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何将皇位传给孙子,不传给能干的儿子朱棣?

用户58698565074


按照汉族立嫡立长的传统,排名老四的朱棣根本没有继位的资格,他二哥三哥都还活着呢!哪能轮得上他当太子

自从西周时期开始,中国人在皇位继承为题上就明确了“嫡长子继承制”,该制度规定皇位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是“嫡长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第一个儿子。若是皇后无子,则立庶长子为帝。此规矩自诞生之后被所有汉家王朝所遵守,因为这个制度是非常科学的。试想,谁当大哥是天注定的,这个没得选择性,长兄继位拥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更是君权神授的象征。这保证了皇位传递的稳定性,避免了皇族内部的自相残杀。

(嫡长子继承制是周公完善确立的,此制度影响中国数千年)

朱元璋的太子朱标就是嫡长子,朱标出生于朱元璋攻打集庆(今南京)之时,长子的出世让朱元璋十分欣喜,在接到喜讯之后,他兴奋地在当地的一座山上刻石曰:“到此山者,不患无嗣。”

朱标为人忠厚,自幼便深得朱元璋喜爱。1364年朱元璋在南京自封为吴王,按照汉家的规矩,朱元璋同时册立朱标为世子。后来朱元璋称帝,朱标也被抬升为太子。

朱元璋共计有26个儿子,其中大部分都活到了成年。朱标作为家中老大,待人宽厚,威信极高。如果朱标活着,朱棣是绝对不敢造反的,朱标兄长的气场足以震慑所有地不臣之心,让朱棣压根不敢有造反之念。

但是天妒英才,朱标并不长寿。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想迁都洛阳或长安,于是任命朱标为陕西巡抚,前往中原考察,可在朱标回京复命后不久就病逝了,年仅37岁。

朱标的逝世对朱元璋打击极大,不过在悲痛之余朱元璋同志也不得不考虑皇位继承人问题。既然长子趋势,那么按照规矩,嫡次子秦王朱樉就该被立为太子。

朱樉是朱元璋次子,原本是非常受到器重的,毕竟除了大哥朱标,朱樉的年纪是最长的,因此被奉为秦王。秦王是诸王之长,地位在所有亲王中是最高的,朱樉因此还被授予过宗人令一职,负责掌管宗室事务。但因为朱樉在藩期间为人骄纵,过错很多,晚年的朱元璋很不喜欢朱樉,甚至想废掉他的秦王爵位。幸亏太子朱标从中调解,朱樉才免于受到处罚。但朱元璋对他已经失望之极,没有让继位的打算。

排在朱樉身后的是嫡三子晋王朱棡,按理说跳过老二让老三继位不太合适,况且朱棡的品行比起朱樉也好不到哪去,最后也被排除了。

老二和老三在接连没戏之后,排名老四的燕王朱棣就更没指望了。朱棣虽然是家中的四哥,但他是不是马皇后所生的现在还不确定呢?说不定连嫡子都不是。庶出的他就更没资格去当皇帝了,而且他也不怎么受老爹待见。

所以看了一圈之后,朱元璋抱着对长子的思念,最后决定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朱英雄八岁就病亡了,次子朱允炆就晋升为长子了)。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长孙,明朝的第二位皇帝)

总而言之,在汉族皇家中立嫡立长是天条般的存在,谁都不敢违背,否者将会引发皇族内乱,动摇国家根基。朱棣身为皇四子,按照长幼顺序是无论如何也轮不到他继位的,除非他大哥、二哥、三哥都挂了,他才有希望,否则就只能造反了。

而在朱棣篡位之后,在立储的问题上他也曾经摇摆过。朱棣对自己的长子朱高炽很不满,可能是觉得朱高炽太胖了,子不类父,于是更为青睐三子朱高煦。但思索再三,朱棣最终仍然不敢废长立幼,还是传位给了朱高炽。

至于《太祖实录》中关于朱元璋想让朱棣即位的记载,那肯定是朱棣夺位后篡改的,目的就是掩盖自己篡位的罪行。

(历史上藩王起兵夺位成功的例子极少,而最终逆袭者只有两人,一人是李世民,另一人就是朱棣)


千佛山车神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称帝时,皇后是马大脚,太子是仁慈宽厚的朱标。可是朱标真的是命不该做这个皇帝吧,英年早逝。留下一个十几岁的儿子朱允炆。他儿子还算幸运,朱标逝世不就,朱允炆成了新的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

刚开始立朱标为太子,这个没啥争议,因为朱标是马大脚的大儿子,也就是说朱标是嫡长子,无论从立长或立贤来说,朱标都符合。所以没好说的。但是朱标死了,为什么朱元璋不立其他比较能干的儿子为继承人呢?比如打仗彪悍的宁王,或者足智多谋的朱棣?

先说说朱棣为啥有资格继承皇位?

明成祖朱棣

相比朱元璋的其他儿子,例如宁王朱权、晋王不光会打仗,而且更有谋略。例如,朱棣第一次做统帅出征,是攻打蒙古的乃儿不花,可是乃儿不花远在大漠,所以朱元璋不放心,其实拍了两路兵,这个朱棣也真是个令人可怕的对手,在一个下着大雪的夜里,他带兵直捣蒙古大将乃儿不花的大营,活捉了他,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的主力。

现在说说,为什么朱棣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

朱允炆

其实在朱元璋心里,他最喜欢的儿子始终是大儿子朱标,就像一个家长有时候就是偏爱一个子女一模一样,这种偏爱真的无法解释。所以就父亲对儿子的喜爱来说,朱标原声朱棣,朱元璋有那么多儿子,就分为两个朱标和其他儿子。而朱标的死,更加加深了对儿子朱标的爱,而且把这种喜爱转移到了建文帝朱允炆身上。

另一个原因,据一些史料记载,朱棣不是朱元璋和马大脚的儿子,即朱棣不是嫡出而是庶出,朱棣当了皇帝后,修改历史说自己是马皇后所生,在古代来说,只有庶出就跟打酱油的一样。嫡出才有资格争夺继承人。

最后一个原因,也是决定性原因,其实朱棣很像朱元璋,心狠手辣,朱元璋也看得出来,跟朱标的宽厚仁和,不喜杀戮完全相反。明朝已经把北元仅存的势力消灭殆尽了,已经没什么打仗硬仗要打了,就连当时的朝鲜都已经归顺大明。明朝的战略要从打江山转变为守江山。朱允炆是年轻,可是他像他的父亲朱标一样宽厚待人,而且难得聪明。

所以,朱棣没有成为皇位继承人有三个原因:第一,相比其他子孙,朱元璋更喜爱朱标和朱允炆;第三,朱棣是庶出;第三:明朝需要一个守江山,治理江山的继承人,而不是一个喜欢杀戮的皇帝,朱允炆符合,朱棣不符合。


古君尚


朱元璋有自己的打算,好比一辆行驶中的班车,驶往什么样的目的地,提前都有明确的计划,不会因为中途有下车者,就让车偏离了方向。所以,朱标死了,选择他的儿子,说明车还没有跑偏。如果论能力,太子朱标可能比不过朱棣,但朱标也有朱棣不具备的宽厚、仁慈的优点。而且从小朱元璋就在他身上倾注了许多心血,并打造成将来自己的接班人。

朱标的性格与唐高宗李治颇为相似,但李世民选立李治是一种无奈的妥协,而朱元璋是非常喜欢这个儿子的。所以朱元璋为了这个儿子能够坐稳这个皇位,可谓是煞费苦心,从一个慈悲为怀的出家人,完全变为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活阎罗。

朱标的死,给了朱元璋很大的打击,不光是丧子之痛,还有大明江山的寄托。摆在朱元璋面前路有两条可选:

一、立四子朱棣(次子、季子已故),按顺序应该轮到朱棣,但朱棣是庶出。当然也有传闻说马皇后根不会生育,朱元璋所有的儿子就没有嫡出一说。

二、立孙子朱允炆,太子去世时,朱允炆已经15岁,即便是即了皇位也到了亲政的年纪。另外,朱元璋感觉自己还能奋斗几年,争取为这个孙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

事实上,当朱元去世的时候,皇太孙朱允炆已经22岁,不论从那方面讲,都有继承皇位的资格。这也符合了朱元璋的预期。朱元璋之所以不立朱棣为太子,从表面上看是尊循了立长立嫡的祖制,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其儿子对皇位的觊觎,实际上是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他认为,有那么多的儿子为大明王朝守土安疆、拱卫皇室,朱允炆这个皇位应该是轻松无虞。所以,朱元璋把朱允炆和朱棣分别当做两条直线对待,只允许平行,不准相交。


(明成祖朱棣)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朱允炆的屁股还没坐热乎,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役”。三年后,朱棣如愿以偿的登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宝座,朱允炆也生死不明。朱元璋算来算去,也没想到最终会是这样一个结果,不知天堂之上的朱元璋任何感想!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中国自古立太子一事都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死,嫡幼子和庶子继承制。而明初太子朱标死,太祖却把皇位传给嫡长孙,这在历史上很少见。朱元璋为什么不传位给精明能干的四皇子朱棣呢?1太子朱标先于太祖去世,未即皇位。谥称懿文太子,朱元璋太爱他的儿子,因而传给了他那聪明敦厚的孙子。因为孙子和他父亲很像。2如果传位四子朱棣,必遭到二子朱樉、三子朱棡的反对,将来兄弟相残如何是好。后来二子朱樉、三子朱棡相继病故,他想更改皇位继承于朱棣,但又怕朱允炆和众大臣反对,更怕朱允炆性命不保。所以下了决心不在更改。谁知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领略非洲风情


朱元璋的皇后只有一个,那就是马皇后,马皇后共有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分别是长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四子燕王朱棣,五子周王朱橚,还有宁国公主和安庆公主。

根据明朝的汪宗元写的《南京太常寺志》记载说,这五个儿子都不是马皇后所生,朱标、秦王、晋王是李淑妃所生,然后朱棣是碽妃所生,周王是孙贵妃所生。

而明史记载马皇后有五个嫡子,是因为朱棣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而进行修改的,但是这里面是有一个问题的,那就是朱标不可能是李淑妃所生,因为朱标是生于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而李淑妃的父亲叫李杰,是在至正十六年才投奔朱元璋的,那个时候他只有二十六岁,而李淑妃也顶多十岁,朱标不可能是由李淑妃所生。

另外,一些人认为马皇后没有生育能力,所以那五个都不是她的儿子,就算这五个不她的儿子,那么另外还有两个公主呢?就足以说明马皇后是有生育能力的。

一些人认为明史不可信,但是明史是清人所编,并非朱棣所编,清人根本没有必要这样有利于朱棣的记载,个人比较相信明史所记载,朱标与朱棣都是马皇后的嫡子。

有些人认为朱元璋之所以传孙子,而不传儿了,原因是受到了嫡长制的限制,再者,朱允文也不是朱标的嫡子,而是庶子,但这个说明完全说不通,首先,朱元璋是什么人,这什么嫡长制对他来说,根本就不起到什么作用,就像汉景帝,汉武帝都一样废长立幼。

另外皇帝继承的嫡长制,并不是太子死后,就由太子的儿子来继承,而是嫡长子死后,而按嫡次子,嫡子这样的顺序继承,即使没有嫡子,也会继续按庶长子,庶子来继承。像朱允文这种继承的顺序,在历史皇帝的继承上面是很少见的。

那为什么朱元璋要这样做呢?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朱元璋太喜欢朱标了,即使朱标死后,也会选择朱标的儿子来继承,另外朱允文与朱标很相像。


历史简单说


朱元璋之所以选择传位给朱允炆,这主要是因为“沉没成本”太高,已经无法选择其他替代品了。


先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沉没成本”。这就好比我们在等公交汽车,我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但是公交汽车没有来,我们是要选择继续等待呢,还是立马走掉呢?立马走掉肯定是不甘心的,因为我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但是如果现在你立马走掉,也许你前脚走后脚汽车就来了,但实际上你继续等下去,可能还要再等半个小时。。

我们的沉没成本是前面等公交车的半个小时,朱元璋的沉没成本就是朱标当了24年的储君。


通常我们说道朱元璋选择朱标以及朱允炆,主要是因为他们出身好,都是嫡长子,符合传统”立长立嫡”的宗法制度。当然有这部分原因存在,但这真的不是绝对的原因。

在洪武25年(1392年)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因风寒病逝,到洪武31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这7年里,朱元璋可以说每天都在面对着”沉没成本”的问题。

在这7年间,他的”沉没成本”还在不断的增加,他接连死了另外2个重要的儿子。


秦王朱樉,洪武28年(1395年)正月,在洮州平叛,获得大功,结果同年3月20日染了瘟疫死掉了;晋王朱棡洪武31年(1398)3月死在了朱元璋前面。

朱标做了24年的太子,无论政治能力还是威望,经过朱元璋多年来手把手悉心的教导。大明王朝再也找不到一个比他更合适的继承人了。但是他的突然离去,打破了朱元璋的一个全盘计划。

朱元璋有一个“理想格局”,那就是定都长安,”封建诸子,籓屏帝室”,开创万世基业。

然而汉人已经失去故都长安几百年了,所以洪武25年,朱标视察陕西的真实目的,就是去考察西安是否合适定都,但是噩梦也从此开始。


他除了在边境设置了大量的卫所,还分封了九大攘夷塞王,来拱卫帝室(也就是现在的自己,未来的朱标)。所以他对各个赛王是相当的“赏罚分明“、”要求极高”的。这在朱元璋给秦王朱樉祭文里有清楚的表述,”朕封建诸子,以尔年长,首封于秦,期永绥禄位,以籓屏帝室。”

秦王朱樉分封西安,正妃是王保保的妹妹(秦王死后,元璋命王妃殉葬);晋王朱棡分封太原,正妃是谢成的女儿;燕王朱棣分封北平,正妃是徐达当然女儿。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吧?

就这种格局而言,朱棣事实上并没有受朱元璋的特殊对待。朱元璋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去考虑用朱棣来代替朱标。

因为“沉没成本”实在太高,选朱棣就意味着要将他的这个整体的理想格局全部打翻重来。

朱元璋为了这个理想格局,已经奋斗了一辈子。到了他晚年,已经有心无力的时候,是谁也不会轻易动这个格局的。更何况自己的3个儿子都离自己而去,谁又能保证朱棣活得会比朱允炆还长呢?

所以清代学者褚人获的《坚瓠集》中,朱棣的"日照龙鳞万点金"比朱允炆的“雨打羊毛一片毡”更高明。这简直就体现了清代文人的无耻。

事实上大家只要仔细想想,一个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武将朱棣在对对子上面会比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严格儒家教育的朱允炆更厉害?不客气地讲,“雨打羊毛一片毡”都不符合朱允炆的气质。

所以抛开从朱棣成功者的视角,回望之前经历的问题。朱棣只是朱元璋用来拱卫朱允炆的一枚棋子而已,仅此而已。

其实从清代开始一直到现在,很多小说、影视剧,还在一味的刻画朱允文的荒诞与懦弱,朱棣的英明与神武。这完全都是屈从于”成王败寇”的逻辑。

事实上朱元璋对其他各个儿子都做了安排,而且安排的不是这一代人的事情,而是往后无数代人的事情。所以朱棣你再能打仗,但你以及你的儿子,只是为了守护朱标的儿子而存在的。


听上去很残忍,都是你朱元璋的儿子,待遇为何如此的不同?但是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一个逻辑。

事实上,这甚至不是朱元璋个人的逻辑,这是封建社会几千年来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的逻辑。

朱元璋甚至考虑到其他的勋贵集团,会给年幼的朱允炆带来的威胁,所以不惜一切代价,找各种理由,诛杀了很多开国的勋贵。但是他忽略了自己的儿子和孙子会有一天反目。


但是朱元璋考虑不到的问题,朱允炆却考虑到了。所以朱允文一上台之后,便立刻立刻大动干戈,将几个叔叔撤藩削军。考虑到这个问题的,不单单是朱允文,还有朱棣。但是在一个皇帝和死人之间抉择?他还是无法下定决心造反的。但是道衍和尚帮他发掘出了一个朱元璋留下的bug,那就是当皇帝受到胁迫的时候,藩王有权力带兵进京勤王。这就给他发掘了一个造反的合法途径。

都说李景隆就是头号间谍,但是谁又考虑到他是勋贵的后代呢?朱允炆没上台就死了那么多勋贵,朱允炆上台以后勋贵们还有活路吗?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朱元璋是个完美主义者,他把未来规划的太细太细了,以至于”沉没成本”实在太大太大了。



炒米视角


首先朱元璋把皇位传给朱允炆是符合情理的,根据传嫡的习惯来看,的确是应该给朱允炆,首先朱允炆得到皇位合情合理,这一点没什么好争议的。当然古时候虽说有嫡长子继承制度,可实际上皇帝传给谁还是看皇帝心里是怎么想的。有人可能要说了,朱元璋的儿子的确都不争气,但是朱棣是很有能力的。

首先不选朱棣的一个原因就是朱棣太像他自己了,而且关键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朱棣的身世,至今为止都没人能够说清楚朱棣的生母是谁,也算是一个历史之谜,很多人猜测朱棣可能是宫女所生的,当然这一切都不可考了,因为朱棣登基之后已经将这些信息全部销毁,所以说朱元璋当时不选他,肯定也有一部分身世的原因。

朱元璋曾经在公开场合说过,自己这一生征战,最终夺得了天下,百姓们没过几天好日子,下一任皇帝一定要是个一个仁义,仁慈的皇帝,要实行仁政,休养生息,所以说朱允炆首先就是符合朱元璋的要求的,那么朱棣呢?朱棣和朱元璋一样,军事能力非常强,而且善战,朱棣当王爷那几年可是一直在征战。

朱元璋不想让接班人继续发动战争,继续去扩张,朱棣也不符合他的要求。中国历史上有句古话叫做爱屋及乌,了解明史的都知道,朱棣是非常喜爱朱标的,从他起事的时候就把朱标带在自己的身旁,一直大力培育,所有人都知道朱标就是朱元璋的继承人,可是令谁也没想到的是朱标竟然英年早逝。

因为太爱朱标,朱标死后朱元璋想要把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说稍微看一下当时的历史就不难发现,朱元璋无论如何都会把皇位给朱允炆而不是朱棣,恐怕朱元璋也没想到朱棣那么快就将朱允炆给拉下皇位。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朱元璋的嫡长子是朱标,本来皇位是他的,可惜他命不好,很年轻就去世了,而建文帝朱允炆就是朱标的嫡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长孙。

虽然朱元璋很是喜爱燕王朱棣,因为燕王很像他年轻的时候,被人称其为“颇有父风”。但是迫于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他只能将皇位传给朱允炆,为了防止各地藩王叛乱还特意颁布了三不政策。“三不”就是“不裂土、不临民、不调动军队”,“不裂土”就是不分割国土;“不临民”就是不管理国事,不管理他封国的地方事务。此外,他又作出了八字规定,这八个字就是:“公侯不得与之钧礼”。

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各地藩王还能老实一些,可是等到朱元璋刚咽气,燕王朱棣就立刻以“靖难”为旗号发动战争,四年后,皇城被破,建文帝不知所踪,这场战争以朱棣称帝结局。






小七说书


我们先来看看英国王室,查尔斯王子70多了,还在等着英王的宝座,紧跟他后面的继承人,是英女王的大孙子威廉,而不是查尔斯的兄弟姐妹们。

作为至高无上的皇(王)室,对于血统的纯正,传袭的规制,是非常重视的,一旦违反,皇位的继承就名不正言不顺,百官不服,天下不服,在明朝这一代也一样。



•古时皇室因循的是嫡长子继承,就是皇帝和皇后生的大儿子,一般是先作为储君即太子。等老皇帝去世,太子继位,这才能“天下皆服”。而朱元璋的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只能启用第二方案,由朱标的儿子作为第一顺位继承人,这样才能把皇帝和正宫皇后的血脉流传下去。



• 朱棣还有两个兄弟,即使朱元璋有心绕过皇孙,提拔朱棣,这就存在了祸起萧墙的隐患,到时会不会发生骨肉相残?历史上这种例子很多,如玄武门之变,如康熙时众皇子争位,对此,朱元璋必须谨慎。



•当时天下方定,各方不安定的因素已经被朱元璋铲除,立一仁厚之君休养万民,更利于明朝的稳定。而皇孙性纯仁孝,朝中也很拥戴,比之朱棣勇武冷厉的性格,更为适合继承皇位。

谁知老朱千算万算,内部终究出了漏子,还是人算不如天算啊!


百味乾坤


第一点,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就想重新立太子。朱元璋的心里知道,作为一个皇帝,必须果敢,勇武,有肚量,有手段,有心机,而这些条件,燕王朱棣都符合。所以在朱元璋的心里,朱棣是合适的太子人选,至于他的孙子朱允炆则是第二人选,因为他知道这个孙子虽然恭悯任善,生性纯孝,只是过分的柔弱。柔弱的皇帝怎么能掌握朝政啊,别到头来被朝臣反过来掌控了。所以只能说朱允炆是第二选择。朱棣去南京奔丧,朱元璋就见了朱棣,觉得自己的儿子真的不错。所以在后来的朝议中提出想让燕王做太子,看看百官们的反应,没想到之后的事情超出了朱元璋的想象。所有的文官都上书反对立燕王,他们坚持“立嫡不立长”这条两千多年来封建礼仪不放,你的皇长子的孙子在,怎么可以立燕王呢!朱元璋愤怒了,把反对的官员革职流放,但还是阻止不了,文官集团和朱元璋的死扛。对于那些读儒家经典的文官来说,“立嫡不立长”这条儒家教义对读书人来说,比生命还重要,谁也不能改变,皇帝也不行,谁想破坏,就跟谁死扛。虽然朱元璋是个猛人,但是这个时候他第一次感到无助,在他眼里的书呆子原来是这么的顽固,是这么的不要命,他可以杀人,但他杀得完吗,杀完一批,上来一批又是反对,杀得完吗。朝廷不是屠宰场,说杀就杀,不停的杀,那大明这个公司还开得下去吗?朱元璋妥协了,立了朱允炆为太子,这也不是不可接受的啊!

第二点,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孙子能够稳定的继位,开始大杀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些功臣勋贵,随便找个理由,基本上都杀尽了,朱元璋也就放心了,没有那些功臣的威胁,他的孙子的皇位就坐的安稳,毕竟那些书呆子的文官是造不成反的嘛!只是磨平了刀刃,是伤不了自己但是也伤不了别人啊!朱元璋的儿子们可是有兵力的,特别是燕王,辽王,宁王三个王有最强的兵力啊。不过朱元璋能杀自己的儿子吗,他同样问过朱允炆,你的叔叔们不听话怎么办,朱允炆说,叔叔们听话就好好对他们,不听话他就削藩,把他们全削弱了,朝廷就安稳了。朱元璋听了还是比较放心的,其实朱元璋还有另外一种想法,就算他的儿子们反了又怎样呢,就让他们杀吧,杀个血流成河,杀到最后赢了那个人一定是个强人,哪个做皇帝都是自己的后代。大浪淘沙,淘出的一定能带领大明走向辉煌!

最后,朱允炆做了皇帝,朱棣打出“靖难”的旗号造反最后攻破了南京,朱允炆跑了,朱棣赢了。朱棣当皇帝时,修《永乐大典》,七下西洋,远击蒙古,为中华文明的历史留下重彩的一笔!我想朱元璋是又无奈又惊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