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候曹魏、蜀汉都不停的南征和北伐,为什么东吴除夺取荆州却一直都没什么行动?

红叶帮帮主


东吴以水师称雄,这也注定了东吴没有夺取天下的实力!

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如袁术袁绍吕布公孙瓒等,莫不是天下豪杰,至于跨州连郡者更是不可胜数,然而最终三分天下却是曹操,刘备,孙权,可见三方各有各的本事,一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


就军队而言,蜀汉因为有山川之险,故有精锐的步兵,魏国逐鹿中原,靠的是凶悍的骑兵,东吴也有长江天鉴,故而大力发展水师。

长江对于东吴而言胜过十万雄兵,然而也是因为长江,东吴的步兵与魏蜀两国比起来就差的太远了,实际上,东吴所有的战役都是在荆州扬州打得,这两个地方水网密集,适合水师作战,东吴境内多山地,其步军骑兵甚至连大一点的平原都没见过,如何如刘备曹操南征北战征战天下多年的白马军和虎豹骑相比?


自保有余,进攻不行,窃以为这就是为什么东吴极少外出打仗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不知道您满意吗?


电视剧里看历史


东吴不是不想北伐,而且它不敢!自东吴夺取荆州之后,它的基本国策就是要与老曹家划江而治。



东吴高层并不傻,他们知道:东吴能统一天下的机会历史上就出现过一次,那就是周瑜活着的时候,所提出的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先二分天下之计。不过,这些后来都已成梦。

东吴虽然夺回了荆州,但是吴国的国防隐患始终未能排除。而且这个国防隐患就隐藏在荆州和建业这两个地区之中,一直成为东吴高层挥之不去的噩梦。


首先,我们看看,孙吴是最后一个进入荆州的势力。从当时三国态势上看,即便东吴占有了荆州,但如果没有取得对益州的控制权,长江天险也只能与蜀汉共有而已。尤其是夷陵之战以后,东吴虽然打垮了刘备,但是蜀国给东吴带来的一次顺江东下的紧张感,却一直没有消失掉!这也是夷陵之战后,吴国急于与蜀国重修旧好的重要原因。

其次,荆州本身的问题也非常之大,襄樊已经被曹魏牢牢掌控,更何况,荆州的北部地区已经完全丢失。如果东吴想要北伐,那它就必须先要拿下荆州北面的南阳郡!可以想象,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最后,吴国充满隐患的边防,让孙权不得不迁都建业,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其实,建业的地理位置很有点儿像明朝的北京,都是天子看守国门的态势。
所以,从东吴区域图上,我们不难看出:东吴除了长江,基本无险可守,它只能时刻警惕江北动静;只要吴国反应速度稍一迟缓,整个局势就会很被动,就有突然被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东吴只能采取自保的守势。


茅山夜话


这个说法不成立,在荆州之战后,吴国主动进攻魏国的次数并不少。

曹丕去世时,孙权就趁机攻击江夏,但是文聘坚守江夏,孙权无功而返。

228年,吴国周鲂用计引诱曹休大军南下,在石亭陆逊、朱桓、全琮三路大军围攻曹休,魏军伤亡惨重,吴国取得了石亭大捷。

233年、234年,吴国两次进攻合肥,都以失败告终。

241年,吴国兵分四路进攻魏国,全琮和王凌激战数日,最后吴国退兵。

253年,诸葛恪进攻新城,吴军大败。

255年,孙峻率军攻击魏国的寿春,未果。

257年,魏国诸葛诞发动叛乱,东吴派遣3万大军支援,被魏军击败。

这里还没有算魏国进攻吴国两国发生的战争,所以实际上在攻占荆州后,东吴和魏国之间的战争是非常频繁的。

之所以没有诸葛亮北伐出名,主要还是《三国演义》里后期是以蜀汉为主线,对吴国提的比较少,大家不怎么注意而已。




不沉的经远


首先东吴除了夺取荆州之外一直都在致力于北伐(合肥)作战,但是相比较诸葛亮的北伐的战况而言,东吴这边的战况与战绩都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也就默默无闻起来。

孙吴最大战役胜利来自于“赤壁之战”,再此之后东吴集团即开始了漫长的北伐,在此期间利用关羽进攻襄樊的契机偷袭荆州(此战未经大战,多为招降纳叛)。孙吴的北伐开始时间比诸葛亮要早但是战果却实在是丢人的很。

孙吴北伐必须要攻占合肥,所以东吴的五次北伐也就围绕五次“合肥之战”而展开。

第一次合肥之战,公元208年11月,赤壁之战刚刚结束后不久,东吴的周瑜与曹仁正在争夺南郡作战。孙权乘此机会亲自率军进攻合肥,希望开辟合肥方向作为第二战场扩大赤壁之战战果也为自己积累点作战的资历。但是战局进行的十分不顺利,攻城战持续到公元209年,合肥城依然久攻不下。孙权一度想亲临战场但被张纮阻止,后传闻曹操的援军将到,孙权主动撤退,第一次合肥之战就此结束。孙权围成数月并未取得实质性战果。

第二次,公元214年,孙权与刘备就荆州问题达成协议,即“湘水划界”后孙权从荆州前线撤军,此时曹操主力对峙汉中孙权决定再次攻打合肥,此时张辽领七千多人防守合肥。开战之初战张辽以弱击强(此战是张辽刷经验战)以八百勇士冲击孙权军阵,致使孙权军心不稳士气低落,而后围城时孙权军中发生疫病,孙权决定撤军。在撤退之时孙权再次遭遇张辽主动出城突击差一点被俘。此战孙权十倍兵力攻打合肥,不仅寸土未进反而伤亡惨重自己也差一点被俘,这对东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

第三次,公元230年,魏国对于吴国的骚扰合肥的行为不胜其烦,于是废旧合肥城在北三十余里处建新合肥城。孙权出兵围攻合肥新城,在上岸之时遭遇魏军伏军袭击,孙权无奈再次退兵。

第四次,公元234年,孙权与诸葛亮约定合击曹魏,诸葛亮北伐开始之时,孙权带兵进攻合肥新城同时派陆逊率军进驻江夏威胁襄阳、将军孙韶、张承进逼淮阴,此战是孙吴唯一的一次三路共进的北伐之战。魏国认为合肥、襄阳、祁山是曹魏东、南、西三个重要防点,命令守军固守待援,同年七月魏明帝亲率援军驰援三城。孙权久攻不克加上军队疾病流行,又听到魏明帝援军将至。主线孙权军率先主动撤退,孙韶军随之撤军,只剩下陆逊军继续作战,但已没有实际意义,后陆逊不久之后也撤军。此战是孙权五次合肥之战中“动静”最大也是“战果”最多的一次,虽然孙权依然没能攻克合肥,但还是在魏吴边境建立了数百里的“无人缓冲区”。

第五次,公元253年,吴诸葛恪亲率二十万人出兵北伐围攻合肥新城,魏军守新城月余死伤惨重,新城将破的时候守将张特用印绶施缓兵之计拖延时间坚守城池至司马孚援军到达。魏将文钦大败吴军,第五次北伐再次失利。


在五次北伐(合肥之战)之外,在公元227年-239年陆逊发动四次对魏作战。

第一次,石亭之战,周鲂诈降引诱曹休,曹休中计被陆逊大败,损失惨重。
第二次,为策应孙权进攻合肥,陆逊与诸葛瑾进攻襄阳。诸葛瑾率领水军,陆逊率领陆军向襄阳进发。暗地里派遣周峻、张梁等进攻江夏、安陆、石阳,斩获颇丰。
第三次,孙布进攻庐江,陆逊策应,后满宠率军想要夹击陆逊。陆逊得知曹魏援兵来援后主动撤退。

第四次,陆逊攻取曹魏邾城驻军防御,魏军后放弃该城。

通过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不是东吴没有行动而是战绩实在是太差容易被人忽视。一座合肥城挡住了东吴的北伐之路虽然陆逊作战有所斩获但并不足以改变战局。


古事今説


三国时期大的形式是蜀汉与东吴联手抗曹,所以,不仅汉中前线诸葛亮和姜维北伐打的热闹,在淮南和襄阳前线,曹魏与吴国也屡次北伐、南征,其战争频率与规模,丝毫不比西线的蜀汉低。之所以给人的感觉,东吴籍籍无名而蜀汉却有极高的知名度,这多是因为《三国演义》以蜀汉故事为主线,并将“王道思想”附加在蜀汉的北伐上,加上诸葛亮“多智近妖”的民间影响力共同作用,才出现的这样的现象。

(东吴君臣才是草根创业)

在实际的历史中,东吴政权的政治地位是最低的,反映到现实历史中孙权也是最后一个称帝的。东吴的内政外交,都是军事斗争打出来的。想当初,孙权已经据有三州之地,实为一方之主,尤为关羽所轻,如今克成帝业,为正史所载,难道不是砥砺奋斗的结果吗?

曹操时代,自赤壁之战后曾数次兵临淮南,除留下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外,别无所得。孙权也曾统军北上,不过被张辽击败了。但从中可见,孙权一直没有放弃北伐。夷陵之战后,孙权与曹魏的战斗开始日渐增多。

比较有名的战事有:

1,曹丕伐吴之战。从夷陵之战后,孙权渐渐事魏不恭,曹丕因此怒而兴兵,从公元222年10月一直打到曹丕去世,曹魏连续三次兴兵攻吴,吴国也数次反击,最终双方互有胜负,曹魏退军。

2,226年,曹丕去世,孙权攻江夏,没有打下来。《三国志.文聘传》记载,孙权围攻二十多天,没有攻打下来,退兵时,文聘杀出,大败孙权军。《魏略》记载,此战中,文聘在府中睡觉,命令士兵躲藏起来,孙权看到情况,疑有埋伏,退兵。

3,228年,爆发了石亭之战。周鲂断发赚曹休,曹休大军深入吴国境内,在石亭被陆逊、朱桓、全琮三路并进,杀的大败,生擒曹兵一万余人,获得所有器械辎重,运输用的车辆一万以上。此战让孙权有了登基称帝的实力,同时曹魏司马懿势力开始抬头,而诸葛亮看到曹魏大败,又于228年底月再次出师北伐。

(吴太祖大皇帝孙权)

4,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 满宠召集数十壮士,烧掉了吴军的器械,射死了孙泰。

5,241年,吴军三路攻魏,全琮带数万攻打王凌,激战数日,吴军退走。

6,252年11月,曹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3路,向东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此战魏军战败,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

7,250年,曹魏王昶进攻吴国。王昶先是袭击了吴国一些城池,后假装撤兵,吴国施绩中计,被引到岸上,王昶大败吴军,斩杀离茂、许旻,获取无数战利品。

8,253年,诸葛恪进攻新城,吴军大败。

9,255年,孙峻率军攻击魏国的寿春,未果。

10,257年,魏国诸葛诞发动叛乱,东吴派遣3万大军支援,被魏军击败。

此后,东吴与曹魏无大的战事,直到曹魏举大兵灭蜀汉,东吴将留平派到荆州,让他和蜀汉商议从永安入川,另外还让大将丁奉和孙异从汉水进入汉中解救蜀汉。这样的部署,东吴也算是用尽了自己可以利用的人,但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刘禅向曹魏投降了。


(曹魏风流)

终孙权之世,与曹魏一直在进行着拉锯战。这一方面是与蜀汉进行战略配合,一方面也是东吴政权以攻为守的策略。东吴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上有两个防御重点,一个是建业,一个是武昌,曹魏还经常从两地之间的九江附近发动攻击。东吴如果一味采取守势,是处处防守处处被动。所以,东吴时常是把丞相、大都督放在武昌,皇帝在建业总领朝政,这一特点也被后世的东晋所继承。

(蜀汉与东吴曾经的企图)

所以,东吴夺取荆州后也一直在找机会对曹魏发动军事打击,只是相比蜀汉只能从汉中山地北伐,可选择的道路不多,东吴在漫长的长江防线上,与曹魏打起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其精彩程度并不比西线的蜀汉差。但是,与曹魏守住关中即拖垮了蜀汉一样,曹魏守住了襄阳与淮南,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一样也能拖垮东吴。蜀汉与东吴在执行了数十年的穷兵黩武,以进为退的进攻防守的战略后,逐渐难以为继,最终被曹魏、司马晋所灭。


而知而行


首先因为吴国的大将陆逊当时很忙,东吴只占据了荆州三分之二的地方,而最有力的襄樊却在魏国的手里。东吴派大将陆逊前去荆州镇守,曹魏阵营派出的是司马懿。荆州不像蜀汉地区,有天然的防守地理优势,所以陆逊在镇守荆州时格外谨慎,生怕司马懿率军突袭,就没有诸葛亮去进攻汉中时那么从容。

而且东吴那时的政权也不稳定,孙权在坐上帝位以后,心里就开始有些骄傲,在政事上就开始怠慢,虽然张昭时常在他身边劝谏也没有任何改变。孙权为了能把江东的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对当地的大家族掌门陆越极其不顺眼,因此根本不允许陆逊带兵出去征伐。除此之外,东吴的制度也对陆逊不利,根本无法像诸葛亮在蜀汉那样受到重用。

诸葛亮能够将蜀汉的主力军队都调出来去打仗,是因为他是蜀国先帝嘱咐托孤的大臣,当时刘备还命令自己的儿子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去对待诸葛亮,所以诸葛亮军权政事都握在自己的手上。那时蜀国总共才有十万兵马,诸葛亮凭自己就能调出九千兵力,这一点姜维都没法比。而陆逊在东吴被派到荆州镇守以后,为了防守他一天也不能离开,因此就被限制了自己发挥的作用,权力明显没有诸葛亮那么大,陆逊名义上虽然是东吴的丞相,但权力其实都掌握在孙权一个人的手里。

蜀国有比东吴更严重的政治内斗和矛盾,蜀国外来的政权一直需要和本土的人民进行对抗,只有诸葛亮出面才能将这些摆平。东吴虽然也会有个各派别之间的争斗,但并不会想要赶走孙权。但诸葛亮也正因为这些内外斗争,手下的派别都十分鲜明,所以管制起来也很明确,像赵云、魏延这些大将又对诸葛亮十分尊重,愿意听从他的指挥,诸葛亮前去北伐,用的都是自己麾下的将士。可陆逊的家族在江东地区可是大户,孙权在用他们时心里会十分防备。陆逊手下的将士有的来自本地,有的是跟着孙权,所以会很混乱,不仅没办法把外面来的将士赶走,还无法真正的领导他们。所以孙权在被刘备的军队进攻时,都需要让陆逊拿着自己的剑才行。

而且东吴又没有蜀汉那么有利的地理位置,长江几千里的防线,陆逊只有不停的调动兵力,才能保住荆州地区不被敌军偷袭。诸葛亮一直想要攻下凉州,占领长安,以此获取战马供应,提升蜀汉军队的实力。但东吴如果要去攻打凉州,就必须先攻打徐州,但徐州作为要地并没有那么容易被东吴拿下。


测测君


这首先要搞清楚三国的关系,刘备自认是正统,曹操则是汉贼,孙权属于独霸一方的诸侯,这里面正统的刘备和汉贼的曹操自然是势不两立的,所以,曹魏与蜀汉多有攻伐,孙权作为一名诸侯,有多种选择,承认汉室可以与刘备结盟,向曹操称臣可以与曹魏并肩,所以左右逢源,事实上孙权也确实是这么干的,按照当时鲁肃给他出的战略部署,先站稳江东,后图荆州,兼有两地之后以观天下,进则建立帝业,退则建立霸业,这是东吴版的隆中对,所以,孙权的态度是观望,当蜀汉和曹魏打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就趁机捞一把,如果相安无事,那么自己也不会当这个刺头,所以,蜀汉曹魏相互攻伐,而东吴则是稳扎稳打,静观其变,进可攻,退可守。


喜欢历史的学生


这其中的原由是:

一、东吴的基本国策是和蜀汉联盟北面与曹魏划江而治。要说东吴有没有统一天下的野心,回答是有得,在历史上曾出现一次机会,那就是周瑜活着的时候所提出的夺取荆、益二州,然后先二分天下之计。这个计划后来被蜀汉刘备占领荆州、益州,又借去了江陵,打破了孙吴的计划。后来孙吴智夺荆州,杀了关羽和关平。此后刘备兴师动众伐吴在夷陵战败。

二、内忧外患。东吴虽然夺取了荆州,但是吴国的国防隐患始终没有排除。没有取得益州的控制权长江天险只能与蜀汉共有。尤其夷陵之战以后,东吴虽然打垮刘备,但是蜀国一次顺江而下的军事行动,给东吴造成了极大的紧张,恐惧感一直没有消失掉。这也是夷陵之战后东吴主动与蜀国修好的主要原因。东吴东防蜀国北拒曹魏,能保住现有的国疆已经是不错了。

东吴征服荆州后,当地的士族大户和基层社会在统治初期反对抵抗比较强烈,为了稳固统治孙吴政权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强化了对“吏”的使用和控制,牵制了孙吴政权的很大的精力,内忧不除,东吴那有心思进行土地战争。


海纳百川233699882


三国鼎立后,经济、人口、军事势力综合排列:曹魏,孙吴,蜀汉,曹魏自持"挟天子以令诸候",兵力強大,想尽快一统天下,权衡利弊,决定先拿蜀汉开刀,南征蜀地,(刚刚在赤壁之战中败北,对东吴心有余悸)。而蜀汉方,诸葛亮被″三顾"时作的"隆中对"牛逼吹得有点大了,只能不识时务,明之不可为而为之,实行北伐,梦想捡个大漏,报答先主托孤之恩。而最狡猾的东吴孙权,釆取了"坐山观虎斗"的方式,陈兵边界,梦想坐收渔利。战争会消耗大量的财力人力,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两败俱伤是开战双方最终的结果。到了一定时机,孙吴会满心欢喜地出兵收拾残局的,就算一方胜利,实力也会大打折扣的,少一強敌,对付已伤元气的胜利方,压力可就小多了。


一壶浊酒喜相逢


东吴水军厉害,其面多次与曹交战,与备交战,最著名的就是合肥之战孙权统帅十万大军,结果被曹魏张辽大败,孙权差点丢侖,第二战还有曹休祓诱引南下而被击败,其间还有攻打刘孙之向的夷陵之战刘备失败,只是演义注重刘备所以大量写刘曹,加之亮六出祁山五次北伐无果,姜魏九伐均败,刘曹主要是汉中之战刘备胜,刘曹荆州,孙权得利,所以江南以休养为上同时不时出击,刘备年连征战先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