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有人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還有人說:哪裡有陽光,哪裡就有客家人;哪裡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裡聚族而居,艱苦創業,繁衍後代。佛山三水南山丹山腳下還有客家村落,保持完好的客家建築,居民都講客家話,吃客家菜,過客家節。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這個客家古村位於南丹山腳下,四面雲山鎖翠嵐,天然城郭兩邊環,生成村落多幽靜,儼似桃源洞裡間。據村中老人介紹,他們是經過兩次搬遷來到三水的客家人,現在這裡還居住著1000多名客家人。他們都是為了尋發展,且躲戰亂,選擇南遷定居。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這些客家村落就像“世外桃源”一樣,被茂密的樹林與蔥蔥的竹子所包圍,佇立在群山環抱之中,沐浴著仙境桃源般的風光。清晨的霧氣還未散,雲霧繚繞中的茶園若隱若現,好似一個喃喃低語的害羞姑娘。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站在村頭放眼望去,田地有序地層層突起,線條優美,與遠處的屋瓦組合得恰到好處。置身此景,如夢似幻。在現代化日漸推進的今天,南丹山腳下的客家村依然保留一份原始的純樸人情,古老的建築,淳樸的鄉風。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村子的建築也是客家人的特色,石砌圍牆雖凹凸不平卻冬暖夏涼,是富有中原華夏民族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這種民宅建築與中原貴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這是有其歷史淵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漢人,因戰亂、災荒等原因輾轉南遷贛、粵、閩交界山區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遷定居嶺南後,不但傳播了中原的先進耕作技術,而且建築民宅保持了原有的傳統風格。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信步閒遊,古民居、古亭、古道安立村中,文化古蹟數不勝數,俯仰之間,盡是來自遙遠歷史長河中的古樸氣息。寧靜的客家村,就像是每個人內心的那一處明月清風,靜得讓人舒服,美得讓人歡喜。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不時可以遇見村民,交談時他們都是一口的客家話。“上涯家食飯。”村民熱情地招呼著客人,保持著客家人熱情好客的傳統。遇見有村民吃飯,也可以看到,村民吃的也是大份、微辣、偏鹹的客家菜。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據相關資料介紹,全球約有八千萬客家人,其中約五千萬人分佈在中國的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海南等19個省的180多個市縣,廣東省本地客家人數達到2500萬左右,佔到廣東本地族群的三分之一。

南丹山下的客家人是第四、第五次大規模南遷時來到這裡的。第四次大規模南遷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時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東京,今河南開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帶。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嶺,入南雄、始興、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後由虔州入汀州;或滯留贛南各縣。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第五次南遷是在明末清初時期。其時,生活在贛南、粵東、粵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處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臺諸地以及粵中和粵西一帶遷徙。這次大規模的遷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稱作“西進運動”。四川的客家基本上來源於這次“西進運動”。當時四川人口因戰亂、瘟疫及自然災害銳減,清政府特別鼓勵移民由“湖廣填四川”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客家人來到珠三角唯一“國長壽之鄉”三水區,在這裡安居樂業,繁衍後代,生生不息。“土曠民惰,而業農者鮮,悉汀贛僑寓者耕焉,故人不患無田,而田每以工力不給廢境內。”這是客家選擇在珠三角居住安家的重要原因。

講客家話過客家節,佛山南丹山腳下還有這樣一個客家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