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棉能手张秋香

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把上北京,见领袖作为人生最幸福的事。那时有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因种棉花,20多次进京参加全国会议、9次受到毛主席、13次受到周总理接见,这在当时是多么令人羡煞的事,享有这至高无上荣誉的就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双王乡八里店村张秋香。

植棉能手张秋香

植棉能手张秋香

植棉能手张秋香

提起张秋香,就让人想起她头顶大帕帕、身穿大襟衣和善的微笑,想起她创下亩产匹棉全国最高记录,想起她90岁仍在田间流汗夹背,她的名字连同她的影象,定格在那个时代,成为共和国记忆的一部分。

植棉能手张秋香

1

动员妇女务棉

张秋香1908年生,黄河大决口,一家人逃荒到陕西,不久家人死光,19岁她被卖到渭南双王乡八里店村。新中国成立,张秋香响应政府号召参加生产劳动,进扫盲班。1954年成为全县第一个女村长,55年担任八里乡初级农业社副主任。

建国之初,棉花作为战略物资,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号召农民大力种棉花,满足生活和工业需求。陕西关中有悠久种棉历史,可农民愿意种玉米、小麦,不愿种棉花。原因是棉花难管难种,民间流传着:踏不死的麦子,栽不活的棉。麦子玉米农作物把种子撒到地里,静等收获,脚踩没事。棉花技术强、劳动量大,要中耕、施肥、灌溉;要除草6-7次,灌溉6-7次,追肥3次;要捋裤腿、打赘芽、打群尖、打顶枝;要杀虫、打药等,生长的每一步都要有人照料。以前棉花种植是粗放经营,亩产只有三、四十斤。

种棉解放前是男人的活,男主外女主内,妇女没种过。棉花精耕细作,需要解放妇女生产力。1956年张秋香串联村上李凤英、刘秋芳八名妇女,成立全乡第一个务棉小组。她在棉田腿蹲腰弯,爬摸打滚,摸索出棉花生长规律。打破了“谷雨前不种棉”、“棉花踏不死,栽不活”老传统,开创提早播种,移栽补苗新技术。推广 “锄梦花”(苗前除草松土)、施暖苗肥、五步整枝(捋裤腿,打老叶,打旁心,打顶尖,推株并拢)、浇桃不浇苗。组织妇女学技术,实行承包加强责任,当年收获亩产皮棉120斤,创造了全国亩产皮棉量最高纪录。

务棉调动了妇女们的劳动热情,张秋香和周边村的妇女开展“银花赛”竞赛,在渭南涌现出张秋香、山秀珍、曹竹香、薛俊秀、高贞贤五位影响最大植棉能手,被誉为 “五朵银花”。提起当年张秋香务棉的热火朝天,八里店村74岁的王海亮见证此情此景,他说:“张秋香务棉成功,团中央、农业部到八里店村举行全国棉花誓师大会,四面八方的人都到村上。张秋香是大队副书记、村长,我是团支部书记兼民兵队长,我和秋香商量,到秋香务棉组地里拔了两株棉花枝,把棉花用绳子固定在会场主席台两端,给誓师大会造势。我举着有一人多高的棉花枝,一株有117个桃,一株有136个的棉桃。全场一看我,轰动了,人们踮着脚看我,一群记者蜂涌包围我,咔咔咔不停点照我手中的棉花枝。台下的妇女们议论,张秋香使了啥法,让棉花长的这么喜人?誓师大会后《人民画报》、《西北画报》把那两株棉花登了出来,张秋香名气一下传扬,全国各地到我村上参观学习不间断。”

植棉能手张秋香

2

周总理的关怀

提起周总理村民们如数家珍。张秋香什么时候动身进京,谁来接、做的什么车,都清清楚楚毫不含糊。

1958年冬,张秋香参加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代表会,和其他八位同志被通知到国务院开座谈会。第二天到国务院,总理笑容满面早已在门口等侯,和大家一一握手。总理问秋香:“听说农村棉花无人采,豆子玉米没人收。”她说:“精壮劳力去捞铁沙,炼钢铁,老婆老汉弱劳力在家搞秋收。”座谈毕,总理和八人合影,留她们同进午餐。席间,总理从秋香开始给每人斟了一杯酒。总理送走七位同志后,独留秋香,询问棉花种植、村上的情况,问她家几口人,粮食够不够吃?秋香拿笔记本请总理题字,总理欣然命笔 “继续前进,革命到底”。

1974年冬,全国开棉花工作会,总理因病没参加,但对会议非常关切要求派几个代表相见,会上很快拟出名单,总理看后问:“怎么没有陕西的张秋香?”有人回答说:“秋香有问题,还没解放!”总理生气地说:“一个农村老太婆,棉花务的那么好,把全国都带动起来了,能有什么问题?……。”北京和渭南联系,第二天把她接到会场。会议向总理汇报此事,总理满意地点了点头。村民们说,这大概是我们辛勤劳苦,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在重病中最后一次惦念这位全国植棉能手!关心我们的农业生产。

植棉能手张秋香

3

永不歇息的劳动模范

2000年91岁的张秋香安祥的躺在她曾经劳作的棉花地里,走完了一个劳模的一生。可她的形象、她的影子鲜活的留了下来。

1989年张秋香作为特邀代表,参加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大会,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张秋香一辈子不离土地,不离丰产田。不论什么时候你看见她,她都在地里,都在劳动。白天在、晴天在、夜里在、下雨天也在,她是去观察田地的土温。村民们说,生产队时期,每天早上5点半上工铃响,6点进地,张秋香早已在地里干了一大截。等大家开始干时,张秋香一边忙自己的活,一边检查质量,生产管理两不误。分田到户后 张秋香还在干,90岁不歇息,乡亲们心疼,劝她年龄太大不要干了。张秋香说,干了一辈子,不进地干活,难受。

张秋香独子69岁姬永明说:“我妈把公家的事看的重上加重,家里没时间管。我在学校上学,别人家的孩子回来热锅热镆,我回来是冰锅冷灶,不见母亲踪影。只好吃凉镆。59年渭河发大水,我妈在河滩上领着村民‘鞭梁’,整整三天两夜没乍眼,没回家,我也饿了两天肚子。”

张秋香一心为公,被村民传颂。有一年因务棉成功,省上给她个人奖了一辆生产用的大马车,还奖励她一匹骠肥体壮的大马。张秋香把车马拉回来,直接归了农业社。张秋香把妇女们组织起来了,村上的男劳力有机会搞其它副业。那些年当其他生产队只有几头牲口时,八里店村生产队仅牛就有一百多头,加上张秋香给集体的大马车,生产队后又添了两辆马车,八里店村是周边集体力量最雄厚的生产队。可张秋香自己的日子一直贫寒。男人死得早,人丁稀少。每次到北京开会,都得向乡亲们借钱借粮票。她临死住的仍是土坯房,除了一台电视机,一个床,什么也没有。乡上的干部到她家揭开蒸笼,里边躺着发霉的镆镆。她的儿媳脑血栓瘫痪在床,连手推车都买不起,用破旧木椅,配了几个毂轮凑合。可张秋香再难,没向集体张过口;再老不脱离生产劳动。

到了八里店村,你会出现错觉。以为是四十多岁的人,一问是六十多岁;你当三十岁,一问人快五十了。不是谁愿意逢人减岁,而是八里村人的精神壮态极佳。张秋香儿子已是70岁人了,每天照常骑着摩托风风火火去上班。66岁身体壮实、能干的村妇女主任李月侠道出了其中奥秘,她说:“把我当四十岁,不为过。因为我们前头有张秋香,她90岁还在地里,我这年龄‘退休’还早着呢。你看村上各家门口,压路机、绞绊机、推土机。地里活干完了,我们还要到城里搞建筑包工程。有张秋香榜样,村人谁都不愿歇,干活的人精神爽,不显老。”

植棉能手张秋香

临渭区政协文史由民进临渭区委员会承办(民进临渭区委员会 阴金荣编辑发布)

临渭区政协第十四辑文史资料《老渭南》

政协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

投稿请发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