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與奕訢之間到底是怎樣的政治關係?

密探零零發


恭親王奕訢和慈禧太后這兩個人,是晚清史上舉足輕重之人物。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兩個人書寫了我國晚清歷史,他們二人或缺一,我國曆史之走向極可能會發生大變更。正因為二人決定著當時國家之命運,所以二人之間的關係也伴隨著國家命運之走向而發生很多微妙之變化。

論及二人的關係是極複雜的,從家庭倫理而論,他們是叔嫂關係;從國家等級制度而論,他們二人是實際上的君臣關係;從政治利益而論,他們時而是同盟戰友,時而是權力爭奪的勁敵,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極其複雜。而且,由於奕訢的兄長咸豐皇帝早逝,慈禧年富力強之時就成了寡婦,而她又和奕訢之間這種“糾纏不清”的關係,再加之宮闈事件的神秘性,這在當時不少野史記載他們叔嫂之間大有突破倫理之道的關係。同時,現代文學作品基於這些稗官野史,再融入個人發揮,慈禧與奕訢之間就更“亂”了。那麼,真實歷史上他們二人究竟是怎樣之關係呢?我們就歷史事件來理一下他們二人的關係。

圖1 愛新覺羅·奕詝(1831年—1861年),即咸豐皇帝

咱們先從二人出身說起。奕訢不用多說,皇子貴胄出身,出生於道光十二年。奕訢少年之時,便嶄露頭角,成為眾兄弟之中能力最為出眾之人,也很受道光皇帝器重。可惜在最後的帝位之爭中,輸給了其兄奕詝而抱憾終身,這是後話,暫且不論。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出身在一箇中下階層的滿洲貴族家庭,雖非顯赫,但是京城旗人家庭,溫飽應該不是問題。

奕訢和慈禧二人人生產生交集的開始就是咸豐元年的選秀,這是咸豐皇帝第一次選秀。而咸豐皇帝為皇子之時的結髮妻子薩克達氏在道光二十九年病逝,所以咸豐皇帝這次選秀是要選出皇后的,因此這次選秀朝廷十分重視,直到咸豐二年才結束。選秀的結果是選出了咸豐皇帝未來的兩位皇后,一位是鈕祜祿氏,咸豐二年二月初封貞嬪,同年五月晉皇后,這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孝貞顯皇后),另一位就是初封貴人的葉赫那拉氏,也就是未來的慈禧太后(孝欽顯皇后)。也就是說,這時候奕訢和慈禧的所謂交集,也就是慈禧成了他的嫂子之一,而此時的奕訢正因為爭儲問題,被他的皇兄排擠賦閒在家,就連父皇遺詔中的親王爵位,他的皇兄都還沒有頒佈正式詔令。

圖2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欽顯皇后

我認為慈禧正式聽聞奕訢政治能力應該是在咸豐三年到五年,奕訢破例以親王身份擔任首席軍機大臣。在南方太平天國如火如荼,清政府政權搖搖欲墜之時,咸豐皇帝突破祖制,恭親王奕訢挺身而出,殫精竭慮,總算是緩和了清政府危機,這是兄弟二人成為君臣的第一次合作,結果還是不錯的。但是好景不長,素有芥蒂的咸豐皇帝還是找個理由罷免了奕訢的政治職務,奕訢再次賦閒。然而,這次奕訢在危機之時展現出來的能力,應該會讓關心國家大事的慈禧有所知聞。

而慈禧正式領略奕訢政治風采應該就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外國人攻佔了北京城,咸豐皇帝協同家眷倉皇逃到熱河行宮避難去了。臨走之時留下一道諭旨,將奕訢任命為欽差大臣,留在北京城和外國人周璇。要知道,當時朝廷上下,根本沒人真正瞭解洋人到底想幹什麼?是要錢還是要推翻清王朝統治?就在這種大夥心裡都沒底的情況下,奕訢絞盡腦汁,想盡辦法,總是暫時穩住了來者不善的洋人。按理說洋人也離開了京城,皇帝也該回來主持大局,奕訢幾次遞交摺子恭請皇帝回京,但是咸豐皇帝就是不回。就處理京城危機一事,朝廷大臣都瞭解了奕訢的能力,雖說屈辱,但在“腰桿子不硬”的前提下,這就不錯了,所以在北京順理成章地形成了一個奕訢集團。

圖3 年輕時的慈禧畫像

話說慈禧在幹嘛呢?慈禧現在已經是懿貴妃了,生下了咸豐皇帝膝下唯一在世的皇子,也就是未來的同治皇帝,所以慈禧地位驟升。有史料記載,此時慈禧經常跟咸豐皇帝進言,主張朝廷與洋人對決,並且力薦皇帝儘早返回京城,原因之一就是擔心北京有變,倘若果真如此,可以說此時的慈禧已經是一位政治警覺性很高的後宮女人了。當然,如此熱衷朝政國事的慈禧,自然會關注六爺奕訢的動態。

在政治危機和共同利益化的大背景下,慈禧與奕訢的“糾纏”正式在歷史上上演,這就是當時震驚朝野的辛酉政變。這場政變以兩宮太后和奕訢共同合作,以迅雷之勢成功擊殺咸豐皇帝生前遺命的“顧命八大臣”,咸豐皇帝生前精心佈置的政治格局,被輕鬆粉碎。這場政變充分體現出慈禧這個女人的政治敏感性和前瞻意識。在咸豐皇帝嚥氣那一刻,她想到的就是,倘若她們孤兒寡母將來在“八大臣”的掌控之下,留給她的只有死路一條,她那皇帝兒子也救不了她。所以她以生死厲害關係,成功說服慈安站到自己這一邊,緊接著尋找強有力的政治同盟是當務之急。

此時在北京主持工作的恭親王奕訢也心裡不甘,皇兄對於身後的人事安排引起奕訢極其不滿,朝政交給端華和載垣這樣的廢物那還能有好?於是奕訢也在積極尋找機會扳倒“八大臣”,因此在共同利益目標的驅使下,奕訢與慈禧、慈安一拍即合,成了一個Team。這場政變的主要謀劃人應該就是奕訢,此時的慈禧無論是政治能力還是影響力,都不具備導演這麼一場雲譎波詭的陰謀大戲,所以“鬼子六”不是白叫的。

圖4 愛新覺羅·奕訢(1833—1898),即和碩恭親王

政變之後,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奕訢為議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幾乎與兩宮太后持平。這段時間是奕訢與慈禧在政治關係上的蜜月期。

跟兩口子一樣,過了蜜月期往往就會因為生活瑣事,產生些小矛盾。只是這奕訢和慈禧是掌管的是朝廷、是權力,所以他們之間的矛盾一旦產生,那就是震動朝野。同治四年三月,慈禧太后率先發難。她借一位名叫蔡壽祺之人彈劾奕訢的奏摺發難奕訢,當時奕訢並沒有領會慈禧的真正用意,所以並沒有對這份莫須有罪名的彈劾之奏摺當回事,隨口對慈禧回答:“知道了,蔡壽祺不是好人。”這就有了恭親王輕視太后的嫌疑了,慈禧藉機繼續發難,召集軍機議政大臣討論奕訢罪過。這可難為了大臣們,大夥兒都知道,這奏摺裡的事兒都是胡說八道,但是太后懿旨就得辦,大家立刻組成審查組開始調查。既然奕訢成了嫌疑人那就不能在帶領軍機議政朝政,把奕訢暫時停職,慈禧這個女人手段厲害吧?厲害的還在後面。

圖5 和碩醇親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調查組審查結果其實很明顯,彈劾奕訢的罪名都是胡編亂造,證明奕訢的清白。按理說,奕訢這就應該恢復職務了,但是慈禧怎肯就此罷休,她並未恢復奕訢職務,而是認為奕訢狂悖忤逆應該儀罪。太后指明方向,下面人就知道怎麼辦了,但是此事一經公佈,朝野上下馬上開鍋,惇親王奕誴率先上折為奕訢辯護,緊接著醇郡王奕譞等人繼續上折為奕訢辯護,最後朝野上下大討論,除了大學士倭仁,大部分人都支持奕訢,倭仁見此情形也不敢固執,最後集體上折“保”奕訢。慈禧太后以皇帝名義下了一道諭旨,大意就是奕訢罪名就算了,但是你要自省悔悟,明白自己的位置,軍機議政就先別幹了。相當於把奕訢擠出核心政治圈。

最後在奕訢一再請求慈禧接見的情況下,慈禧涼了奕訢20多天,接見了奕訢。奕訢自知自己錯誤,伏地痛哭承認錯誤。慈禧見到奕訢確實服了自己,於是也順水推舟,還給了奕訢總理軍機的位子,畢竟奕訢的能力還是明擺著的,但是議政王的頭銜被擼了。總之,初次小試慈禧完勝。

慈禧利用這次突然對奕訢的發難,讓朝野上下再一次領會了自己的厲害之處,尤其是對奕訢的震懾就更具有實際意義,嶄露頭角的慈禧太后確實是在以男權至上的封建社會中,一位出色的女政治家,這一點已經毋庸置疑。

圖6 慈安太后(1837年—1881年),鈕祜祿氏

雖然奕訢之後也有聯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成功斬殺了慈禧太后極為寵信的太監安德海,為朝廷除了一害之同時,也算是還牙一下慈禧,但這也僅是曇花一現,而且無傷大雅。因為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是主,而奕訢是親王是臣,奕訢只能扮演慈禧的“管家”角色。這過程中,奕訢時而也想反抗,但最終還是擰不過慈禧,這也就是奕訢幾經沉浮的主要原因。

雖然慈禧太后和奕訢之間時和時分,但是他們之間的關係應該說是“純潔的政治關係”,並非如一些野史所述的那種不堪關係,也沒有現代文學作品中的愛情故事。在等級制度森嚴,規定嚴苛體制之下的封建社會,以及在遍佈眼線的皇宮內外,身為“政治人物”的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他們絕不會越這般雷池而自毀前途。

文:王金百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歷史大學堂


簡單來說,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和“鬼子六”恭親王奕訢之間所存在的關係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先友後敵”。即二人曾經是同一條戰壕裡的政治盟友,但是當共同的政治目標實現後,在新的權力分配階段陷入矛盾,乃至成為水火不容的敵對。

(恭親王奕訢)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的關係變化中,辛酉政變是重要的一幕。

1861年,咸豐皇帝在熱河病死。臨終之前,對身後的國家中央政治做了安排,即任命肅順等八名大臣為贊襄政務大臣,共同執掌國柄,輔佐年幼的祺祥皇帝。此後,慈安、慈禧太后與八大臣之間產生離析,慈安、慈禧認為八大臣擅權跋扈,八大臣則認為兩宮太后不應干涉朝政。

(慈禧太后)

與此同時,咸豐皇帝死後,咸豐的弟弟六王爺、恭親王奕訢也存有政治野心,也對八大臣總攬朝政的局面感到不滿。在此局面下,慈禧與恭親王結成政治聯盟,最終聯手發動了辛酉政變(又稱祺祥政變),將八大臣一網打盡,開闢了垂簾聽政的新政治格局。

上面是慈禧和恭親王同為政治戰友的大致情況。

二人關係出現分裂,幾乎就是在辛酉政變成功之後。發動辛酉政變時,慈禧和恭親王都沒有能準確估計到對方的政治野心,等到辛酉政變成功後,慈禧太后挾親生兒子同治皇帝自重,而議政王恭親王總攬朝政,漸有跋扈之意。於是乎,幾乎和當初慈禧與顧命八大臣的政治矛盾如出一轍,慈禧和恭親王開始了中央權力鬥爭。

此後,慈禧、恭親王二人明爭暗鬥,你來我往,諸如在恭王的背景下,發生了太監安德海被殺案;而在慈禧的公開出面下,發生了斬殺午門護軍案,進而發生同治皇帝暴斃,而謠傳是被恭親王的兒子引誘邪遊所致。

在慈禧的親生兒子同治皇帝去世後,為了繼位人選,慈禧又和恭王發生爭鬥。恭王力推由自己的兒子入繼大統,慈禧則一力主張選自己妹妹的兒子(醇親王之子載湉),最終圈定醇親王之子載湉,成為光緒皇帝。

這以後,慈禧和恭親王的政治鬥爭並未停歇。一直到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慈禧藉著清流言官參劾對法方略不當的由頭,發動著名的“甲申易樞”政變,以中法交涉不利,將恭親王逐出中樞,以恭親王為中心的軍機處也全班換馬,慈禧就此取得了對恭親王的政治鬥爭勝利。繼而慈禧又與自己的妹夫、光緒帝的生父奕譞結成政治同盟,建立醇親王領導的海軍衙門分化恭親王總理衙門的權力。

不過,慈禧對恭親王的這種壓倒性的政治優勢進入19世紀90年代後發生鉅變。一方面是光緒帝漸漸從思想上不受慈禧的影響,而倒向翁同龢等保守派,另一方面則是慈禧藉以控制朝政、駕馭皇帝的法寶——醇親王突然去世。

自醇親王去世後,所謂的帝黨的風頭逐漸壓過後黨。到了1894年中日交涉,帝黨主戰,將後黨的主力、李鴻章的淮系海陸軍押上了中日交戰的戰場。等到1894年末旅順失守,帝黨人物以李鴻章措施失宜為由,聯名上奏請求將閒置多年的恭親王重新啟用,雖然慈禧數次否決這一提案,但在中日戰爭連戰連敗的壓力下,最終無奈地加以同意。自1884年被慈禧打壓近10年的恭親王就此藉著甲午戰敗重新出山,領班軍機、執掌總理衙門和督辦軍務處。

上述就是慈禧和恭親王政治關係的大要情況,希望對理解這個問題有幫助。


海研會


慈禧我想大家都不陌生,統治清朝四十多年,她的決策也影響大清朝的命運。奕訢是誰呢?奕訢全名為愛新覺羅奕訢,是道光第6子,和咸豐皇帝是同父異母的兄弟。慈禧是咸豐皇帝的媳婦,所以兩人是哥嫂關係。



說到這裡,兩人的關係不僅如此而已,但是並非荒誕劇亂倫那種關係,在宮廷裡,就算是親生,也會反目成仇,勾心鬥角,更何況哥嫂沒有血緣的關係,也存在利益的關係。



慈禧和奕訢兩人的政治關係可以說是從“從友變敵”。兩人的關係一開始是友好的,有共同的利益。這就要從1861年說起,咸豐皇帝駕崩,而咸豐皇帝的子嗣太少,繼承皇位的載淳年紀又還太小,難當大任,所以咸豐皇帝委任了八個信任的人為輔政大臣,因為皇帝太小,所以以後就開始了兩宮太后垂簾體聽政,實際上就是兩宮太后掌握大權,也是慈禧獨攬大權的機會。雖然是垂簾聽政,但是慈禧一直和這些輔政大臣意見不合,慈禧的垂簾聽政進行的也不是太順利。



但是,有句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好朋友”。咸豐在位時,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咸豐皇帝帶領皇后和兒子逃到熱河避風頭,但是當時奕訢作為比較親近f的人沒有去,被皇帝排擠在外,被命就在北京向侵略者求和,兩人的關係一直都不是太好,那麼這八位輔政大臣又是咸豐皇帝的親信,奕訢當然也是看不順眼的,所以慈禧和奕訢有了共同的敵人,兩人成為盟友也是理所當然的。於是慈禧和奕訢聯合發起來,除掉了八位輔政大臣,這是有名的“辛酉政變”。



但是好景不長,兩人的友好關係持續多長時間,慈禧在咸豐在位時也累積了很多關係,當時的勢力和奕訢差不多,但是慈禧越來越覺得奕訢不能為自己所控制,所以在幾名大臣的啟奏彈劾後,慈禧順其自然地除去奕訢的所有職位。兩人的同盟關係徹底破碎。

以上個人見解!謝謝閱讀!


歷史追逐


大家還是不要瞎猜了,兩個人只是普通的叔嫂關係,只是由於共同的敵人,共同的利益才聯合到了一起而已。接下來我簡單介紹一下辛酉政變的前因後果。

在介紹辛酉政變之前,我先介紹一下奕訢的政治主張。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佔據了北京,咸豐帝逃往熱河,並任命奕訢為欽差全權督辦北京和局一事。此時的大清王朝並不太平,除了英法聯軍外,南方的太平天國也是愈演愈烈。

面對局勢,奕訢的觀點逐漸改變,他認為相比較而言,太平天國才是大清的心腹之患,對英法侵略者他主張以和為主。在清廷內部,一個以奕訢為首的親洋派逐漸形成,不過與頑固派相比,這一派並沒有太多實權。

兩派的分歧主要在對外態度上,一方對侵略者有牴觸情緒,而另一方卻希望以出賣國家利益換取帝國主義的支持(幫助清廷對付太平天國)。雙方在對外態度上分歧嚴重,致使經常在一些政策上發生嚴重分歧。

頑固派以肅順為首,而且他們也得到了咸豐皇帝的支持。兩個利益集團曾在咸豐是否“迴鑾”的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分歧,不過還沒等爭論出個結果,咸豐就一命嗚呼了。

根據遺詔,肅順等八人被任命為輔政大臣,肅順集團徹底掌握國家大權,奕訢集團只得暫時蟄伏。

就在這時,另外一個關鍵人物登場了,她就是懿貴妃也是後來的慈禧太后。咸豐去世後,慈禧的野心極度膨脹,妄圖奪得天下大權,而肅順等八位輔政大臣自然成了她權利路上的絆腳石。

起初,慈禧只是單打獨鬥,儘管經過鬥爭,她也取得了一些權利,但慈禧還是深感自身力量的弱小。

正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奕訢就順理成章地走進了慈禧的視野。兩人一拍即合,決定聯手對付肅順集團,奪回朝政大權。

兩人經過一番謀劃,最終在軍方的支持下,成功發動政變,將肅順集團核心成員逮捕。最終,慈禧以皇帝的名義,誅殺了肅順,而其他輔政大臣或被刺死,或被革職流放。至此,慈禧和奕訢都得到了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權利!

大家看完事情的經過就不要瞎猜啦,畢竟兩人在私下裡還是很清白的,野史全當樂趣看看就可以了,可不要當真!另外大家怎麼看辛酉政變呢?歡迎留言交流!

文 by 歷史文齋


文齋君是一個喜歡正經講歷史(還有軍事史)的歷史愛好者,討厭一些自媒體的胡編亂造,希望能夠從歷史中收穫真正的知識。當然文齋君不是一個老古董,也喜歡蒐羅一些歷史上的趣事將講給大家聽。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點一波關注,方便以後一起交流!


歷史文齋


叔嫂關係、利益關係。公元1861年,咸豐帝奕詝屈辱的死在了承德避暑山莊,將江山丟給了孤兒寡婦,還有8個虎視眈眈的大臣。然而之後,孤兒寡婦卻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辛酉政變”改變了歷史走向,這個寡婦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而另一個關鍵人物就是恭親王奕訢。

奕訢身為皇族親王,為何要幫助慈禧太后奪權呢?難道真是像野史上說的那樣,兩人的關係如同孝莊太后與多爾袞?不,恭親王也有自己的考慮。

第一,葉赫那拉氏是自己的嫂子,載淳是自己的侄子,再怎麼說也是自己的親人,當然要一致對外;

第二,恭親王想借助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也為自己奪回權力。

當年,道光帝冊立儲君的時候,就在四阿哥奕詝與六阿哥奕訢之間搖擺不定,才能都不如自己的哥哥成為皇帝,讓奕訢一直耿耿於懷,而奕詝對這個文韜武略各個方面都非常出色的弟弟也非常忌憚,即便駕崩之時,寧願把朝政大權交給輔政大臣、孤兒寡母,也將親弟弟排除在外,實在讓奕訢很惱火。



咸豐駕崩的時候,將朝政託付給肅順等八大臣,然而所有的重要決策必須要加蓋小皇帝的“同道堂璽”,這枚印章就在慈禧的手中,所以兩宮太后與八大臣之間勢成水火,必然不能相容。

對於奕訢來說,無論幫誰,皇帝仍舊是載淳,這是不能變的,否則就是謀朝篡位。八大臣畢竟是外人,如果要選,自然也是幫著自家人。但恭親王怎麼也沒想到葉赫那拉氏的手段如此厲害,以至於發生了後來的“甲申易樞”。



澹奕


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吧,慈禧和恭親王奕欣之間,從親情上說,恭親王奕欣是慈禧的小叔子,從政治上說,慈禧和恭親王奕欣是政治聯盟。當年咸豐皇帝死後,八大臣和慈禧之間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慈禧作為女流之輩,人單勢孤,此時,慈禧就拉攏上了恭親王奕欣,扳倒了八大臣,把清朝的大權,掌握在慈禧手裡,為此,恭親王奕欣也深得慈禧的喜愛和重用,為此,恭親王奕欣也顯得有些飄飄然,越來越不把慈禧放在眼裡,有些居功自傲,剛開始,慈禧都忍受了,畢竟江山不太穩固,凡事還要倚仗著恭親王奕欣,但後來一切穩固了以後,慈禧就把恭親王奕欣貶為庶民,成為了慈禧政治上的犧牲品和替罪羊。可以說,恭親王奕欣的一生是很悲慘的,特別是他的政治命運很悲慘,他缺乏政治頭腦,更沒有政治手腕,被慈禧拿它當個炮筒子,相比之下,慈禧雖然不是政治家,但是卻有著超強的政治手腕,它有效的利用恭親王奕欣,打壓了八大臣,清除了自己政治上的宿敵,可以說,慈禧雖為女流之輩,但是她之所以能夠實際統治中國長達近半個世紀,這和她有著鐵的政治手腕分不開的,而恭親王奕欣,則只是慈禧卸磨殺驢的犧牲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