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溥仪?为什么不传给载沣呢?

追忆印象派


选立溥仪继承大统,这是慈禧经过一番精心打算后作出的决定。

(1908年,载沣与溥仪(右)、溥杰(怀抱婴儿)合影)

首先从身份血缘来说,溥仪是载沣之子,奕譞之孙,道光帝之重孙,光绪帝的侄子,身份可以算的上根正苗红了。而且溥仪的母亲是晚清重臣、慈禧亲信荣禄的女儿,因此慈禧立溥仪也算的上是对亲信荣禄的另一种奖赏。

从年龄来说,溥仪也很合适。当时溥仪年仅3岁,由溥仪继承皇位,既可以承祧同治(即慈禧的亲儿子)又可以承祧光绪,一举两得。要知道,当年慈禧立光绪为皇帝,名义是承祧文宗也就是慈禧的老公咸丰皇帝。因此说,立溥仪就相当于给同治皇帝承继了子嗣。而载沣是光绪帝的亲弟弟,同样也是同治的叔伯弟弟,如果是立载沣为皇帝,那就意味着同治、光绪都将没有后人了,有悖家法传统,而且对于一国之君来说也不是光彩的事情。正是出于为同治、光绪同时立嗣的目的,慈禧选择了溥仪继承皇位。

而且慈禧也并未亏待载沣,任命其为“摄政王”,这无疑确立了载沣崇高的政治地位。而事实上,光绪、慈禧逝世后,大清的军国大政都是摄政王载沣处理的。只是没想到的是,短短几年,大清就完了。


老照片


载沣是溥仪生父,慈禧不但把权臣荣禄的女儿嫁给他,还派他到西方去开阔眼界,是慈禧用心培养的接班人,可慈禧为什么把皇位传给他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而不传给年富力强的他呢?这得从同治皇帝死后捋起。



同治皇帝载淳,是慈禧的亲儿子。他继位以后,大权旁落到母亲慈禧太后手中。同治皇帝抑郁不抒,移情声色,染了梅毒,英年早逝。并且不曾传宗接代。

这种情况下,按道理应该是为同治皇帝过继子嗣,可是。"载"字辈后的"溥”之辈没有合适人选,于是从同治的兄弟里面选选择了七王爷家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继承了大统。



当时立载湉为皇帝,也是权宜之计。本是打算他日后有了子嗣,过继给同治,再让那个孩子代替光绪。谁知道光绪皇帝同样不满慈禧专权,并因为自己身为傀儡的种马命运,身心不畅,情志不伸,不到不惑之年使撒手西去了。一直到死也没有生下一儿半女。

光绪大婚多年不育,慈溪已经有了他绝嗣的心理准备,并且见光绪越来越不好控制,早就有了改换皇帝的预谋。为了这一点,慈禧太后把目光转向了载沣一一同治与光绪皇帝的同辈人。着意培养他,拓展他的人脉,开阔他的眼界,为以后夺权辅政做准备。

当然,慈禧这样做,也是为了载沣的子嗣。如果光绪皇帝真的无子,载沣的儿子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同治与光绪的后人。因此,当光绪皇帝因病去世(一说慈禧怕自己死后,光绪皇帝会对自己做不利的事情,因此下药将光绪毒死),慈禧将刚刚三岁的溥仪推向了皇帝的宝座。



也许清朝命定该亡。 自同治之后。几任皇帝都是一无所出。到了溥仪,甚至性功能都有了障碍。


萍风竹雨123


有人说慈禧传位给溥仪,其实就是想着自己继续垂帘听政,掌控朝局。这个说法似乎有那么一点的牵强,因为慈禧选择立溥仪为帝的时候,她已经快不行了,这一点大家都清楚,相信慈禧本人更清楚,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所以也不会想着什么垂帘听政。

那么慈禧为什么不立载沣,非要立三岁的溥仪呢?首先第一个原因,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他和光绪是平辈,按照清朝时期的皇权继承传统,要从前一任皇帝的皇子中进行选择,载沣继承皇位不符合制度。所以不会考虑他,有趣的是,光绪皇帝也没有子嗣,因此慈禧只能继续挑选继承人。

在清朝的时候,如果说前一个皇帝没有儿子,那么就要从他最亲的兄弟的儿子中间选一个,选择载沣的儿子也是有深意的,载沣在当时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这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这个时候立他的儿子为帝,他也一定会尽力的辅佐他的儿子,不至于被外人篡位。

溥仪年纪尚小,朝中的权臣可不少,载沣可以制约他们,如果换了别人,那可不行,事实也证明后来载沣的作用非常大。除此之外,慈禧还为自己的家族考虑了一番,溥仪的母亲还是慈禧的侄女,假如说有一天慈禧自己不在了,当然她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已经不行了。

假如说慈禧不在了,有溥仪这个皇帝在,叶赫那拉氏绝对不会被人报复,依然会活跃在清朝的政治舞台之上。等到溥仪长大还会感恩慈禧,因为他的这个皇位是慈禧给的,人算不如天算,慈禧恐怕做梦也没想到,清朝那么快就彻底灭亡。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慈禧太后为什么不直接传位载沣而要指定载沣的儿子溥仪为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其实也挺简单的。

这么说吧,如果载沣继位的话,那么清朝最末三位皇帝就是同治、光绪、载沣,那么,我们来看一下他们的名字:

同治载淳、光绪载湉、载沣。


发现没有?他们都是载字辈,这就是说,堂兄弟关系!

您觉得这合适吗?

事实上,当时提议直接传位载沣的奏议也不是没有,如张之洞就提出,从同治到光绪再到溥仪,已经连续三个皇帝是幼年继位,所谓“主少国疑”,幼年皇帝对治理国政非常不利,更何况在当时国家危亡的情况下!


对此提议,慈禧太后也不是没有认真考虑过,但最终还是否定了。其理由是,按照世系,光绪皇帝继位是兄弟辈继位,这已经是破例,如果再来一个载沣,那世系紊乱无以复加,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载沣继位将会引发极大的问题。

正是在这样的考虑下,慈禧太后还是决定由溥仪继位,令其父载沣为摄政王,代行皇帝职权,这算是解决了世系问题,同时也不影响实际的行政。

事实上,慈禧太后做如此考虑并不是在临终之前才拍脑袋做的决定,而最起码在1905年即作此安排。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慈禧太后深知光绪皇帝没有生育能力,不得不早做安排。载沣是光绪皇帝的弟弟,其在庚子年后就曾作为特使出使德国,之后其接班的迹象也十分明显。

尤其1905年溥仪出生后,载沣的地位更是火箭一样上升,其二十几岁便进入军机处,很明显就是作为w接班人培养的。关于这点,就连当时的一些外国媒体也看出来了。

作为,国人就没必要装外宾了吧。


坑爹史册


慈禧死前,让3岁的溥仪继承光绪皇帝的皇位,溥仪的生父载沣,则被册封为摄政王,总揽朝政。

很多人认为,慈禧宁肯让3岁的孩子继位,也不让正当年的载沣继位,是因为她的权欲太大,希望能够继续垂帘听政。

这个说法站不住脚。因为溥仪是在1908年被确立为皇储。当时,慈禧已经垂垂老矣,而且多病,她自知即将不久于人世。果然,这年的年底慈禧就死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算慈禧权欲再大,但将死之人了,不会还想着垂帘听政的事情了。

慈禧选择溥仪继位,是有苦衷的。

当年,慈禧年仅19岁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驾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慈禧为了保住皇太后的位子,依然决然地选了同治的堂弟光绪皇帝继位。如此一来,同治一支就绝了。

当时,慈禧的打算是这样的:等光绪皇帝生了儿子,立即过继给同治皇帝,使他的香火不断。

可惜,事与愿违,光绪皇帝一生不育。他不仅没能解决同治皇帝的问题,他自己也成了绝户。

于是,光绪死后,慈禧就选了光绪的亲侄子溥仪继位。但是,溥仪是过继给了同治皇帝,做了同治皇帝的儿子。同时,鉴于光绪皇帝的情况,让溥仪“兼祧”光绪皇帝。意思是,溥仪一人,既当同治的儿子,也当光绪的儿子,但以当同治的儿子为主。

正是由于以上原因,慈禧才不得不选了3岁的溥仪继位。


趣谈秘史


众所周知,道光皇帝之后,清朝的衰落进一步加剧。两宫太后专权乱政,牝鸡司晨,民不聊生!

1908年的一天,载沣受封为摄政王,其子溥仪册封嗣皇帝。本来这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但却又不太合乎情理,放着壮年的载沣不用而用年仅三岁的孩童,这是出于什么考虑?大清国正处于生死之间,一个孩童能力挽狂澜吗?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慈禧已经习惯了高高在上,大权独握的优越感,这点从干掉光绪就可以看出来,如今光绪将死,他如果还想继续掌握朝政,最好的方式就是辅佐一个孩子上位,继续自己垂帘听政的生活。如果是成年的载沣,他也就没了继续垂帘听政的资格。

第二、溥仪的血脉纯正,并且其母亲是自己最宠爱的大臣荣禄的外孙。

第三、载沣只是一个读书人,心中并没有做一国之君的想法,只是想一心只读圣贤书,可能慈禧也看出了载沣的想法,让他做摄政大臣,一方面便于分权,一方面也便于自己继续垂帘听政。

我想以上三点就是慈禧做这道选择题的思路吧!

各位看官如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指摘!


微历史看客


皇位传给溥仪并非一时兴起,光绪的上位就是前车之鉴。

慈禧是咸丰皇帝的女人,咸丰之后是同治,再是光绪。

同治载淳是慈禧的儿子,光绪载湉是慈禧的侄子。


而载沣也是慈禧的侄子,跟载湉属于同父异母的兄弟,本来载湉会继承奕譞的醇亲王爵位,因为他是嫡福晋出生,载沣是侧福晋。

但同治早逝,年仅四岁的载湉送进宫中,继位为帝,成了光绪皇帝。

当时,同治无后,有人进谏立溥字辈为帝,并提供了两位候选人。但有人以“旁系亲属”为由提出反对。所以“溥字辈没有人可以册立”。

接着,军机大臣有人主张“择贤而立,慈禧垂帘听政。”但慈禧拒绝,直接指定胞妹的儿子载湉过继咸丰,继位为帝。



目的嘛,方便控制,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而溥仪的情况也类似载湉。为什么载沣不可能成皇帝?

第一,载沣年龄大了,不容易控制;

第二,慈禧垂帘听政做不到“名正言顺”。

总之,载沣继位,不符合慈禧的利益。所以,光绪帝驾崩,下任皇帝必须是“溥字辈”(载字辈人要么年龄大,要么属于旁系),尤其还要年龄小。

溥仪不正合适吗?他出生于1906年,是光绪皇帝的亲侄子,把他过继给光绪,恰恰合适,都能让各方势力满意。


此外,慈禧耍了个心眼,把溥仪过继给自己的儿子同治,溥仪祧两房。

如此一来,慈禧不就能够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了吗?

值得一说,溥仪的生母上是荣禄的女儿。


非常茴香豆


这个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很多晚清伦理上的问题,皇帝生育能力出现了问题,给清王朝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还是需要从同治皇帝说起,同治皇帝死而无后使得清王朝陷入了继承人的危机。那么在同治皇帝去世之后,清朝的近支皇族召开御前会议商议继承人的问题。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将目光放在了溥字辈的皇族当中,但是这其中并没有适合的人选,一时间人们犯了难,到底该怎么办呢?

在这种情况之下,慈禧太后建议从同治的兄弟里面选。最终选择了七王爷家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光绪的含义其实就是道光的后人。

那么,以怎么样的形式来立的光绪呢?

说同治帝死而无后,所以立他的弟弟载湉为皇帝,希望他日后有子嗣,然后再过继给同治。

说白了就是光绪帝是暂时的,为的就是日后有儿子再接同治的班。

可问题是光绪皇帝也没有生育能力,所以只能重新再找皇帝的接班人。刚开始慈禧太后选的五王爷家的孙子溥儁,实际上从这个时候开始,慈禧太后就已经考虑皇帝接班人的问题了。

立溥儁的圣旨当中就已经说的很明白了,当初立光绪就是为了日后有子嗣过继给同治,可是光绪皇帝没有孩子,因此只能再选一个。溥儁,被过继给同治做儿子,立为大阿哥,养在宫中,以备日后接班。

只不过八国联军侵华,这场闹剧搁浅。

庚子国难之后,慈禧便开始有意培养载沣,首先把权臣荣禄的女儿下嫁给载沣,以增强载沣的影响力。日后,二人生子溥仪。又派其出访德国学习,目的就是让他见世面,以备日后治国。

伦理上载沣早就不能成为接班人了,但是慈禧太后依旧将载沣推上了政治的前台。


尔尔泛泛


慈禧太后在要死的时候,给了清王朝选择了一个只有三岁的溥仪当皇帝,这让人很疑惑,三岁的溥仪还在咦咦学语,可慈禧为何把皇位传给溥仪,而不是他的父亲载沣呢?

同治帝与光绪帝都是载字辈的,要是慈禧再选载沣当皇帝,那清朝就有三位平辈的皇帝了,所以慈禧并不想把位置传给载沣,只想给下一代,正好给自己的儿子同治弄个子嗣。而且慈禧在光绪二十五年就命载漪的儿子溥儁做“大阿哥”,将来继承同治为嗣,兼祧光绪皇帝为嗣,可见慈禧那时就没有立载字辈的人当皇帝的想法。


再者溥仪与慈禧太后也有较亲近的关系,溥仪爷爷的大福晋为慈禧太后胞妹,而且载沣的福晋苏完瓜尔佳·幼兰是慈禧的养女,慈禧非常喜欢这个养女,就是慈禧把她许配给载沣。并且选溥仪当皇帝,光绪帝也满意,因为溥仪的父亲、醇亲王载沣,是光绪的亲弟弟,所以溥仪接光绪的班当之无愧。溥仪有这么多重关系,自然是慈禧最佳的选择。

慈禧不选载沣,也是因为载沣年纪过大,政治主见强,而且他是当时载字辈能力中比较突出的,慈禧要是选他做皇帝,可能就难以控制了,要是慈禧死了,估计她侄女隆裕太后也对付不过载沣,因为像慈禧一样有手段的女子并不多。溥仪就不一样了,只有三岁,慈禧可以有理由垂帘听政。

不过慈禧选谁都无所谓,因为清朝已经是江河日下了,它已经腐朽到根子里了,只要封建制度不变的话,清朝灭亡是迟早的事。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历史百家争鸣


慈禧之所以要立溥仪的目的其实是在给同治皇帝过继儿子。其实早在戊戌变法之后,慈禧就开始在溥字辈的后人当中寻找继承同治皇帝的大阿哥了。



当时,溥仪还没出生,老七家选不出来,而且光绪皇帝明确表示,我们家已经出了一个皇帝了,不能再出皇帝了。于是,目标就落在了老六家,恭亲王奕訢的孙子溥伟是热门人选。可是老太后对老六有所忌惮,目标就落在了老五家,于是就立了端郡王载漪的儿子溥儁为大阿哥。

可是,列强对于慈禧囚禁光绪皇帝本来就不满意,现在又弄出一个大阿哥来想要取代光绪皇帝。而且慈禧还让端王担任总理衙门大臣,列国公使竟然不理端王,有事儿还依然去找庆王商量。在册封大阿哥的典礼上,列国公使竟无一到场。



气急败坏的端王伪造了一份照会给慈禧,老太后下令向十一国宣战,这才导致了八国联军之役。庚子国难后,端王因为是祸魁而被处理,溥儁的大阿哥也完了,立储的事情就此搁置了。

等到老太后自知自己来日无多了,这才又想起这事儿来。老太后这个时候还是想从老七家里选一个来过继,于是就选中了载沣的儿子溥仪。当时,袁世凯想立庆王的儿子载振,而张之洞等人则建议直接立载沣。可老太后一心要给同治皇帝找继嗣,所以只能选溥字辈中的孩子。



因此,就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立溥仪为皇帝,载沣为摄政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