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國民政府中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

源遠1


之所以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是因為他們兩個前面有一位充滿了光輝的孫中山。孫中山實在是太耀眼了,以至於遮擋住了黃、宋二人。而孫中山的這些“光芒”則是其歷代支持者逐漸點亮的。從二十世紀早期到現今,人們一直在宣傳乃至神化孫中山。

(孫中山奉安大典)

最早在1903年,興中會就有意提升孫中山之地位了。興中會成員章士釗編譯了一本小冊子,叫做《大革命家孫逸仙》。這本小書鼓吹孫中山為革命始祖,處處強調孫中山與中國未來命運緊密相關。該書出版後,影響深遠,由此推動了崇拜孫中山的熱潮。等到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加強黨國政治,更是一再強化孫中山獨特而崇高的地位,由此將其打造成了“國父”這一重要象徵符號。而且孫中山還是“聯俄聯共”政策的提出者和支持者,與蘇俄、中共的關係不一般,所以孫中山也獲得了中共的認可。

反觀黃興、宋教仁,他們不僅與孫中山在思想理念上存在差異,而且英年早逝——黃興死於1916年,宋教仁死於1913年,過早地脫離了國民黨核心,所以也就沒有人替他們搖旗吶喊了。在此後的政治活動中,他們逐漸被有意淡化。所以才會出現很少提及的現象。


老照片


看歷史,容易使人麻木,只覺得公道不在人心,是非只在時勢。談民國曆史書寫,何以會淡漠黃興和宋教仁這個問題,就有此感。

(圖:1912年孫中山與整體辭職的臨時參議院議員合影——孫中山、黃興、宋教仁均在)

一直以來的民國史,從早期馮自由《中華民國開國前革命史》、鄒魯《中國國民黨黨史》,到後來兩岸的歷史教科書,確實都有意在淡化黃興與宋教仁的存在感。

我淺薄以為,這個現象,論其最深層原因,可能在於中國文化向來有著最強烈的“正統觀”。寫史、論人、問政,以何為正統、以誰為正統,都是無法迴避的核心問題;而對於“偏統”人物,筆墨上會加以消解、稀釋。

很明顯,在傳統中國,一個王朝,即便已在政治上征服了所有疆域,但這種政權上的統一併不意味著意識形態領域上的掌控。因此,如何書寫歷史、消除部分人物的貢獻、產生新的權力認同,是中國曆朝歷代王權的慣用伎倆。

而中國近現代史,是國共兩黨共同執筆書寫的歷史。孫中山先生是國共兩黨都追奉的名譽“太廟”,孫先生是各自政權合法性的來源。但凡有妨礙其偉大性的人物,都會兩方不約而同地有意排斥,是可以想見的。

因此,在國民政府的正統敘述中,孫中山——蔣介石——蔣經國這一傳承脈絡代表著他們的正溯;而在我們的歷史譜系中,孫先生也是革命先行者,以其真正的繼承者自居,視蔣氏為叛徒而已。

因為孫先生必須是正統譜系中的“中心人物”,因此,黃興也好,宋教仁也罷,包括袁世凱與北洋軍閥一系,都已經是這一正統觀之外的斜枝,在中國現代政治體制的社會里,有意淡漠他們的存在,本就是極其正常的事情。

從會黨起義,到辛亥革命,到國民黨的出現,再到中華民國的成立,史學家黃彰健先生說這一歷程是“三駕馬車”主導的:孫文、黃興及宋教仁。

也就是說,黃氏認為,推翻滿清、締造民國、開創憲政,黃宋二人的貢獻並不亞於孫文,當年的威望也並不輸給他,三人本身應該是平行的。而後孫文的地位越來越鞏固,成為兩黨共尊的“國父”,而黃宋二人的聲名越來越黯然,多少是有點不公平的。

(圖:被刺殺的宋教仁。刺宋者,是袁世凱勢力,還是革命黨人委派,如今已成疑雲)

他說,核心原因在於民國政治的正統敘事,不容一國三主,兩黨史家都有意漠視他們的存在。 黃先生的論述可能有點偏激,但我個人覺得,未嘗沒有道理。

我們先看黃興。一般認為,晚清推滿革命,論功勞、論品德、論聲譽、論威望,黃興只會在孫中山之上,而不會在其下。他的一生,“數冒艱險,卒底於成”,“締造共和,首興義旗”,是“功在國家,薄海同矚”的一生。所以章太炎說“無公則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辛亥革命,表面上孫中山是首腦,而實際執行人實為黃興。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成立,孫中山任總理,黃興僅次其位任庶務。孫中山的職責主要在外宣揚與籌款,而實際時務、策反、組織武裝、起義等活動,都是黃興在執行。黃興在革命黨人內部的威信,一直都強過孫文——革命黨內部的江浙幫與湖南幫一直都不服孫先生,多次發起“倒孫運動”,都被黃興等人或苦口婆心勸導壓制下來。

(圖:

孫中山與黃興、宋教仁、戴季陶等人合影)

因此,一直到後來民國成立,黃興在革命黨人中實始終處在一種“功高震主”的微妙位置,要不是其人謙讓,一心為革命沒有權力慾,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我們再看宋教仁。別的不談,單論宋氏最為突出兩項歷史功績:其一,是制定中華民國民主憲政框架,被後人譽為“憲政之父”。他在武昌起義爆發後,即起草《中華民國鄂州約法》,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共和政權全面的設想與安排。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宋教仁任法制院院長,一舉制定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民國之成立,乃在有憲法”。


其二,國民黨總成孫先生為“先總理”,但“國民黨”之有“國民黨”,實因宋教仁而來,他是名副其實的創黨領袖。正是他,把作為革命黨派的同盟會,徹底轉型改造為具有現代議會性質的政黨——國民黨。也是宋教仁之死,給堅持革命的孫文一派人提供了道義上的藉口,得以撇開初步建立的五族共和、民主憲政的制度框架,挑起發動“二次革命”,從而推動著蔣氏的上臺,甚至是我黨的組建。

(圖:湖北武昌辛亥革命博物館——所呈現的歷史面貌也是淡化黃宋功績的)

所以後世史家論民國史,說黃興是“無公則無民國”;說宋教仁是“民國國父,實唯鈍初”。只因政治訴求與利益分化,他們逐漸成為民國官方歷史書寫中的異己分子,實是不應該的,也是不公平的。

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實事求是,史德特重,方為“國史”;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是謂之“實錄”。如果孫中山先生是偉大的,那麼,黃興與宋教仁,理應同樣是偉大的。

對待歷史人物,固不能無事生非,但不應該揚此抑彼的。您說是嗎?

2018,10,4,午間閒談

感謝大佬們賜閱。會勉力每天都寫三兩篇隨感。歡迎關注、點贊、留言批評——雖然我是不會改的

劉愚愚


因為黃興、宋教仁跟孫中山不太對路,他們兩個的地位多少有點類似於我黨初期的陳獨秀、張聞天等人,區別在於黃、宋的地位更高。

在二人死前,他們倆與孫中山的地位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平起平坐的。

先說黃興,黃興與孫中山的關係就像我黨的朱德與毛主席。國民黨的人曾經說“朱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用在孫黃身上也很合適。孫中山有思想,有理論,有號召力,可是他的缺點也很明顯——不會打仗。

孫中山是醫生出身,對軍事一竅不通,衝鋒陷陣這種事,還是得黃興來。

在辛亥革命以前,同盟會組織的所有武裝起義,幾乎都是由黃興領導的。所以辛亥革命初期,武昌的起義軍對黃興的期盼遠多於對孫中山的期盼。黃興的地位、威望也絲毫不弱於孫中山。不過此人向來淡泊名利,只求做事,不求地位,對於孫中山的領袖地位,黃興一直頗為維護。

不過宋教仁死後,孫中山決意要發動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全面翻臉。而黃興則認為國家初定,兇手還不確定,不能貿然行動,兩人產生了巨大分歧。

果然二次革命很快就失敗了,孫中山之後痛定思痛,認為是因為黨內不團結才導致失敗,所以他要組織只忠於他一人的“中華革命黨”,汪精衛、胡漢民就是此中代表。而黃興則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因此,在自詡為孫中山繼承者的蔣介石掌權後,自然不會給黃興過多的讚美嘍。

而宋教仁則更加厲害,他與黃興一樣,都屬於實幹派。

宋教仁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對法律很有研究。可以說民國的憲法就是宋教仁一手創立的,他是立法院的院長,當時才二十多歲(死的時候也才三十一歲),可見英雄出少年。

而宋教仁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建立了國民黨!

任誰都得承認,國民黨是宋教仁創立的。

民國建立初期,實行過名義上的議員政治,袁世凱本人當時也不太反對。而同盟會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甚至有頗多的江湖氣息,像個黑幫一樣。宋教仁是現代政治的專家,為了改組同盟會,也為了在議會中爭取力量,他決定建立國民黨。

國民黨除了同盟會之外,還聚集了幾十個大小政治團體,當時的國會分為宋教仁的國民黨和黎元洪的共和黨兩派,最終宋教仁佔優,得到了組閣權,準備出任內閣總理。



結果我們都知道,宋教仁還沒赴任,就被暗殺了。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宋教仁對袁世凱的希望遠大於對孫中山的。因為他屬於實幹派,袁世凱也屬於實幹派。因此宋教仁對孫中山頗不感冒,這也是後來孫中山脫離國民黨獨自建黨的原因。宋教仁彌留之際,遺書都是黃興、袁世凱的,他讓黃興囑咐袁世凱,要堅持憲政和議會制度,並讓袁世凱不要以他的死而喪失信心。宋教仁還交代了自己的遺物和贍養母親——隻字未提孫中山。

結果他死之後,居然是孫中山打著為宋教仁報仇的旗號,掀起了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宋教仁泉下有知,不知道做何感想哦~

所以就應該知道宋、黃為什麼地位不高了吧?因為這兩位跟孫中山本不是一路人,1919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之後,他們倆的印記也就從國民黨中抹去了,自然地位沒有孫大炮高嘍~


小約翰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不提及黃興和宋教仁,是胡說八大。

隨便找一本民國的歷史書,哪裡沒有黃興和宋教仁?

如果沒有這兩人,民國曆史根本就沒辦法寫。

最多這麼說,在國民政府有一段特殊時期,沒有太多提及黃興和宋教仁。

原因也不復雜。

無論是黃興也好,宋教仁也罷,他們和孫中山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分歧。

比如宋教仁,反對孫中山的主張,天真的認為可以通過民主制度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民主和富強。

結果射入宋教仁體內的那枚子彈,證明宋教仁是完全錯誤的。

至於黃興,反對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認為這不符合民主精神,認為孫中山是獨裁。

這無疑是極其可笑的觀點。黃興支持的所謂民主的國民黨,剛剛在二次革命中慘敗。

鬆散的烏合之眾國民黨,被袁世凱一擊就出現內亂,大部分人倒戈投降,有的還反咬一口。

事實證明,鬆散的所謂民主政黨,根本就沒有什麼力量,還會演變為各種野心家和投機者的工具。

黃興的觀點,不但脫離實際,而且堪稱荒謬。

正式由於黃興和宋教仁都反對過孫中山,當年特殊時期不願意揭露國民黨內部的鬥爭,所以多一筆帶過而已。


薩沙


這裡的國民政府其實就是南京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原因在於三點:

1,國民黨脫胎於同盟會,派系林立,而黃宋二人屬於靠邊站派系。

2,國民黨政府江浙派為主,湖廣和兩廣靠邊站。

3,黃宋二人死的早,沒參與孫中山二次創業和國民革命戰爭。


宋教仁是國民黨的實際創辦人,而黃興長期擔任同盟會二把手,這兩人被國民黨遺忘,真是人情涼薄。

聽丹水君給你一一道來。

1,國民黨脫胎於同盟會,二者派系林立,而黃宋二人屬於靠邊站派系。

1905年,日本間諜組織黑龍會牽線搭橋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而來。

興中會是1894年夏威夷成立,孫中山的嫡系。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會長為黃興,副會長為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光復會1904年王嘉偉、蔣尊簋、陶成章、魏蘭、龔寶銓等人在東京成立。

擅長暗殺的光復會老大陶成章被暗殺,蔡元培專注教育,光復會一系就沒有了。而黃興和宋教仁為代表的華興會,大都從事議會工作,沒有機會在廣東獲得一席之地。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被解散,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對他效忠,黃興憤然離去,黃興極其部下再也沒有機會參與革命活動。

2,國民黨政府江浙派為主,湖廣和兩廣靠邊站。

蔣介石的嫡系中,主要是CC系和黃埔系,特務系統中,軍統和復興社也很厲害。而元老這邊主要是西山會議派和政學系。

地方勢力也是盤根錯節。其中宋教仁和黃興帶代表的湖南派最差。孫中山去世時,國民黨三足鼎立,汪精衛胡漢民蔣介石,蔣介石因為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直接掌握軍權,另兩派就被打壓了。

3,黃宋二人死的早,沒參與孫中山二次創業和國民革命戰爭。

宋教仁死於1913年,他對民國最早的議會政治嘗試貢獻很大。宋教仁一死,議會政治就結束了,北洋派和國民黨一起轉向專制。

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把革命黨變成個人私器,遭到黃興強烈反對。黃興憤而出走。後來雖然在護國運動中做出貢獻,但很快英年早逝。

國民黨的真正發達在十年後,1924年開始,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國民黨終於找到革命的政權姿勢。但,宋教仁和黃興都沒有機會參與。

黃興的兒子黃一歐,15歲加入同盟會,是同盟會最年輕的會員。民國時期,黃一歐曾在湖南長期活動,但因為湖南長期是南北戰爭的最前線,黃一歐和黃興的老部下始終沒有形成湘系勢力。黃一歐後來在孫中山之子孫科手下當立法委員十年,最後也為湖南解放做出了貢獻。

宋教仁兒子宋振呂曾在國民黨政府當審計官員,心臟病去世時,年僅36歲。


歷史知事


現在說的國民黨史家,基本是蔣介石御用史家,而蔣介石又一向自命是孫中山的傳人,誰和孫文過不去的,當然不會有好臉色。

先說宋教仁。宋教仁是湖南人,和黃興是老鄉,都是所謂華興會的,從清末革命開始,他們和孫文的廣東派就疙疙瘩瘩,合作並不愉快。

類似的案例,也體現在江浙派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的光復會上,他們更是公然與孫文派叫板,而在爭奪南洋華僑捐款問題堪稱死敵(反清不反清還是次要的)。


從宋教仁的日記來看,他是十分瞧不起孫文的。當然,在早期的革命黨中,宋教仁算是能說能寫,學識不錯的,所以他看不起孫文也很正常。

辛亥革命後,宋教仁在總統制、內閣制和遷都等問題上均站在孫文的對立面,這個革命黨內部都看得非常清楚的。

而後,在民國的第一次選舉中,宋教仁領導國民黨(非後來那個國民黨)大獲全勝,並極可能出任首屆總理。然而,就在宋教仁北上之時,宋被人刺死了。

誰刺殺了宋教仁?現在很多人說這是迷案,其實沒有什麼迷案不迷案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證據和邏輯都指向孫文的死黨陳其美,信者恆信,不信者不信,不必多說。


至於黃興,按說該好好給他表表功的,畢竟,來清末革命時,孫文做革命生意時,黃興是他的項目經理,每次搞事都是黃興現場指揮施工,反正不管成也好敗也罷,死活不管,只管拿這些事去繼續募捐搞錢。

黃興畢竟是秀才出身,當然他也不傻的。革命理想固然要有,但這種搞事多搞兩次他也摸出門道了,所以他也摸出了孫的訣竅了,搞事是必要的,成敗更是次要的(總之都是敗,也沒成功的打算),兄弟我先逃為敬!

黃興的常敗將軍之名,就是這麼來的。事實如此,並沒有汙衊他。確實沒有勝過哪怕一次。事實上也不可能。

黃興也是沒辦法,這些搞事本身就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沒轍,因為他沒錢麼!

等到民國年後,黃興也算暴得大名,孫黃齊鳴,很是弄了點錢。所以,在二次革命後,這幫人都逃到日本,孫文又要鼓搗什麼中華革命黨,還要大家按手印向他效忠。

黃興這會可不比之前了。他已經有經濟基礎了,不想再給孫文當馬仔了。所以兩人一拍兩散,各搞各的了。

後來,好在黃興死得早(1916),不然他和孫文的關係是更難處理的,歷史也就更不好評述了。

現在知道國民黨方面儘量不提宋教仁和黃興了吧,因為他們是當內負能量麼。


坑爹史冊


一大堆洗地的!多簡單的事啊。黃興後來於要獨裁的孫大炮不合出走,他是刮民襠裡左派的創始人之一。宋教仁很有可能就是刮民襠內部人員給暗殺的,具體是誰卻被故意掩蓋了。但這麼多年分析下來不太可能是袁大頭,倒是指向了某位襠內大佬。這兩位都是當時刮民襠內功高德勳人望極高的,而且他們還都幹過很相似的事,那就是要以和平手段獲得國家政權。黃興反對“二次革命”,宋教仁要用議會鬥爭獲取勝利。而當時他們的主張與舉動也獲得了包括襠內相當數量襠員的支持,同時也被以某位大佬極其忠實打手(其實是個投機分子、政治流氓、極右翼、叛徒、步兵連長)嫉恨。宋教仁的死很有可能就是後者為了政治冒險乾的。這從宋的輓聯裡可以看出來。還有一個人必須提一下,那就是廖仲愷!廖仲愷是前二者的集合體,而廖仲愷“不明不白”的被暗殺後,誰得利最大?因此,刮民襠怎麼會去宣傳黃興、宋教仁以及那個最悲慘的廖仲愷?順便提一下,廖仲愷在政治大流氓、反革命首腦、屠夫、軍事白痴、日本奴才到來之前還兼任黃埔軍校的校長於教務主任。


啥都缺1




黃興和宋教仁是中國革命繞不過去的兩個人,黃興勇敢有魄力,宋教仁聰慧有才華。

就是這麼突出的兩個人,在國民政府中,在國民黨的歷史中,很少提及,這是為何?

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黃興和宋教仁與孫中山政見略有不同




孫中山、黃興、孫教仁三人,可以說是中國早期革命的三駕馬車。

孫中山早期成立了興中會,黃興和宋教仁在1903年成立了華興會。當1905年孫中山成立同盟會時,黃興成了同盟會二把手,宋教仁成了主要領導。

都是大佬級別的人物,但後來,大佬們卻尿不到一個壺裡了,特別是民國建立後,更是如此。



孫中山當時提倡的是總統共和制,宋教仁倡導的是責任內閣制,此矛盾一,但隨著1913年宋教仁被刺殺,這一矛盾也就結束了。

孫中山和黃興的矛盾點在1913年7月,孫中山發動討袁戰爭,並主張武力討袁,黃興認為應該走法律途徑。

孫中山討袁失敗後,總結原因時把黃興的不積極當成最主要的原因,並且重新組建了中華革命黨,要求絕對服從,黃興拂袖而去。

黃興再次歸來後,加入孫中山團隊沒多久,在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了。

孫中山重建黨派,帶領支持者們經過艱苦卓越的鬥爭,在二十世紀初成為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特別是提出“聯俄聯共,輔助農工”,並大力倡導“民族、民權、民生”後,國民黨政府飛速發展。



1925年3月12日,當孫中山逝世時,國民黨已然成為當時的趨勢和方向,因此後人尊稱孫中山為“國父”。

孫中山晚宋教仁12年去世,晚黃興9年去世,在後面的時間裡,沒有更多的不同聲音,多是支持者和跟隨者,那麼大書特書孫中山的會更多,而對民國初期和孫中山有不同政見的宋黃兩人,描寫或提及的會更少一些。

宋黃兩人走得太早,對革命後期的發展影響力有限



黃興在民國成立前,表現非常搶眼,長沙起義、廣州起義、武昌起義都有他的影子。大家把他和孫中山放到一起,簡稱“孫黃”。

宋教仁在民國成立前,表現不及黃興,更不及孫中山。民國成立後,宋教仁表現突出,硬是靠自己的組織能力和影響力,在參眾兩院提升了國民黨的席位。



宋教仁和黃興兩人,並沒有在自己的崗位上優秀下去,一個在1913年被人暗殺,一個在1916年因病逝世。

如果說他倆是曇花一現,有些誇張。但,如果說,他們的政治生命太過短暫,絕對是中肯的。

兩個人在革命的道路上留下的身影確實有限,這讓他們無論是在國民政府中,還是在國民政府的歷史中,所佔篇幅並不大,提及的人並不多。

但兩人為革命做出的貢獻,並沒有被埋沒,在革命的道路上還是照亮了不少人。


藍風破曉


黃興和宋教仁是中國早期民主革命的先驅,是孫中山在同盟會和國民黨內的老戰友。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對身為同盟會及國民黨掌門人的孫中山推崇備至,但對同為本黨先驅的黃興和宋教仁卻很少提及,特別是黃興,清末民初投身反帝革命時與孫中山齊名,以至於辛亥革命也有“孫黃革命”之稱。為什麼國民黨會厚此薄彼?背後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內幕呢?

孫中山(右)與黃興

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黃、宋二人與孫中山政見不和。

當初孫中山回國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章太炎就稱說過:“(大總統)論功應屬黃興,論才應屬宋教仁,論德應屬汪精衛。”可見當時在誰出任大總統一事上,革命黨內部就存在著不同聲音,黃興、宋教仁和汪精衛是孫中山的競爭者。

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讓與袁世凱後,宋教仁隨即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計劃參加議會大選,準備在法律框架內重新執掌政權。孫中山對宋教仁組建國民黨一事並不滿意,雖然答應擔任國民黨理事長,但卻不管黨內一切事物,其職務完全由宋教仁代理。

以宋教仁為首的國民黨在大選中獲得勝利,宋志得意滿,躊躇滿志,準備回京組織責任內閣,重新執政。但就在這時,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不幸身亡。宋案撲朔迷離,兇手究竟是誰,至今尚無定論。

宋案發生後,孫中山認定兇手就是袁世凱,準備武力討袁。在武力還是法律解決的問題上,孫中山與黃興產生了嚴重分歧,最後孫中山佔了上風,討袁戰爭爆發,這就是近代史上有名的“二次革命”。結果眾所周知,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黃流亡日本。在日本期間,孫中山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並要求黨員絕對服從黨首。在這個問題上,黃興堅決反對,最後黃興與支持者出走美國,孫黃決裂。

事實證明,孫中山成立中華革命黨並非明智之舉,後來他邀請黃興回國共謀大事,黃興回國,兩人和好如初,但不久黃就患病去世。

因為孫中山與黃、宋之間有誤會和隔閡,而蔣介石和南京國民政府又是孫中山的繼承者,自然偏向孫中山一邊,所以後來國民黨對黃興、宋教仁很少提及甚至不提。

二、黃、宋二人去世較早,對國民黨一些黨政軍大事影響較小。

黃興

宋教仁去世於1913年3月22日,黃興則病逝於1916年10月31日,都是在民國初年。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後來在廣東稱雄,後來又發生了護法戰爭、平息陳炯明叛亂、成立黃埔軍校、聯俄聯共、東征、北伐、清黨和成立國民政府等大大小小的事件,這時黃、宋已逝去多年,在這些事情中已沒有什麼影響,這也是國民政府很少提及他們的原因之一。

謝謝您的閱讀。


民國年間那些事


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東成立,是為廣東國民政府,成立國民政府是孫中山一直的夙願,不過一直到孫中山去世,他都沒有完成這個願望。廣東國民政府實行的是委員制,成立之初一共有16名國府委員,包括汪精衛、胡漢民、張靜江、許崇智等人,而這些人都是孫中山生前最信任的一批人。

廣東國民政府在對外宣傳中以孫中山的遺教為核心,而當年同為同盟會以及後來的國民黨的領袖人物的黃興和宋教仁在廣東國民政府的對外宣傳中則屬於革命先烈,與孫中山並不在一個級別上,武漢國民政府依然延續了廣東國民政府的做法,部分時期甚至連蘇聯的列寧都在武漢國民政府的單獨宣傳之列,但是沒有黃興和宋教仁,到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更是出現了進一步深化孫中山的情況,全國各公共場所甚至要懸掛孫中山畫像,學校裡面要學習總理遺教,政府開會的時候也要先讀總理遺教。1940年重慶國民政府通過法令確認孫中山的國父地位。

黃興和宋教仁被國民政府冷落首先與他們對國民政府的成立沒有貢獻有很大關係。黃興於1916年去世,而宋教仁去世的更早,在1913年就已經被刺殺,所以他們與後來的國民政府的成立沒有直接關係,因而他們沒有被突出紀念也是情理之中。

其次這與國民黨內歷史久遠的派系之爭有很大關係。孫中山不管在同盟會內還是國民黨內實際上都只是其中一個派系的最高領袖,即興中會系統,而黃興和宋教仁則屬於國民黨內的另一個系統,即華興會系統,而且宋教仁和黃興在一些具體革命策略上與孫中山曾經有過分歧,晚年的黃興甚至與孫中山分道揚鑣。所以當屬於孫中山系統的國民黨人在建立了國民政府以後自然不會突出紀念黃興和宋教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