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

ctxb567


汉文帝的代地那是特别穷的地方。

而且经常有匈奴过来,曾经的白登山之围就发生在代地。

这样的地方没有人会注意的。

而且又防范匈奴,多好的地方。

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汉文帝的母亲,不争,不抢,耐得住性子。

在吕后看来,实在是没有兴趣去整她。

然后就是重点了。

西汉的另一位丞相陈平。另一位大将军周勃。

其实能来长安,主要还是这两位的推荐。

大汉经过高祖的厮杀,到吕后的厮杀,实在是耗不起了。

需要人来进行休养生息,更加需要君臣同心。


用户在线等


首先,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功臣集团的傀儡,绝不是因为他个人有多牛逼多有手段,要比这些,功臣集团里随便拧出一个人都不会比汉文帝差,更何况功臣集团里还有周勃、陈平这种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顶级大佬,区区官二代刘恒根本不可能是他们的对手?但为何偏偏刘恒当皇帝没多久,不仅把功臣集团一个接着一个给收拾完毕,还牢牢掌控住大权,绝对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不论任何朝代,围绕在皇帝身边都会存在三股势力,一个是以太子为首的皇族势力,成员主要以皇帝的儿子以及哥哥弟弟等直系亲属;第二股势力就是宫廷势力,主要是以外戚和宦官为主;第三股则是整个官僚集团。这三股势力的斗争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如果皇族势力足够强,自然皇权可以得到很好的稳固,但问题是,加强皇族势力就意味着皇帝的兄弟儿子都有很强的武装力量,一个把握不好,就是兄弟相残、诸王混战,搞不好就连自己也要去当太上皇;如果宫廷势力足够强,就会造成外戚宦官轮流专权;如果官僚势力足够强大,那就是黄袍加身改朝换代。

在巨大的权利面前,基本没有什么忠心可言,作为皇帝,这三股势力既要用,但又不能完全信任!谁也不要在这里说自己忠心耿耿,没有足够的实力做支撑,分分钟有人让你提前退休。如果周勃、陈平真的忠心耿耿,为什么不立当时实力最强的齐王为皇帝?说穿了还是怕不好控制!

当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撤分封而实行郡县制,又将皇族皇子们圈在咸阳,只给其荣华富贵,没有军队和地盘,同时秦始皇又未确定太子,几个皇子都未能形成自己的班底,可以说,秦朝的皇族的势力被削弱到极致。所以当秦始皇突然病逝后,以赵高为首的宫廷势力和以李斯为首的官僚势力一联手,瞬间将秦朝的皇族势力一锅端了,秦始皇的二十几个子女都被向猪一样被人杀死,只剩下一个胡亥,基本就是个傀儡!

正因为如此,刘邦统一天下后,那是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地盘都分封给儿子们,允许起建立自己的武装部队,当时刘氏皇族的势力那是相当的强,基本没有人敢挑战刘氏的天下,所以当年吕后把持朝政看似牛逼,但她也得乖乖的立姓刘的为皇帝,绝不敢自己当皇帝。道理很简单,那些刘氏诸侯之所以能有今天的这一切,仅仅只是因为他们姓刘,假如当今的皇上不再姓刘,那他们拥有的这一切都将彻底失去,所以胆敢有人打改朝换代的注意,分分钟各路诸侯率领大军进京勤王!

吕后是个聪明人,所以他不会挑战刘氏的权威,也懂得尊重官僚集团们的权利,所以她能够出来主持朝政,但这也仅仅是她的最大权限,如果她敢立吕氏为皇帝,或者指派吕氏家族的某个人去当丞相,分分钟就会被会推翻!等到吕后死后,吕氏家族的那些人开始搞不清朝廷的真正局势,竟然想当皇帝当将军,这完全是在挑衅官僚集团的势力,所以当时官僚集团就把宫廷势力给火并了。

功臣集团灭掉宫廷势力后,发现凭他们官僚势力根本没办法掌控局面,各路诸侯王爷都在一旁虎视眈眈,于是只能找了个最弱的代王刘恒来皇帝,但刘恒再若,他也有自己独立的军队,功臣集团再强,却没有自己独立的军队,更何况外面还有各大诸侯上百万的军队时刻盯着,他们哪敢和汉文帝叫板!

文帝当皇帝后,他的母亲、妻子和舅舅就成了新的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而他们明显会站在文帝这一边,面对皇族势力加宫廷势力的联手,官僚势力自然招架不住,所以很快官僚势力的代表人物周勃就被清理出局,等到汉文帝坐稳皇位后,他的舅舅,也就是宫廷势力的代表人物也被清理出局,汉文帝开始独揽大权。

所以说,汉文帝之所以没有成为傀儡,绝不是他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当时皇族势力实在太过强大,刚好又加上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火并,原先的宫廷势力全军覆没,朝廷制衡的局面被打破,这才让汉文帝有了机会!否则,如果没有强大的皇族势力,天下搞不好早就不姓刘了;同时如果没有宫廷势力和官僚势力的火并,即便汉文帝能当上皇帝,估计也就是另一个汉惠帝而已!


小玲子说点史


诚邀,如题。缺乏根基的汉文帝为何没变成西汉诛吕功臣们的傀儡呢,小编认为有两个原因

刘恒剧照(帅)

首先,汉文帝自己有智慧

西汉诛吕功臣中威望和权力最大的当属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了,史料记载,周勃本是个光杆司令,他这个太尉没有兵权,于是他派心腹郦寄等人去诓骗吕禄:“帝使太尉守北军,欲令足下之国,急归将军印辞去。不然,祸且起。”吕禄也是好骗,居然这么简单就交出了虎符,把兵权给了太尉周勃。周勃于是和丞相陈平一起先后诛杀了长乐卫尉吕更始,吕禄及诸吕氏,于是“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最后废除了非惠帝所生的少帝,拥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

此时周勃与陈平一文一武,朝政皆出于二人之手。汉文帝隐忍多年,首先等陈平老死,掌握了政权,于是周勃只有军队却没有经济来源,难以有所作为,随后以太尉职位诱惑周勃使他放弃了兵权,最后独揽朝政。

周勃剧照(都帅)

其次,天下人心归汉。

刘邦无为而治的政策使得天下百姓生活虽然谈不上富足,但是有希望,所以天下百姓还是很支持他,民心不可违,也不可弃!其实如果民心不在汉朝,吕氏叛乱早就成功了。刘恒凭借民心,撑过了最初登基被陈平周勃的威胁,因为二人不管乱来,否则天下人都饶不过他,朝中诸大臣也饶不过他!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只有23岁,用我们现在的年龄换算,是一个90后,刚刚从大学毕业工作。但是他却要治理一个国家,要和朝中大臣掰腕子。


汉文帝继位之后首先要面对的是朝中的那些大臣,那些诛吕功臣,那些扶持他登上帝位的大臣。因为朝中是被这些大臣把持住的,汉文帝通过几次手段,几个步骤,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

第一,他倚重功臣,因为这些功臣把他推举到皇帝位置上去的,所以他总体上倚重这些功臣;第二,他倚重他从代国带过来的那些老臣,他做代王,手底下有一帮老臣,这些臣子对他衷心耿耿,所以他要倚重;第三,他培植一批新官僚,他自己选拔一批干部,就是培养自己的队伍。



这样一来,朝中就有三方势力,而且其中两方都对他忠心耿耿。这样,汉文帝在不杀一个功臣的情况下,牢牢把握住权利。而且重用那些诛吕功臣,让他们没话说。所以说汉文帝的政治手腕相当的厉害。


就这样,汉文帝用自己的仁义和手段,慢慢的从一个偏远地方来的傀儡皇帝变成了真正手握大权的仁君。减赋税,轻徭役,松法律,让百姓有了安养生息的生活,开创了文景之治。从自身做起,开皇帝俭朴之风气。使得整个大汉帝国,从藩王,大臣到普通老百姓,没有一个说他坏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仁君、明君!


历史咸谈


汉文帝是高祖皇帝的第四个儿子,虽然在诛吕的政变中做了回旁观者,但是却因为仁德之名而被迎立为皇帝,是为汉文帝,按理说汉文帝远在封国代国,在朝堂上并没有什么根基,很容易让功臣操控,成为傀儡,可是事实却并非如此。

首先,汉文帝深深的知道兵权对于一个帝王的重要性,所以他将从封国带来的亲信宋昌和张武分别掌控了京城长安的南北驻军和宫廷护卫,这样就保证了京畿的绝对安全;其次他为了安抚功臣集团,也重用了诛吕功臣或者说是从龙之功臣陈平和周勃,来令他们誓死拥护,这样朝政之上也就安稳了;再者他慢慢的经过时间的沉淀,权威的上升,在朝廷上任用了不少的青年才俊,因此国家也算是安泰发展,才有了后来的文景之治。

汉文帝能够那么顺利的抓住权利,归根结底是因为功臣们并没有因为自视功高震主,而飞扬跋扈,实在是功臣们对刘恒并没有刁难,也没有做权臣的行动,或者说是功臣之中并没有谁的威信能够压服众人,所以朝臣之间的平衡产物就是皇帝,唯有皇权方能服众,才能令他们誓死效忠。

功臣没有造反之心,这一点可以从他们没有迎立幼主就说明了一切,都是开国老臣子,深受刘邦大恩,从拥刘诛吕就可见一斑,综合原因,所以汉文帝能够站稳脚跟,否则哪有那么容易抓住权利而号令天下呢?


历史风云天下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一点,民心归汉。

要是人心不思汉,吕产,吕禄就成事了,哪轮得着他们。

吕后死后,吕产为相,吕禄为上将军,二人分掌军政大权,欲对刘氏不利。他们俩打算对刘氏不利,天下人是什么反应呢?齐王刘襄当即号召刘姓诸侯王共同起兵讨逆。吕产派灌婴去阻挡,灌婴反而屯兵荥阳,暗中和刘襄联络。

在京城,陈平,周勃,陆贾,郦商,曹窋等人没有一个是支持诸吕的,周勃控制北军,说支持吕氏的右袒,支持刘氏的左袒。北军将士们用行动告诉周勃,没有一个人支持诸吕。

诸吕对刘氏有异心,立刻引来人神共愤,惨遭天下人围攻,说明什么,说明人心向刘。

既然灭诸吕时人心向刘,迎新帝时人心又怎么可能改变?

况且周勃陈平等人原本就心向刘氏,他们选择汉文帝确实有大部分原因是因为汉文帝好控制,但是他们作为跟着刘邦打天下的老臣,绝对不会去把汉文帝当做提线木偶一般控制。至于篡取刘氏天下就更不会想,也不敢想,毕竟诸吕还在后面躺着呢。

其二,内外势力过于复杂

就算周勃陈平等人不是什么忠臣,他们也不敢太过分。

因为让汉文帝当皇帝本就是他们费了非常大的力气争取来的。

要说灭诸吕刘姓宗室里谁功劳最大,其一齐王刘襄,其二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当初起兵讨诸吕,看重的其实就是那个皇帝位。况且齐王的实力在诸侯中可以说是最强大的,拥有七十余城,拥兵数十万。

齐王起兵讨诸吕,迫使诸吕不得不把关中大部分军队交由灌婴带领去阻挡齐王,导致关中空虚,长安城内的那帮人才好下手。

现在诸吕灭了,事成了,齐王心想按功劳怎么着也轮到我当皇帝了吧,没想到诸吕灭了,灌婴却不退兵,依然把他堵在关外。在长安,掌握军权的是周勃,齐王弟弟朱虚侯刘章还是光杆司令一个。周勃陈平等人认为不能让齐王当皇帝,齐王势大,拥兵甚众,一但让齐王入关,他们这帮老臣们绝对个个任其摆布。所以他们才挑了当时的代王刘恒当皇帝。

齐王见皇帝有了,无奈之下只能退兵。但是齐王心绝对没死。绝对不服气。如果周勃陈平敢在长安城里操控朝政,欺压刘恒,齐王绝对会闻风而东,到时候清君侧恐怕就要提前上演了。

第三,汉文帝藏得很深。

汉文帝以人畜无害,天真无邪的外表骗过了周勃陈平等人。(主要是周勃)等他继皇帝位后,就立刻显露手段,文帝继皇帝位当夜,首先命心腹宋昌掌握南北军权,张武掌握宫中禁卫,先确保自身安全,随后立刻派人秘密诛杀了被废的后少帝和他的几个弟弟。

第二步开始拉拢人心,先是把自己的心腹安插在重要的位置,比如宋昌为卫将军,张武为郎中令。然后重商平诸吕的功臣,要是这些功臣们识趣,那么以后他们的日子自然是安享荣华富贵,要是不识趣,这次重赏自然会让他们跳出来。紧接着就是安抚宗室,刘氏宗室很多人都认为刘恒是捡漏王,对他很不服起。于是刘恒就把吕后时期被废的刘姓宗室全部又恢复了爵位。这帮人本来就啥也没了,刘恒继位后他们又成了诸侯王了,自然对刘恒感恩戴德,于是刘氏诸侯王这边,也给平衡了。


紧接着就是收拾不识趣的老功臣了,没错,就是周勃。周勃刚开始很骄横,虽然他确实有骄横的资本,但是皇帝眼里最容不得这种人。汉文帝一降职,一抓,一放,一重用,把周勃收拾得服服帖帖。


守仁看剧


历史就是这样的有趣,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到头来却出人意料的相去甚远,原本大臣们都是抱有私心的,选择了一个势单力薄的人来做皇帝,谁知到头来聪明反被聪明误,汉文帝不仅没有成为他们的傀儡,反而将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的,那么汉文帝是怎么做的呢?

首先韬光养晦,汉文帝的韬光养晦不仅用在了巩固皇权避免成为傀儡之上,还用在了自保之上。要知道汉高祖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到吕后去世之时除了他之外就只剩下了一个由吕后抚养长大的弟弟,其他的六个兄弟都或多或少的死于吕后之手。汉文帝为了避免引起吕后的注意,可以用四个字形容低调、谨慎,最后果然助他逃过一劫。

他的谨慎、低调让诛灭诸吕的大臣们认为他便于控制,是以大臣们抛弃了有功的齐王,而选择了他。

其次来到京城之后,汉文帝知道自己的皇位是不稳固的,是全靠这些大臣们的支持他才能登上皇帝宝座,是以他开始了赏赐和拉拢,即投桃报李,对这些功臣们加官进爵,靠封赏麻痹他们,另外就是拉拢人心,吕后当政之时,刘姓诸王日子异常难熬,他登基后,一个字赏,果然如他所料,刘姓诸王获得好处之后,对他表示支持。

就算自己再被支持没有军队的庇佑,一切都是白搭,在稳固了这批功臣之后,汉文帝开始了不动声色的换人计划,将军队的重要岗位都换成自己的人,掌管军队之后汉文帝知道自己成为傀儡已不可能。

等那些功臣反应过来之后,才发现原来汉文帝远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好控制,最后控制计划只能不了了之。


历史这点儿小细节


首先说为何是汉文帝刘恒被选中?

太尉周勃、丞相陈平、朱虚侯刘章等趁吕后去世,铲除诸吕,而众人都怀疑吕后所立汉少帝非刘盈亲生,需另立一个皇帝。

从血缘来看,刘邦的儿子仅余代王刘恒与淮南王刘长,而刘长是吕后哺养大的,首先被排除,而孙辈中的齐王刘襄过于强势,拥兵自重,且有外戚势力,也被排除,其余孙辈声望太低,不足当大任。



从权力格局来看,诸吕属外戚,已被铲除,周勃、陈平属功臣集团,而刘恒、刘长、刘襄、刘章属皇室宗亲,有吕后乱政的前车之鉴,所选皇帝外戚势力不能有或者非常弱,因此选刘恒。

从名声上看,也只有刘恒仁厚宽容。

功臣选了刘恒这么个成年人做皇帝,一方面出于皇室宗亲的压力妥协,另一方面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按理来说,功臣集团的本意只是保住自已的地位,并没有控制皇帝当傀儡的意愿,否则选个年纪小的不更好控制吗?



至于汉文帝为何没被功臣集团控制为傀儡?

很简单,汉文帝刘恒不想被控制,功臣集团也无意控制。

汉文帝入京当皇帝可谓步步稳妥:

1、先派自己的舅舅进京与功臣集团表明态度,达到初步协议。

2、进京时离京五十里派亲信进官打探消息。

3、进京当晚,收回京城兵权。



4、杀诸吕,杀吕后立的汉少帝。

5、分封功臣及刘氏皇亲。

刘恒一步一步巩固自己的势力,以亲政。这样的皇帝是你能控制的吗?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没有根基当然要成为傀儡。文帝刘恒没有成为傀儡,正因为他根基深厚。 深厚在哪里,《史记》早给出答案了。刘邦老婆吕后一死,几个大臣除掉吕氏家族,派人去山西迎接刘恒。刘恒几个谋士就讨论要不要去。有个叫宋昌的说了三条:第一,秦末大乱,群雄争霸,最后刘氏得了天下,已成定局。第二,刘家子弟分封全国各地做王,别人要夺刘氏天下,阻力极大。第三,汉建国已久(近三十年),政策对头,百姓安宁,难以动摇。这样的背景,怎能说缺乏根基!

当然,刘恒还有一个最大优势:年龄。当时他是刘邦在世最大的儿子,已23岁。守卫边疆的王爷也做了十来年,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了。


一分钟神思漫游


汉文帝虽然宽厚仁慈,但却没有变成汉初功臣列侯们的傀儡,最主要的原因是汉文帝看起来很仁厚,但并非软弱可欺,或者说列侯们只是看到了表现的汉文帝,而没有看到真正的汉文帝。

陈平、周勃平定了吕氏之后,他们就派使者到代地迎刘恒为帝。刘恒见到使者,第一反应并不是十分高兴,而是有点疑心,他就召集他的属臣们进行讨论,郎中令张武认为这个十分反常一定有诈,建议再观望一下。

而中尉宋昌认为这个事情没什么问题,不需要这么顾虑。刘恒就先用占卜吉凶,结果是大吉,刘恒的内心才安定一些,但他并没有马上做决定,而是派了薄昭到长安城去打听消息,薄昭是薄姬的弟弟,也就是刘恒的亲舅舅。

薄昭到长安城见了周勃,周勃就把整件事情,包括为什么要迎立代王的原因完完全全的告诉了薄昭,薄昭回去之后说:这个事情没问题!刘恒就带着几个人前往长安,到了高陵的时候,刘恒又派宋昌先入城去观察情况。

宋昌到了渭桥,看到文武百官都在那边迎接,宋昌就回来告诉了刘恒。刘恒一行人就走到了渭桥,太尉周勃说:希望能单独跟您说一下话。宋昌说:公事就公开说,如果是私王,天子没有私事。

太尉就献上了天子的玉玺与符节。刘恒就让大家到代国的官邸,刘恒再次推辞当皇帝,大家又劝进一番,这样反复几次之后,刘恒才即位成为天子。刘恒当上皇帝之后做了两件事情来巩固他的帝位。

第一,掌握了军队,他任命宋昌为卫将军,掌管南军与北军,任命张武为郎中令,负责禁军,保住皇宫的安全。一些人把少帝和他的三个弟弟,也就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都给杀了。

第二,封赏功臣,封赏平定诛吕的有功之臣,任命周勃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又新封了一些刘氏的诸侯王,比如刘友之子刘遂为赵王,刘遂之弟刘强为河间王,朱虚侯刘章为城阳王,刘兴居为济北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