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印度無法發揮其人口紅利的優勢,成為製造業基地和龐大的市場呢?

隨你神采


最關鍵的原因就是種姓制度。


貪婪是不好的,但是貪婪能夠改變很多事。幾十年前一個長相普通的人在西湖邊到處纏著外國人說話,提高英語水平。而幾十年後,美國總統也需要想辦法纏著和他說幾句話,這是馬雲。這就是中國社會現在依然具備的上下流動性。有人看到了中國年輕人浮躁,愛創業不愛打工,當然創業有很多失敗,但是同樣在造就未來的馬雲。我們說我們的天空還是空氣清新,因為所有人上下都有機會,社會沒有固化。市場是個好東西,市場之所以效率高,是因為市場帶動了所有人的貪婪。產權也一樣,只有保護產權,才能讓人更積極的創造財富。當然了,在規則的框架下。

然而印度,很多人出生就決定了人生,居住又被割裂,無論你多努力,你還是你,你在一個位置上,一輩子都無法改變。那麼為什麼要去計較街頭的牛屎,為什麼要去計較水乾淨不乾淨,教育好不好。有什麼好攀比的,婆羅門就是婆羅門,首陀羅就是首陀羅。大家餵飽自己為目標,再無他想。

一個社會,也是有周期的,從不穩定的幼稚期,到成長期,到成熟期,再到衰退期。印度永遠在成熟期,上下沒什麼希望,人均GDP2017年1940美元。而我們在成長期,我們的人均GDP2017年9481美元,我們還在漲。

要避免印度的情況在中國出現,那就要儘量打破這種社會固化和僵化,要小人物有更多的機會。很多人其實不會跨入太高的頂端,一般到中產階級的程度,小市民就會心滿意足。但總有幾個人還想飛得更高。這方面,社會制度要鼓勵這種飛翔。

說到政府的低效,其實也是源自於印度人社會的固化。很多地方還有私刑,政府無主動作為的能力。


凱恩斯


印度市場是足夠大的,畢竟13億人口在那裡,每天人均消費1美元,那麼這也是一個4700億美元(3.2萬億人民幣)的大市場。中國很多手機廠商進軍印度市場,也正是看中了其巨大的存量規模以及未來的增長潛力。

但無論是從生產還是市場規模,印度都與其應有的人口規模不匹配。

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印度奇特的種姓制度。從古印度時期,印度社會就把人分成了四個等級(種姓),居於金字塔底部的是那些所謂的“賤民”。在印度的宗教和文化當中,賤民的命運和社會地位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所以這些人都甘於認命,沒有改變自己處境的主觀願望和想法。

一個最典型的案例是,社會學家所觀察到的一個現象。在印度一處菜市場,菜販每天都需要貸款100盧比去進貨,這100盧比的菜可以賣120盧比,毛利潤20盧比,借錢就有利息,每天是5盧比(這一比例很誇張了,相當於一天的利息為5%,一年下來就是1825%),所以菜販的淨收入是15盧比。但菜販會把這15盧布花光(比如給孩子買零食),第二天繼續貸款賣菜。

社會學家就很奇怪,為啥菜農每天不可以省下1盧比,那麼100天后,他就有100盧比的本金了,再也不用受到高利貸的盤剝了。後來他們將原因歸結於印度的種姓制度——這些底層印度人沒有改善自己處境的願望,甘於接受現狀並視其為理所當然(用中國人的話說,這就是命)。

因為種姓制度的存在,導致印度龐大的人口沒有轉化成相應的效率和生產力,大量的勞動力和智力被浪費了。

二是印度孱弱的中央政府。雖然印度號稱是民主國家,但中央政府的掌控力非常差。有說法是,印度聯邦更準確的稱呼是印度邦聯(國家的聯合體)。印度很多大邦的離心力非常強,尾大不掉。在印度,不同的邦的稅率和很多法律都是不相同的,各個邦的市場幾乎是完全割裂的。比如你要運送貨物從東北部到西南部,每過一個邦都要交當地的稅和過路費,手續繁瑣,非常麻煩,代價高昂。此外,由於完全的私有制,印度政府開展基礎設施建設的難度很大,因為徵地太麻煩了。沒有統一的市場,沒有統一的營商條件,外資對投資印度也非常頭疼。

但印度也在積極改變,比如前不久印度推行了統一的企業稅率,消除了不同邦各自為政的局面,對於吸引外資和民間投資是極為重要的。但印度要解決自己的問題,不僅僅是改變一下稅率就行的,莫迪作為印度少見的鐵腕領導人,從廢鈔令到推行印度製造,都可圈可點。我們用“沉睡的大象”來形容印度是比較合適的,但這也要看印度自己把握機會的能力。統一國內市場,消除種姓制度文化造成的社會損耗,加強中央集權提升行政效率,懲治腐敗等等,都是很艱鉅的工程。


每日經濟新聞


三個關鍵詞,人口紅利,製造業和大市場。這三者之間的確有聯繫,但不是隻要有了人口紅利就能形成大市場,以及發展出大規模製造業的。

人口紅利不是人足夠多就算的。印度的人口是很多,而且很快就比中國高,但勞動力佔比要低得多,就業率只有不到50%。固然可以說這意味著印度有更多的增長潛力,但實際情況是印度的年增長率連續數年達到7個點以上,就業率卻不升反降,足見印度的經濟增長不是人口紅利釋放的結果。當然還可以爭辯說,假如印度釋放了人口紅利,不是更了不起?但這是有實現條件的,以目前印度的教育政策和教育體系,把人轉換為勞動力的進程依然困難重重。

而如果只有人,而沒有把人轉換為勞動力的教育培養訓練機制,人口可就是負擔咯。印度最大的問題是教育沒有跟上。說完印度再說自己,要是我們的教育繼續沿著快樂教育的路子滑下去,那我們也~~~

一句話,受教育是很艱苦的,但沒有受過艱苦教育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加艱苦。


葉海林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印度作為一個擁有“人口紅利”的大國,但印度的製造業一直都不是很發達,其中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一、印度雖然人口多,但整體受教育水平太低,導致印度缺乏人才。雖然製造業流水很簡單,但並不是任何人都能完成得了的,而印度因為教育水平低,缺乏相應工種的人才,使得製造業發展受限。

二、印度是個基礎設施建設不完全的國家,而製造業一定程度上要求基礎設施的完善,比如說水、電就是製造業中重要的環節。加之印度本身交通發展不完善,不利於製造業的產品運輸,也就說製造出來了很難運出去,即使運出去了也會增加運輸成本,所以致使印度製造業發展很困難。

三、產業鏈的結合並不完善。在工業製造中,對機械、鋼鐵等一系列的產業鏈要求很高,但印度並不能實現每個產業鏈的無縫銜接,致使產業鏈運作緩慢,效率低,成本高。

所以,綜上所述幾點導致現在印度雖然有“人口紅利”但製造業卻始終發展不起來的主要因素。


正商參閱


和一般發展中國家相比,印度已經算是有一些製造業基礎了,市場也很大了。但是因為印度的人口規模,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為什麼印度無法成為中國這樣的製造業基地和大市場?

原因很多,但是可以列出最關鍵的幾個:

1. 人口質量。人口紅利,除了人口數量、工作年齡人口,還要考慮人口質量。印度工作年齡人口(15-65歲)數量到2025年將超過了中國,現在和中國接近。但是印度人口質量堪憂,主要是教育水平普遍太差,識字率要求太低(有時是能寫出自己名字,有的是能看報紙標題)。製造業基地需要的教育水平並不簡單,印度明顯不達標。而且,印度教育文科偏多,理工科比例不到中國一半,也不適應制造業。

2. 制度制約。印度法律體系僵化,以保護勞工為名,實際卻限制了製造業企業的發展。例如,企業規模超過100個人,就不能自主解僱工人。這讓企業主有意控制規模,不利於企業做大提高技術水平和生產管理水平。還有很多模仿發達國家的法律條文,實際運作起來卻是限制製造業發展。

3. 研發投入。中國社會和企業往往會自我批評核心技術不行,說明非常想掌握技術。現在中國不能掌握的技術,基本是難度非常高的一小部分高精尖技術。其實很多技術並不是太難,只要下定決心去嘗試模仿,搞出來不難,卻對本國製造業幫助很大。發展中國家普遍缺少這種精神,只是口頭上同意要搞技術,行動上卻不去做。只想引進技術,卻不去形成自己的技術體系。印度由於是大國,其實要好一些,知道要撥款去開發技術。但是與中國相比,力度與精神還是差太遠。這包括政府投入,更重要的是企業家們的內在動力。

4. 政策導向。印度長期以來,對製造業基礎重視不夠,幻想通過發展服務業,繞開難搞的製造業,即使和中國不一樣,也能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但是這個道路慢慢走出了問題,所以到莫迪又開始強調發展製造業,提出了"make in india"的口號。但是已經耽誤了很多年。

5. 市場機會。國際產業競爭很殘酷,一國錯過了機會,被別的國家佔據了,產業基地很有可能會馬太效應滾動發展,越做越大,越來越強。印度與中國在80年代的關鍵時期,產業機會被中國搶先佔據了,印度再要追趕,就面臨很多問題。例如錯過了資源便宜的時期,發展製造業需要的資金就更多,可能超過了國家能力。

當然,這些困難都並非是永遠,如果印度人厲精圖治,奮起直追,這些困難都可以戰勝,也可以成為中國的對手。但是這就需要持續的改革,對國民堅持長期教育,需要耐心。


風雲學會陳經



印度的無法發揮其人口紅利的原因有很多。所謂"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率比較低,為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人口條件,整個國家的經濟呈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的局面。但是這個事物的一個方面,如果時代還是在勞動密集型時代,印度的最新增加2億人口就是“人口紅利。但是現在世界的製造業已經進入了製造4.0的是時代,一般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與互聯網,機器人相結合,製造業已經不需要大規模的人口來進行勞動密集型行業,這樣印度要發揮人口的優勢,就必須全員的實行高端技術人口培養,這個在印度是不現實,印度的製造業基礎薄弱,要憑空產生高端製造業,必須有高端的消費,高端的大市場,而印度現在很難達成這點。


印度提高製造業就是要增加製造技術的教育,並且具有強有力的出口能力,這些目前都很難達成,如果只是等待教育出成果,人口紅利或許成為人口負擔。現在印度的經濟增加,很大程度要歸咎於來自海外的投資,而不是製造業的成就,如果人口的一半以上都不能進入製造業,印度未來將再次成為貧窮國家。


橋本看日本


一般談到這個問題會說到,印度種姓制度妨礙了社會人才正常流動和競爭,男女不平等加大了社會運轉成本,土地私有制妨礙了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什麼還有繁雜的行政決策機制云云。但是歸根到底有一點,印度沒法抓住人口紅利的原因是他們缺失了一個前提,那就是——社會革命。

東亞的發展中國家近些年發展比較快,但是應該看到他們並非是一蹴而就,而是在過去百餘年時間中,他們的社會的最核心主題就是“社會革命”,通過學習西方工業文明的制度和技術,再根據自己的現實社會條件,最後總結出來自己合理的發展道路。 來自工業文明先進政治理論指導著先於社會實現組織嚴密性的革命政黨,然後這個政黨去發動革命打碎舊社會制度以及觀念!

其實社會制度是觀念的體現,如果不能排除自然經濟下的農業社會大多數觀念,那麼必然會阻礙未來社會實現工業化。比如所謂種姓制度,其實東亞幾個國家何嘗沒有過?日本當年分華族,士族,庶族,半島上有兩班制度,中越的科舉也專門排除一些“賤業”家庭不得報考等等。當然了,這些國家也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進行了一些策略不同的“土改”,更是一個排除障礙的因素。

所以最後總結就是,一個沒有實現工業化的國家,必須有一個強而有力的政治集團(可以是執政黨,也可以是貴族集團,比如明治日本),他們自上而下的實現社會革命除舊佈新,只有如此才能確保追趕其他發達國家時候有足夠的效率。

但是,不得不提一句,東亞這幾個國家經歷過什麼?社會革命越徹底,未來的速度也越高,但是當年的成本可能就越慘烈……恐怕印度在目力所及的歷史階段裡,他們是做不到的,所以就不用提什麼人口紅利了。


千里巖


《我們經常吐槽的阿三,十年後的印度將是強大的對手》。網上不少人吐槽印度,說明我國強大了發展了,印度較我們還落後一段距離。但印度的發展速度正逐漸趕了上來。1,印度的人口基數五年內趕超中國。2,印度是一個年輕的國家,勞動力充沛,勞動力價格便宜,是一個人口紅利國家。3,印度是首要外資投資國,是經濟增速最快的國家。4,印度將發展製造業定為國策,努力實現世界工廠目標。5,印度將中國列為趕超目標,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軍工中國永遠是印度的競爭對象。6,印度時時刻刻處處在攀比中國,說明印度重視中國將中國列為趕超目標。7,印度對中國懷有敵意,時刻想洗涮62年中印之戰的恥辱。8,印度十年內經濟會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網民朋友們,對待這樣一個末來潛在的強大對手,我們能小看它嗎?能無視它嗎?驕狂必敗是古訓,我們要尊重對手,正視對手,瞭解對手,學習對手,研究對手,壓制對手!我們應頭腦冷靜,理智客觀地文明地對待對手。


依旺情深1


印度2016年人口為13.26億,不久將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印度看起來是有著很大的“人口紅利”,但是對於製造業——這一在東亞和中國勞動力市場轉換率最高的行業,印度卻沒有我們想象中發展得那麼好,分析原因如下:

印度整體文化水平較低

人口紅利不是指年輕人口,而是指工業人口,是接受後天高等教育並具備一定技能的人口。印度年輕人口多是事實,但目前印度青年的實際就業率並不高,特別是在精英教育與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嚴重失衡的情況下,印度大量青年尚屬無工作、無學歷、無技能的“三無人員”。

印度2012年度《基礎教育公開報告》顯示,一些兒童在接受3年學校教育後仍不具備閱讀能力,在報名入學的小學生中,只有66%上課,教學水平“低得可怕”,基本上就是不動大腦的死記硬背。

由於印度人的教育程度較低,使得多數人甚至無法掌握藍領工作所需的技能,就算有了新的就業機會,他們能不能勝任還是一個問題。

印度曾於2009年定下訓練人才的遠大目標,要在2022年之前,給予技職訓練養成5億可用人才;2015年時,印度總理莫迪加碼提高目標,要額外訓練1.04億社會新鮮人,並重新訓練2.98億農業與非農業工人

雖然願景遠大,事實上印度的人才教育大工程正瀕臨破滅,莫迪投入18億美元資金建立職訓措施,預定2020年前訓練1,000萬印度人民,目前已訓練完成300萬人,其中90%都還找不到工作,顯見職訓措施與產業嚴重脫節,協助民眾就業的初衷更完全失敗。

印度製造業未成系統

另一方面,印度的經濟結構非常不平衡,對就業的拉動作用非常有限。儘管印度的GDP增速能達到7%,但是印度經濟增長主要靠金融、IT等高端服務業拉動。

而能夠創造大量就業崗位的中低端製造業所佔國內生產總值和總就業人數比例相對較小,在印度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只有17%這樣造成了印度經濟一度無法維持高增長,失業人口成千上萬地增加。

印度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17—2018財年第一季度(2017年4月至6月)印度經濟增速為5.7%,低於上一季度的6.1%,製造業增加值增速僅為1.2%,而去年同期增速為10.7%。

印度經濟增速放緩與製造業長期低迷相關聯,製造業沒有如期得到提振導致每月增加就業崗位不足,使就業問題進一步凸顯。

勞工法限制

印度有著全世界最為嚴格的勞動法,這也是印度製造業一直不見起色的重大原因。它有250部法律用於勞工的方方面面,其中有近乎終身制度的僱傭制度,企業工人如果超過100人,就不得擅自裁員和解聘,必須報政府批准,企業要關門,也需要報政府批准。

於是造成印度所有制造業工人中有近80%處於無組織狀態,也就是說,他們都在一些只僱用10個工人以下的企業工作。另一方面,印度製造業卻有將近70%的產值由20%工作在有組織的製造業企業的工人所創造

而印度有組織的製造業企業主要是從事資本或技能密集型產業,包括汽車和製藥業。所以普遍觀點認為,印度規範僱主與僱員的關係的勞工法,是對該國工業發展重要的制約因素。

印度青年勞動力看起來是無與倫比的人口紅利,但在教育職訓與產業失調、高青年失業的現實下,恐將成為動搖經濟與社會的可怕失業大軍。


金十數據


印度雖然是人口大國,軟件技術也相當厲害,但是目前的社會和資源發展嚴重阻礙經濟增長。

第一,貧富差距太大。印度的貧富差距是我們完全無法想象的,甚至在距離不遠的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冰火兩重天,一個似天堂般奢華,一個如地獄般可怕。印度電影《起跑線》裡就可見一斑,私立學校應有盡有,無所不盡其;而公立學校連桌子都沒有。更可怕的是兩者並不是由於地區差異,而是由於階層差異,被視為合理的存在。

印度擁有全球第三多的億萬富翁。印度首富穆克什·安巴尼一天的收入就可達到107億,甚至在2018年4月24日20時的福布斯實時榜單中超過了馬雲,以420億美元的財富在全球排名第16位。

不僅如此,亞非銀行最新發布的《2018年全球財富遷徙報告》預計,從2017年到2027年,印度財富總量預計將從8.23萬億美元增長至24.7萬億美元,增速高達200%,遠高於全球趨勢——全球財富預計在未來十年增長50%,到2027年達到321萬億美元。

第二,男女不平等。女性地位很低,所以大多數女性都不參加工作,以生兒育女為主要工作,沒有其他社會分工。

第三,工業化較弱。印度工業的在軍工和造船方面都與世界其它大國存在極大差距。從印度文化倒宗教信仰,本能排斥工業化進程,造成文化落後、交通落後,現代文明無法融入。

另外,還有落後的司法建設和政治鬥爭,都讓這個國家無法享受太平盛世的發展。


我是家族財富密碼。更多的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的頭條號。關注不迷路。如果您覺得不錯,麻煩您點個贊,更有豐厚獎品不定期回饋,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