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壇》|史鐵生:生命是中性的,如何演繹靠你自己


《地壇》|史鐵生:生命是中性的,如何演繹靠你自己


最近在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學的課文中曾有其節選和片段。

然而,中學時的我們還只是孩子,只是好奇心出其地重,忽而覺得地壇真是一個不錯的地方,竟然能承載如此多的人,記錄這麼多的故事。

那個時候的我們,對殘疾、苦難、生死這些詞絲毫沒有過多的感觸和體會,那時的我們又何曾能真切感受到一個突然雙腿殘疾,心智焦灼,又不甘於對命運屈服的,一個二十一歲的青年的那份內心的悲涼和酸楚。

重讀史鐵生的文字,讓我對生命和有了更多敬畏,對一個人堅韌的張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史鐵生是不幸的,無憂無慮地活到二十一歲,突然之間失去了雙腿,突然之間,不知道活著的意義和存在的價值,失去了工作,生計都成問題,更焦灼的是心裡的苦痛早已超過生理的痛楚千萬倍。

然而史鐵生又是幸運的,那段難熬的日子裡,母親總是默默地陪著在身邊,沒有過多地打擾,沒有深刻地說教,沒有流淚和咆哮,只是在兒子獨自一人出門後,悄悄地跟在身後,靜靜地望著兒子背影,努力在極度悲痛之際去呵護兒子的一點點自尊,努力去做兒子背後那個默默的,付出隨時準備承受一切的人。

史鐵生是幸運的,他經歷了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之重後,毅然在精神上“站了起來”。他雖然一度想過生死,一度找不到寄託和活著的價值,但是終究他找到了精神的柺杖和生命的依託,他開始摒棄對生死的糾結,他開始用精神寫作。

寫作讓他最終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實現了自己的價值。地壇是他精神的後花園,寫作是他靈魂的百芳齋,而母親,則是他“站起來”和好好活下去的動力之源。

無疑,他用殘疾之軀詮釋了人生的另一種高度。在他的文字中能找到直擊苦難的那一束光芒和希望,沒有哀怨和嫉仇,有的只是是精緻與明媚。


《地壇》|史鐵生:生命是中性的,如何演繹靠你自己


面對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之重,史鐵生告訴了我們什麼?

-01-

越是苦難,越要直面。

辛棄疾詞《賀新郎·用前韻再賦》:”嘆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人生的長河裡溝溝坎坎,深深淺淺,沒有所謂的一帆風順,沒有心心念唸的諸事平安。有的是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和溝坎,有的人躲在角落裡顧影自憐,有的人選擇直面苦難。

史鐵生生病後,得到了醫院的確切診斷:”你的病目前沒辦法治“。然而他的母親卻依然報著不泯的決心,到處求醫,打聽偏方,希望有一天會有奇蹟出現。史鐵生卻表現出超乎常人的理智:”別浪費時間啦!根本沒用!“

他開始接受輪椅的桎梏,開始找尋心靈地那片聖地-地壇,他說”

這園子荒蕪但不衰敗“,像極了殘疾後的史鐵生,內心雖然荒蕪惶恐但終究沒有絕望衰敗。他開始直面生命中這份突如其來的難以承受之重,冥冥中找到了靈魂的依託和精神的田野--他開始著手寫小說,全身心投入而不帶一絲怯意和懷疑。

周國平在《直面苦難》中講到:

我相信人有素質的差異。苦難可以發生動機,也可以扼殺生機;可以磨練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啟迪智慧,也可以矇蔽智慧;可以高揚人格,也可以貶抑人格,——全看受苦者的素質如何。素質大致規定了一個人承受苦難的限度,在此限度內,苦難的錘鍊或可助人成材,超出此則會把人擊碎。


《地壇》|史鐵生:生命是中性的,如何演繹靠你自己


-02-

去行動遠比沉寂在痛苦中徘徊要有效得多。

史鐵生用畢生的經歷在詮釋著一句話:不要去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而要去做行動的巨人!“。

他自從雙腿殘疾後,便經常去地壇尋找行動的源泉,他用靈動的雙眼去尋找故事和靈感,用敏銳的直覺去交友寒暄。

他將苦楚深藏於心底,用寫作的行動去呵護心底那片孱弱的沉寂。一直筆耕不輟,他在《我與地壇》中寫到:

但我一直記得那份忽臨的輕鬆和快慰,也不考慮詞句,也不過問技巧,也不以為能拿它去派什麼用場,只是寫,只是看有些路單靠腿(輪椅)去走明顯是不夠。寫,真是個辦法,是條條絕路之後的一條路。

是啊,當你陷入焦慮和痛苦時,唯一的良藥便是去行動。

這亦讓我想到了範雨素,這個迅速火遍網絡的育兒嫂。

範雨素說”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讀的書,命運把它裝訂地極為拙劣。“然而範雨素雖然命途多舛,但是她有夢想,更有行動。她12歲那年就敢獨自離家出走去流浪,只是為了安撫那顆不安分的心。

受到丈夫家暴後,毅然帶著兩個女兒離婚回老家。

20歲那年她為了生計,又帶著兩個女兒奔赴北京,從最底層開始打工賺錢。

雖然生活在社會底層,她並沒有自怨自艾,顧影自憐,而是樂觀積極,做育兒嫂的同時,讀書寫作,組織文學小組,工作、照顧孩子之餘又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固然生活給了她太多拙劣的痕跡,她亦能用行動去磨平那些生命的不易。

她沒有想過很多複雜的事情,比如買房子,也從來沒有想過如何養老,也沒有過分擔憂女兒們的未來。

她只是在不停地用行動和精神去耕耘自己的一片天地,她帶著女兒去西藏旅遊。會在工作時,一週回家一次,讓兩個女兒獨立地生活。

這種行動力和積極性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女兒,讓我尤為感到欽佩的是,她那個並沒有上過幾天學的大女兒,年紀輕輕就通過速記員的工作拿到了年薪九萬。

這種意志力和行動力是會傳承和世襲的。大女兒並沒有因為自己是單親,自己出身卑微,自己沒有上過學而自慚形穢,而是毅然擔當起照顧妹妹的責任,從節目中學習,從母親買回的那一千斤書中尋找行動的方向。

羅胖也說:“我這兩年來找到了一個對抗焦慮的法子:一旦發現自己有焦慮和痛苦情緒馬上就著手去做具體的事情,焦慮環節從來不是因為情緒放鬆,而是因為沒有具體的行動。”


《地壇》|史鐵生:生命是中性的,如何演繹靠你自己



-03-

生活將你拋棄,但你不能拋棄自己,那些不易終將幻化成靈感的羽翼。

史鐵生正是有了不同於常人的苦難經歷,才有了他的豐富閱歷,有了對生活更加深入的思考,才有了他對生活的細膩觸碰和靈感的肆意放飛,才有了令世人矚目的文學作品。

當殘酷的現實奪取了他的雙腿,他亦頓感無力和焦慮,也曾有過對生死的考慮,誠然也想過自我放棄。然而曾幾何時,或許是因為骨子裡的那份不甘與堅毅,或許是因為母親的那份沉重的愛的思緒,或許是寫作帶給了他從未有過的靈魂感觸,他最終撿回了自己殘存的心堅,用那些豐富的經歷結成五彩的靈感羽翼,將生命鑄就到了一個常人無法企及的高度。

有句話說的好:“生命是中性的,如何演繹靠你自己

”。

苦難也罷,不幸也好,終究會在演繹精彩生命的路上散發出濃郁芳香,向著那個更好的自己卓然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