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一個國家要改變其制度就一定要進行“革命”嗎?

藍海2018X007


制度變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有變革時間常短、變革深度的差別,更有變革模式的不同。

如果要從歷史的角度去討論國家層面的制度變革,一定要儘可能多的將有特點、有代表性的制度變革內容多瞭解、細節多對照,才能得出更客觀的結論。

~~~~~~~~~~~~~~~~~~~~~~~~~~~~~~~~~~~~~~~

大致上說,除了東方歷史傳說中的禪讓、西方古希臘民主制度下的選舉外,全世界奴隸制度階段的國家變革有記錄的全部是流血式顛覆。

只有到了封建社會階段,文明才進步到有可能實施不流血的內部變革,但成功的極少。

比如封建社會初期,商鞅變法雖然成功,但商鞅本人和秦國也在變法成功後迅即被消滅;後來的王莽新政、王安石變法也都是失敗告終。

唯一被稱頌的是北宋的杯酒釋兵權、將軍權體制最低成本最高效率的轉變為政權體制,但從國家制度層面來說變革的深度還比較淺。

日本在漢唐時的文化制度全面漢化也可以稱得上是制度變革,但因其當時的國家屬性比較弱、國家意識淡薄,在研究國家制度變革上的研究價值也相對比較輕

~~~~~~~~~~~~~~~~~~~~~~~~~~~~~~~~~~~~~~~~~~~~~

封建社會末期與資本主義社會銜接階段,世界範圍有不少制度變革上的範例。

最典型的是英國以“光榮革命”為代表的制度變革,將封建君主制國家通過不流血政變改變成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國家。

其他還有日本的明治維新、俄羅斯的廢除農奴制、美國的廢除黑奴等啟動原因不同、付出代價不同的制度革命。

此外,印度的獨立運動也以其非暴力形式達到目的而著名,只可惜革命的成果和精神被隨後的印巴戰爭、斯里蘭卡分裂等持續幾十年的暴力政治手段所玷汙。

!!!!!!!!!!!!!!!!!!!!!!!!!!

所以,改變國家制度,是可以、可能採用非暴力形式的,但需要有從社會整體的文明素質、社會整體對政治的參與意識/參與能力、適當的外部環境等比較嚴苛的條件要求。

一旦上述任何一項條件達不到,非暴力的制度變革勢必引起內部暴力對抗、外部暴力的趁虛而入,都會導致變革失敗。

從制度變革所採用的形式對變革成果的影響上來看,非暴力變革往往需要更多的新舊利益集團的相互妥協,因而對舊制度的變革是逐步、漸進的,變革深度能否持續深化需要後續很多的努力;但變革成本(社會動盪/民眾痛苦)相對低,文明的承襲秩序相對更穩固、對原有的國際地位影響不大。

而革命式變革,更容易對革命目標一步到位(此時革命理論是否足夠成熟就至關重要了),革命完成後的初期革命效力異常凸顯。

但革命式變革,也有付出社會動盪成本高、舊秩序下可繼承的文明內容有限、容易造成外部勢力侵略機會、國際地位影響大等因素,導致革命穩定性不好、革命的後遺症需要更長時間修復等弊端。

************************************

總之,制度變革是基礎性變革,採用什麼樣的模式、什麼樣的路徑和節奏,都需要根據當事國/民族特點、文化積澱來決定的,不是任何個人能主觀選擇或決定的。


理得心安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而是所有人一起流淚流血。“革命”這個詞,在中國古籍中的本意就是砍人腦袋,這過程中所有人都要承擔太多真實的痛苦,並非什麼好事。這是革命者一清二楚,也是吃瓜群眾們都心知肚明的。

我們都知道,政治是一種必要的惡,革命也是血流漂杵,哪個國家都是如此。除非被逼上梁山,老婆孩子瀕死街頭,並不會有多少人願意真的揭竿而起,去玉石俱焚,這也是一個底線共識。但問題的矛盾點在於:人類歷史上,幾乎每一個國家要改變其制度,就必然要搞“革命”。二者差不多禍福相依,成了一個死結。

我們看到,人類歷史上,有無數的政權、有各種各種的制度,崩潰了、失敗了、滅亡了、崩潰了、消失了,都是“革命”在主導推動。為什麼變革制度,不能夠心平氣和地坐下來協商,通過漸進式的改良去達成所願,而非得要殘酷的革命去完成呢?從孟子到孫中山,從華盛頓到我們,一直都在問。


我的理解,一個原因就在於,一個國家都到了要去改變其制度的程度,本身就在預告這個制度早已以天怒人怨,國家的緩衝機制已經瀕臨崩潰,革命會突如其來一觸即發

一個制度會走到窮途末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不斷累積出來的痼症。這樣的制度,是國家之癌。從根底上說,是它沒有真正有效地解決過諸如平等公正、普遍腐敗、權力制衡、勞資關係、輿論監督等等核心的社會經濟體制問題,得不到民意的支持,也越過了人民可以忍受的底線。因此,歷史無數經驗在證明,這樣的制度,一旦其國經濟頹敗、民生艱困之時,這些深層問題就會以最極端的方式爆發,這時你想以改良的方式呼籲協商,是不可能的了。

典型的歷史案例,當然是近現代史上的晚清。清是大國,承平時代也為世界所矚目,但是很多矛盾也是積壓,也在抑制,鉗民之口,粉飾太平。當其晚期時,制度問題的弊端上上下下也有目共睹,也未必沒有去力圖補救,力求改良,力祈協商,但是國民都已經受夠,一旦有導火線點燃,即便只是星星之火,也迅速以燎原之勢帶動民眾起來反抗,辛亥等革命一發不可收拾。百年基業,表面上固若金湯,只一夜之間,改旗易幟。

所以,真心存國家、真要預防板蕩的柄國者,應該要明白,政治哲學的虛文整再多,都趕不上給老百姓解決實際民生問題來的有用。有些國度,在18世紀都被警告要速亡,竟然可以“垂而不死”挺到現在,出自他們病理學家的診斷總還是有點搞頭的,兼聽則明嘛。


制度改革之所以總要以革命的方式,以來一場“吾與汝偕亡”的悲劇收場,深層原因還在於,沒有制度的統治者願意心甘情願放下手中的權力,老老實實地搞“自我革命”

有權力者都諱疾忌醫,也不可能會痛下針砭,自己給自己刮骨療傷。這一點,偉大的毛主席早就教導過我們,“掃帚不到,灰塵不會自己跑掉”。歷史上所有制度改革,必然觸及其利益相關者最深層、最多維的利益,這些地主老爺讀書再多,修養再高,脾氣再好,胸懷再闊,也不會傻到乖乖地、主動地贈送家裡的長工田地,假設僕人們聚眾鬧事要搶奪倉庫糧食,更不會袖手旁觀樂見其成。這是很簡單的道理。

所以呢,人類歷史上的任何制度改革,都無法單純寄望制度統治者是聖人。這種有呼聲要改變的制度本身,一定已經是階層化了的,是特權固化了的,沒有動力也不會有意識去“自我革命”。 通常情況下的這些人,“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什麼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什麼貧富差距,什麼農村破產,什麼粗放發展,什麼民不聊生,只要不觸及其權力,影響其高檔生活,都不會拿降低自身權力的代價去做出讓步。

所以,民意會逐漸形成共識:只有合起來,積極地施加外部壓力,甚至於反抗到底,才能換取制度新生。著名的例子,沙皇俄國,在1905年革命的震動之後,也搞過斯托雷平改革,一時間經濟還迅速發展,但是架不住統治者的不滿和干涉,最終在1917年還是發生了革命。

這些道理和例子就是提醒大家注意,歷史上的國家之所以改變制度就基本會“革命”的緣由,除了和民意反抗有關,也必然和統治者不可能“自我革命”的劣根性有關。可問題更大的悲劇在於,人民固然不是死老虎,可革命也不是萬靈藥。

歷史上的無數民眾,都寄希望通過革命有更好的生活,可迎來的結果,往往是更深的夢醒,夢碎,和夢息。這是讓人最難過的史鑑。

2018,12,10,午後閒談


劉愚愚


如果一個國家產生大量的腐敗,國民對此深惡痛絕,然而一大批貪官被懲治了,然後一大批官員又前赴後繼,腐敗不能根除,反而變本加利。這說明制度出了問題,政策同樣出了問題,那麼,這就是制度性的腐敗,政策上的腐敗。如果統治者堅持這個不合理的制度,不改變現狀,民眾對此肯定提出很多批評的言論。可是統治者對民眾的不滿置之憫聞,反而變本加利實行維護其既得利益,成為少數人的政府。就產生了專制的特權制度。而使大部分的人置於水深火熱之中。當雙方的尖銳對立,矛盾不斷加劇惡化,到了矛盾爆發的臨界點,就形成了水火不能相容的局面。就產生了鬥爭,也可以說叫革命。試圖推翻這個制度。所以,一個國家要改變其制度,在通常情況下,一定要通過革命來改變其制度。當然,如果統治者通過深化改革,實行全面民主,法治,公平合理,平等普世的制度。做到剷除權貴的特權,得到民眾的認可和擁護。這不處乎是一個以和平的方式,或稱民主政治的的手段,或稱非暴力的革命來改變其國家不合理的,或者是專制的國家制度。


偉岸的根


只要是獨裁,專制,暴政的話想改變成民主,自由的體制,必須要革命的。


user1819773726841


不改革就革命,全面民主憲政。


高舉公民的話語權


革命不革命要看統治者自覺不自覺,如果死抱著既得利益不放,死抱著權力不放,死抱著專制制度不放,只有革命!


大公異聞


改變制度,就會觸碰既得利益。通常既得利益者都很強大,人力物力財力疊加,通天能量啊。

社會變革離不開革新,甚麼革命。槍桿子裡面出政權,這是毛澤東主席在中國革命中得出的結論。建國之初,他也坦言,我們黨會打破歷史的週期律,實現當初的理想。

民意生於民生,民生如岩漿,在地心灼熱地燃燒滾動,做出各種各樣的適應,一旦有一點無法適應,可能就會火山爆發,釋放毀滅性的力量,重新找到平衡,然後歸於寂靜。

社會制度變革,需要讓民意有所疏導,有所釋放,更重要整合社會治理要讓絕大多數人感受到公平公正。這樣就能在內部找到平衡了。


佰歲康養工程創始人


從中國歷史看,政權更迭基本上都是通過暴力實現的。禪讓只存在於傳說裡。為什麼?就是制度的專制性。專制者不會通過談來解決朝代的更替,因為他們犯下罪行太多太重,一旦失去權力就意味著死無葬身之地。因此,他們要死抓權力到最後一刻。而文明國家,民主國家,在這方面走出了人類前進的一大步,執政集團的更換開始和平進行。


薛泉聖


一個國家要改變制度一定需要革命嗎?我認為不一定,主要是看想改變制度的人是不是有這個權力。如果是普通勞動者想改變制度,就必須發起革命,推翻有權勢力,才能達到目的。口頭和書面請求的方式,統治者是不會答應的。但是,如果不用革命的方式,而用巧妙的方式奪權,比如傳說的宮廷政變,也可以奪得權力。就可以改變制度了。還有一個方式,就是先爬到朝廷,有相當高的職位,等待皇帝駕崩了,就可以趁機夥同一幫勢力,讓他們把自己抬起來,打擊不同見解的人,最後自己就可以有權力改變制度了。想走什麼主義就走什麼主義,為自己的親信謀取利益,讓他們先富起來 ,他們就會更加恭維他。目的就達到了。


靜流123


從執政黨的角度來說當然不想被革命,但執政黨坐穩了江山後做事的出發點就是維護自身集團的利益,哪怕是再冠冕堂皇的宣傳,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從被統治者的角度也不想出現官逼民反的事情,但被統治者也不是任人宰割的魚肉,總有被逼到懸崖邊的時候,被逼到絕路的人是不顧生死的,反抗才有一線生機。但哪個朝代的更迭不是踏著血路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