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面对老八逼宫,为何只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说话?

嘌送o8fi4010


《雍正王朝》中,胤禩逼宫事件是全剧最高潮的部分。这次逼宫,是胤禩带领八爷党蓄谋已久对新政不满的一次集中发泄,是八爷党联合隆科多、弘时、关外铁帽子王向雍正的一次摊牌,几乎无限接近成功。

在朝会上雍正发话,大家可以对新政发表意见,畅所欲言。关外的铁帽子王首先发难,攻击新政,并要求恢复八王议政。朝会的气氛和风向顿时变得严肃紧张起来,八爷党趁机火上浇油。胤禩搬出圣祖爷康熙,否定新政。整个朝堂上,雍正孤立无援,没有人帮他说话。就在众多官员鸦雀无声的时候,只有王文昭与张廷玉站了起来,力挺雍正。

第一,八爷党人多势众,已经策反隆科多,控制了宫廷。朝会上的力量对比,八爷党已经明显压倒雍正。人大多数趋利避害的社会性动物,满清官员更是见风使舵,一看雍正势单力薄,都不愿意为其铤而走险,担心八爷成功后被清算。

第二,满朝官员大多都是康熙时期的既得利益者,属于保守派,是旧秩序的守护者。对于雍正强力推行的新政,他们在态度上抵制,在执行上打折,内心深处是不支持的。雍正的新政,是全新的利益分配方案,代表着普通人民的利益,但是侵犯朝中官员的利益。在新政的推行过程中,雍正甚至得罪了整个清流党。八爷的政治理念与纲领,是废除新政,按康熙时期的方针办事,受到官员的普遍拥护。

第三,王文昭是雍正的天子门生,雍正对其有知遇之恩。在考场上,雍正甚至亲自为其掌灯,连西北军报都放在一边。王文昭是个读书人,刚入官场不久,有忠君爱国的抱负,为雍正马首是瞻。

至于张廷玉,是整个朝堂上的支柱,他的立场与态度可以左右形势的走向。他对正的支持,一是出于公事,二是因为他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张廷玉是上书房的首辅,也是军机大臣,是新政的参与者也是新政的得益者。他支持并推进新政。因此而得到雍正的信任,久居高位。作为两朝元老。张廷玉常年浸润在权力中枢,他的眼光、洞察力、政治嗅觉足以判断出与雍正站一起,才有前途。张廷玉只有利用自己的影响力联手雍正,才能继续在庙堂高位。

八爷党的逼宫,是保守派官僚对新政的抨击,是旧势力的回潮,寓意改革的艰难。雍正的胜出,说明改革代表着历史潮流与方向,新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秋媚读史


这个王文昭最聪明,躺下就好了。其实这是最后的钓鱼者是雍正。在此之前,他和老十三说说过:是脓包总是要挤的!逼宫大戏上演时他一直在试探,那些人是可以用的,那些人不能用,戏没有演完,不能散,他是导演随时可以咔的!后来脸上淌汗是怕八爷党对十三爷下手。搞夸八爷党,兑掉老十三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图里琛带的是粘竿处的人,怎么不知道老八的动作,这哥们是影帝。八爷党还没有把牌打完的时候,雍正会一直等他们亮牌,等到快亮底牌的时候,直接‘王炸’,来个一锅端。雍正上台后,就没有对八爷党放心过,什么时候让他们独立的干过事情,没有信任基础,怎么会把这样的事情让八爷去做呢。只是许多人在这里面没有看出形式,没有把宝压在皇帝这边,他们也不想雍正赢,因为改革就是要改他们自己。机会没抓住,太吃亏了,让王文昭躺赢了!可惜可惜了!


Daniel274467471


在《雍正王朝》中最惊心动魄的一幕,莫过于老八胤禩搞得八王议政逼宫大戏了。当然,我们前面也分析过,这一切都是雍正帝设好的套,但我们今天不讲帝王套路,单独把视角放到其中一个大臣身上,选定的这个人就是对逼宫大戏毫不知情的张廷玉。

面对来势汹汹的八王议政逼宫,为什么还有王文昭和张廷玉敢站出来反对呢?他们真的不怕死吗?

一、八王议政逼宫:

雍正帝即位之后,一心推行新政,也导致了朝中大臣们的不满。随着摊丁入亩、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火耗归公等新政执行初见成效,整顿旗务的事情也摆到了台面上。

而老八胤禩也趁此机会,联合雍正帝的第三子弘时,还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以及关外的四个铁帽子王爷,一同发动了浩浩荡荡的逼宫大戏。

在设计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之后,又联合隆科多换掉了御林军(剧中这种说法可能有误,清朝那时候已经没有御林军了)。

雍正帝在讲完了新政的好处之后,对整顿旗务一事寄托了很高的期望,并对大家说了一句:

“言者无罪!”

雍正帝因为这一句话,也给自己埋下了一颗雷,因为麻烦事马上就来了……

东信王永信第一个站出来对雍正帝的新政,提出了质疑:

“皇上刚才说新政如何如何好,可臣等在奉天听到的却不是这样。”

雍正帝听到这句话,脸上的笑容立马僵住了,众臣们也开始议论纷纷,随后老八胤禩说了句肃静:

“刚才皇上说了,今日朝会言者无罪!”

他们之间的斗争正式拉开……

二、发羊角风:

显然一开始雍正帝就处于下风,他不止一次紧紧地攥住手帕,生怕自己失态。

而在场的众大臣们眼看老八胤禩一伙来势汹汹,一个个都沉默不语,静观事态的发展,而第一个忍不住站出来的是新科状元王文昭。

其实雍正帝对他并不抱什么希望,以为他也是反对雍正帝的新政的,尤其是对待勤勤恳恳推行新政的田文镜。

结果王文昭先说了自己虽然对新政也有看法,但是今天不讲这个,今天要痛斥的是旗主王爷目无君王,顶撞皇帝。

他之所以要站出来,也是因为雍正帝是他的恩师,是雍正帝当年科举的时候亲自给他掌灯,并给他点名的状元。他如果不站出来,雍正帝倒台,他也没有任何好处,而雍正帝如果不倒台,他的官基本也做到头了。而如果他站出来了,那么日后也是功劳一件,作为全天下最聪明的人(状元),他是务必得站出来的。

只是站出来就是风险,果然,刚把“请东信王即刻向皇帝谢罪”的话说出来,老九胤禟就蹦出来指着他的鼻子骂。

骂得很难听:

“你算什么东西啊你,充其量不过是我们满人的一条狗啊!”

王文昭也不是傻子,他敢站出来反对,就已经想好了万全之策,一看情况不妙,雍正帝也镇不住了,索性他倒吧,于是癫痫病发作,倒了……

不要真的以为他犯病了,他这是没办法啊,不犯病怎么收场?

这样一抽风,雍正帝感恩他,即使八王议政逼宫成功了,他一个病人,大不了辞官回家好了。

三、视死如归:

王文昭倒了之后,雍正帝的处境更加艰难,他不止一次的打量众大臣,希望能有一个出来帮他说句话的,可惜都没有。

随着弘昼说出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被共管,老十三胤祥确实是去看病,并且隆科多确定投向老八胤禩一边之后,雍正帝真的慌了。

眼看时机已到,张廷玉站了出来:

其实在王文昭倒下,到现在张廷玉一直在思考对策,而且他确实有对策,他的第一句话就堪称经典:

“我是先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这下面有我许多的门生故吏,你们该不会把我也当成满人的一条狗?”

这句话其实是在激发汉人的愤怒,毕竟朝中像王文昭和张廷玉一样的汉臣还有很多,只要不想当狗的,自然就站到了张廷玉一边。

这就是张廷玉的第一条妙计,直接给众臣划队伍,毕竟新政主要打击的是满人的权益,对于汉人来讲对新政的抵触情绪并不大,况且现在又涉及到了尊严!

随后张廷玉就“八王议政”的真正含义对众臣做了讲解,告诉大家老八胤禩嘴中的“八王议政”跟实际情况并不相同。同时还指出,推行新政是康熙帝的遗愿,你们总拿先帝说事,先帝也说了推行新政,你们听还是不听?

不听,那么之前拿康熙帝说的事都一律无效,包括八王议政。听,那么就得服从雍正帝的领导,推行新政。

这是一个死结,老八胤禩毫无办法解开。

当然,这只是张廷玉的第二招,其实他还有一个绝招没使。

四、张廷玉的绝招:

张廷玉之所以敢站出来,首先必须肯定他的视死如归的精神,其次,也要佩服他的智慧。

即使最后老八胤禩成功了,那么也不可能杀掉他,至少还能保个平安,毕竟一切的前提是“言者无罪”嘛。但是如果他不站出来,不管哪方成功,轻则丢官,重则有可能掉脑袋啊。

但是为什么张廷玉早不站出来,晚不站出来,偏偏在确定隆科多也反了,确定丰台大营和西山大营也被控制了之后,形势已经极度不利了时,才站出来呢?

这就是刚才讲到的时机已到的问题:

在当年康熙帝传位老四胤禛之前,曾经跟两个人秘密会过面,这两个人就是张廷玉和隆科多。

当时康熙帝先宣布了第一道圣旨,那就是隆科多勾结老八胤禩,图谋不轨,即刻拿下。这道圣旨最终让张廷玉保管,第二道圣旨才是让隆科多保老四胤禛顺利即位。

康熙帝驾崩之后,张廷玉手中的这道圣旨就成了时刻压在隆科多头上的刀,就像当年康熙帝替他赎回来的宝刀一样,都是康熙帝事先安排好的。

隆科多做梦都想拿到这道圣旨,最好能毁了它。

所以隆科多也聪明,他对雍正帝说的是:

“今儿四个旗主王爷,奉旨前来共商旗务,说的对,皇上可纳之,说的不对,皇上开导之,千万不可以做出有违太祖圣训的事来。”

清太祖是努尔哈赤啊,直接绕过康熙帝和顺治帝了,这个隆科多还是有点聪明的。只是张廷玉也足够聪明,你们提太祖,我就提先帝,在座的还有很多是先帝的臣子,不可能不听从先帝的安排吧?

我们试想一下,假如后来老十三胤祥没有带兵赶到,而雍正帝也确实没有什么后招,张廷玉明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了,在已然得罪老八胤禩的前提下,会不会掏出那道圣旨呢?

而这道圣旨掏出来一读:

“步兵统领隆科多,本系微末小臣,蒙朕破格简拔,位列台阁,乃敢交通皇八子胤禩、皇十四子胤禵图谋不轨,谋求非分恩荣,着即赐死,钦此!”

这个帝王心术实在是太恐怖了,不仅锁死了隆科多跟老八胤禩联合,连跟老十四胤禵联合的机会也剥夺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康熙帝让雍正帝善待自己的兄弟,而不怕他们造反的主要原因。只要隆科多不反,九门就牢牢控制在雍正帝手中,任你怎么翻天,也翻不出皇帝的手掌心。

隆科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到底也是被逼无奈,关于这个问题,之前已经讲过,就不多说了。但不管怎么说,隆科多没有被雍正帝赐死,也算是最大的恩赐了。

而张廷玉当年就说了:

“今后,你若没和八阿哥、十四阿哥图谋不轨,这道诏书就算没有,如果你真起异心,我取你的性命!”

而张廷玉手握杀手锏,最后关头跳出来反驳老八胤禩,如果能说动众臣,那是大好。如果说不动众臣,那就直接掏出圣旨,就地把隆科多免职,随后图里琛接管九门,那几个王爷帽子再铁,也干不过长枪啊!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杨角风发作


老八逼宫一事源于雍正帝意图推行新政。

老八借助这个时机,联合了四大旗主王爷和三皇子,上演了一场逼宫大戏。

当时,雍正帝在说完推行新政的好处之后,让大家对此事进行讨论,还加上了“言者无罪”这句话。

说完估计他就要后悔了,一下收不住了形势。

反正言者无罪,一群人开始猛烈抨击新政。

雍正帝顿时被将死在那里,毫无办法,下不了台阶。

看到雍正帝情况危急,第一个站出来的是王文昭。

在这样一个雍正帝明显处于弱势,得罪老八一伙极有可能最后掉脑袋的情形下,王文昭为什么要站出来?源于几点。

首先,他作为新科状元,是由雍正帝钦点的,也就是说雍正帝是他的恩师,恩师有难哪有不管不顾的道理。

况且如果老八失败,他作为第一个力挺雍正帝的臣子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而如果他不站出来,老八胜利了,他不属于老八一伙,对自己也没有好处。

但他的话语即刻被老久胤禟骂回,说他是满人的一条狗。

王文昭对此攻势,只能装癫痫退下。

但老九骂王文昭的话语却给张廷玉抓到了可趁之机。

张廷玉作为雍正帝非常信任的大臣,此时维护皇上为职责所在,不说话将来必然会受到惩处。

如果事成,雍正帝对他的赏识将更深。如果事成不了,毕竟言者无罪,也不至于掉脑袋。

于是抓住老九的话柄,说道,我是两朝的宰相,这里有我的众多门生故吏,你该不会把我们都当作满人的一条狗吧。

这样就将在场的汉人官员都划到了自己一边。

随后提到新政的推行是先帝的遗愿,并以此拉上军机处大臣马齐,让他证实此言属实。

这一招确实高明,即便之后老八胜利,也万万不能将马齐及所有的汉人官员都杀光。

两人都是非常聪明之人,有着非常高的智慧。

不仅在雍正帝面前展现了作为臣子的忠诚,而且话语中还明哲保身,即使失败也不至导致严重的后果。

想来为官之人真需步步谨慎,极高的聪明才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独狼映画:孙尧)


独狼映画


首先说,在正史当中,是没有所谓的“八爷党”逼宫这个事件的。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设计八爷党逼宫的情节,最主要的目的,是表现雍正推行新政遇到的阻力和雍正推行新政的决心。

我们先看看这个“逼宫”这怎么回事。

在康熙朝的“九子夺嫡”当中,胤禛笑到了最后。但是,这也让他树立了“八爷党”这个死敌,八爷党的代表人物就是八阿哥胤禩。

从雍正登基那一刻起,八阿哥胤禩以及他的“八爷党”就开始了对雍正执政的“打横炮,使邪力”。直到雍正四年,这个一心要扳倒雍正的“廉亲王”,也是总理王大臣允禩,感到机会来了。

雍正登基之后就开始“大刀阔斧”的推行他的“新政”:追缴国库欠款,推行“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实施“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实际在历史上雍正还推行了“改土归流”。

同时,对于满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八旗子弟”,雍正也想做一番“整顿”,也就是“整顿旗务”。

整顿旗务的目的,是通过给满人划拨土地,来实现旗人“自食其力”。

满清入关后,旗人享受着“不劳而获”的特权,无所事事,自然会导致“无事生非”。同时不劳而获的旗人,也是朝廷的一个很大的负担,旗人自食其力也是给朝廷减轻财政上的困难。

雍正的这些新政措施,于国于民都是很有利的事情,基本上达到了国家增加税收,老百姓减轻负担的目的。

但是,这些新政却得罪了包括朝廷官员(火耗归公),士绅阶层(摊丁入亩),以及清流(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还有旗人(自食其力)。

这些在雍正四年集中爆发了。

以“读书人的领袖”李绂为首的“清流”,借口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造成读书人的不满而集体罢考事件,弹劾田文镜为“酷吏”,而雍正却极力维护田文镜,最终闹到雍正要把李绂杀了。

但是,雍正最终还是不敢真的彻底的得罪“天下读书人”,所以在午门问斩的最后关头让四阿哥弘历赦免了李绂。

雍正的这个举动,却给了八爷党一个信息,那就是:雍正的新政已经让他丧尽民意。他们的机会来了。

在八爷党骨干九阿哥和十阿哥等人的鼓动下,八王爷允禩也按耐不住了——机会稍纵即逝,该是出手给雍正致命一击的时候了。

允禩的计划还是非常周密的,三个步骤的安排也是非常有用,包括拉拢三阿哥弘时,收买九门提督隆科多。

允禩的意图,是利用雍正急于整顿旗务的想法,让弘时进言以帮助雍正解决“整顿旗务”的困难为理由,让康熙同意关外的四个旗主铁帽子王进京。然后勾结这四个铁帽子王在雍正召集他们共同商议旗务的时候,突然发难,以雍正推行新政违背祖制,造成朝野上下人心尽失为罪名,逼迫雍正恢复所谓的“八王议政”,从而在根本上架空雍正,然后再逼迫雍正退位。

这一次,八爷党似乎是“志在必得”:有关外的铁帽子王的支持,还有满朝文武当中绝大部分人的拥护,有九门提督隆科多撑腰,还有已经骗去的京畿护卫两大营防务共管。人心,文治,武备样样俱全。

于是,在朝堂之上,从铁帽子王开始,对雍正发起了“突然进攻”。

雍正显然是措手不及的。铁帽子王永信咄咄逼人,但满朝文武附和的人有,却没一个人敢站出来支持雍正!

这完全就是一边倒的架势。

但这个时候,有一个人站出来对雍正表示了坚决支持。

这个人就是王文昭。

王文昭是雍正首开恩科的状元。

在电视剧里,王文昭在最后的殿试环节大约是有点紧张,文章写的比较慢,天都快黑了,这伙计还没写完。但雍正很有耐心,不仅宽慰王文昭好好写别着急,还亲自为王文昭举烛照明。这样,被雍正亲自关照的王文昭就成了雍正钦点的状元,也算是最正宗的“天子门生”。

王文昭也算是“清流”,他对田文镜或者说雍正的新政也是不满意,毕竟是触及到了“读书人”的利益,但是作为最正宗的天子门生,王文昭的挺身而出,代表的是一种对皇上,对朝廷礼制忠心与尊重。

因此,王文昭在表达了自己对新政并不赞同的同时,也痛斥了果亲王永信僭越朝廷礼制,越权干预朝政的“大不敬”行为,并强烈要求永信向皇上道歉。

王文昭想表达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政见如何不同,规矩就是规矩,礼制就是礼制,皇上那至高无上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

王文昭站出来,尽管很快就被九阿哥允禟用“满人的一条狗”谩骂侮辱的口吐白沫败下阵来,但也给雍正提供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朝堂之上的火药味也是越来越浓,直到雍正试图用武力镇压的手段强迫八王爷允禩闭嘴,而隆科多却在朝堂之上公开的站在允禩的一边,反过来逼着雍正让八王爷允禩说话的时候,雍正算是彻底明白了,这不简简单单的是一次指责和逼宫,这几乎快要演变成一场“政变”了。

十三阿哥允祥没有音讯,皇宫也已经被隆科多控制,并且隆科多告诉雍正,京畿护卫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也是拥护允禩的,雍正感到了后背发凉。

无奈,他只好让允禩说话,尽管他知道允禩一旦开口,那就是“讨伐”。

果然,允禩没有客气,先是给雍正扣上了一顶“污蔑先帝,否定先帝功绩”的帽子,然后就是痛斥雍正的新政“违背祖制”,并且搞得天下大乱,人心尽失。

最后,允禩告诉雍正:恢复八王议政,恢复祖制,交出权力才是唯一出路。

看着满朝文武无人出声,似乎是默默的看着胤禩一伙明火执仗的“逼宫”,雍正几乎是要撑不住了。

但是这个时候,张廷玉站了出来,这位信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的军机大臣,从容却滔滔不绝的开始了“绝地反击”。

张廷玉的反击,有理,有据,有杀气。

第一,他在一开始就给了八王爷允禩和九阿哥允禟一个下马威,历来比较谦虚的张廷玉也扎扎实实的摆了一下老资格和势力:我是康熙朝的老臣,两朝的宰相,朝堂之上门生故吏很多,你八王爷是不是说我也是满人的一条狗?

张廷玉在警告允禩,不要惹怒了朝廷的汉臣。

第二,张廷玉引经据典的剖析了所谓的“八王议政”,并明确的告诉满朝的大臣,大清朝无论是在关外还是关内,从来就没有过形成制度的“八王议政”。没有的事,怎么恢复?

并且,张廷玉也一针见血的指出,太祖皇帝不搞“八王议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防止有人对皇位产生“非分之想”。

这一回合,四个铁帽子王都老实了——他们哪一个也不敢粘上“非分之想”这个麻烦。

第三,张廷玉仗着曾经是康熙近臣的身份,证明康熙本人对朝廷吏治腐败,国库空虚也已经非常担忧,但又没有精力去纠正,而只能寄希望于下一代。

这个观点,他征求了同样是康熙近臣的上书房大臣马齐,马齐旗帜鲜明的证明了张廷玉的话。

接着,张廷玉毫不留情的指出,康熙之所以没能及时治理吏治腐败,解决国库空虚的根本原因,就是九子夺嫡给闹的!

张廷玉是把允禩所谓为了“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才发难于雍正的画皮剥干净了。此时的雍正才算缓过一点气来。

最后,当允禩大骂张廷玉是为了怕雍正倒台保不住他的荣华富贵和权势才支持雍正的时候,张廷玉一剑封喉:你我同时辞官,归隐山林如何?恐怕我舍得,八爷您不会舍得吧!

运禩竟一时无语了!

可以说,张廷玉的挺身而出朝堂争辩,一方面确实是压制住了八爷党咄咄逼人的气焰,给雍正壮了胆,也为雍正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或者说给在外面挽救危局的十三阿哥允祥争取到了时间。

果然,八爷党的气焰被打下去了,十三阿哥允祥在宫外也得手了。

这个结果,八爷党做梦也没想到,九成把握的逼宫,竟然败的如此彻底。

一手好牌,怎么会打成这样?

张廷玉之所以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大体上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历史原因。作为经历了康熙雍正两朝的上书房大臣,张廷玉最清楚雍正为什么能够继承大统,那就是他知道并赞成康熙的判断,只有雍正可以匡扶康熙朝晚期的弊端,八王虽有贤名,但却心中没有江山社稷。

第二,是对雍正登基后,八爷党几乎事事处处与雍正明里暗里对着干干扰和阻挠新政的实施的极度不满,张廷玉对新政是完全支持的,他相信雍正新政会给朝廷和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第三,张廷玉也的确害怕一旦八王爷允禩一旦得手,他这个雍正的坚定支持者,同时也是雍正最为依仗的当朝宰相,“万劫不复”是可以预计的。张廷玉赌了一把,他选择了与雍正共进退。

他还是有点把握的,那就是十三阿哥怡亲王允祥的不知去向,他相信这个雍正最为信任的铁杆兄弟,绝对不会是上朝路上临时发病去看太医,因为允祥应该是非常清楚这个朝会的极端重要性的。

张廷玉所做的,除了打击允禩的气焰,也就是尽力拖延时间。

所以,看好雍正的张廷玉就义无反顾的站出来,用自己的渊博和胆量赌了一把。

他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