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共有8个儿子,刘启继承皇位,其余几个的结局如何?

任一禾


公元前180年九月,刚刚血洗了外戚吕氏的异姓功臣周勃等人向远在代国的代王刘恒发去邀请,邀请他进京继承大统,当国主政,是为孝文帝。刘恒入京的三个月后,公元前179年正月,在周勃等人的建议下颁布了册立太子的诏书,庶长子刘启被宣布为嗣君人选。


这一段短暂而迅速的建储历史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疑点:
其一,孝文帝本来有四位嫡子,论成为嗣君的资格都在刘启之前。可这四位嫡子在孝文帝登基的头三个月里相继病故,这么罕见的突发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们很难用大规模传染病的流行来解释,因为孝文帝的四位庶子在这期间都毫发无伤。病死之说究竟是否可信呢?
其二,孝文帝即位前,同原配妻子感情冷淡,可在这样的状况下文帝却不断与她行房生子,终于生下了四位嫡子,文帝的感情生活为何扭曲至此?
其三,即位三月,四子病故。接连遭遇沉重的打击,孝文帝为何还要急急忙忙宣布立储,难道他不怕刘启成为下一个被病魔找上的不幸者吗?

孝文帝故去的那位原配夫人(因为她生前的名分是代王刘恒的王后,我们在此不妨称她为“代后”)姓甚名谁?有着怎样的家世背景?传世文献中没有一字记载。而她那四个不幸夭折的儿子,也没有哪位史家说明他们死亡的具体原因。

所以,当我们今天试图去回答那些疑问——四位皇子为何在短短三个月内相继殒命?孝文帝与代后的夫妻关系为何冷淡?周勃等政变功臣为何急急建议孝文帝尽早立储?

我们手里没有任何直接的史料记载可资依靠。我们只能在若干旁证的指引下做出带有假设性的推断,同时耐心等待后续可能发现的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资料来证明或者证伪这个假设。

我个人想在此提出的这个大胆的假设是,孝文帝的那位原配代后可能出自吕氏,换句话说,就是高后吕雉的娘家人。根据《史记》所载,高皇帝刘邦一共有8个儿子:

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史记·高祖本纪》

这8个儿子当中,只有次子刘盈也就是孝惠帝是吕后的嫡出,其余诸位皇子都是刘邦那些有名分或没名分的小老婆生的。刘邦在世的时候,将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部分归结于不封宗亲子弟、无以镇抚天下。

惩于前鉴,自公元前201年起,除孝惠帝之外的七个庶子先后被刘邦封到各地为王。

汉朝幅员辽阔,而刘邦子嗣又少,所以诸位藩王的封地都大得惊人。刘邦去世后,临朝称制的吕后生怕这些同姓藩王们觊觎王座,威胁新君,于是绞尽脑汁地想出各种手段来控扼藩国势力。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孝惠帝的庶长兄齐王刘肥。刘肥的封国下辖七十余城,号称“东秦”,隐然与坐镇关中的大汉天子分庭抗礼。

为了削弱齐王的力量,公元前193年,吕后藉齐王刘肥朝觐之机,迫使他主动献出城阳郡作为亲生女儿鲁元公主的汤沐邑;6年后,到公元前187年,吕后封自己的娘家侄子吕台为吕王,又从齐国划出了济南郡成立吕国;又过了没多久,吕后的侄女婿营陵侯刘泽也获王爵,而这一次,刘泽这个琅琊王裂地而封,割走的还是齐国的地盘——琅琊郡。

把齐国肢解为四,吕后仍不放心。齐王刘肥去世后,虽然嫡子刘襄继承了王位,可是两个庶子朱虚侯刘章和东牟侯刘兴居却被吕后以“入侍”的名义召到身边管束了起来,刘章还被迫娶了吕禄的女儿(也就是吕后的侄孙女)为妻。

长兄刘肥以下,赵隐王如意因为仗恃母戚夫人受到刘邦的宠幸,高帝一朝曾屡次威胁孝惠帝刘盈的太子地位。高帝驾崩,吕后当国,戚夫人和如意都遭到了吕后的疯狂报复,先后惨死。如意死后,吕后又相继将淮阳王刘友、梁王刘恢徙为赵王,并强迫他们聘娶吕姓王后。二王对此心怀抵触,结果是刘友幽死,刘恢自杀。

至于刘邦的幼子燕灵王刘建,公元前181年薨逝的时候,吕后命人鸩杀了他的庶子,绝了刘建的血脉。绝嗣之后,刘建曾经的封国燕国便被吕后转给了侄孙吕通。

这样一算下来,高皇帝的7位庶子中,幸免于吕后荼毒的就剩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了。吕后对刘长的宽容不难理解,因为刘长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却是她一手养大的。《史记》说:

厉王(刘长)蚤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害。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可史籍中没有任何吕后对代王刘恒采取措施的记载,这是令人生疑的。或许有人会举出《史记·外戚世家》中的这段故事来进行反驳:

高祖崩,诸御幸姬戚夫人之属,吕太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宫。而薄姬以希见故,得出,从子之代,为代王太后。

——《史记·外戚世家》

刘恒的母亲薄姬本是蚕室女工,身份微贱。当年,高皇帝刘邦只是在很偶然的情况下临幸过薄姬一次,遂生下了刘恒。薄姬既不受高帝宠幸,代国又僻处北疆,吕后或者因此便不把代王母子放在眼里。

刘邦驾崩,别的嫔妃都被幽禁了起来。吕后唯独对薄姬网开一面,让她跟随刘恒前往封国,母子团聚,这不正说明吕后对代王的警惕性不高吗?

事实上,这是枉顾历史事实的臆测。《史记》明确记载,吕后至少两度试图插手代国事务。第一次是在公元前182年吕产封王之前:

太后春秋长,诸吕弱。太后欲立吕产为吕王,王代。

——《史记·荆燕世家》

第二次则是在公元前181年第三任赵王刘恢自杀之后:

秋,太后使使告代王,欲徙王赵。代王谢,愿守代边。

——《史记·吕后本纪》

显然,吕后并没有因为代国偏远,其母微贱便“遗忘”了刘恒。既然对其余诸王遍施雷霆手段,吕后没道理不在刘恒身边插针。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吕后第二次动刘恒的心思是要徙他为赵王。

要知道刘恒之前的两任赵王刘友和刘恢都被迫娶了吕姓王后,照此推论,代王刘恒身边那位不知名的代后恐怕也会是吕姓。虽然我们没有直接的证据来证明这一点,但吕后将身边的宫女赐予刘恒,这却是《史记》中明文记载的事实:

窦太后,赵之清河观津人也。吕太后时,窦姬以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太后出宫人以赐诸王,各五人,窦姬与在行中。窦姬家在清河,欲如赵近家,请其主遣宦者吏:“必置我籍赵之伍中。”宦者忘之,误置其籍代伍中。

——《史记·外戚世家》

孝景帝刘启的母亲窦姬原本就是吕太后身边的宫女,被吕后所赐,前往代国。不但代国,其余各国诸侯也都得到了吕后类似的赏赐。对刘友、刘恢两位娶了吕姓王后的赵王,《史记》并没有记载他们聘娶王后的具体时间。

我个人的推测很可能就是在这次分赐宫人之时——让这些宫女作为陪嫁随同王后前往藩国。如果真是这样的话,代王刘恒会不会也“享受”了与刘友、刘恢相同的待遇,娶了代后吕氏呢?

如果代后出自吕氏的假设成立,我们就不难理解她和刘恒间扭曲的夫妻关系了:代后既是吕太后遥控藩王的马前卒,刘恒当然会对她心生反感,就像刘友、刘恢两位诸侯王一样。

可刘友、刘恢兄弟不得善终,死也就死在“心生反感”四个字上:

七年正月,太后召赵王友。友以诸吕女为受后,弗爱,爱他姬,诸吕女妒,怒去,谗之于太后,诬以罪过,(中略)丁丑,赵王幽死,以民礼葬之长安民冢次。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梁王恢之徙王赵,心怀不乐。太后以吕产女为赵王后。王后从官皆诸吕,擅权,微伺赵王,赵王不得自恣。王有所爱姬,王后使人酖杀之。王乃为歌诗四章,令乐人歌之。王悲,六月即自杀。太后闻之,以为王用妇人弃宗庙礼,废其嗣。

——《史记·吕后本纪》

这些吕姓王后就是高后吕雉埋在藩王们枕头边儿上的眼线,得罪她们等于直接挑战高后吕雉的权威。想当年从龙践祚的异姓诸侯如韩信、彭越是何等英雄,尚且逃不过吕后的屠刀,这些乳臭未干的刘姓藩王在吕后跟前儿又哪儿有还手之力?

刘友、刘恢就因为不能忍,才在吕姓王后的谄妒中伤下死于非命,那代王刘恒呢?或许正是鉴于前辙,他才强压住内心的厌恶,与代后维持了表面的和气。于是乎我们就看到了司马迁描述的这种怪象:刘恒钟情的是窦姬,却与代后生下了4位王子。

这种尴尬的局面到公元前180年,因为高后吕雉的驾崩而被彻底打破了。《吕后本纪》载:

朱虚侯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朱虚侯。朱虚侯欲夺节信,谒者不肯,朱虚侯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朱虚侯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辛酉,捕斩吕禄,而笞杀吕媭。使人诛燕王吕通,而废鲁王偃。

——《史记·吕后本纪》

周勃、陈平联合朱虚侯刘章发动政变,诛灭诸吕。凡与吕氏有血缘关系的人在这次大屠杀中无一幸免,包括高后吕雉的外孙鲁王张偃,尽管他并不姓吕。

吕氏族灭之后,政变功臣们开始商议推选新君,而推选新君的首要标准就是他不能有一个像吕家那么厉害的外戚。也正是这个标准否决了提名齐王刘襄和淮南王刘长继位的建议:

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钧,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乃曰:“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便。”乃相与共阴使人召代王。

——《史记·吕后本纪》

我们可以推想,假设代王刘恒的原配王后姓吕,披着这层关系,政变功臣们断不可能邀请他进京继位。而事情的发展就是这么巧合,司马迁在《外戚世家》中说:

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

——《史记·外戚世家》

就在代王刘恒受邀进京之前,代后去世了。这不免让人猜疑,她的死究竟是自然死亡呢,还是刘恒为了争取继位的机会,自行动手解决了这个障碍。

代后如果出自吕家,刘恒要扫除她并不难。可是代后生下的四个儿子该怎么处置,这个问题却非常棘手。

这四个孩子的死亡时间都在公元前180年九月到公元前179年正月之间,也就是刘恒抵达京师长安的头三个月里。巧的是,这与政变功臣们杀死孝惠帝的诸位庶子的时间是重合的:

代王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夜,有司分部诛灭梁、淮阳、常山王及少帝于邸。代王立为天子。

——《史记·吕后本纪》

对那些同吕家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政变功臣们的态度坚决而冷酷:斩草除根,永绝后患。就算以皇帝的名义也无法为他们提供有力的庇护。

要是照此推论下去,公元前179年周勃等人建议孝文帝立储的举动恐怕就不是为了预防“继嗣不明之祸”,而是间接逼宫,催促孝文帝处决代后的四个儿子。

我之所以做出这样大胆的推断,是因为此后孝文帝与政变首席功臣周勃的关系变得异常紧张。周勃本是亲手将孝文帝刘恒扶上龙座的人,文帝登基后也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首相之位。

可文帝元年和二年,周勃两度拜相又两度罢免,在任时间最长不过一年,而每次罢相都与孝文帝有直接关系。尤其是第二次罢相,孝文帝刻意打压周勃的意图表现得相当露骨:

二年十月,丞相平卒,复以绛侯勃为丞相。上曰:“朕闻古者诸侯建国千余(岁),各守其地,以时入贡,民不劳苦,上下驩欣,靡有遗德。今列侯多居长安,邑远,吏卒给输费苦,而列侯亦无由教驯其民。其令列侯之国,为吏及诏所止者,遣太子。”

三年十月丁酉晦,日有食之。十一月,上曰:“前日诏遣列侯之国,或辞未行。丞相朕之所重,其为朕率列侯之国。”绛侯勃免丞相就国。

——《史记·孝文本纪》

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十月颁布的那份诏旨中明明说道只有那些并未在京任职的闲散列侯才应遣返封国,不得留居长安。绛侯周勃是现任宰相,履职才不过10个月,根本不在诏旨划定的之国范围当中,文帝为什么偏偏拿他扎筏子,点名让他罢相之国呢?更不可思议的是周勃罢相之后的所作所为: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

——《史记·绛侯世家》

周勃两次任相期间,《史记》并未记载他有重大的工作过失。如果说这段时间里周勃和孝文帝发生过什么正面冲突的话,那只有一件,就是周勃联合列侯功臣向孝文帝施压,迫使他贬黜了制定“列侯之国”政策的贾谊:

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雒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贾谊远谪,周勃罢相,双方闹了个两败俱伤。我们可以将罢相视为孝文帝对周勃的报复,报复他施压皇帝、贬谪贾谊。

但周勃罢相之后还像惊弓之鸟一样,每天担惊受怕,被甲执兵,以为孝文帝随时会要他的命,这就不好用贬谪贾谊的事儿来解释了:回到封国的周勃已经失去了影响朝政、掣肘皇权的能力,孝文帝还有什么理由非杀他不可呢?

因此我很怀疑,周勃和孝文帝之间最深的那道梁子就是公元前179年正月政变功臣们向文帝提出的立储建议。功臣们建议文帝尽早立储,提出的太子人选却是庶长子刘启,这等于暗示孝文帝:代后所生的四位嫡子不能再保。而文帝最终选择了妥协,四位皇子先后陨命。

《史记·外戚世家》说:“及代王立为帝,而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这“病死”二字怕是春秋笔法,为尊者讳,所要掩盖的正是文帝与四子间父子相残的血淋淋的事实。

参考文献: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

欢迎分享转发,您的分享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 THE END —

文字|晋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图片|网络


晋公子


汉文帝有8个儿子,2个女儿,其中历史上比较有知名度的也就刘启、刘嫖两个,再有一个沾了热度的就是他的同母兄弟刘武,主要是因为窦太后强烈要求刘启以后将皇位传给刘武。其它的几个儿女嘛,不出名,但结局也不算太坏,文帝在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没有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事情。

对于这点我实在是表示不理解,现在的奶奶不都是更疼爱孙子辈子的吗?这窦太后为何更疼爱自己的儿子些?非要把本该给孙子的皇位传给自己小儿子?这让人不得不怀疑这刘武是不是她亲生的,难道是因为她觉得欠了刘武什么所以才要将孙子的皇位送给这刘武?(不过这一点找不到历史来证明)

其实刘启并不是文帝的长子,在刘启之前他还有四个儿子,都是先前的代王后留下的,这位代王后是吕雉派到刘恒身边做卧底的,虽然她真心爱着刘恒,但是她死后为了不留后患,这四子还是遭到了清算,刘恒对于这点可能是默认的。

实际上窦太后也是吕雉派去的卧底,但是为何她能得到信任没有被清算呢,因为窦太后还活着啊,而吕雉已经不在了,就不存在说窦太后为了吕雉会背叛刘恒,更不存在刘启会为母报仇这么一回事,实际上代王后和窦太后对刘恒的爱都是一样的,不一样的是时机不对,结局就完全不同。

刘启的同胞(暂且认为是同父同母吧)兄弟刘武,本来也是老实做王爷,也为刘启建立了不少功劳的,只是因为窦太后的一味偏心宠爱,使得他慢慢生出了抢权夺位的野心,被刘启边缘化处理,最后抑郁而病终,所以刘启对他还算客气哈,换作其它皇帝有可能就正好找到借口夷三族了。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刘揖,好文,非常得文帝宠爱,派了《过秦论》的作者贾谊去做他的老师,但是可惜的是天妒英才坠马而死(至于是否有内幕就不知道了),没有留下子嗣。

文帝还有一子刘参,属于不受宠也不怎么受重视的那种生母不详,他生于哪年也不详,文帝死后没两年他也死了,但是他的子嗣却是文帝所有子女中最多的。儿子孙子曾孙子,好几十个,算是汉朝皇族里子嗣最昌盛的了。

所以文帝的几个子女总体上来说也算是有善终吧,并没有互相残杀互相倾轧这样的事情,尽管寿命都不长,不过世界是公平的,往往权力越大越受重视的寿命越短,子嗣也越少,而无权无势 的往往子孙昌盛,寿命长。


历史随笔


汉文帝刘恒的八个儿子,没有一个卷入宫廷倾轧中,皇子之间没有出现手足相残的现象,总体来说还算比较和谐。但令人遗憾的是,没有一个儿子长寿。

嫡长子刘启

汉文帝死后,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是窦皇后所生,31岁即位(这个即位年龄,在古代算偏晚,但不意味着汉文帝寿命长。因为他生育年龄早,13岁生下汉文帝。汉文帝只活了44岁),在位16年,活了47岁。

需要注意的是,汉景帝未必是汉文帝的长子,之所以称他为嫡长子,是因为他是汉文帝登基后,在世皇子中年龄最大的。事实上,在汉文帝还是代王时,原代王后给他生过四个儿子,可惜在汉文帝即位前全部夭折。


嫡次子刘武

刘武也是汉文帝和窦皇后所生,初封代王,后改封淮阳王,最后改封梁王。窦皇后很喜欢刘武,在汉景帝刘启即位后,多次暗示刘启将皇位传给刘武。刘武也仗着母亲的宠幸,对皇位颇有野心。

据史书记载,刘武非常孝顺,“每闻太后病,口不能食,常欲留长安侍太后”,这固然是希望照顾母亲,但也未必没有出于争夺皇位的考虑,毕竟近水楼台先得月。尤其是七国之乱中,刘武坚守睢阳,牵制住诸侯联军主力,使周亚夫得以趁机破敌,立下盖世奇功后,就更觊觎皇位。

因此,刘武也遭到汉景帝的不满与猜忌,原本和谐的兄弟关系,渐渐走向破裂。不过,看在窦太后的份上,刘启也始终没有对刘武采取措施,只不过疏远而已。后来,刘武上奏请求留住京师,刘启没有答应,刘武因而郁郁不乐,得了热病,没过多久便去世。


三子刘参

刘参的生母不详,应该是一位低级嫔妃,以至于史书上没有其信息。刘参初封太原王,刘武改封淮南王后,刘参因而徙封代王。刘参在历史上的存在感极低,也不是汉文帝最受宠的儿子,在位十七年,于公元前162年时薨逝,谥号孝,儿子刘登嗣位。


四子刘揖

刘揖是汉文帝的幼子,生母依旧不详,但或许因幼子的身份,又或许因其母受汉文帝宠幸,刘揖是汉文帝最疼爱的儿子。初封梁王,以贾谊为太傅,从封地和太傅人选,就足见汉文帝对他的喜爱。

据史料记载,刘揖是个文学青年,喜欢好《诗》、《书》,可惜,公元前169年的一天,不幸堕马而死。刘揖去世后,因无后,汉文帝才将梁国之地封给刘武。

顺便说句,作为汉文帝朝最出名的才子之一,贾谊因刘揖堕马去世,愧疚不已,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做太傅的责任,最终郁郁而终,年仅32岁。


周知惟


汉文帝在还是代王时期与代王后育有嫡子四名,但皆于刘恒即位前陆续病逝。有野史传言这四个儿子不是病死,都是被朝臣杀害。汉文帝登基后要册立皇太子,因为代王后是吕氏女子,所以四个儿子都有吕氏血统,在诛吕政变中朝臣杀了不少吕氏人,朝臣当然反对立他们为皇太子,生怕他们一旦长大成人或当帝、当王对朝臣进行清算!所以索性全部杀掉。这其中也有汉文帝不光彩的一面,为了能够得到朝臣的认可默认了这个事实!所以说古代帝王家为了权利真的是毫无亲情可言!这四个儿子因为死的突然,且年纪较小,没有在历史中大放异彩,所以史书上没有太多记载!


五子:汉景帝刘启(皇后窦氏所出),汉武大帝的生身父亲,也是一代明主!汉文帝与吕氏代王后的四个孩子俱死后,成为刘恒嫡长子,孝文皇后窦氏所生,西汉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谥号孝景皇帝,葬于阳陵。景帝在位期间,推行“削藩策”,削诸侯封地,为巩固中央集权,直接导致发生七国之乱,在位期间勤俭治国,继续奉行“与民休息”政策,发展生产、减轻赋税。他继承和发展其父汉文帝的事业,与父亲一起开创“文景之治”;并为其子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基础,完成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在位期间也发生杀子事件!也是个狠人啊!


六子:梁孝王刘武,跟景帝同父同母,汉文帝二年受封代王,文帝四年改封淮阳王。文帝十二年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嗣,刘武继嗣梁王。七国之乱时,刘武率兵抵御吴楚联军死守梁都睢阳(今河南商丘),拱卫了国都长安,功劳极大,后仗窦太后的宠爱和梁国地广兵强,欲继汉景帝之位,病死未果。谥号“孝王”,葬于芒砀山。

七子:代孝王刘参,刘参因为生母出身低位,所以不受待见,初封太原王,后封代王,建都于晋阳。刘参前后为王17年,文帝后元二年去世!谥为孝王。因为死的早,所以记载也不多!



八子:梁怀王刘揖,又名刘胜,汉文帝小儿子。汉文帝前元一年,复置梁国,立为梁王,都睢阳,年少聪慧,是文帝最宠爱的孩子,喜爱读书,故拜贾谊为太傅。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坠马而死。怀王的死也是贾谊一生的痛,也因为此,贾谊33岁在自责中离开人世!在位十年,谥号怀王。无子,国除这一点建议去看看大风歌这个电视剧,关于刘胜的死因跟聪慧确实令人很遗憾,如果未死,个人认为绝对是一代枭雄、英明之主。


汉文帝刘恒还有两个女儿,长女馆陶公主刘嫖(窦皇后之女),嫁给堂邑侯陈午,所以又称堂邑公主,武帝时称窦太主。这个女人工于心计,利用女儿做筹码,以获得更大的权利!后期老了以后私生活混乱,与人通奸,寿命挺长的,结局也是蛮不错的!也是从她开始,后世公主多私蓄男宠!

文帝次女是绛侯公主,但是历史上关于她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她嫁给了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应该也是不受宠,所以未参加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所以被人遗忘了!



我脸大我先说


汉文帝刘恒,母亲薄姬原是魏王豹妾侍出身,后被刘邦收入后宫,一夜有孕产下刘恒,母子不受待见,在宫内可有可无,八岁时刘恒被封代王,薄姬也请求一同上任得到允许,由于不被刘邦宠爱,母子二人幸而逃过吕后的杀戮,功臣诛诸吕,迎立刘邦在世长子为帝,刘恒入选成为汉文帝,当上皇帝后,以黄老治国与民生息,以柔术法治限制功臣贵族,国力出现迅速回暖并呈良好上升状态。汉武帝与匈奴几十年作战,国力能够如此充裕,汉文帝功不可没。


刘恒当代王时,吕后赏赐吕氏女给各位王爷,既是拉拢也是监视,刘恒的代王王妃应是吕后赏赐的吕氏女,生有四个儿子后病死,在功臣诛诸吕,迎立刘恒时,四个儿子先后死去,有人怀疑是被杀害,因为功臣杀诸吕而夺权,拥立文帝,他们都是站在吕氏对面的敌人,断不能容许吕后还有亲人在皇帝身边,为除后患下了毒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窦姬被选为宫女时也被分配到代王宫,得到刘恒的宠爱,生下二男一女。长女馆陶公主刘嫖,长子就是汉景帝刘启,次子是梁王刘武,最初封代王,再改封淮阳王。


窦姬在刘恒当上皇帝后,变身为窦皇后,《史记索隐》说她名字叫猗房,因病双眼失明,文帝去世后辅助儿子景帝打理国事,崇尚黄老治国,使景帝时的大政沿着文帝时的轨迹继续前行,窦后在娘家原是大姐,当时入宫为宫女,也想分配到靠近家里的赵地,被主事人搞错分到代地,伤心不已,小弟窦广国曾被人拐走卖给富家为奴,认回后更对二位兄弟看顾有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可能有此前因,窦太后极重亲情,在景帝时屡次劝说要刘启兄终弟及,百年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梁王刘武。


景帝不敢拒绝母亲,幸得大臣窦婴袁盎等仗义执言,皇太弟才没有封下去,刘武由于之前得到母亲的许诺和兄长的酒话,又因在七国之乱中,全力抵御叛军,为朝廷平乱争取到定贵时间,自以为皇位有望,当景帝立儿子刘荣为太子后,愤怒不已,把怒火发泄到朝臣身上,派人刺杀了袁盎等人,与景帝关系搞得很僵,在窦太后的护持下,景帝原谅了刘武,但从此开始疏远,刘武忧心不已,不久死亡。(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在刘恒当皇帝后存有四位儿子,第三子代孝王刘参,第四子梁怀王刘揖,生年俱不详,也不知母亲是谁,反正必不会是窦后和慎夫人,不然不会没有记入,应是后宫卑微女子,刘武徙淮阳王后,便改封太原王刘参为代王,刘参在前177年开始封王,在王位十七年后死亡,以文帝的例子和古人极重七岁之限约略可以判断,封王时不小于八岁,去世约二十五岁。前179年,刘揖封梁王,在刘武梁王之前,文帝任命贾谊给他当太傅教导他,前169年在骑马时一时不慎,坠下马摔死,不足二十岁,贾谊因此事深自怨责,不久也郁郁而终。


南方鹏


简单说,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

汉文帝刘恒的8个儿子中,汉景帝刘启排行第五,但他前面四个哥哥全部早夭,他们的生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刘恒的原配代王王后,她在刘恒当上皇帝之前就去世了,可以说,刘恒继位后不仅,就面临着皇后、太子全部空缺的情况。

皇后没有也就算了,储君怎么能长时间空缺呢?所以大臣们请求刘恒立长子刘启为太子,刘恒听从了。母以子贵,刘启生母窦氏也被立为皇后。

除刘启外,刘恒还有三子,分别是刘武、刘参和刘揖。

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刘启的同母弟,是窦皇后的幼子,深受母亲宠爱。刘恒继位次年,就封刘武为代王,两年后改封淮阳王,之后再改封梁王。

窦皇后升级为窦太后,但仍对国事非常关心,对幼子也很宠溺,一次刘武入朝,汉景帝闲扯说要传位给刘武,窦太后高兴得很。

刘启当然不可能传位给刘武,但刘武对哥哥的事业可卖力得很,吴楚七国之乱时,刘武率领梁国军队联合汉朝中央军队,一同镇压叛乱,战后记功,梁国所斩杀俘获叛军跟朝廷差不了多少。

论功行赏,再加上太后宠爱,刘武自然获得了大批赏赐,封地多达四十余城,且多是富饶之地。

刘武也颇为得意,在封地大建宫殿园林,旌旗狩猎一样不少,排场不比皇帝低。刘武还大把大把地撒钱,招揽人才、铸造兵器等等。

刘武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撼动皇帝的权威,尤其是在刘启废黜太子刘荣后,窦太后想要让刘武作为继承人,刘武自己也有心。

窦太后的建议被大臣袁盎等人劝阻,刘启也顺利地立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即日后的汉武帝。

谁知刘武气不过,派出杀手刺杀袁盎等十多位大臣,事泄后引发刘启极度不满,兄弟俩就此疏远。

在皇帝的猜忌之下,刘武最终郁郁而终。

代孝王刘参

刘参生母不详,应为刘恒的低级妃嫔,连姓名后没留下。刘参在历史上出现的次数不多,第一次是受封为王,他是与刘武同时受封的,刘武封代王,刘参封太原王。

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刘参,刘参就成了代王。

代国虽是刘恒起家的诸侯国,但却不是大国,刘参又不受宠,藩国势力也较小,对汉朝朝政几乎没有影响。

当了十七年王爷后,刘参去世。

梁怀王刘揖

刘揖的生母同样不知姓名,应该也是低级妃嫔,不过刘揖是刘恒的幼子,刘恒很是宠爱他,将他封到了富庶的梁地,同一时间,刘武封的是代地,刘参封的是太原,远远不及刘揖。

刘揖喜好诗书,刘恒就把贾谊派去给他当太傅,作为《过秦论》的作者,贾谊之才华可谓盖世。

可惜刘揖最终坠马而死,在位仅十年,无子,封国被转给哥哥淮阳王刘武。


平沙趣说历史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初封为代王,由于受到当时历史大环境的影响,所以形成了小心谨慎、冷静沉稳的性格。在代国就藩十五年间,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带动经济、温良恭俭,使代地的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别地要偏高,而且在政治上一贯保持低调。

公元前180年,吕后薨,朝中老臣们拥立刘恒入京称帝,是为汉文帝。史书上记载,汉文帝一共有八个儿子,那么这八个儿子都有着怎样的经历,结局又如何呢?

代王后与她的四个儿子

刘恒在做代王时其实已经有王后了,但史书上从未有明确记载姓甚名谁,但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推理,在吕后执政期间,为了稳定统治地位,吕后经常使用刘吕联姻这招,把吕媭的女儿嫁给了营陵侯刘泽,把吕产的女儿嫁给了赵王刘恢,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以至于清史学家赵翼说“吕氏有女,不以他适,而必以配诸刘。”所以作为刘邦第四子的刘恒怎么可能逃脱得了呢,因此这个代王后很可能也出自吕氏。刘恒和代王后有四个嫡子,但是在刘恒称帝之前,代王后就死了,紧接着这四个儿子也先后死去,史书上关于他们的记载少之又少,就这么不明不白的死了,而且刘恒登基后也没有对其进行追封,这就有点耐人寻味了。我们有理由可以这样推断,当初诸位朝中老臣在诛杀吕氏一族的时候,就连吕后立的皇帝刘弘都被说成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被杀了,那么刘恒这几个带有吕氏血脉的儿子,那些大臣们怎么可能放过呢?虽说虎毒不食子,但当时的刘恒是没有任何决策能力的,再说为了帝位,也只能默许了,真的是天家无情啊!

刘恒嫡长子汉景帝刘启

刘恒的前四个儿子死后,刘启作为长子被立为皇太子,三月后立窦漪房为皇后,这样刘启就成了嫡长子,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后元七年)农历六月,汉文帝去世。同年六月初九,太子刘启继承帝位,是为汉景帝,尊祖母皇太后薄姬为太皇太后,尊母亲皇后窦氏为皇太后。

刘启在位期间,施行“削藩策”,平定“七国之乱”,继续贯彻落实“与民休息”的国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百姓生活。汉景帝继承并发展壮大了父亲汉文帝留下的基业,开创了“文景之治”,也为儿子汉武帝刘彻打下了持续败家的基础。

公元前141年(景帝后元三年),汉景帝刘启死于长安未央宫,享年48岁,葬于阳陵。

刘恒嫡次子梁孝王刘武

刘武是汉文帝刘恒的嫡次子,汉文帝刘启的同母弟,窦皇后的小儿子,所以及其宠爱。刘恒称帝后,在公元前178年(汉文帝二年)受封代王,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改封淮阳王。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梁怀王刘揖去世无子,刘武继为梁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前元三年),吴、楚、齐等七国叛乱,史称“七国之乱”,刘武据守睢阳长达三个月,终于等来了朝廷的援军,一举平定叛乱立下大功。同时刘武也是惜才爱才之人,在梁国建造梁园并招揽天下英才,其中最有名气的如枚乘、邹阳、庄忌和司马相如等辞赋大家皆在梁园,形成了极具影响力的文学群体。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前元七年),汉景帝废黜了太子刘荣,窦太后宠爱刘武,想让刘武做继承人,但是遭到朝臣的一致反对,最后只得作罢!刘武灰溜溜的会梁国了。

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刘武又入京朝见汉景帝,呈上奏折请求留住京师,汉景帝没有答应。于同年六月中旬,因病去世了,谥号“孝”。

刘恒第三子代孝王刘参

刘参是汉文帝刘恒的第三子,公元前177年(汉文帝三年),封刘参为太原王,两年后,刘武转徙为淮阳王,代地尽归太原王,遂徙为代王。

代王刘参的生母不详,应该是地位比较低下,所以刘参在文帝面前也不是很得宠,再加上代国的势力比较小,所以在汉代的诸侯国中也没有太大的作用。

公元前162年(文帝后元二年),去世,谥号“孝”。

刘恒第四子梁怀王刘揖

刘揖,又名刘胜,是汉文帝刘恒最小的儿子,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前元一年),封为梁王。因为是小儿子,所以及其得汉文帝的宠爱,别的儿子都比不上(这可能也是早亡原因之一),因为刘揖爱好读书,汉文帝就让他拜了贾谊为太傅。

公元前169年(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坠马而亡。在位十年,无子,谥号“怀”。

以上就是汉文帝刘恒八个儿子的经历及其结局,有哪些不足之处,还请多加批评指正。


陶陶谈历史


汉文帝刘恒总共生了八个儿子,汉景帝刘启和梁孝王刘武是汉文帝继妻兼首任皇后窦氏所生,代孝王刘参和梁怀王刘揖是庶出,生母不详,史籍记载为诸姬所生。至于汉文帝和原配“代王后”(姓名、身世皆不详)所生的四个嫡子,与“代王后”一起神秘地消失在了史籍之中,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这是极其不正常的,如果是公主没有留下名字还说得过去,“代王后”没有留下姓名,勉强也还可以搪塞得过去。可是,作为汉文帝嫡出的儿子,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而且是在汉文帝即位之后不久便一起“病亡”了,这太不符合常理了。毕竟,史籍之中连汉文帝庶出的两个儿子都有完整的世系记载,而这四位嫡子居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吕后掌权之后,为了能够更好地控制刘姓诸侯王,使出了古人惯用的“联姻”手段,将自己吕家的女子纷纷嫁给了刘姓诸侯王、列侯。汉文帝的亲兄弟中,赵幽王刘友娶了吕家的女儿,赵恭王刘恢亦然;汉高祖刘邦庶长房的孙子朱虚侯、城阳景王刘章也娶了吕家的女儿;就连小宗旁支的营陵侯、燕敬王刘泽也娶了吕后的姨外甥女(也称姨侄女)!而且,吕后还以“慰问”的名义,将自己身边的宫女分发给刘姓诸侯王为婢女(可以收房为妾),汉景帝的生母窦氏当初便是这么到的代国。吕后的目的非常明确,一是以婚姻为纽带,把刘吕两家拴在一起;二是利用自己家这些侄女、侄孙女监视刘姓诸侯王,赵幽王刘友便是被他的吕姓王后告发谋逆,然后被吕后活活饿死的!



时任代王的汉文帝能够安安稳稳在代国待到“剿灭诸吕”之后,很可能他早已“坦然”接受了吕后的监视,窦氏便是最好的例证!由此,我们可以猜测,那位“代王后”很可能与赵幽王刘友、赵恭王刘恢的王后一样,也是来自吕氏家族。汉文帝将自己置于了“代王后”的监视之下,伺候好了“代王后”便等于是伺候好了吕后,吕后什么都看见了,也就不会瞎猜了,时任代王的汉文帝自然也就安全了。从接连生了四个儿子来看,汉文帝对这位“代王后”还是很“上心”的,他没有步赵隐王刘如意和赵幽王刘友的后尘,也就都能说得通了。



“剿灭诸吕”之后,一切都变了,众人争先恐后与吕氏家族划清界限,靠捡漏当上皇帝的汉文帝也不例外。要想稳坐皇位,就必须与吕氏家族划清界限,向齐藩和勋臣集团递上“投名状”!就在这个时候,汉文帝的四位嫡子离奇地全部“病亡”了,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想了……个人认为,很可能这四位嫡子就是汉文帝递给齐藩和勋臣集团的“投名状”。作为皇帝的嫡子,彼时可以让他们同时“病亡”,除了汉文帝,还有谁能够做到?“代王后”在汉文帝即位前便已经作古,在四位嫡子离奇“病亡”之后,汉文帝与吕氏家族再无瓜葛!不久之后,窦氏被册立为皇后,事实嫡长子刘启被册立为皇太子。汉文帝去世后,刘启继承了皇位,是为汉景帝。



代孝王刘参因为是庶出,年龄又小于汉景帝、梁孝王刘武兄弟,自然不受汉文帝重视,先被封为了太原王,后又被徙封到了汉文帝原来的封地代国,一生波澜不惊、平平淡淡,于汉文帝后元二年去世,死在了父亲前面,在位十七年,谥“孝”,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登,即代共王。



梁怀王刘揖是老幺,和寻常人家一样,父母往往比较溺爱老幺,汉文帝也是人,他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将其封在了富庶的梁国。对,就是梁孝王刘武后来的封地!只可惜,刘揖命薄,于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坠马而亡,也死在了父亲前面,在位十年,谥“怀”。因为没有儿子,国除。次年,汉文帝徙封刘武为梁王。



最后只剩梁孝王刘武了,这位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吴楚七国之乱”时充当“人肉路障”、迟滞吴王刘濞兵锋,为汉廷赢得宝贵准备时间的正是这位梁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不是刘武拼死拖住了刘濞,汉王朝的历史或许就要改写了!刘武是汉文帝事实嫡次子,汉景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这个身份注定了他与其他两个弟弟的区别,也为他的人生悲剧埋下了伏笔。



早在汉景帝刚刚即位没几年时,因为皇后薄氏无子,汉景帝尚为立储。在一次饮宴时,不知道是汉景帝喝大了、还是有意试探,对刘武说:“我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你。”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刘武听进心里去了,窦太后也听进心里去了!“吴楚七国之乱”平息之后,刘武仗着军功卓著,又身份高贵,开始要钱、要地,而且还惦记上了储君之位。在汉景帝废首任皇太子刘荣之后,刘武坐不住了,他拉上老娘窦太后出面,正式伸手向胞兄汉景帝要储位了!但是,此举直接被汉景帝派袁盎等人给顶了回去。不久之后,汉景帝立皇九子、胶东王刘彻为皇太子,即后来的汉武帝。刘武这下气急败坏了,他把罪责全部归咎到了袁盎等人头上,直接派杀手暗杀了袁盎等十几位大臣!



如果搁别人身上,上纲上线这就是谋逆!可毕竟老娘窦太后还在世,汉景帝不能不给老娘这个面子。加上刘武自己可能时候冷静下来也觉得事情做过头了,主动找老娘和老姐馆陶长公主说情,并向汉景帝“认错”。最终,汉景帝也只得大事化小,象征性地给点儿处分,让刘武回到了封地。自此,汉景帝开始刻意疏远刘武了。汉景帝中元六年,刘武去世,谥“孝”,梁国被一分为五,分封给了刘武的五个儿子,盛极一时的梁国不复存在。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汉文帝刘恒冷血的牺牲四个儿子,最终继承皇位?

汉文帝刘恒的儿子虽然有八个,但是其中有4个早夭的,甚至连名字也没有流传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看看当时的情况,汉朝的大臣们认为吕雉所立的皇帝不是汉惠帝刘盈的后代,所以将小皇帝废了,并且直接废除了刘盈后人的皇位继承权,选中了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

公元前196年,刘邦平定代地叛乱后,立八岁的刘恒为代王;到吕雉死后,是公元前180年,这时的刘恒已经24岁了,在古代十几岁就能结婚的年龄,可定是一个思想健全的成年人了。而且,代王刘恒治理代国,井井有条,连汉朝大臣都听说过他的贤明,所以,这样一个有治理一个小国的经验的国王,肯定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家伙。

可是,看看代王刘恒在见到汉朝大臣们派出的迎接刘恒继承皇位的使者时,竟然不高兴,甚至是表示怀疑。这是很不正常的。

而代王刘恒的代王后,和代王后的四个儿子,竟然就在这期间死了。

而代王刘恒和他的母亲薄姬,在刘邦的子孙和妃子当中,其实是非常幸运的,极少数可以母子平安,安全到达封地的幸运儿。其他的,最惨的就是刘如意的母亲戚夫人,被削成人彘,汉惠帝刘盈可以说就是活活吓死的。

就算是薄姬和代王刘恒母子再低调,能够安全到达封地,吕雉肯定会在代王刘恒身边安插亲信。而吕雉最喜欢做的就是当媒婆。连汉惠帝刘盈自己的皇后都无法做主,在吕雉的逼迫下娶了吕雉的外孙女、鲁元公主的女儿、自己的亲侄女张嫣。而当时刘邦的子孙也大都娶了吕家的女儿。所以,代王刘恒的王后也一定是吕家的女儿。

这样就能解释,汉文帝刘恒的王后和四个儿子为什么在同一年悄无声息的去世,并且连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以至于这一母四子的去世仿佛是理算当然的。

从代王刘恒接到消息,将要继承皇位开始的表现可以看出,这是一个特别胆小的、小心翼翼的人,所以才会一步步试探。所以,代王刘恒为了保住性命,与吕氏家族划清界限是必须的。

而为了继承唾手可得的皇位,将代王后与自己的四个儿子处死,也是极有可能的。

所以,代王刘恒这四个儿子,就这样成为了汉文帝刘恒的牺牲品,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

我是春秋百晓生,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历史公元


汉文帝虽然有8个儿子,但命好的没几个,不是英年早逝,就是幼年早夭。除窦皇后所生刘启、刘武外,其余几个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所以造成后人对于文帝的其他几个儿子的情况不甚了然。

汉文帝是刘邦的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姬并不受刘邦宠爱,因为她是刘邦捡漏魏王豹的女人。不过幸运的是,刘邦出于怜悯与其发生了一夜情缘,结果就怀上了孩子,生下刘恒。长大后刘邦封刘恒为代王,掌管山西和河北之间的一些地域。后来母亲薄姬也随刘恒去了代国封地,因此免于遭吕后迫害。
(汉文帝剧照)


刘邦死后,吕后大权独揽,于是吕后把刘邦生前招入宫中并未受宠的女子分成五人一组,然后分发给刘邦在各地做封王的儿子,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窦漪房。窦漪房是赵国人,原本想回到刘如意受封的赵国,结果阴差阳错地去了代国。

窦漪房原本就是贫苦出生,有着与生俱来的楚楚可怜的气质,代王刘恒对其一见倾心,深得刘恒的宠爱。不久就为刘恒生下了女儿,也就是后来的长公主刘嫖,后来又陆续生下刘启、刘武等子女。刘启就是后来的汉景帝,刘武被封为梁王。
(汉文帝与窦漪房剧照)


其实在窦漪房未到代国之前,刘恒的发妻王氏就为其生下了四个儿子。窦漪房受宠后,王氏自然就受到冷落,不过王氏并没有和窦漪房去争宠。王氏还是个命苦的女人,没多久就因麻风病发作去世,更为悲催的是几个儿子都没有等到刘恒即位,也都相继离世,所以历史上对刘恒的这四个儿子并没什么记载。

吕后死后,诸吕被铲除,周勃、陈平等人将代王刘恒拥立为帝,成为西汉历史上的第五位皇帝,窦漪房被封为皇后。汉文帝即位不久,在大臣们的提议下,就选定了长子刘启为皇太子。后来窦皇后得了一场重病,康复以后就双目失明,因此逐渐受到汉文帝的冷落。于是文帝又喜欢上了年轻漂亮的慎夫人,令人遗憾的是慎夫人不会生育,最终也没有给文帝留下一儿半女。


(汉文帝与窦漪房剧照)

史书上记载,汉文帝还有刘揖、刘参两个儿子,生年、生母皆不详。刘揖是汉文帝少子,汉文帝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169年,因骑马发生意外而死,也没有留下子嗣,后被追谥怀王。刘参为汉文帝的第三子,先被封太原王,后改封为代王,公元162年去世,死后被追谥代孝王,其子刘登继承王位。而刘参一脉子孙满堂、人丁兴旺,并成为刘氏血脉延续的中坚力量,不过都在整个汉朝历史上并没什么作为和建树。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