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军都打到莫斯科了,为何日本就是不帮希特勒一把?

用户65825501629


二战德军的确是打到莫斯科了,有人要问日本怎么不在这个时候帮一把希特勒,可是日本拿什么去帮希特勒呢?不仅是日本没能力帮助德国,日本也不会想着去帮他的。打仗肯定是得有点利益的吧,日本人真的去帮助希特勒的话,日本能够得到什么好处呢?假如说日本人真的出兵去帮助希特勒,那他们也得不到什么好处。

苏德战争爆发的时候,日本正深陷于中国战场,而且这个时候日本还将注意力放在了太平洋,早就无心去顾及德国和苏联的战争了。实际上日本也打过苏联的主意,日本人曾经也想过去侵略苏联,当他们登上西伯利亚平原的时候,被苏联红军狠狠的给教训了,日本人清楚自己和苏联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所以说要他们去帮希特勒,他们也得掂量一下。

入侵苏联的话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需要大量的士兵,当时日本陆军的数量是有限的,而且这些士兵都被拖在中国境内,假如说日本真的不自量力派了大量的士兵去帮助希特勒,那估计这些士兵刚走,留在中国的日本兵可就惨了,估计不用多久就会被赶走。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国际环境,美国停止了对日本的一切资源供应,日本内忧外患,日本首先要保住中国战场的战果,而且他们还想着侵略东南亚,来获取各种战略资源。他们这个时候是无力来配合希特勒的,并且进攻苏联很明显不符合日本当时的利益。

日本人其实也不想让希特勒赢得那么干脆,他们也是有自己的打算的,二战的时候德国那么的强势,日本人也害怕他们,假如说德国真的战胜了苏联,那以后的事情就不好说了。假如说日本当时真的选择长途跋涉去进攻苏联,那日本恐怕会败的更快。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二战德军和日本根本不可能汇师,因为日本人的脑子里就没有打世界大战的基因,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日本人跑去打美国人,结果把狼给招来了。日本帝国海军主力在太平洋上全部被歼灭,要支援德国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日本要进攻苏联,也不可能,因为苏联红军也足够强大,在最基本的步兵方面,红军在战前已经开始逐步用半自动步枪取代栓动步枪、用新的更轻的重机枪取代笨重的马克沁机枪,步兵部队的扩编充实和训练也将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

德军之所以在1941年就决定打苏联,也是因为怕苏联以后打就打不赢了,如果延迟进攻苏联意味着苏联基层部队能获得大批的指挥员,而不会出现在历史上正处于换装基本武器、指挥员缺额明显时就猝不及防地遭遇侵略的情况。轻武器换装的完成意味着红军步兵的火力投射能力可以上升一个数量级,压制能力更为强大,德军那点兵力和坦克迟早被苏联虐掉,日本在太平洋已经吃鳖了,还想着支援德军,显然是不可能的。

如果德军真的等日本来才进攻苏联,那么很有可能在数个月内战局就会逆转甚至被反推,二战甚至更快就结束了。二战德军进攻苏联本来就是个错误,日本去招惹美国人也是个错误,美苏依然是最强的两国,有技术、有战略纵深、有特出的海空军、苏联坦克集团,它们参战之后,日本和德国就别打了。


川陀太空问答


二战时期,德军都打到莫斯科了,为何日本就是不帮希特勒一把?

 

二战德军都打到莫斯科了,为何日本就是不帮希特勒一把?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战略上来看,如果日本能在东部进攻苏联,确实会给予希特勒极大的帮助。但为什么日本没有帮希特勒一把呢?这主要出于以下一些原因。

一是德日在二战时没有战略协作。德国的对苏作战同与苏联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一样,事先未给三国同盟的日本任何通告。希特勒对大岛大使说:“对苏战争是德国自己下决心进行的战争,不期待日本的任何援助。”日本和德国之间对战争的指导没有直接协作。

二是美国对日本实施制裁。俄军对苏战争遭到挫折以后,德国的里宾特洛甫外长才力劝大岛大使,希望日本也对苏联采取军事行动,并且说这是在东亚除去苏联的好机会。但是在1941年初,美国正式照会日本,提出了几个必须完成的要求,否则就会在当年8月,全部冻结日本海外资产,对日本进行最严格的石油禁运,并且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这些条件最主要的就是日本必须立刻从中国撤军,并且不能索要赔偿和割让领土。否则,美国就立刻对日本进行全面制裁。而日本拒不撤军。几个月的谈判毫无进展。7月26日,罗斯福总统终于采取了决定性行动,下达总统行政命令,对日实施贸易禁运,切断了对日本的石油供应,两天后,又冻结了日本全部在美资产。在美国对日本石油禁运后,日本只有最多维持2年的石油储备了,一旦耗尽,没有补充,就只能举国投降了。在石油和战争物资储备告罄之前,日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投降,要么对美开战。这个时候,日本已经没有能力北上苏联了。

三是中国战场的消耗战使日本无法脱身。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大陆巨大的战略纵深与无休止的消耗战像海绵一样吸收着日本的军力和财力。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国战场这个无底洞里去了,还怎哪有那么多精力北上苏联去帮希特勒一把?

四是日本有过前车之鉴。从九一八事变起到1935年,苏联不停地增兵远东。到1935年底,苏军在远东的兵力达到14个步兵师、3个骑兵师,总兵力达24万人,装备坦克850辆,飞机500架,潜艇20艘,较1931年时兵力兵器扩大了3—5倍。1939年,日本关东军突然在中蒙边界挑起诺门坎冲突。苏联人毫不示弱,调集重兵反击,全歼关东军一个精锐师团。诺门坎战役改变了日本对苏联的看法,直接影响了整个二战期间的日苏关系。

五是苏联对日本采取绥靖政策。日本自武汉会战后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而苏联却主动与日本媾和,且条件十分优厚。苏联承认伪满洲国、中止对中国的军援、有偿转让中东铁路。同时日本承认外蒙古独立国家的地位,双方于1941年4月签订《苏日互不侵犯条约》。于是苏联利用军援中国拖住日本,有效确保了远东安全,之后又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力推日本南下与美英冲突。

到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战役激战正酣时,日本在中国长沙与中国军队大战,同时注意力又放在了东面的珍珠港和南面的南太平洋,根本无力也无心再顾及北进与德国夹击苏联的事了。

 



怀疑探索者


日本倒是想帮啊,或者说,日本倒是很想借着小胡子打到莫斯科的机会在背后偷一波塔,北上苏联捡洋落去,奈何……

鬼子在捣鼓出“九一八”事变之后,随着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剧与地缘政治回旋余地越来越少,对外实施战争扩张的诉求不断上升。就下一阶段的扩张方向而言,形成了不同的派别:一是“苦练内功派”,以战略家石原莞尔为代表,力主日本依托现有的“伪满洲国”基地,

将东北、朝鲜、日本本土联成一片,充分发挥资源地带的优势,打造出一个产业集群,待发展较为充分后同英、美等国争夺太平洋制海权,促成日本成为一个海陆二元型帝国;二是“惩膺暴支派”,可以说是“苦练内功派”的升级版,以昭和参谋和“扩大派”为代表,他们的诉求是现在日本国内矛盾深重,必须立刻打出去,以最快的速度灭亡中国,再转入“苦练内功、意图决战”;三是“北上征苏派”,又称为“北上派”,以捣鼓出“关特演”的东条与板垣征四郎为代表,意图争夺苏联的滨海边疆区乃至后贝加尔地区,至于战略目的十分不明,可能是出于彻底消除苏联对“伪满洲国”军事威胁的考虑;四是“南下讨英美派”,以捣鼓出“北法属印度支那进驻事件”的富永恭次、佐藤贤了等人,还有后来的开战派为代表,要求一波流攻占南洋资源地带,寄希望于第一波打趴下英美鬼畜之后米国能和鬼子缔结“光荣合约”。几个派别既互相掣肘,又互相关联,勾心斗角的撕逼和合作就这样贯穿了整个30年代的日本大本营。

但是随着1937年的“七七事变”导致“惩膺暴支派”取得了胜利,鬼子的扩张方向一下子就被吸引到了中国大陆一带,其结果可想而知:中国大陆巨大的战略纵深与无休止的消耗战像海绵一样吸收着鬼子的军力和财力,高昂的占领费用与从中国的土地上攫取的东西根本不成比例不说,指望着“迅速打垮中国”再“掉头回去跟英美鬼畜决战”的打算落了空——大量的人力物力都投入到中国战场这个无底洞里去了,还怎么北上去抢苏联的洋落去?

其结果就是,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鬼子的“白兵主义”和孱弱的火力在苏军坦克与重炮的威力下被毫无悬念地教做人,北上跟苏联刚正面的打算被兜头一盆凉水;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1941年6月卫国战争爆发后鬼子一瞧机会来了,以东条陆相为代表的势力又忙不迭地想北上征苏,结果就是1941年7月的“关特演”计划,该计划的要义是待苏军远东方面军向西线战场调动集结后,集结25个师团大约70万兵力横扫苏联远东地区,一是作为小胡子的策应,二是赶快抢一波滨海地区作为新的战略后方。但是俗话说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鬼子为“关特演”准备的大约70万兵力不假,但是只给50万人提供了堪用的武器与冬季装备,为进攻苏联所准备的弹药、油料、备品也是严重不足。计划之草率与异想天开弄的昭和天皇都极为郁闷,接连质问东条陆相“此为何意”,而东条陆相的回应更加爆炸:“进攻苏联的目的我们还没开始考虑。”

既然进攻苏联的计划一开始就是一场闹剧,那最后肯定就演不下去了。再加上远东地区的苏军始终没有向西线开始军事运输,初始作战条件始终无法达成,“关特演”自然就只能无果而终了。随后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领导的美国准备亲自下场,对日本的包围圈“ABCD”开始不断收紧,鬼子不得不再度调转枪口南下跟英美抢夺南洋资源地带,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攻击苏联的问题就更加没人再提了——小胡子的军队在莫斯科城下困苦不堪之时,小鬼子的南进兵团正在印度支那地区自我感觉良好呢。

以上,欢迎评论区大神指正!


军武次位面


这个问题我替“元首”回答了,你日本还是消停点吧,别再给我添乱了!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日本这个猪队友是真心靠不住啊!

别以为当初元首没有这么想过,历史上吃尽了两线作战苦头的德国人太明白这里面的道理。因此老早就邀请日本进攻苏联,以牵制住苏联远东方面军不让其西调。

德国人本以为日本在东北盘踞了70多万关东军,随时能够出动。可是结果并不是如德国所想的那样。可日本人一点也不傻,他们觉得进攻苏联不是什么占便宜的好事。

日本人也不是没试过,诺门坎战役开始那叫一个嚣张,本以为能趁着“肃反”,占占苏联的便宜。可结果却被朱可夫率领下的苏蒙联军一路吊打。这场仗让日本人结结实实明白了像苏联这老油条,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的,搞不好还会遭到疯狂报复。

再说了,攻打苏联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反而会大大折损自己的兵力。为了做做样子,日本当时只派了少量日军前去演戏一下,并没有出动70万关东军。就算出动70万关东军协助德国拿下苏联,最大的受益者也是德国,对于日本并没有什么帮助。

德国把资源丰富的欧洲地区占领,留给日本的也只是资源稀少的亚洲地区。苏联的主要资源和财富都在欧洲,而亚洲地域非常瘠薄,这笔既折兵损将又没有利益的买卖,日本人才不会蠢到替德国人去火中取栗。与瘠薄的远东苦寒之地相比,日本人更希望把战略中心放在东南亚。因为那里才有他们最急需战略资源,做梦都想要地石油还有橡胶。至于西伯利亚的冻土层嘛,那个实在是太难啃得动了。

也正因为处在日军按兵不动,推进到莫斯科城下的德军已成强弩之末之际,苏军以100个师的强大兵力发起反击战。经过40天激烈的战斗,德军向西溃退了150~300公里。发挥关键作用的就是从远东调来的那大批适应寒区作战的生力军。

而斯大林之所以敢于将远东苏军西调,恰恰是因为得到了日本不会贸然进攻苏联的可靠情报。这个天大的功劳要归功于两个人,一个是传奇谍报员佐尔格,另一个则是中国人阎宝航。


诸葛小兵兵


实际上日本也很想帮希特勒打苏联,奈何日本真的是“臣妾做不到呀”。



先看一下当时苏德战场的情况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以320万兵力分成了三路进攻苏联,在仅仅10天之内,德军就突进苏联领地600公里。北方战线消灭苏军24个师,中路战线消灭苏军30个师,即便是装备比苏联差的南方战线上,德军也有着绝对的优势。也因此希特勒认为在三个月内苏联必然亡国。



到了9月15日,德国的中路军和南路军合作,在基辅战役中围歼苏军66万精锐部队。到了9月30日,德军又调集了74个师,共计100万军队,发动了台风计划,意在夺取莫斯科。而且战争的初期阶段,苏联损失惨重,被迫转移了100万火车皮的设备物资,又从远东地区调集了25万精锐预备队。



这时来看看日本做什么

实际上在1939年,德国还没有入侵苏联之前,日本已经率先对苏联做了一次试探性的攻击,也就是诺门坎战役。

这次日本出动了关东军最精锐的部队,但是很不幸,被苏联彻彻底底教育了一番,从这以后,日本深刻的认识到了自己的实力和能力根本就不能和苏联对抗。



接着到了1941年,德军入侵苏联之时,希特勒也多次催促日本进攻苏联远东地区,但是日本根本不为所动。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日本被苏联打怕了,他也很明白自己的陆军根本就不可能和苏联的军队抗衡。

其次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虽然二战时期德国和日本是同盟,但这也只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点考虑的。对于德国提议日本攻打苏联的远东地区,日本人根本得不到任何利益,自然也就没有攻打苏联的欲望。



所以在日本看来,苏联的远东地区没有自己需要的资源,而且还有着强大军力,这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

而且德国进攻苏联之后,美国为了遏制同盟国的发展,已经在东南亚地区对日本进行了封锁禁运,这时的日本为了得到必须的战略资源已经开始谋划攻打美国,并且在1941年12月7日,日本选择了偷袭美国的珍珠港,更不可能会援助希特勒了。


我是越关


说到二战日本和苏联那些事,有一场战役不得不提-诺门坎战役。这场战役改变了日本对苏联的看法,直接影响了整个二战期间的日苏关系。

图为日俄战争时期的漫画,当时没人看好日本

其实日本对苏联态度极为复杂,明治维新后日本日益强大,眼光已经不再局限于亚洲,不再局限于曾经视若神明的中华帝国,他们的目标是世界强国,而要达到这个目的获取世界列强的认可,那么找一个真正的强者打一仗就必不可少了,而这个强者就是当时的沙皇俄国。日本俄国爆发的日俄战争,经过浴血厮杀,日本举国之力最终在陆战和海战上全面战胜老牌强国俄国,自此以俄国为踏板成为世界列强之一。

图为苏联坦克部队

自那之后,日本终于成了世界强国,而沙皇俄国紧接着爆发了十月革命,日本竟然趁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立足未稳时扶持反对势力也就是白军。所以说日本与苏联在历史上早就成了老冤家。日本觉得我打败过俄国,现在就能再次打败苏联,这就是诺门坎战役爆发前的日苏两国态势。

日本狂热军国主义分子辻政信,诺门坎挑衅苏联的主要策划者

在二战时期,日本还有个特点:军国主义到了疯狂的地步,军队中的狂热分子经常违抗大本营的命令进行各式各样的军事冒险。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这样直接导致了日军上下均高估了自己实力。在占领北平、南京后,日本觉得中国战事已经大局已定,所以接下来就该选选下一个目标了。当时二战还未全面爆发,日美关系还算正常,于是离得近、又自认为实力逊于日本的苏联成了新的目标。

图为诺门坎的苏军部队

诺门坎位于中蒙交界,战役自1939年5月11日打响,至9月份停火,由于名义上冲突双方主角是蒙古国和伪满洲国,所以日苏双方并没有宣战,这次战斗也更具有挑衅和试探的味道。诺门坎战役中,苏军损失2.5万,日军损失1.7万,苏军损失的坦克装甲车辆等装备也远远大于日军。苏军最高指挥长官是大名鼎鼎的朱可夫将军,可以说单看数据日军并没有吃亏,而且还占了上风,尤其对方还是朱可夫,怎么看都是赢了,但结果却是日本彻底打消了在与苏联动手的念头。

图为诺门坎向日军冲锋的苏军坦克群

在诺门坎,朱可夫才用的战术比较简单:你打掉我10辆坦克,我再增派20辆,你打100发炮弹,我就打1000发,总之一句话就是源源不断、铺天盖地。打着打着,日本人终于发现了,自己不可能打的赢,因为他们面对的是苏联强大的国力,他们拥有漫山遍野的坦克、遮天蔽日的飞机和勇敢强悍的战士。有人觉得此战是朱可夫的污点,其实不然,他就是要用这种不计代价的战术让日本清醒:苏联不是沙皇俄国,现在的苏联不是你能惹得起的。

苏军缴获的日军94型坦克,当时日本装甲力量无法与苏联相提并论

事实也正是如此,见识了苏军强大的实力和强大的国力后,就连最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也清醒了,不可能打得过苏联。所以无论后来日苏打的如何火热,日本都没敢轻举妄动。


军事新观察


事实上,在1941年6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进攻以后。日本是做出了北上的准备,开始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大规模调动军队进入我国东北,准备对苏开战。

但是,日本国策是,远东苏军必须有一半调遣到西部,日军才会发动进攻。这一点在“依形势变化帝国国策要纲”,当中已经得到了确认。6月22日,德国发动进攻,7月6日,日军大本营下令日本陆航做好北上准备。

7月7日,裕仁天皇批准了征召85万人入伍,参加对苏联作战的命令。同时,7月13日开始日军向东北集结。7月31日,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作战部长田中正式批准了24个师团参加对苏作战计划。

同时下达“大陆命第506号”命令,举行关东军特别演习,正式对苏战备。命令,到7月24日,14个师团都要做好战斗准备,充实到战斗编制。到8月8日,各个兵站部队,以及2个新动员师团进入东北。

8月29日,日军准备北上进攻苏军的全部战斗准备,向黑龙江上游的加林达及三叉铁路交叉点的斯科沃罗迪诺地区发动进攻。此时从日本,到高丽,从大连到黑龙江,所有的铁路,港口都非常繁忙,60万日军,还有海量武器装备,都在向前线运输。

但是,在1941年8月1日,美国突然宣布对日本进行全面制裁,冻结日本所有海外资产,断绝日本所有海外贸易,禁止对日本输出石油。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决定暂不北上,而是南下夺取印尼大油田。否则,日本国内的石油储备,很快就会消耗殆尽。在这一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


历史救生圈


日本对我国东北地区的野心由来已久:早在1858年当日本自己还没摆脱列强加之于其身的不平等条约时吉田松阴就在他的《幽囚录》公然提出”失之桑榆,收之东隅“——试图以对亚洲邻国的侵略抵消自身的民族危机并明确提出了“收满洲逼俄国,并朝鲜窥清国,取南洋袭印度”三种具体方案。甲午战争中日本得以将多年来的夙愿付诸实践,但这时的日本尚无力吞并整个东北——在俄罗斯、德意志、法兰西三大列强的逼迫下日本不得不归还了辽东半岛,这也使日本对自身国力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沙俄以干涉还辽的功臣自居加大在中国东北的扩张力度,这就使同样对这一地区充满野心的日本和沙俄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并最终诱发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尽管遏制了沙俄向中国东北扩张的势头,但日本也是惨胜,根本无力将沙俄势力完全逐出东北;另一方面随着日本在日俄战争后的崛起事实上已对美、英在华利益构成了一定威胁,尤其是新兴的美国此时正处于国力上升阶段,积极致力于推动亚太各国的门户开放,这就和日本的侵华野心构成了矛盾。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局势下日本也不愿过于开罪于沙俄,相反日本转而试图拉拢沙俄共同瓜分中国,而美国此时也没下定决心和日本正面交锋,最终三方达成妥协——在美国的斡旋下日、俄达成《朴茨茅斯和约》:日本占领了中国东北南部的辽东半岛,而沙俄则得以保留其在黑龙江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

早在日俄战争还在进行当中的1904年9月日本在金州设立关东守备军司令部及军政署,对金州及其他占领区实施军政统治。1905年5月日本将其实际占领下的辽东半岛改称“关东州”并废关东守备军及军政署,在大连新设关东州民政署。10月18日废关东州民政署,在辽阳设关东总督府。1906设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日本对南满铁路沿线的一切资源享有优先开发权。1919年4月12日作为日后侵华日军急先锋的关东军正式成立。1920年5月日本设立了奉天特务机关。至此日本已建构起一整套侵略中国东北的政治、经济、军事、特务组织。1928年6月4日关东军为实现彻底控制中国东北的目的而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国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931年9月18日关东军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后诬陷为中国军队所为,日军随即以此为由炮轰沈阳北大营,开启了侵华战争的历史序幕。由于当时错误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东北全境于1932年2月沦陷。日军在占领中国东北后在其国内就出现了南进和北进两种路线方针的分歧:北进派主张向北占领蒙古和西伯利亚,以实现守卫他们所谓的“满蒙生命线”的目的;南进派则主张南下侵占中国腹地并向东南亚、太平洋地区扩张。

如果日本选择北进路线,那么就将直接与苏联爆发冲突;如果日本选择南进路线,也会担心苏联趁机抄袭自己的后方。在这样的格局下当时的日本决策层中普遍将苏联视为对自己具有重大威胁的战略对手,于是在1936年日本与试图称霸欧洲的纳粹德国签订了旨在针对苏联的《日德防共协定》。然而当1941年10月纳粹德国的铁蹄已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之际希特勒一再要求日本出兵西伯利亚打击苏军,可日军愣是死活按兵不动。事实上尽管二战时期日本和德国是盟友,但从二战的实际进程来看:日、德之间压根就没为对方提供过什么有效援助,这和同盟国阵营中美、苏、英、中之间的协同配合大为迥异。这主要是基于德、日之间战略利益分歧:德国的目标是称霸欧洲,而日本要构建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德国压根没指望日本能在欧洲战场对自己提供任何有效支援,同样德国也不打算援助日本在亚洲战场的行动,德国之所以选择和日本结盟其实就是为了当自己出兵苏联时日军可以牵制西伯利亚的苏军。而日本方面对西伯利亚的确有自己的野心,正是基于这点德日结盟才具有了现实性。问题是日本毕竟太小了,压根不具备在深陷中国战场的同时又向西伯利亚和太平洋两个方向扩张的实力,于是在南进和北进两种路线中日本只能选一种。那么为什么最终日本选择了南进路线呢?日军为什么不配合德国夹击苏联呢?

这首先是因为资源的原因: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岛国,却妄图侵吞比自己庞大得多的中国。尽管在战争初期日军在正面战场上可谓攻势如潮,然而日军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中国军民以空间换时间布置下的巨大陷阱,深陷战争泥潭的日本很快就发现自己国内的经济水平和资源储备已难以继续支撑这场战争了。这时的日本迫切需要石油、钢铁、橡胶等战略资源,这些物资在当时的西伯利亚是极难获得的,反倒是东南亚盛产这些战略资源,所以从获得战略资源的角度而言:南进比北进更有利可图。直到战后日本才知道包括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在内的东北亚地区并不是缺乏石油、矿产等战略资源,只是在那个年代受制于当地的地形气候条件难以开发而已,当然当年的日本不可能未卜先知,于是很自然地选择南进以获取战略资源。

其次是因为苏联的实力和软硬兼施的外交政策:尽管苏联远东的军事力量为反击纳粹德军而大量抽调增援欧洲战场,可这并不等于是说苏联的远东地区成为了不设防的地区——事实上苏联在远东的装甲力量仍是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武装力量,而海参崴军港的存在则犹如悬在日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此之前日军已不止一次领教过苏联远东部队的战斗力:一战后日军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时尽管没遭遇苏俄军队多大抵抗,却在西伯利亚恶劣的气候和地理条件下出现大量非战斗性减员;而在张鼓峰和诺门罕两次战役中又被苏联远东部队狠狠教训。如果日军选择出兵配合德国夹击苏联,那么仅仅只是要跨越广袤的西伯利亚对日军而言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完成的任务。事实上在此之前日军并不是没打过苏联的主意,日军甚至一度付诸行动——日军分别于1938年7月末8月初和1939年5月11日—1939年9月16日在张鼓峰和诺门坎和苏军发生军事武装冲突,此时苏德战争尚未爆发。这两次军事冲突的结果都以苏军战胜日军告终,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正是这两次迎头痛击导致日本改为倾向采用南进的战略目标。苏联在狠狠教训了日本后又转而采用软的手段对付日本——随着纳粹德国在欧洲的日益崛起,苏联力求和日本签订条约以保障东部边境的安全,于是苏联在接连两次取得对日本的军事胜利后和日本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暂时稳住了日本。

另外中国人民的战斗极大牵制了日本的军力、财力、物力:至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后中日战争已进入相持阶段。这时的总体战争形势是日军的扩张已达极限,实际上已无力再进一步推进——毕竟日本国家太小,国内经济和战争资源已满负荷运转,尽管接连在淞沪、太原、武汉等会战中取胜,但自身也损失惨重,又要分兵驻守占领区,从而导致了兵力分散的问题,而在日军的后方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对日军的后勤补给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当然这时的中国也暂时无力收复失地,所以双方只能进行相互对峙的持久作战。根据战后统计:中国战场牵制了日本至少20个师团。用罗斯福总统的话说”如果没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军完全完全可以北攻苏联,南下印度,西入中东“。用朱可夫自己的话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正是中国作为亚洲对日作战的主战场所起到的牵制作用使日本无力分兵入侵苏联。

当然也许有人会疑惑:可同样是有中国战场的牵制作用,日本为什么就敢偷袭珍珠港发动太平洋战争呢?由此可见日本也不是完全一点兵力也抽调不开嘛。问题在于:日军内部还一直存在着严重陆海军不和现象——诺门罕战役使日本充分了解了苏联陆军的战斗力,于是在日本国内出现了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执行南下策略的呼声。而这一时期美国的外交政策则进一步推动日本倒向南下:这时的美国作为新兴的世界大国已逐渐不再满足于作为西半球霸主的地位了,而是开始试图在世界范围内扩张自身的影响力。亚太地区正是美国扩张势力的重点地区之一,而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以及对东南亚的野心对美国试图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企图构成了挑战。在这样的局面下美国要求日本从中国撤军,否则将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贸易制裁等打击手段,这对资源匮乏的日本而言意味着灭顶之灾,这时的日本实际上已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顺从美国的意志从中国撤军;要么铤而走险对美开战。最终日本选择了后者,这样一来本就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的日本又开辟了太平洋战场,就更加无力入侵苏联了。尽管当德军在莫斯科城下和苏军鏖战时太平洋战争尚未爆发,但日美关系已相当紧张并且日本高层已越来越倾向于执行南下策略。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两个国家各自在自己的主战场上玩嗨皮了,尤其是在1941年底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1941年12月初,德国军队在苏德战场推进到莫斯科附近,前苏联存在迁都的风险;而同时,日本人则在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日本抢先发动了震惊世界珍珠港事变。(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当时大家在各自的战场上风光无限,本就没有互相帮忙的必要,更何况,德、意、日三国虽然组成了军事同盟,但在战略目标上却并没有相应的协同,而是各自为战,甚至彼此之间还互相防着点,谁也怕对方侵害或侵占了自己的既得利益。

在最风光的时候,日本曾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国,德国则占领了除英国等少数国家以外的整个西欧领土,这已经算是比肩古代帝王的功绩了,更让他们兴奋的是,侵略战争的前景,似乎也还过得去。

1941年12月1日,德国军队出现在莫斯科的北部和南部,12月3日,南部德国军队的一个侦察营率先攻入莫斯科,占领了一座工厂,。


但是在翌日就被莫斯科工人和民兵组织的武装赶出了莫斯科,12月5日,莫斯科气温骤降5℃,让本已捉襟见肘的德国军队🇩🇪彻底裹足不前,不但如此,由于大军深入前苏联国境,粮食棉被棉衣补给困难,德国军队忽然发现自己已经四面楚歌了。

在此情况下,日本军队在东亚又做了些什么呢?一是停止中国境内的大规模集团化的军事进攻,而是扩大侵略范围,往南亚发展。

但是往南发展有一个肘腋之患,那就是美国人还占据着菲律宾,再往东,美国的海军基地遍布西太平洋,这些都是随时可以协防菲律宾甚至协防东南亚,抄日本后路的存在。

因此,欲进攻东南亚,必先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1941年12月7日,也就是德国在莫斯科附近遇挫的两天之后,日本人就给狮子挠痒痒,偷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驻地珍珠港成功,基本上打垮了美国的太平洋舰队。

因此,不是日本人不帮德国人,关键是日本人也有自己的侵略布局,向北进攻苏联的计划在日本看来可望而不可及,早已放弃,自然不可能与拜把子兄弟德国,来个东西夹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