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希特勒急得像熱鍋上螞蟻,但日本為何仍不願動用70萬關東軍?

彭國放


縣要說的是,以德日那彈丸之地和中等體量,竟然選擇和全世界的“無限力量”為敵,那最終也只有死路一條。

自始至終,希特勒在歐洲乃至北非幾乎都是“一個人在戰鬥”,意大利不僅掉鏈子還要讓德軍分出幾十萬幫他控制局勢,西班牙也是在德軍節節勝利時派出幾萬人的“藍色師團”以志願軍的形式參戰,而那些僕從國的軍隊從裝備到士氣到人數都遠遠不能和德軍相比,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但在德國最困難的時候,日軍如果能有個幾十萬人投放到歐洲戰場,管用嗎?

不管用,日本海軍的裝備相對二戰中後期的美軍就是燒火棍了,只有捱揍的份。

日本陸軍在日本軍隊裡簡直就是“後孃”養的,無論裝備到物資供應都是不咋的,日本人的步槍放到中國戰場那是好東西,放到歐洲就是垃圾。

想象一下,幾十萬日軍帶著破爛不堪的裝備在歐洲作戰,甚至還不如那些僕從國的軍隊,在講究火力覆蓋的歐洲戰場,日軍的步槍、小山炮能對戰局起到多少影響?

哦,對了,關東軍幾十萬人一共才好像幾百輛薄皮坦克,那坦克搞不好可以直接被蘇軍給壓扁了。

總之,就日本陸軍裡最精銳的軍隊之一—關東軍的裝備,跑到歐洲去也太寒磣了,而這幾十萬人的裝備,德國人應該也沒能力解決了,自己都各種物資緊張了。

我們能認可日軍的作戰士氣和精神,但這些放在硬碰硬的歐洲戰場,不是勝負的關鍵。

以上是日軍能過去的情況,總之,過去之後,能做一些炮灰的命,但對時局影響並不大。

而最關鍵的是,日軍的精力已經在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即使想北上西進,日本關東軍敢嗎?

即使在蘇聯最危急的時候,蘇軍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的軍隊人數依然保持在上百萬,加上西伯利亞成為大後方,各種坦克、大炮、飛機、槍支彈藥被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供應前線戰場,可以說,遠東地區的蘇軍在火力上對於關東軍是擁有絕對優勢的。

雖然日本蘇聯簽署了互不侵犯條約,但蘇聯對日本還是提防的很,對日本隨時保持警惕,隨時對日本保持戰備狀態。

而此時的日本,不光深陷中國戰場,在太平洋也和美軍陷入苦戰,不得不陷入以戰養戰的境地,如果關東軍貿然西進,首先在糧食、石油等補給上就無法準備充分,即使日軍一路高歌猛進,距離日軍最近的蘇聯油田也有幾千公里之遠,日本人飛過去加油嗎。

幾十萬日軍進入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沿途幾乎得不到補給,無異於自尋死路。

而此時蘇軍的坦克已經換成了更先進的T34,在廣闊的西伯利亞平原,寬闊的正面戰場,日軍將被碾壓地很慘。

而諾門坎之戰,蘇軍充分運用了飛機坦克大炮重火力的立體攻勢優勢,把日軍虐的找不著北。

其實理由也夠多了,給日軍一萬個理由也沒必要去攻蘇,主觀客觀都不存在條件。


雲中史記


雖然希特勒急的像熱鍋上螞蟻,但日本為何仍不願動用70萬關東軍?從軍事上來說,日本參謀本部認為,除非遠東蘇軍減少一半,才能發動對蘇戰爭。但是,蘇聯只調走了1個坦克機械化軍和3個步兵師,以及十幾個戰機中隊。

不僅如此,還調來了很多新兵組成的部隊,也就是說在遠東蘇軍。41年6月,為70萬軍隊,3188輛坦克和4140架飛機,到年底12月,蘇軍134萬,2124輛坦克和3193架飛機,到1942年7月,遠東蘇軍是144萬,後來45年八月風暴,150萬蘇軍其實只有50萬是西線來的,其餘都是遠東蘇軍原來的部隊。

相比之下在關東軍最鼎盛的時候,1941年秋天也只有14個師團,日本自己的估算蘇軍1個完整師的戰鬥力是1個日本三單位動員師團的75%。但是,在遠東蘇軍有32個師,在坦克、戰機數量上是關東軍的5-6倍,在人數上是日軍的2倍,更何況蘇聯在遠東地區有大縱深堡壘工事。

除非日本可以動員出20-25個師團,這將需要大量的船舶和物資,而且在冬季也無法在西伯利亞打仗,可以作戰的時間很短暫,而且後勤運輸非常困難。日本這點實力能守住就不錯了,根本沒有發動進攻的本錢。

而就是在1941年底,日本也發現了蘇德戰場,德軍的進展比較悲觀。日本參謀本部的說法是:“德蘇戰爭的推移缺乏明快,有如東京的夏雨連綿不絕。”看到德軍戰況不利,日本天皇當時在御前會議一句話否決了北上行動,斯大林比想象更具有韌性。

到了41年8月,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日本國內只有2年石油儲備,因此日本立刻決心南下去搶奪油田,就在41年12月發動了珍珠港事件。而西伯利亞的油田要到60年代才勘探開採出來,當時的人不知道西伯利亞就有大油田。


深度軍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懂不要胡說。

日本不北上進攻,就是因為戰略原因。

對於日本來說,自從77盧溝橋打響,也就意味著日本參加了世界大戰。

日本和其他國家不同,他缺乏基本的戰爭資源。就石油一項來說,蘇聯有高加索油田;英國法國有中東油田;美國有本土和墨西哥的油田;甚至德國也有羅馬尼亞的油田。

有了石油才能夠維持龐大的軍隊,無論是空軍還是陸海軍。

但日本沒有石油,本土自產石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石油幾乎都靠進口。

但日本無論北上還是南下,都是和同盟國作對,可以預計石油進口會迅速中斷。

所以,日本首先要考慮的是實際問題,也就是要奪取繼續的資源。

如果北上蘇聯,即便佔領了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這裡地下雖有資源,但都是蠻荒之地,沒有開發。日本自己開採加修建運輸鐵路,至少需要10年以上時間,黃花菜都涼了。

這段時間,日本缺乏石油,怕是連飛機、坦克、卡車都開不動,亡國是必然的。

這種情況下,日本也只有一條路,就是南下佔領東南亞,控制荷屬東印度也就是今天印尼的大油田,同時緬甸的石油也能起到一定幫助作用。

道理就這麼簡單。

所以如果相反,東南亞沒有石油,而蘇聯遠東有石油,日本也會毫不猶豫的北上進攻蘇聯。

蘇聯確實在遠東有大兵團。但日軍侵華的部隊就高達120多萬,再加上後來南方軍70多萬,可以出動200萬大軍。

而1941年,遠東蘇軍不過70萬,日軍可以3個打1個。

很多人認為蘇聯軍隊很牛逼,其實是扯淡。

日軍就戰鬥力來說,並不明顯弱於蘇軍。

在張谷峰、諾門坎戰役,蘇軍均是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攻劣勢日軍。就諾門坎戰役戰役來說,蘇軍傷亡比日軍要大,戰時宣傳不敢說而已。

而很多人說的什麼T34,什麼喀秋莎,在1941年均沒有大規模裝備。

諾門坎戰役中,兩軍坦克都差不多,坦克戰中日軍還佔上風,空戰中日軍更是明顯強出一截。

蘇軍真正厲害是1944年1945年,通過殘酷戰爭鍛鍊了部隊,同時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

在1941年,蘇軍沒什麼了不起,基本的衝鋒槍都沒有裝備。如果蘇軍真的很牛,就不會被希特勒幾個月內消滅400多萬了。


薩沙


先亮答案:因為諾門坎戰役,給日本蒙上了最為嚴重的心裡陰影!

先把經過,大致說一下,感興趣的朋友耐心看看諾門坎戰役吧。

諾門坎戰役發生在1939年,當時的亞洲格局是,日本鯨吞中國的戰略達成了一部分,但是接下來日本是要將兵力北上去侵略蘇聯,還是南下去經營太平洋,在當時的日本國內是有巨大爭議的(抱歉的告訴各位夥伴們,當時的日本,看待國民政府就像看待一隻死狗一樣,根本不認為國民政府會挺過去!直接開始研究下一步的進攻方向了!)

為了試探蘇聯的反應,以及為北上侵略蘇聯做好準備,關東軍私自發動了諾門坎戰役!

(到底日本天皇私下裡授沒授意關東軍發動這場戰爭,不好說,但是日本天皇肯定是事後為戰敗找人頂罪的,這是肯定的!)

然而最後,被譽為日本櫻花部隊的關東軍,被蘇聯老毛子,打得是屎都出來了!

最後日本不得不放棄北上計劃,因為惹不起老毛子!所以才選擇南下,去經營太平洋,然後惹上了美國。

諾門坎戰役失敗後,日本關東軍,只有一個任務,就是防備蘇聯,蘇聯老毛子把日本真的打怕了,所以整個二戰中,關東軍雖然是精銳,但是就紮在遠東地區了,一動沒敢動!

生怕蘇聯老毛子再從北邊直接把自己的屎打出來!

(更多精彩回答,敬請關注:豆漿的奶爸守則,不一樣的奶爸,不一樣的豆漿!!!)


豆漿騎兵


這就有點扯了,前後扯不到一塊堆去!

日本和德國的同盟只是戰略上的同盟

也就是說德國和日本之間沒有什麼過多的聯繫,也就是領導人之間打個電話,相互溝通一下,在戰略上保持一致就行,在具體作戰上,德國和日本根本就沒有什麼合作,不像德國和意大利,在戰場上還能協同作戰一下。

在1941年6月22日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時候,事先一點口風都沒有透漏給日本,這種盟友也就是叫個盟友罷了,而在前兩個月的4月13日,日本已經與蘇聯簽訂《日蘇中立條約》,雙方互不侵犯,雖然背信棄義這樣的事情日本經常幹,但那也是分誰,也看是不是有利可圖,在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中,日軍是真正領略現代化蘇軍的厲害。

希特勒在蘇德戰爭之初,也並沒有到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相反,直到12月5日莫斯科會戰時蘇聯反攻之前,德軍並沒有顯示出頹勢,也就是在這個時間段,希特勒希望日軍能夠加入到對蘇聯的戰爭,但也並不是那麼迫切。

日本人認為,如果德國攻下莫斯科,日本可能會考慮北上,但是日本高層對於德軍比較悲觀,所以很痛快的就決定了,趁著蘇聯陷入蘇德戰爭,開始進行南下的戰略。

德國陷入困境的時候,日本已經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真正讓希特勒開始有點著急的時候是在1942年7月到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會戰後,這個時候日本已經陷入太平洋戰爭,也出現了頹勢。

日本當時戰爭資源已經有點跟不上了,而美國封鎖了日本的資源,更讓日本陷入危機,想要擺脫這種困境,日本選擇鋌而走險,通過偷襲珍珠港迫使美國放棄在太平洋的權益(日本的想法很可笑,但卻很陰險)。

美國沒有慣日本人包子,太平洋戰爭爆發,在戰爭爆發的前半年日本還能保持一定的優勢,隨著美國戰爭機器的開啟,軍銜就像下餃子一樣下水,飛機就像蒼蠅繁殖一樣的生產,在巨大的軍事差距之下,日本在太平洋上節節敗退。這個時候,日本就是想幫幫德國也沒有能力分身了。

關東軍的人數變化及戰鬥力

關東軍號稱日本皇軍之花,的確是日本最能打的師團,在諾門坎戰役中,日本之所以大敗主要是日本關東軍並未全上,只是出動了一兩個師團,而在1939年的時候,關東軍已經達到11個師團,可見,諾門坎日本如果全力以赴的話,勝負未可知。

在1941年日本猶豫要不要北上的時候,調集大量兵力在東北進行演習,關東軍總兵力達到85萬,堪稱巔峰。

但是關東軍這點人數,在東北這塊打,蘇聯陷於補給上的困難可能無法展開大規模的攻擊,要是在蘇聯境內,只要蘇聯鐵路能夠運輸的地方,日本都是去送死。

以85萬人入侵蘇聯,從東北穿過西伯利亞估計不用打也會減員不少,而且蘇德戰爭雙方都是上幾百萬人的對戰,關東軍這85萬根本不起什麼作用,蘇聯在遠東也一直留有一部分兵力來預防關東軍。

所以關東軍的加入並不能改變蘇德戰爭的結局。

隨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逐漸轉入劣勢,因此大量調遣關東軍參加太平洋戰役,這些皇軍之花在太平洋戰場基本充當了炮灰的角色,等到1944年的時候,日本意識到蘇聯可能會在歐洲戰事結束後攻打日本,於是臨時拼湊了七十萬關東軍。

這個時候,日本已經自身難保,這個時候就更不可能去幫德國了。


史論縱橫


首先希特勒真正著急是在哪年?個人認為是在1942年後半年,即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激烈的時候,到1943年初結束希特勒已經認識到單靠德軍自己已經很難在東線打敗蘇軍了,最多隻能達成有限的停戰和談!所以希特勒最希望日軍可以在1943年對遠東蘇軍發起進攻,這是軸心國最後的機會,因為在1944年之前盟軍絕不可能在西線開闢第二戰場,德國還有最後的希望!


那1943年日軍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首先在太平洋戰場日本海軍剛剛經歷了中途島的大敗後,在瓜島爭奪戰中也損失慘重,已經全面進入了守勢!日軍開始對馬里亞納群島等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進行防禦工事的加強,抽調了許多精銳的陸軍部隊去駐守這些島嶼。這裡便包括許多精銳的關東軍部隊調去太平洋戰場了,所以日本的關東軍實力實際是在削弱中,雖然仍舊有70萬的兵力,可是其中有作戰經驗的正規師團越來越少,大部分是新組建的戰鬥力差的師團。


再來看1943年的遠東蘇軍實力,即使是在最關鍵的1942年11月份,遠東蘇軍仍舊擁有130萬人、2500輛坦克、3000架飛機,實力遠遠超過關東軍。不得不承認這裡面有許多也是新組建的部隊,可是日本關東軍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

所以日本要想在1943年選擇北上進攻蘇聯,且不說太平洋戰場能不能頂住,光是要再調集60萬的作戰部隊到東北都是基本不可能的。更不用說在本已緊迫的支援太平洋的軍工生產再分出相當的物資用於遠東戰場,對日本來說是絕無可能的。

所以無論就日本的實力還是當時日本面臨的嚴重形勢來看,日軍都絕無可能北上進攻蘇聯!


小小狼王


提出這個問題,其實是對法西斯三國之間的同盟關係有所誤解。雖然在1940年9月27號,德、意、日三國法西斯在柏林簽訂了《三國同盟條約》,正式組成了軍事同盟。但是三國組成同盟條約,不過是為了共同對抗美英為首的老牌列強,瓜分世界罷了。


強盜之間會為了搶奪利益會暫時配合,但絕不可能將後背交給對方,三國法西斯也是如此。他們彼此之間從未真正信任,也根本不可能配合無間。

具體到蘇聯問題,德國和日本都希望對方能夠牽制蘇聯,最好趁雙方打得不可開交之時,從中漁利。也就是說,對待蘇聯的問題上,日本和德國從未達成一致意見。

1939年,日本的“北進派”,也就是希望北上進攻蘇聯奪取西伯利亞的這一派系,趁機發動了試探蘇聯軍事實力的諾門坎戰役。但是,面對準備充分、集結了全國精銳部隊和裝備的蘇聯軍隊,日本雖然戰鬥意志更為頑強,取得的戰果也更大,但日本終究是失敗了。

發動諾門坎戰役時,日本希望德國能夠在歐洲地區牽制蘇聯,但德國不但沒有理會,反而與蘇聯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同時還劃分了勢力範圍,甚至共同瓜分了波蘭。這自然引起了正在和蘇聯浴血奮戰的日寇極大不滿。

因此,當德國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掀起全面對蘇聯的進攻之後,日本也有樣學樣,作壁上觀。在日本的如意算盤裡,只有當德國攻下蘇聯首都莫斯科,基本消滅蘇聯的主力之後,德國才會從遠東出兵,趁機以最小的代價奪取西伯利亞地區。

因此,德日雙方再次就進攻蘇聯的問題產生分歧:德國希望在日本在蘇德戰場最激烈時,能夠出兵外東北,消滅和牽制蘇聯的有生力量,使蘇聯陷入兩線作戰的窘境,並最終將蘇聯滅亡。

但日本顯然不願意為德國的利益火中取栗。在他們看來,即使在蘇德戰場最艱苦的時候,德國的蘇聯的遠東方面軍依然有上百萬軍隊,主力仍在,而且蘇聯的飛機、坦克、大炮等重型武器裝備還要優於日本關東軍,如果此時日本進攻蘇聯,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日本此時想的是鶴蚌相爭,漁翁得利,而不是替德國賣命。而在蘇德戰場上,雖然前期蘇聯損失慘重,但蘇聯也展現了無與倫比的韌性,蘇聯始終屢敗屢戰,並最終在莫斯科戰役擊敗了強弩之末的德軍。

沒能攻下莫斯科,日本出兵的前提更不復存在,日本自然更加不會進攻蘇聯了。更何況,隨著日本的南下派戰勝北進派,南下進攻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成為日軍的戰略方向之後,北上進攻蘇聯的可能性自然更加降低。


鳶飛九天2018


說白了,日本沒有打贏蘇聯的信心。

日本陸軍的身板打打朝鮮,欺負中國還是可以的,但要是面對蘇聯,真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關東軍七十萬大軍,號稱百萬,實際上兵力依然吃緊。自武漢會戰結束,日軍再也沒有能力向中國內陸發動大規模進攻,其兵源嚴重不足。日本不得不採取以華制華的政策,大量收買漢奸組成偽軍,扶持汪精衛政府。日軍有近百萬陸軍陷入中國內地的泥潭中,事實上是動彈不得。


而在北方,日本早年實際上也曾有過北上的打算,但在張鼓峰,諾門坎戰役中,日軍損失慘重,這才意識到蘇軍的強大。沒有接受第一次世界大戰洗禮的日本,在火力上遠遠不足蘇聯紅軍。蘇聯紅軍的機械化裝甲部隊,重火力雖然大部分集中在西部,但也比關東軍強得多!而日軍對於蘇聯的坦克,重炮,不佔任何優勢,只能逼得用機槍,擲彈筒這些輕火力。何況蘇聯在遠東也部署了接近百萬的邊防部隊,並不比日本差。

更可怕的是,即便日軍真的能打敗蘇聯在遠東的百萬邊防軍,想要和德國會師也是難上加難。日軍歷來不重視後勤保障,對於補給,運輸非常短視。所以才會出現後來英帕爾吃草,太平洋餓死的情況。只要蘇聯人破壞西伯利亞大鐵路,幾十萬缺吃少喝的日軍就會因為飢寒交迫而死傷慘重,你要知道西伯利亞的冬天有多可怕,西伯利亞有多大!幾百裡不見人煙是很常見的事情,蝗軍能不凍成冰棍就是大好事了!

更何況當時日本已經在醞釀對美國的戰爭,奪取豐富的東南亞石油資源。北上進攻蘇聯,昭和蝗軍只是笑笑,不會當真……


撒哈拉快遞


日本關東軍是與我們接觸時間最早的一支軍隊,他們是清朝末期就已經駐紮在東北遼東半島中的,因為他們把遼東半島稱為關東州的原因,所以在後來才有了關東軍這個名字。

在剛開始的時候,駐紮在遼東半島的日本部隊還不叫關東軍,關東軍是進入民國時代後,在1919年才改名字、改編制組建出來的一支軍隊。

在民國早期,關東軍駐紮在遼東半島的士兵並不多,只有幾萬人。

但是在1931年他們不費半分力氣就佔領下整個東北後,他們開始迅速擴大了關東軍的編制以及兵力數量,使得關東軍的士兵以數十倍的數量開始上升了起來。

在關東軍最後覆亡的時候,關東軍駐紮在東北的士兵數量大概有七十萬人左右。

在此之前,關東軍的數量雖然和滅亡時有著一定差距,但是這其中的數量是差不了太多的。

蘇日之間的相互防範

在日本後來全面展開侵華戰爭後,東北的土地中除了一些民間組織的抗日活動之外,對於日本人來說基本上是很平和的。

原本這個時候他們是不用再繼續駐守那麼多軍隊在東北的,但是因為他們一直以來對蘇聯人都非常忌憚的原因,所以在他們的侵華戰爭爆發後,他們並沒有調離太多的關東軍部隊。

仍舊在這裡保持了足夠數量的編制,以防範蘇聯人可能對他們爆發的戰爭。

而蘇聯一方自然也是不可能對日本人毫無防範的,普通人都知道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道理,國家之間更是如此。



蘇聯人後來為了防止日本人對他們的邊境進逼,他們也在和東北交界的遠東地區部署了規模龐大的部隊。

那個時候,他們在這邊境地區保持的軍隊常年達到了100多萬的規模,即便蘇德戰爭爆發最激烈時也是如此,比日本關東軍的數量還要多。

諾門坎戰役的影響是其中之一

在後來希特勒率領著他的鋼鐵洪流席捲向蘇聯時,日本人之所以沒有出兵和希特勒聯手夾擊蘇聯,其實跟很多因素的影響有關。

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諾門坎戰役的影響。

諾門坎戰役是在1939年爆發的,而蘇德戰爭是在1941年的時候才爆發的。

雖然這其中相距了兩年的時間,但是日本人對當年的事情卻是非常記憶深刻的。

日本人在諾門坎戰役中敗得很慘,但是與我們想象中那種不堪一擊的慘不同,其實蘇聯人當時贏日本人是花了很大代價的。

在諾門坎戰役爆發的時候,日本人只派了2萬多名士兵,而蘇聯人則派了將近7萬人的部隊。

蘇聯人當時所調撥的坦克、飛機數量比日本軍隊要多得多,在那一場戰役爆發過程中,蘇聯人使用的彈藥數量更是比日本人使用的數量多了十幾倍。

就是在這種巨大的差距下,蘇聯最後的傷亡數量竟然還要比日本人多上幾千人。

由此可見日本人當時的戰鬥力是比蘇聯人還要強大不少的,只不過當時他們不肯在那場戰役中花費那麼多彈藥罷了。


日本人當時不知道蘇聯人的真實情況,以為蘇聯每次打仗都有著這般使用不完的彈藥,因此在這件事情之後,才杜絕了繼續招惹蘇聯的想法。

這件早期的案例是日本人後來不打算和德國聯手夾擊蘇聯的原因之一。

日本對石油的渴求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最為關鍵的原因,這個原因就是石油。

在那個時代,日本本身是不出產石油的。

當時的東北以及我國的全國各地也還沒有半點發現石油的蹤跡,因此日本人想要獲取石油必須得通過國際交易得來。

在日本侵華早期的時候,日本還能通過國際交易獲得石油。

但是在美國1941年封鎖了對他們的石油、鋼鐵交易之後,他們的石油來源突然消失了。

一兩句話大家可能不明白石油在當時的地位,但是大家只要知道日本人沒有石油那他們的飛機、坦克、戰艦、航母都使用不了,就知道石油在當時的重要性了。


因此在這種對他們非常不利的處境下,他們就不能再繼續和以前一樣只一心地侵略我們了。

為了獲得新的石油來源,他們就必須把戰局擴大到其他可以獲得石油的地方。

日本因為石油問題放棄了北上計劃

現如今我們都知道俄羅斯擁有著非常龐大的石油資源,但是西伯利亞的石油是蘇聯人1959年的時候才探測出來的。

所以在當時明確知道西伯利亞沒有石油的時候,日本人才會懷揣著對石油的渴求,放棄了和德國聯手進攻蘇聯的想法,然後把侵略的步伐伸向了當時已經發現龐大石油資源的東南亞。

日本人的力量並不是無限的,他們展開全面侵華戰爭本身就已經很勉強了。

接下來侵略東南亞的話,他們就必須得得罪英美勢力。

在兩邊開戰下,他們不可能再有那份招惹蘇聯的決心,於是一直到日本1945年投降的時候,駐紮在東北的70萬關東軍才一直按兵不動,遲遲沒有對蘇聯人動手。

這才是蘇聯人不願動用70萬關東軍的原因,想必每一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做出那種奉獻自己讓別人獲利的事情。

如果日本人和德國聯手進攻了蘇聯,那到時候他們的石油不夠用怎麼辦?等死嗎?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二戰時期一直不願動用關東軍和德國夾擊蘇聯的原因,用豬隊友的說法稱呼日本人也無可厚非,但是當時他們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舉動,主要還是不得已而為之所做出的決定,我們看待歷史,還是得從深層次上去看待的。


孤客生


日本為什麼沒有執行北進戰略,這是因為有一支軍隊在北方的存在,極大地震懾了日本軍隊,以至日軍再也不敢與這支軍隊交手,這支軍隊的名字叫“蘇聯遠東軍”。

“遠東軍魂”布留赫爾創建了遠東軍

1929年7月,張學良為收回中國東北境內的中東鐵路,挑起了中東路事件,引起中蘇武裝衝突。為應對張學良的挑釁,1929年8月6日蘇聯紅軍發出組建特別遠東軍的命令,迅速成立了蘇聯紅旗特別遠東集團軍,總兵力約四萬餘人,下屬兵力3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一個蒙古騎兵營,特別遠東軍裝備精良,有大量飛機、坦克、重炮、戰艦等技術兵器。在蘇聯“遠東軍魂”布留赫爾(即北伐戰爭中蔣介石的蘇聯軍事顧問加倫將軍)的指揮下,迅速對東北軍進行了反擊,張學良的第15、17旅被徹底擊敗,被擊斃1500人、俘虜8000多人。蘇聯遠東軍的迅猛作戰,給日本關東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東路事件中的張學良

1931年,日軍戰略家石原莞爾在料定東北軍不敢反擊的情況下,以下克上的方式,策動當時僅有一萬六千人的日本關東軍,猛攻30萬大軍的東北軍,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很快就佔領東三省。這時,日本就面臨了一個戰略選擇。當時,日本有兩個戰略選擇。一個是北進戰略,即將蘇聯作為主要假想敵,向北進攻西伯利亞;一個是南進戰略,即以美國、英國為主要假想敵,向南進攻南洋群島。

當時日軍對蘇聯紅軍的印象,還停留在日俄戰爭時代對沙俄軍隊的印象,非常看不起蘇軍。日軍在進行對蘇作戰準備時,把以少勝多作為前提條件,作戰方案中,也想以日軍一個師團去對付蘇聯遠東軍三個師。為了推進北進戰略,日軍先後挑起了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戰役。

張鼓峰事件,是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蘇兩國之間圍繞著張鼓峰、沙草峰這兩個高地進行的一場軍事衝突。日軍參戰總人數近7000人。7月29日,10名蘇聯遠東軍士兵到張鼓蜂以北兩公里處構築工事,7月30日,日軍第十九師團長尾髙下達命令,向沙草峰和張鼓峰的蘇聯遠東軍發起進攻。7月31日上午5時左右日軍一個大隊衝上張鼓峰而佔領山峰陣地。另外一個大隊於上午六時佔領沙草峰。

8月3日,蘇聯紅軍編成步兵第三十九軍,在戰鬥行動地域集結了1.5萬餘人、237門火炮、285輛坦克。另有250架飛機支援蘇聯遠東軍部隊行動。8月7日,蘇聯遠東軍步兵第四十師對52高地發動猛烈攻擊,大約有一個營的步兵在炮兵支援下,夜襲張鼓峰山頂的日軍陣地,但終於失敗。為了奪回陣地,蘇聯遠東軍動用了飛機、坦克和大炮,對張鼓峰猛烈的攻擊,同時出動飛機轟炸朝鮮的慶興、高邑等地的日軍增援部隊。蘇聯遠東軍封鎖了中朝圈河大橋、蘇聯遠東軍海軍艦隊又封鎖了圖們江出海口。日軍後方被蘇聯遠東軍封鎖後,損失慘重,無力繼續作戰。

蘇軍重新佔領張鼓峰

8月4日,日軍被迫提出議和,締結張鼓峰停戰協定。協議規定,兩國軍隊於8月11日12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8月13日,日蘇雙方交換屍體。至此,歷時13天的張鼓峰戰役宣告結束。停戰後,日軍第十九師團很快撤出一直死守的戰線,完全放棄了邊境線,蘇軍方面卻把兵力繼續留在戰場上,用實力完全控制了日軍在實現停戰前所維持的戰線。

雙方的損失:蘇聯遠東軍損失傷亡約為四千五百名。日軍損失第十九師團各部隊傷亡總數已達一千四百四十名。在張鼓峰進行殊死戰鬥的步兵第七十五聯隊 傷亡最多,達七百零八名,就是說,該部參戰官兵半數以上遭到了傷亡。

諾門坎戰役,1939年5月11日,數十名外蒙騎兵過哈拉哈河進入諾門坎西南約十五公里的地方。5月13日,駐海拉爾的日本第二十三師團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下令部隊出動,把外蒙部隊趕回哈拉哈河西岸,諾門坎戰役爆發。蘇聯遠東軍在戰役初期接連失利後,前任軍長弗克連科被撤職,斯大林派朱可夫接任第五十七特別軍軍長。朱可夫接任軍長職務後,根據情報,提出必須向這一地區增派部隊,並決定發揮機械化部隊的優勢,使用坦克、大炮及航空兵配合下的諸兵種聯合作戰!斯大林滿足了朱可夫的要求,連續向前線增派了57000人、542門火炮、498輛坦克、385輛裝甲車和515架飛機。

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士兵

8月20日凌晨,蘇蒙軍發起總攻戰役。蘇蒙軍以3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個裝甲旅,1個機槍旅,1個空降旅以及大量的飛機、大炮,開始舉行大規模的反攻。日軍雖然1輛坦克也沒有,被蘇軍成千噸炮彈猛烈轟炸,還被蘇軍裝甲部隊合圍,但日軍毫無懼色,在陣地上勇敢地和蘇軍激戰。構築在蒙古曠野上的土木機構工事很快被蘇軍的大炮轟成平地,日軍就依託單兵用工兵鐵鍬挖成的簡易單兵掩體作戰。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士兵

8月24日,日軍竟然還發起了反擊,3000名沒有炮火掩護的日本步兵被阻止在鐵絲網和野戰工事以及大炮面前,隨後蘇軍坦克開始出擊,日軍後退。戰鬥到8月26日,日軍第23師團已經被完全合圍了。在蘇軍重炮群、坦克群、航空炸彈的猛烈轟擊下,日軍第23師團損失慘重。此役,蘇軍重創重日軍第23師團搜索隊,全殲第7師團第26聯隊第1大隊,日軍第64聯隊和炮兵第13聯隊被蘇軍大部殲滅,第64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和炮兵第13聯隊長伊勢高秀大佐均被擊斃,23師團第71聯隊長森田徹大佐亦被擊斃,日軍僅有的22門加農炮全部喪失。

8月31日,在被上萬噸炮彈轟擊第11天后,彈盡糧絕的日軍第23師團決定突圍。2000多名第23師團士兵用手榴彈近戰殺出一條路,突出重圍。日軍各部隊亦隨之突圍。 9月16日,蘇聯與日本根據達成的停戰協定結束了諾門坎戰役。

蘇軍繳獲日本武器裝備

戰後,日本陸軍為進行諾門坎事件後果作了人事調整。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和參謀長磯谷廉介轉入預備役,還更換了所有作戰課參謀。第二十三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被轉入預備役。關東軍新任司令官梅津到任即下達命令,在偽滿洲國主張的邊境線後方二十公里地點劃定警備線,在這個地帶內除巡邏隊外不再安排部隊,此後,日蘇兩軍再也沒有發生邊境武裝衝突。

1941年6月22日,德國軍隊撕毀互不侵犯條約,突然攻入蘇聯境內。遭到突然襲擊的蘇聯紅軍全線敗退。德蘇戰爭爆發後,蘇聯開始接連不斷地從遠東向德蘇戰場運送大批兵力。這時侯,蘇聯遠東軍擔負著兩項重大任務,一方面,蘇聯遠東軍要保持保衛遠東所必需的兵力,保衛蘇聯的遠東領土;另一方面遠東軍要在遠東持續組建新的部隊,培訓幹部及訓練新兵,再將新組建後的部隊和新兵不斷送往西部戰線,補充在西線被德軍殲滅或消耗的蘇軍部隊 。

1941年末蘇聯遠東軍總兵力達八十萬左右,蘇軍把大體和關東軍同等數量的兵力部署在遠東地區,以迫使日本遵守日蘇中立條約。隨著部隊不斷西調,遠東軍通過重建部隊加以補充,到1943 年末,蘇軍在遠東的兵力大約有二十個步兵師、十個步兵旅、 八百至一千輛坦克、一千架飛機和一百零八艘潛水艇,總兵力約七十萬。

雅爾塔會議結束,從1945年2月末開始,蘇軍將大量部隊從西線秘密調往遠東,加入遠東軍序列,遠東軍兵力達到坦克和自行火炮五千五百輛,飛機三千八百架,總兵力一百六十萬。1945年8月9日凌晨,蘇聯遠東軍區司令華西列夫斯基指揮157萬軍隊越過中蘇邊界,對日本關東軍發起全線攻擊。在蘇聯遠東軍摧枯拉朽的攻勢面前,日本關東軍倉促應戰,不到一週,便被輕易擊潰,頃刻瓦解。8月15日,天皇廣播投降詔書。8月18日,關東軍司令山田乙三命令東北日軍停止作戰、向蘇軍投降。

通過張鼓峰事件、諾門坎戰役,日軍重新認識了以遠東軍為代表的蘇聯紅軍是一支不同於日俄戰爭沙俄軍隊的一支新式軍隊,終其第二次世界大戰,始終不敢於向蘇聯遠東軍發起進攻。諾門坎戰役後,善於學習的日本軍隊對蘇聯遠東軍進行了研究總結:

1、遠東軍採用大炮、坦克和飛機多兵種協同集團軍作戰,顯示了強大威力,在張鼓峰事件、諾門坎事件,蘇聯遠東軍依靠大炮、坦克和飛機協同作戰的強大力量,給日本陸軍以沉重的打擊。正像日軍一樣,蘇聯紅軍也提倡軍隊旺盛的進攻精神和勇猛果斷的戰鬥作風。不過,它也有不同於日本陸軍的一面。這就是蘇聯遠東軍在任何情況下,都把有效地使用武器看作是作戰的根本原則。其中最典型的是大炮、坦克和飛機的協同作戰。蘇聯紅軍的這種協同作戰,其力量實在驚人,它使人感到如同沉重的鋼鐵洪流在隆隆聲中衝破一切向前推進,這種認識極大地震懾了日本關東軍。

2、日軍認識到:蘇聯紅軍中哪支部隊共產黨員越多,戰鬥力越強:

蘇聯紅軍中共產黨員越多,戰鬥力越強

在過去的沙俄軍隊中,率領部隊前進的是軍官,在部隊中沙俄軍官越多,它的戰鬥力越強。在蘇聯遠東軍中,共產黨員站在部隊的前頭,起著“火車頭”的作用。例如在張鼓峰事件和 諾門坎事件及日蘇戰中,勇敢戰鬥,挺身而出的蘇聯遠東軍官兵中,幾乎都是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戰後日軍評價,蘇聯紅軍中哪支部隊中黨員越多,哪支部隊戰鬥力就越強。

3.遠東軍部隊側背受敵仍然會堅持作戰:

日俄戰爭時期的沙皇俄國軍隊,從側冀或者後方遭到日軍攻擊,在多數情況下立即開始退卻。日本陸軍認為,蘇聯紅軍繼承了沙皇俄國軍隊的上述傳統。根據這一特點,在對遠東軍的進攻中經常採用包圍或迂迴戰術。

戰後,日軍改變了這種看法。在諾門坎事件中,日軍第二十三師團為打擊哈拉哈河東岸的蘇聯遠東軍左後方,進入哈拉哈河西 岸後發動進攻。蘇聯紅軍戰士不僅沒有退卻,反而更加勇敢地進行反擊。 同時,在哈拉哈河東岸地區,儘管日軍第二十三師團對一大片蘇聯遠東軍陣地發起夜戰,攻佔了若干據點,一直打到陣地腹地,但留在前方據點的蘇聯紅軍部隊並沒有退卻,而是繼續頑強的抵抗。在張鼓峰事件中也同樣出現了這種局面。日軍已經打到蘇聯遠東軍的側翼和後方,但蘇聯遠東軍並沒有潰散,只要上級沒有命令就決不退卻,完全不同於日軍印象中的沙俄軍隊。 紅軍戰士即使被日軍包圍也絕不退卻,堅守陣地。

4、蘇軍戰士堅忍不拔,忍耐嚴寒,具有很髙的衝破自然障礙的能力。

中東路戰爭是在中蘇邊境森林地帶進行的,最後一階段戰鬥進行時氣溫已經很低,但無論森林還是嚴寒都沒有阻止蘇軍大獲全勝,相反,蘇軍在嚴寒條件下體現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戰鬥力,日軍評價,遠東軍佔領滿洲里之後,冒零下25度嚴寒,歷時四天行程200公里,到達海拉爾,其耐寒能力也是日軍望塵莫及的。

在張鼓峰戰鬥中,大約兩個營的蘇聯遠東軍步兵,利用夜間一口氣越過了當時被日軍認為是無法通過的沼澤地帶,日軍評價,在這一點上, 它比日本步兵強得多。日軍認識到,蘇聯紅軍不僅在機械化程度方面遠遠超過了沙俄軍隊,而且在堅韌性這一點上,也遠超過了沙俄軍隊。 堅忍的蘇聯紅軍戰士

5、蘇聯紅軍具有日軍難以企及的後勤補給能力:

在諾門坎地區的戰鬥中,蘇聯遠東軍有三個步兵師、兩個坦克旅、三個裝曱汽車旅及大批炮兵直接參加戰鬥。 當時蘇聯遠東軍能在遠離鐵路幹線終點七百五十公里的開闊地出色地完成大兵團作戰的後勤補給工作,使日本陸軍驚歎不已,讓日軍目瞪口呆。

相比其他軍隊,蘇聯遠東軍這支部隊在二次世界大戰中顯得默默無聞,其功績讓人銘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