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在泰國普吉島的一個私密性的別墅裡,一個男子站在游泳池邊看著飄在水面上的屍體,回想著剛才的那一幕:他摁住妻子的脖子,把她的頭摁入泳池中…他回過神來,淡定的離開了。

這就是2018年底驚現在世人面前的殺妻騙保案。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小潔被丈夫害死在游泳池裡

天津男子張某凡與妻子小潔結婚兩年多,育有一個20個月的女兒,一家三口去泰國普吉島去旅遊,誰料到,這次旅遊竟然是該男子精心策劃幾個月的殺妻之旅。

案發後張軼凡告訴岳父母小潔是在游泳池裡溺亡的。誰都想不到,這是一場謀殺。因為在岳父母看來,這個女婿是暖男,案發前幾天還給妻子點歌聽,他每天接送小潔上下班,在小潔懷孕期間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夫妻恩愛,從不吵架。沒有理由懷疑啊!

直到他們在小潔家裡發現了女婿近幾個月給小潔購買了高達3000萬保額保險之後,他們才不得不去想這裡有問題。

當岳父母去泰國見小潔最後一面時,發現小潔身上傷痕累累,屍檢結果顯示,小潔在死前遭到了殘酷的暴力。這真的驚倒了善良的雙方父母。父母不理解女婿怎麼下這麼恨的手啊!

然而,悲劇還是發生了,別說雙方父母不理解,誰又不是匪夷所思呢?

結婚時我把女兒的手交給你,你卻把女兒的命拿走了

岳父問女婿:“你為什麼要殺她?”

女婿:“不想過了”

岳父說:“不想過,你可以離婚啊”

女婿沉默著。

小潔結婚時,父母給了80萬的陪嫁,還有新車和父母全款購買的新房,在這小兩口買第二套房時,雙方父母一共資助160多萬,父母這樣做,是為了讓女兒女婿不要有太多經濟壓力,

岳父岳母拿出自己的身家,是為了成全女兒的愛,是為了愛女兒,是希望他們幸福啊!女方一家人都把女兒的幸福託付給了張某凡,只為了讓他好好愛自己的女兒,卻沒想到他最後要了女兒的命。

岳父回憶著在女兒的婚禮上,他拉著女兒的手走向新郎時,內心裡是矛盾和不捨的,但終將這些矛盾和不捨都會化成最美好的祝福送給他們。 而此時看到殺害女兒的女婿,岳父的心裡不停的在問:“當你不愛她時,能不能把她的手給我,讓我帶她回家?”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哪一個父親不是這樣戀戀不捨地把女兒的手送到新郎手裡

如不愛,請離開

“自古姦情出人命”,這是比較常規的看法。這個案件現在還沒有報道具體細節,我們無法得知,因此就一般情況做分析。一般來說,蓄謀已久的殺妻是因愛生恨。例如,妻子有外遇,丈夫氣憤難忍;丈夫有外遇,殺死妻子可以正大光明的重新迎娶。

女婿的沉默在告訴我們,他離不了婚,或者他離不起婚。或者這是一些人殺妻的原因吧。

現在很多夫妻都是共同創業,共同積累了大量的家庭財富,一旦離婚,他們財產迅速縮水,企業實力下降,在物質方面,他們離不起;在精神上輸不起。他們有地位,有名聲。同時他們需要一個被外人稱頌的好夫妻的形象。又或者,對方死纏爛打不同意離婚,或者對方在家庭中付出特別多,離婚成了欲言又止的心結,一旦自己先提出離婚,對方就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指責自己,自己可能還會在社會輿論中不堪重負。所以,想來想去,最好是對方出了意外死亡,這是他們在心裡設計無數次完美的結局,終於,他們開始行動了,一步步,一點點,逐漸完成了犯罪全部過程。

震驚全國的傷害朱曉東殺妻案中,有一個不容忽視的情節:在事發前,二人去民政局離婚,可是女方不同意離婚,所以婚沒離成。如果當時女方果斷離婚,一定不是最後的結局。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上海殺妻藏屍案

婚姻是兩個人相愛的歸宿,如果愛已經不在,挽留除了傷害,還是傷害!

看過這樣一個真實案例,醫生某男有了外遇後,為了早日和情人修成正果,每天在妻子的水裡放下慢性藥,妻子在不知不覺中得了腎衰竭最終死亡。這一突然變故讓妻子的孃家人起了疑心,因為女兒從來沒有這種病的症狀,最終報案偵查,兇犯終於落網。很多時候善良的人們不得不去相信人性的險惡,不得不去面對殘忍的傷害。

大家最熟悉的最經典的情殺是潘金蓮毒死武大郎的故事,原因就是因為潘金蓮另有所愛,所以她不愛武大郎了。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請相信一點:愛人能夠狠心殺戮的,一定不愛了!

面對不愛,要保護自己,及時止損!

女人的感覺是很靈敏的,男人愛你時什麼樣,不愛你是什麼樣,感覺會告訴你。

一天,我和朋友媛媛逛街,累了之後坐在冷飲店吃冷飲,媛媛說,“我要失戀了。”我驚訝的問:“怎麼了?看你們好好的,瞎說啥?”媛媛說:“我就是有這個感覺,現在他和我聯繫時,我的心裡沒有溫暖的感受,而且他現在每一次和我聯繫似乎都有什麼目的似的,總之沒有暖心的溫度,感受不到從前的愛了。”當時我還勸她:“別想太多,人家工作忙,沒有太多時間哄你,你別太矯情啊。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就漸漸平淡了,生活哪能天天有激情啊?”誰知,很快,我就接到了媛媛的電話,當聽到她在電話端的哭泣時,我驚歎了她對感情的感知力,他們的分手了源於男友半年前的劈腿。

很多婚姻在出現第三者問題時,很多女性都是一忍再忍的方式,我一直不支持這種做法,因為這樣不僅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更使自己處於最危險的境地,更是耽誤了自己的幸福。

我的朋友小梅在婚姻期間與丈夫關係惡化,兩人到了考慮離婚的地步。小梅的父母告訴小梅的第一件事就是從雙方打算離婚到完成離婚這段時間是最危險的時刻,一定要注意安全,甚至小梅要擦家裡的窗戶,都被父母制止了。雖然看上去,父母過於緊張,現在看來,這種謹慎的保護自己的意識是要有的。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學習會自我保護

生活中請遠離這樣的人

1.我要控制全世界

本案中的張某凡,在自己的世界裡,玩了一把大遊戲,他覺得自己設計的殺妻騙保的方案誰都不能發現,否則他也不會玩。他認為自己不僅可以欺騙雙方父母和妻子,而且還能騙過保險公司,甚至整個世界都得圍著他轉。如果真是那樣,他一定會獲得十足的價值感和自我滿足感。在平時的生活中,儘管他沒有職業,但卻控制著家庭的收入,就連這次泰國之行,之前都因為孩子太小遭到了雙方父母的反對,張某凡為了掩護自己的計劃,當時同意去國內海南旅遊,沒想到最後還是訂好了去泰國的旅遊機票。在這件事上,能看出張謀反殺妻的堅定,同時也反映出他在家裡具有掌控權。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北京殺妻案岳母要求判處女婿死刑

這種控制慾強烈人,他愛你時,讓你感到火熱的激情;不愛你時,讓你痛苦萬分。因為他操控著你的生命。

這種人以自我為中心,配偶必須全心愛他,如果對方出軌了,或者不愛他的,他的感覺就是“你不可以不愛我”,如果對方不愛他,他就要毀掉對方,用毀掉對方的方式來否認對方不愛他的事實。這種控制性人格十分可怕。

2.我錯我有理

這種人,自己錯了也絕不承認自己錯了,總是把責任歸結到他人身上。例如,自己出軌了,想分手,但是他卻認為:誰先提出分手,誰就有錯。這樣的人會在情感中給兩個人設計一條邏輯線索:在我們倆個人的世界裡,錯的人不是我,錯的人一定是你,所以我不提分手,我錯我也有理。

很多男人在有外遇後都是這樣做的。我的朋友蕾蕾在於男友相處兩年後,男友劈腿,但是男友一直不提分手,只是不斷的製造矛盾,讓蕾蕾提出分手,因為蕾蕾不知情,所以一直沒有提出分手,後來,蕾蕾與男友外出遊玩,險些落水。至此,蕾蕾才終於主動放棄了這段危險的感情。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溺水的女孩

3.不能分離的心理困擾

還有一種人分手特別困難,害怕分手後的不習慣,不能斷舍離,不能主動分手,相反被動分手倒可以接受。這種情況應該是源自小時候與父母有過分離的體驗,他們不願意分離,很難做出分離的決定。

該分離時不分離,這種糾結必然引起難以想象的後果。在婚姻裡,如果不愛了,不想過了,還不能正確的處理這段關係,矛盾越積越深,終究會出現更多問題。所以,面對出現裂痕的婚姻,在可挽回的範圍內及時挽回,在無法挽回時及時止損。

感情和婚姻確實很重要,但是它並不是我們生活的全部。離開一段不愛的婚姻,你才可以抽身完善和提升自己,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就算單身又何妨?人生很短,不要把美好的時光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身上,要學會提升生命的品質。

4. 雙面人

這個案件中讓人們最難以理解的或者震驚的是我們怎麼看不懂現在人了呢?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眼睛和判斷。因為我們看見的是對妻子體貼入微的暖男,我們看不到的卻是內心的狠毒與邪惡。

這種雙面人越來越多,北大弒母案的吳謝宇,在同學們的眼裡是一個陽光、樂光、向上的好同學,卻殘忍的殺害了自己的單親母親;原廈門大學女生田佳良在網絡上發表影響黨和國家形象的言論,可是在日常生活中,她卻是一名共產黨員,學習成績優異,學生會幹部;這個案件中的張某凡也被岳父母稱為暖男,在案件中卻讓受害人傷痕累累,和雙向人格的人親密接觸一定要認清他內在的人格,不要被表面現象所矇蔽。他們通常注重外在評價,把自己包裝成外人誇獎的好人,而內心並不認可自己的行為,通俗點就是“戲演得好”。不瞭解他的人,很容易認同他就是戲裡的人物形象。這種人無論是最危險的。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雙面人格

還記得很多年的一句話吧:如果愛,請深愛;如不愛,請離開。

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旅途太長,我們怕寂寞,所以需要結伴而行;旅途太短,我們怕來不及,所以也要獨自前行。

在愛的旅途上,我們既要享受陽光和一路風光,也要養成看天氣的好習慣,懂得在暴風雨雨來臨時給自己撐起一把傘,在風雨中走回自己的港灣,迎接風雨過後的彩虹!

3000萬殺妻騙保:我把全部身家都給了你,你為什麼還要我的性命!

風雨彩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