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邊關地道遺址位於河北省永清縣境內,是北宋初期為防禦遼國南侵而修建的地下軍事防禦工程遺址,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固安等市縣,距今已經有1000多年的歷史了,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邊關地道遺址於20世紀中期被發現。在宋遼交戰的數百年來,遼軍一直都沒有發現這個地道,作為國家的秘密工程,史冊上沒有記載,所以永清縣宋遼古戰道的發現和發掘,也填補了我國軍事史上的一個空白。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雄縣是宋遼邊關古地道的西起點和核心區,境內已發現數處古地道遺址,其中大臺遺址保存較為完整。古地道結構複雜,藏兵洞、議事廳、迷魂洞等一應俱全,頂部距地面約4米,洞內高低寬窄不一,有放燈處、存物處和通氣孔等,同時設有翻板、瞭敵洞等軍事設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軍事價值。

在永清縣城西北,老君堂和楊家疙瘩兩村之間,有一大片灌木林,夾雜著無數道斜坡和沙崗,灌木障眼,沙崗阻路,當地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磨齒地”(意為磨盤的齒道縱橫交錯)。外鄉人經過這裡經常要迷路轉向。據傳說,當年宋將穆桂英在這裡巧擺迷魂陣,遼國大將韓昌不識地形,帶著大兵誤入其地,人馬相踏,死傷無數,只好連夜逃回。這個傳說中有一段離奇的插曲,說這片“磨齒地”裡有一片茅草與眾不同,年年為紅色,是當年穆桂英在此生產染紅的。

宋遼交戰時,楊六郎鎮守雄縣的瓦喬關、霸州的益津關和信安的淤口關,與遼軍形成對峙局面。宋國為了收復失地,秘密地修築了地下古戰道。永清縣宋遼古戰道涉及到了6個鄉鎮、11個村街,分佈面積300多平方公里。當時兩軍相隔幾十華里,中間沒有條件隱蔽修地下工事。宋軍一面在地面上大張旗鼓地建瓦屋蓋新莊,一面在地下暗修戰道,不足半年的時間,遠看瓦屋一片,實際是內藏精兵數千。瓦屋新莊便由此得名,後來由於瓦屋新莊在宋軍營盤中排序第八,故而把新舊的''新''改為了''戊己庚辛''的辛,意為第8位,一直沿用至今。在宋遼交戰時期,瓦屋辛莊古戰道是連接前線古戰場與宋軍大後方的交通樞紐,具有藏兵、囤糧、了敵、作戰等多項功能。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1988年專家勘察判斷,它與多用於攻城的其他古地道不同,而是北宋時期防禦遼國的地下古戰道,屬於持久防禦工事,與地面長城的戰爭功能相同,所以有'' ''之謂。目前已發現的橫跨雄縣、霸州、文安、永清、固安等市縣,東西長約65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面積約1300平方公里,僅永清縣境內就有300平方公里。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河北省永清縣邊關地道遺址(宋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