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汾河的美丽更温柔

让汾河的美丽更温柔

历史上,哗啦啦的汾河水曾带给两岸人民无穷的富饶,但遇到洪涝灾害,也曾带来难以尽数的忧虑与疾苦。

据不完全统计,明清时期的544年间,汾河发生的洪涝灾害已高达218次,到民国更甚,加之连年无人治理,河水污臭浑浊,水量锐减,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让汾河的美丽更温柔

如今的汾河水清可见底 摄影/李问

千百年来,汾河上游的群众在与水土流失这一自然灾害的自发斗争中,创造了一些保土蓄水的有效办法。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把治山治水、控制水土流失、建设基本农田当作国土整治的大计和山区建设的重点来抓。特别是汾河上游,按照“防治并重、治管结合、因地制宜、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除害兴利”的水土保持方针,有计划地开展了治山治水运动。

宁武从解放初期就开始了水土保治。1956年,二马营村开始治理堡子坡,兴修梯田200亩。同年,高崖上村修梯田400亩,到了1961年,选西岭村为全县重点修建水土保持工程,用5年时间在两梁一坡修建标准梯田500亩。1970年起,又用5年时间动土石30万方,建梯田240亩。

让汾河的美丽更温柔

摄影/李问

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宁武的水土流失治理适应农村经济体制,重点转向以户包小流域治理和重点流域治理相结合。到了1986年,宁武县小流域治理面积达4.45万亩,改善滩地3500亩。

从1987年起,山西将汾河水库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列入省级重点治理项目,10年拿出资金2亿元,开展了全方位、大跨度的汾河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称为“十年治汾”。

宁武县在十年治汾中,以建设“两高一优”基本农田、高效植被为重点,坚持治理水土流失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了汾河两岸群众脱贫致富的进程。十年中,宁武县完成了造林面积近33万亩,人工种草4.5万亩,新建梯田4.8万亩,治理河道2.7万米,并创造了百里绿色通道、李家洼经济林区等十多处精品工程。宁武县1992年、1994年两次获得山西治汾最高奖“汾源杯”,1996年获“山西小流域治理先进县”称号,1997年受到山西省政府嘉奖,并有两人获得“十年治汾功臣”称号。

让汾河的美丽更温柔

摄影/李问

引黄入汾

上世纪80年代初,山西水资源总量只有142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466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世界人均水平的4%。贫乏的水资源再加上“十年九旱”的自然条件,水,严重困扰着山西的发展。

1993年,历时36年决策、山西史上规模最大最艰巨的水利工程——“引黄入晋”拉开了帷幕。这项被称为“造福三晋的生命工程”,被国内外专家誉为“具有挑战的、激动人心的世界级跨流域引水工程”一修就是450公里。总长220公里的地下隧洞,居世界第一。其中单个隧洞43.5公里,比英吉利海峡隧洞还要长,被称为“世界

第一引水隧洞”。

2002年,奔腾黄河水从偏关县万家寨出发,一路钻山而过,在宁武县头马营出水口进入汾河,汾河水量从此翻了一倍。

让源头更美

1995年,山西省将治理汾源作为“治理母亲河”的一项重点工程,全称为山西宁武汾河源头综合治理开发工程。近五年时间后,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汾源新貌。

以汾源阁为核心的源头保护性建筑群总面积达3100平方米:18米高的汾源阁、2.6万平方米的汾源湖、300平方米的荷叶岛、1000多平方米的九龙坝……

让汾河的美丽更温柔

汾河源头的水流经汾源广场的拱桥。清澈见底,碧波荡漾,小桥流水,宛若仙境。

以汾源博物馆为龙头的汾源史陈列性建筑有大殿、钟楼、鼓楼、牌坊、山门、纪念碑、广场……

以植被为主体的景区开发性建设后,山清水秀、岸柳成行、亭台楼阁古色古香、殿宇榭廊雄伟壮观,汾河源头再现了“三晋第一胜境”之丰姿。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