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九是啥時候?冬季偏冷還是偏暖?

農夫也瘋狂


時間已經來到了12月1號。天氣漸漸冷起來了。還有幾天就要到大雪節氣了,離冬至節氣也不遠了,數九寒冬的腳步已經越來越近了。防寒保暖,你準備好了嗎?



農村俗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這三九是啥時候呢?針對題主的問題,我來說下我的見解。

“熱在三伏”。說得沒錯,今年的三伏天因為中伏加一伏所以熱天就更長。今年的三伏天也因為中伏加一伏,所以三伏天共有四十天。初伏是從7月12號開始到7月21號,共十天;中伏是從7月22號到8月10號,共二十天;末伏是從8月11號到8月20號,共十天。今年的三伏天超長,再加上秋老虎,熱天知道十月份才慢慢有好轉。


“冷在三九”。字面的意思是說,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期間是在三九天之內。其中最冷的要數第三個九天。我國曆法規定從冬至日起逢壬日算起的三個寒天,即冬至日到第一個壬日就算一個,每九天算一個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第三個九天算“三九”。

具體到接下來的三九天日期,我們也可以來看看。12月22日是冬至。也就是從冬至日起開始算:

一九:2019年12月22日~2019年12月30日;

二九:2019年12月31日~2020年1月08日;

三九:2020年1月09日~2020年1月17日。

也就是說,三九天期間天氣是最冷。而一年之中是大小寒節氣天氣最冷,而第三九就在小寒節氣之內,所以天氣是很冷的。民間不是有“夏練三伏,冬練三九”,你準備好冬練了嗎?


至於說冬季是偏冷還是偏暖的問題。如今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厄爾尼落現象越來越頻繁,據專家說,今年是暖冬,但是這個不好說,到目前來說,暖冬的機率還是蠻大的。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夏至三庚數伏,冬至日起便數九。夏至冬至是一年熱冷之極點。每年太陽都在南北迴歸線來回移動。夏至太陽到北迴線後開始向南折返,秋分到赤道,冬至到南迴歸線後開始向北折返,春分到達赤道。年年如此。故有春分秋分,日夜平分;夏至至長,冬至至短之現象。太陽年年在南北迴歸線間來回走動,而生四季度化,冷熱不同,也正是因此,有夏熱三伏,冬冷三九之說。


伏是標誌一年最炎熱時期,熱在三伏,夏至後三庚數伏,三伏是初伏中伏末伏。從干支歷看,夏至後日排干支,見第三個庚日算起為進入頭伏初伏,第四庚日為中伏,立秋後頭庚為尾伏末伏,幹有十,三伏是三十天或四十天,有時中伏有二十天。如此算法初伏必在小暑後,中伏在大暑前後,末伏在立秋後處暑前,大暑前後是一年最熱的。

寒冬數九,九從冬數。冬至後開始數九,九九八十一天,凍在三四九,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冬至到三九四九之時,正是大寒前後,一年最冷之時就在大寒前後。大暑對大寒,冷熱極分明。冬至後十九日到二十七日為三九日,冬至後十五日前後交小寒,三十日前後交大寒,三九四九就在小寒與大寒間。



關於冬至數九,冷在三四九,民間有《九九歌》,充分反映了九的變化過程: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

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

八九雁歸來,

九九加一九,

耕牛遍地走。


樹德漢碩


中國有“數九寒冬”的說法,從冬至開始數“九”以計算時令。具體計算方法是從冬至日(今公曆12月22日前後)算起(冬至日叫“交九”,意味著數九寒天開始),每九天為一“九”,第一個九天叫“一九”,第二個九天叫“二九”,依此類推,一直到“九九”,數滿九九八十一天(至公曆3月12日前後)便是“出九”(數九結束,出了數九寒天)。這時冬天已過完,春天來到了。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邊看楊柳,

七九凍河開,八九雁歸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此首《九九歌》通俗押韻,讀起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流傳較廣。反映了華北地區人們對於氣候變化的瞭解與關心。

《九九歌》是利用人對寒冷的感覺以及物候現象(即因氣候環境的變化而導致動植物生命現象變化的現象,如柳樹發芽,桃樹開花,大雁飛來等等)來反映天氣的冷暖。早在南北朝時就有了。當時民間從冬至日數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過完了。而這《九九歌》大約起源於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間流行時,卻有不同的版本,內容及詳略均不同。

我們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說法,十分有趣。 明代《五雜俎》記載了當時《九九歌》的一種說法: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觱篥bìlì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的樂器名。);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內睡覺卻像在露天睡覺一樣冷);

五九四十五,太陽開門戶;

六九五十四,貧兒爭意氣;

七九六十三,布納擔頭擔(指天熱了,脫掉衣服擔著);

八九七十二,貓犬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齊出。”

這一說法較為詳盡。而據該書記載,當時(明代)的北菪功地區流行的,《九九歌》則遠沒這麼複雜,十分簡單明瞭:

“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

三九四九,圍爐飲酒;

五九六九,訪親探友;

七九八九,沿河看柳。”

而且通俗易記。

而明代專門記載北京風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記的《九九歌》與上述又有不同:

“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籬頭吹觱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家家堆鹽虎(鹽虎本來指古代一種虎形的鹽.這兒比喻人們所堆的雪人);

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氣;

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單;

八九七十二,貓狗尋陰地;

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才要伸腳睡,蚊蟲虼蚤出。”

這最後幾句對於冬天受凍的窮漢給予了很大的同情。這兩個複雜的《九九歌》版本互有異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說法為“太陽開門戶”;後一說法為“家家堆鹽虎”。這可能反映了這兩首《九九歌》產生的時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著很大的差別。 上述明代北京地區流行的簡單版本《九九歌》中說:“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紀時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這一改動不可忽視,它反映了明代時北京的天氣比上一世紀時北京天氣要冷,以至於從物候現象表現出來,柳樹出芽長葉要相差一段時間。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為零冷的天氣讓人感到十分難熬,其實夏天也有《九九歌》,不過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樣。要畫什麼“九九消暑圖”了。

夏天的九九與冬天相對應,從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據明代《五雜俎》記載為:

“一九二九,扇子不離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應用);

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

五九四十五,難戴秋葉舞;

六九五十四,乘涼人佛寺;

七九六十三,床頭尋被單;

八九七十二,思量蓋夾被;

九九八十一,階前鳴促織(促織指蛐蛐)。”

這夏天的《九九歌》寫得十分生動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觀感覺為主。


詩境笙音


俗話說得好,“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夏練三伏冬練三九”,都說明了三九天是特別冷的。每年的冬至那天是交九數九的日子,三九指的是在交九後開始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這一段時間。作為二十四節氣裡的一個特殊的節氣,冬至之後有小寒大寒,冬至一到,就說明天氣真正要開始冷了。關於節氣有這樣一句俗語,“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來八廿三”,所以冬至在每年公曆的十二月二十一號到二十三號左右。那麼三九天的開始時間就在次年的一月份十六號到十八號左右,到二十四號或者二十六號左右結束。再加上大部分年份的三九天剛好在農曆的臘八前後,所以又有“臘八前後,凍爛石頭”的說法。冬季有吃餃子和喝臘八粥的習俗,古時候流傳下來講冬天吃了餃子後耳朵就不凍了,喝臘八粥更能夠禦寒保暖,以祈求豐收等。因為一九年是平年,所以導致這次的鼠年春節提前了,臘八節也相應提前了。由於三九天到了臨近過年的時候,今年的臘八節不見得是最冷的,過年的時候冷的可能性比較大,個人拙見,如有疏漏還望批評指正,謝謝!!





三農輝哥


農村俗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三伏指的是節氣中的,夏至、小暑和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間。

冷在三九,就是我們常說的數九寒天,每年的冬至起,第一個九天稱為一九。冬至後的第27天到36天,這段時間稱做三九,這段時間,也是每年最冷的時候。

現在距離冬至還有20天,北方很多地方的氣溫都降至了零下。也有很多地方,迎來了入冬以後的第一場雪。

氣象專家預測,今年是暖冬。只是相較往年,前後期氣溫有所偏高,冷的時間有所縮短。但數九寒天,還是一樣的冷,一樣的寒風刺骨。


直觀鄉村


最近氣溫真的很低,全國大部分地區降溫,有雨雪,各地都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雪。今天,雖然晴天,但是最高氣溫只有2度,最低氣溫零下13度,在外面涼颼颼的。

“熱在三伏,冷在在三九”,三伏天是從夏至開始第三個庚日開始入伏,立秋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因為曆法的關係,三伏天有的年份有三十天,有的年份有四十天。數九從冬至過後的第一天開始一九,沒九天為一個單位,當九九過完天氣就開始暖和了。

聽老人說每年最寒冷的時候是三九四九,而三九四九也正好出於春節前後,而今年三九開始於1月9號,四九開始於臘月二十三小年,三九四九結束是大年初二,大年十一立春,立春以後天氣就會逐漸變得暖和了。

今年冬季偏冷還是偏暖?這個還真不好說!因為我國地域十分遼闊,南北溫差非常大,像我在山西北部地區工作,現在氣溫2°-零下11°C,感覺非常的寒冷,每天上下班都感覺很難熬,因為太冷了,雖然穿著羽絨服,但是天天還是凍的直哆嗦。而在我們老家河南地區,現在溫度是0°-12°,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暖和的。而在南方地區,廣州最高氣溫22°C,還是非常暖和的。

就我們河南的冬天來說,我覺著最近幾年,冬天相對來說還是比較溫暖的,感覺寒冷的日子沒有多長,主要是因為冬天雨雪比較少,冬天比較乾旱,天氣大多晴朗為主,不像以前冬天感覺特別冷,天天坐在火堆旁烤火。

不過,已經有氣象專家預測,今年受厄爾多尼等因素的影響,今年全國大部分地區都將是暖冬天氣!

暖冬天氣雖然感覺不怎麼寒冷,比較好過,但是溫暖的天氣容易導致小麥旺長,雨雪減少,導致冬旱,來年病蟲害增多,很大可能導致小麥減產,對於種植戶來說並不是好事情。


鄉間一抹陽光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這就是農村人說的,三伏天不熱也悶人,三九天不冷也凊人的意。為什麼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呢?這跟太陽照射角度有關。


一、農曆與農業的關係


曆法就是根據太陽的運行規律來制定。中國的農曆雖然一部份是根據月亮的朔望晦情況體現月亮的運行規律,但卻總的還是依據太陽的運行情況來確定冷熱季節的。


太陽公轉一週需要365天5小時48分46秒。為了整數方便,就以365天作為一年。另每4年設置一個閏月,使原本只有28天的二月份增加為29天。



農曆是體現月亮的運行規律的,月亮繞地球一週的時間是29天12小時44分4秒。所以農曆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此農曆一年只有354天,比陽曆少11天。


中國古代的科學家,為了使農曆能夠與太陽的運行規律一致,符合天氣冷熱的變化週期,就每隔2年或3年增加一個月,把這個月稱為閏月。一般是19年有7年閏月。


中國古代以農立國,古代科學家為了讓冷熱情況更明顯的表現出來,用以指導農業生產,為農業服務,為人民生活服務,又把這天氣的冷熱規律分成24節氣:


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這24節氣,基本反映了一年中某個階段的天氣冷熱情況,如小暑大暑,一看就知道是熱天;小雪大雪,一看就知道是最冷的天氣,天要下雪了。


二、為什麼九天要從冬至數起


古人為了更精準的在曆法中體現天氣冷熱情況,又把冷天和熱天進行更細緻的劃分,把冷天分為九個階段,從冬至起,每個階段9天,這81天都稱之為九天。最冷的天氣就在第三個、第四個階段,習慣上稱為三九天。也就是從冬至起的第19天起為三九天。這也正是小寒大寒節氣。



為什麼九天要從冬至那天數起呢?因為冬至那天太陽光垂直照射在南緯23度27分,北半球這天最短。


三、為什麼伏天要從夏至後數起


同樣,古人把熱天也分得很細緻,稱為伏天。之所以稱伏,是因為天太熱,宜伏不宜動。


伏天有三個階段:即初伏、中伏、末伏,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起10天為末伏,一般40天。


為什麼伏天要夏至後數起呢?那是因為夏至那一天太陽光垂直照射在北緯23度27分,北半球這天最長。


本地區今年冬天好象有點偏暖,到目前氣溫還在10度上下,記得09年農曆9月底就開始下大雪了。可今年小雪節裡連薄霜都沒有看見。


一生好人大司馬


農村俗語“熱在三伏,冷在三九”,其實這句話最常說的是“冷在三九,熱在中伏”,但是“三伏”、“三九”具體指的是哪幾天呢?可能有很多同學不太清楚,下面就跟同學們交流一下:

一、“三九”和“三伏”是什麼時候?

“三九”:是從冬至當日開始數到第三個九日。也就是從冬至當日始往後數第19天~第27天,一般在每年的1月9~17日,一共九天。以今年為例,也就是在2020年1月9-1月17日。(補充:冬至開始後就開始“數九”,預示著寒冷的開始一共有“九九”,也就是九個九天,共81天)

“三伏”:時間每年不同,一般頭伏在7月中下旬,中伏在7月下旬和8月下旬之間,末伏在8月中旬前後。每年農曆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頭伏,共10天。第四個庚日開始為中伏10天或者20天。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開始為末伏,共10天。“三伏”共30天或者40天。

二、這個問題稍有歧義,我暫切以作者問今年冬天是偏冷或偏暖?來回答。

“冷冬”和“暖冬”只是一個概念,其實“冷冬冷”,“暖冬也冷”!這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是以整個冬季(一般是冬至開始到次年立春)的平均氣溫來說,一般該區域平均氣溫高於氣候平均值0.5℃時就稱該區域是“暖冬”,低於0.5℃則為“冷冬”。

就今年2019年~2020年而言,目前我的家鄉皖北地區已經兩三個月沒有下雨了,更別說下雪了,氣溫也都在零上。據專家稱,厄爾尼諾現象對今年的氣候整體影響比較大,會持續好幾個月,所以2019年~2020年的冬天會是個“暖冬”。這麼好的天氣,同學們好好加油掙錢過年吧!

歡迎關注:深海隨筆,2019.12.2冬


深海隨筆


在我國農村地區,對於天氣冷熱等氣象有一些獨有的民間說法。比如說夏天最熱的時候我們叫做三伏天,而到了冬天最冷的時候,我們叫做三九天。因此農村有一句俗語叫做“熱在三伏,冷在三九”。那麼三伏和三九天分別從什麼時候開始呢?今年冬天是暖冬還是寒冬呢,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



熱在三伏,冷在三九

從節氣上來講,5月份的時候就已經立夏了,但在我國大部分地區,真正炎熱的夏季,要在7~8月份甚至延續到9月初。而這一段時間在民間通常叫做三伏天。比如說2019年的三伏天就是從7月12號開始的,一直延續到8月份。三伏天並不一定就是指三十天,有些年份因為閏月和其他的因素影響,三伏天可能會增加一伏,也就是40天。

在7月中下旬到8月的下旬,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受環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控制,乾旱少雨。雖然這一段時間其實太陽已經從北迴歸線往南移,但是由於地面受熱和散熱存在一定的差距,導致地面仍然在持續吸收熱量而散發出去的熱量相對較少,所以溫度會繼續上升,這也就是為什麼三伏天比較熱的重要原因。



到了冬天,最寒冷的一段時間是在冬至以後,也就是我們所講的三九天,相信很多人都背過三九歌。當然三九天並不是從冬至這一天開始算,而是從冬至這天以後的第1個壬日開始算起,一直要持續九九八十一天。這種算法在民間自古就有,但是卻無法追根溯源,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只能相信古人的智慧非常強大。

冬至以後,雖然太陽從南迴歸線向赤道偏移,但是由於前一段時間地面吸收的溫度小於地表散出去的溫度,所以會導致近地面溫度越來越低,出現地理學上所講的地面溫度收支逆差。這種情況一直要持續兩個多月,所以在冬季這兩個多月內溫度是最低的,尤其是三九到六九之間,正處於天寒地凍的最冷時期。



今年冬天是偏暖還是偏冷?

其實,在現代科學的氣象預報系統監測下,我們已經知道了今年是一個暖冬,發生寒潮的幾率比較小。因為現在的平均氣溫比往年同期要高2~3度。現在是12月初,往年的時候,在我們所生活的地區,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或者保持在0度左右,而現在這兩天的溫度仍然有七八度。

而且今年自從夏秋天以來,長江流域一直乾旱少雨,也就是前幾天弱弱的下了一陣小雨。在溫度較高而且比較乾燥的情況下,今年冬天的雨水整體偏少,因此寒冷天氣也要相應延遲一些。其實這對於農作物的生長以及農民來說是非常不利。因為冬天溫度高,地裡的害蟲不容易被殺死。而且越冬的作物會比較缺水,不容易正常生長。但是對於農村老人來講冬天溫度高一點,對於他們的生活便利程度和舒適程度是有一定幫助的,可以減少患病的,可能讓他們更加舒服的過冬。



當然我所說的只是我們當地的一些局部天氣情況,中國這麼大,每個地區的天氣變化並不相同,您所在的地區今年冬天冷不冷呢?有沒有開始下雪,歡迎您在下面留言說說您的觀點和想法。


止茶


在農村確實有著“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這種記錄天氣節氣的方法也只有在我們國家才有,足以提現祖先們的智慧。那麼什麼是三伏,什麼是三九,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計算的呢?下面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什麼是三伏

三伏天在我們國家的大多數地區是全年最熱的一段時間,因為溫度高有利於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如果在這時候雨水調和,沒有其它自然災害,就是一個豐收年了。那麼三伏天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起為“初伏”,從夏至後的第四個庚日起為“中伏”,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起為“末伏”,總稱為“三伏”。

入伏就是夏至節氣以後,天干中的第3個庚日就是入伏的第一天,也就是初伏的開始,夏至後的第4個庚日是中伏,初伏和中伏相距的時間較近,為10天,而中伏和末伏相距的時間比較長一點,要根據干支的排列來決定,最長的有20天,末伏為10天;在我們國家的南方地區,雖然過了三伏天氣,依然還是很炎熱的,因為過了三伏天就已經過了立秋節氣,所以人們把這樣的炎熱天氣叫做“秋老虎”,在北方地區特別是東北地區,進入立秋節氣以後,天氣開始涼爽,出現“秋老虎”的幾率是很少的。



什麼是三九

三九天是與三伏天相對應的,是一年當中最寒冷的季節,特別是在我國的北方地區,到了冬天多數地方都會下雪,東北地區更是寒冷,特別是大興安嶺地區,進入到秋季就有下雪的地方。三九天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又是怎樣計算的呢?


數九寒天,就是從冬至逢壬日算起,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數到“九九”八十一天,“九盡桃花開”,天氣就暖和了。

除了南方地區,立冬以後天氣就開始變冷了,北方地區最為明顯,到了冬至也就進入了冬季最寒冷的季節,古人為了計算寒冷天氣,專門把冬至以後,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輪流記日中第一壬日記作“交九”,也就是九天的第一天開始了,以後每九天算做一個“九”,臘月的初七、初八正好在“三九”,農村老話說“臘七臘八,凍掉下巴”,意思就是說這兩天是最冷的,其實,倒不一定在臘七臘八那兩天最冷,不過在“三九”的這九天當中,肯定會有幾天是特別冷的,我認為用“臘七臘八,凍掉下巴”只是為了押韻罷了。在東北地區,過了“三九”天也是很冷的,一般都是要過了“四九”,寒冷天氣才能緩和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