊?秀书法!其实老朱的字写的很漂亮,当即写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条幅,并表示免死五次,最终解释权在老朱。

那为什么会免死五次呢?

一、自然是因为范文正的功业高名声好,才会福泽后裔。在年龄上范仲淹跟包青天挺有缘,他俩都是享年63岁,不过范仲淹比包青天大十岁,也比他早去世十年。范仲淹实现了四立,什么是四立?四立是福垊创造的词,也就是立言、立德、立功、立后!立后就是教子有方!有道是窦燕山,有五子,名俱扬。范仲淹有四子,个个功成名就,其次子范纯仁还是丞相。朱元璋自然推崇敬仰范仲淹,难见其人,就善待其后。

二、范仲淹也曾姓朱,让朱元璋感到亲切。话说范仲淹婴儿时,真是可怜的娃,两岁时父亲范墉猝然去世。记住是范墉不是范雍,尽管范雍被称为老范夫子,范仲淹被称为小范夫子,但他们不是父子关系,而是主政西北(抗击西夏)的前后任关系。范墉曾是吴越王钱俶的臣子,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封太师、周国公,范仲淹排行第五,却是名副其实的官五代,高祖都为官了。同父异母长兄范仲温、次兄范磁、三兄和四兄夭折,故而也可以说范仲淹排行老三。范墉去世后,其母嫁给山东官吏朱文翰,范仲淹遂改名为朱说(通悦)。1017年29岁的范仲淹改回范姓,并取名淹,字辈为仲。取名为淹是因为他喜欢南朝那个江郎才尽的江淹的文章。江淹是今天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那为什么范仲淹喜欢他的文章呢?因为范仲淹曾在应天书院求学,而应天书院就在商丘。商丘在宋朝就是应天府南京。

王大纲的《皇明朝野纪略》记载可信吗?

福垊认为不可信,原因如下:

第一、范文从在回答朱元璋的时,公然提及祖先名讳。朱元璋尚且称呼范文正,而范从文却直言“仲淹”,这个记载是不是与理不通。范文从就是不说祖先是楚国公至少尊称范文正公吧。其实文正这个谥号原为文贞,是文臣最高的谥号。福垊理解的文贞应该取谥法解的“德美才秀曰文,忧国忘死曰贞”。像唐朝“意见王”的魏征、“有脚阳春”的宋璟(意思是宋璟像有脚的春天,到哪哪都灿烂。)谥号都是文贞。在宋太宗时名相李昉、宋真宗时名相王旦谥号也是文贞。为什么到了宋仁宗时变成了文正了呢?因为宋仁宗名赵祯,避讳啊!皇帝都有名字专利权的!元朝时又有了文贞,可到了明朝后谥号文正第一,文贞第二。现在我们一提文正,想到的都是剃头大爷曾国藩。

第二、朱元璋嗜杀成狂,连女婿功臣勋旧都不放过会放过一个小小的御史吗?尽管这个御史的祖先是范仲淹,就算是朱元璋真有这事,那也不过是说说。说的是君无戏言,可朱元璋给功臣勋旧颁发免死二次甚至多次的丹书铁券,不照样该杀的杀,甚至还灭了门,比如韩国公李善长。丹书铁券,黑铁红字还是刻上去的都不管用,口说怎么会有凭?逻辑上说不通,就是真的是说了,也只是说了,当真你就输了,甚至赔上全家,连累亲友!

明清笔记记录这些的目的

就如同我们学习《把信送给加西亚》一样,培养我们做个好员工。这些记载就是培养士子尤其是官吏要学习他们的好榜样做皇帝的好臣子好门生(天子门生)。关于范仲淹的后裔,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强盗抢劫,这名后裔报出自己是范仲淹的后代,强盗都感化了,善待他后把他放了。福垊认为这些历史故事告诉那个时代他们,是民做个好人,为官当名良臣。范仲淹真是一名伟大的人物,就连范文程都说自己是他的第十七世孙。

谢谢大家。


福垊


此人叫范文从,祖宗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如果范仲淹你不知道,总该知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直到现在这句话也一直被人们所推崇,范仲淹为人正直仁义,在历史上的评价也非常高,死后几百年都一直被人们所尊敬,其中就有朱元璋赦免范文从一事。

范仲淹画像

明朝时期有个叫范文从的御史,是范仲淹第十二代孙,当时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可谓是设计了很多惨案,大杀功臣,屠杀大小官员数万人,史称“明初四大惨案”,正是通过这些惨案,朱元璋才将皇权紧握手中,让大明江山的根基更加牢固。

四大惨案就涉及到了范文从,范文从当时官任御史大夫,主要负责对大小百官进行监督,实行刑罚,当时他走遍了大街小巷,都没有人心下手责罚他们,认为他们即使有罪,也不应受如此重罚,所以就减弱刑罚,走个形式。

可是朱元璋的政策本就是官官之间互相监督,这不范文从就被其他官员举报“包庇罪”,最后竟然被处于死刑,因为这种御史大夫级别的官员处斩,皇帝必须亲临现场,行刑当日,朱元璋看了下罪证,发现他姓范,又是苏州人,结果便询问:“你祖先是谁?”范文从回答道:“范仲淹,我是他的第十二代孙”,同时又说出自己之所以减弱刑罚的原因,向朱元璋阐述了“立法要明,执法要严,是非功过要分清,法大于权”。

朱元璋一听,发现时北宋范仲淹的后代,立刻拿出纸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4个大字,因为朱元璋认为范仲淹确实是当之无愧的人杰,之后还让范文从以此当作是免死金牌,可以免五次死刑。

其实这也也都是野史记载,类似的还有范仲淹的另一个后代,叫范希荣,他常年在外做生意,有一次在山路上遇到盗匪,结果钱财物件全被洗劫一空,因为害怕有性命危险,情急之下就和盗匪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说到自己的祖先是范仲淹,没想到盗匪一听,立刻说:“你是好人范仲淹的后代啊!”最后就放了他,还将财物悉数归还。

其实这类也是无非都是为了一件事,就是歌颂范仲淹为国为民的情怀。


羽评郡主


这个问题出自明朝赵吉士的笔记小说、《寄园寄所寄.卷二.镜中寄》中的一个故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基本走向了正轨,老朱闲暇时间看看前朝历史,学习一下治国经验。

朱元璋出生于元末,元朝满打满算才98年的历史,老朱反而对宋朝的历史很感兴趣,尤其对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十分欣赏,他特意把这几句话当做了自己的座右铭,书房和卧室贴满了范仲淹的这几句话,讲真老朱就是范仲淹的铁杆粉丝。

朱元璋性格好比硬币有截然不同的两面,一面是冷酷弑杀,一面是皇恩浩荡。冷酷弑杀不用我多说,比如杀李善长、胡大海等功臣。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他如何“皇恩浩荡”的事。



▲范仲淹名句

故事中的案犯叫范文从,御史大夫,相当于纪检监察院的领导。由于范文从嫉恶如仇,又敢于犯颜直谏,有一次把老朱激怒了,范文从可能没给老朱留面子,逆了龙鳞,老朱一怒之下把他绑了,打算第二天开刀问斩。

等到了第二天时,老朱气消了一大半,他拿起范文从的罪状书,发现也没什么大问题,就是提意见方式有点耿直,看到范文从这三个字,老朱问,你和范仲淹是啥关系啊?范文从:我是范仲淹的十二世孙【臣仲淹十二世孙也】。

老朱一听,我的天呢!这不是我粉丝的后代吗?来人,快快松绑,这样一来倒把范文从弄蒙了,拍拍自己的脑袋,脑袋确实还在。我不是在做梦吧!我和唐朝的名将李靖和汉朝的韩信情况有得一拼。

范文从一受刺激,胡思乱想了起来。当初李靖是隋朝将领,李渊生擒活捉他后要砍他头,在临刑前大呼:“明公兴义兵,本是为天下除去暴乱,怎么没有完成大事,而以私人恩怨斩杀壮士呢?”李渊欣赏他的言谈举动,李世民(即唐太宗)赞赏他的才识和胆气,因而获释。不久,还被李世民重用。难道我……,范文从不敢奢想。




▲朱元璋

韩信也是这样,他原来是项羽的手下,被刘邦捉住后要砍他头,他大声疾呼:“汉王难道不想得天下而杀英雄吗?”

怎么到我这说是范仲淹的后代就这么好使呢?范文从想的头疼不得其解。这比说“我爸是李刚”都好使。接下来的事更是让他吃惊。

太祖默然,即命左右取帛五方来,御笔大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二句在上,赐之,谕:免汝五次死。——引自《寄园寄所寄》

朱元璋命人取了毛笔和丝帛,随手扯了五块,每一块上写上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五块都给了范文从,说:这就是我写的免死金牌,以后可免你五次死。范文从受从若惊急忙跪下高呼谢主隆恩。

小范不必当真,我认为这都是扯淡,是笔记小说为朱元璋歌功颂德,老朱和李渊、李世民没法比,说实话,他还不如刘邦够够意思。为什么要这样说他呢?

小说的最后一句是关键:【人感上之仁,而叹贤者遗泽之远。】乖乖,拍马屁也太露骨了,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认为老朱是仁者。




▲李善长

大家想想看,范文从只是范仲淹十八杆子打不着的后代,他比开国第一相李善长如何?

李善长可是朱元璋的淮西嫡系功臣,是开国功臣,老朱曾经一次颁给他两块免死金牌(免死铁券),颁给他儿子一次。这在明朝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待遇,结果怎样呢?两块免死金牌都没能救李善长一命。倒是他的儿子被免了一次死。不过不是免死金牌的作用,因为李善长的儿子是老朱的女婿。不然也照样死。

从上面可以看出,范文从也别拿这五块免死金牌当回事,老朱不要脸了,杀你五块免死金牌也救不了你。这次没杀你不代表以后不杀你,杀你时,十块丝帛免死金牌也枉然。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范仲淹公元989年出生,假设他20岁生儿子,也就是公元1009元,子孙皆20岁左右生子,一百年传5代人~朱元璋洪武年是1368年开始,1368-1009年=359年,359年怎么可能是十二世嫡孙?所以范崇文肯定不是范仲淹十二世嫡孙,其十二世嫡孙应该在公元1259年前后几年,所以这肯定只是个传说!嫡传十二世,就是长子传长孙再传长重孙再传长玄孙……我们中华民族叫滴传……不过当今社会乱象丛生很多三阿姨生的孩子们不理解,可能会出现一味的抬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