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杀几个太监,袁绍为何非要让董卓进京不可?

WdLsp_缈


先说一下问题中存在的问题,从记载来看,支持外兵进京的不止袁绍一个,叫来的也不止董卓一家。

《后汉书·何进传》载:“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进然之......遂西召前将军董卓屯关中上林苑,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并召东郡太守桥瑁屯城鮧,使武猛都尉丁原烧孟津,火照城中。皆以诛宦官为言。”

提出召外兵进京的是袁绍等人,而不是袁绍一个人,当时何进的幕僚团阵容豪华,包括袁绍、陈琳、王允、荀攸、何颙、逄纪、郑泰、卢植、鲍信等一大批名士,这些人大多支持召外兵进京,只有陈琳反对。

《后汉书·何进传》同样记载了陈琳反对的理由,核心在于大兵聚会,强者为雄”,但问题在于,京城实力最强的是大将军何进,只要他在,董卓这些外兵不算事。

而且叫来的也不止董卓一个人,还有同样著名的丁原以及名声没那么大的王匡、桥瑁。

说完这个,再说回解决几个宦官要召外兵的原因。

上面说了,京城实力最强的是何进,因为他手握军权,尽管宦官们在东汉权势滔天,但在军队面前也是渣子,只要何进狠得下心发动政变,解决宦官的轻而易举的。

但摆在何进面前的问题是,他的妹妹——何太后不同意诛杀宦官,原因很简单,外戚、宦官和士族大臣是当时东汉朝堂上的三股政治力量,保证三者的平衡对维持统治非常重要。

宦官在汉灵帝时期非常嚣张,掀起几次党锢把士族搞的很惨,可现在时来运转,皇帝换了,还不是宦官们期待的刘协,宦官的势力减弱,士族则出现回升,而何氏外戚属于暴发户,代言人何进智商又不怎么上线,势力最小。

从何太后的角度来看,她能够上位并带飞自己的娘家跟宦官是有很大关系的,她得报恩,此外宦官依附皇权存在,消灭宦官无疑是对皇权的巨大打击。

当宦官被收拾后,朝堂上就只剩下两股势力,显然士族要比外戚强大,虽然士族的代表人袁绍等目前是何进的下属,但这只是目前,士族要是爆发,解决外戚并不是什么难事。

然而何进认为袁绍等是他的忠诚下属,他需要跟士族联盟,铲除宦官。

何进虽手握兵权,但这种兵权的行使却不是肆无忌惮的,按照一般流程,需要皇帝批准,现在皇帝年幼,批准权转移到太后受者,可太后不批准。

何进没辙了,问计于幕僚,于是以袁绍为首的幕僚团提出了召外兵进京,以要挟何太后的建议。

严格来说这个建议没有太大问题,因为以何进的势力镇得住场子,招来多股军阀也利于掌控,除掉宦官也对士族有利,袁绍等人自然卖力。

只不过招来的这些军阀水平参差不齐,主要是董卓的水平高过其他人,很不巧何进又被宦官先下手为强弄死了,禁军群龙无首,不仅压不住军阀,反而被董卓收编了。

除董卓外,其他三位人物的后续剧情为:丁原火烧孟津,然后顺利进京拜执金吾,然后被吕布KO;桥瑁屯兵成皋,然后就没记载了;王匡在何进死后跟袁绍等带入杀入宫中,灭了宦官。

董卓本是袁氏的门生故吏,他掌权对袁氏也并非无利可图,所以在董卓控制京城后,袁绍没有立即跑,而是等到袁绍表露出废立皇帝的意思后才跑,开玩笑,废立皇帝这种事对汝南袁氏来说有百害而无一利,袁绍才不干,立马跑路。


平沙趣说历史


袁绍袁本初,东汉帝国的实际掘墓人。

大将军何进手握兵权,又得到士族朝臣的支持,连极具权势的上军校尉蹇硕也死于何进之手,杀几个太监用得着调外兵入朝吗?这个道理曹操懂,就连何太后都明白,为何袁绍会不明白?



袁绍的建议并不是杀几个太监,而是杀掉所有太监。东汉立国两百多年,太监一直存在,并且在东汉末年成为支撑朝政的三大支柱之一,另两个支柱是外戚与士族。太监是依附于皇权,没有皇帝就不会有太监,同样反过来也能适用,没有了太监,皇权就不复存在。

袁绍的建议是杀光所有太监,干掉支撑朝政的一大支柱,那么权力平衡就会被打破,皇权将不复存在,袁绍想干什么?



袁绍出自豫州汝南袁氏世家,四世三公,声名显赫,到了东汉末年,士族地主阶级迅速崛起,掌控人才举荐、人口、土地、财富、舆论,唯独在东汉两百年江山中朝政权力士族一直处于弱势,政权总是在外戚与宦官手中轮流交替,而日益强大的士族总是游走在权力的边沿。

袁绍是士族阶级的杰出代表,当时的朝政掌握在以何进、何太后为首的外戚集团手中,而宦官们也握有相当重要的政权及兵权,扬言干掉所有宦官,等于把宦官逼上绝路,狗急了都跳墙,何况人呢?



袁绍如此建议,等于让宦官集团挺而走险与外戚集团拼个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然后呢,袁绍就坐收渔翁之利,收割权力。

从董卓进京,与袁绍叔父袁隗联合废立皇帝就能看出,袁绍达到部分目的,唯一没想到的是:曾经的门生,现在的同盟,董卓野心难控,居然抢夺胜利果实,杀袁隗,逐袁绍、袁术,独掌朝政。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袁绍千方百计计划的士族天下功亏一篑。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东汉这几个小太监可是不得了,他们可不像明朝那些太监,平时嚣张跋扈,但只要皇帝想废了他们,三寸宽的纸条就能要了他们的命。东汉这几个太监被称为“十常侍”,大权在握,还有军权,甚至能废立皇帝,相当牛了。

而且也不是袁绍把董卓给召开的,袁本初当时还是个小字辈,只能出出主意。他当时建议要杀这些太监那就用咱自己的人,直接杀了就完啦!真正说了算的是大将军何进。但是何大将军吧,不愧是杀猪的,大老粗一个,没什么政治敏感度,不想得罪他妹妹何太后,就想找个外援来,让外援杀了太监们,他到时候再把外援弄一边去,他就能大权独揽啦!好死不死何进竟然看上董卓,董卓是一般人嘛?当时侍御史郑泰就说:“董卓为人强悍,不讲仁义,又贪得无厌。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持,授以兵权,他将为所欲为,必然会威胁到朝廷的安全。也不知道何进哪来的自信认为自己能控制董卓。何进也倒霉,一不留神让太监们先把自己给杀了。其实这样死了也挺好,要不当时董卓把太监们都除掉了,转过头第一个就得杀何进,早死早托生吧!



这样一闹,太监和外戚都死啦,董卓杀了少帝刘辩,立刘协这皇帝,就是东汉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董卓大权独揽,独霸朝纲。袁绍,袁术,曹操等人纷纷逃出京城。就这样,精彩纷呈的三国大幕缓缓拉开啦!!!


青梅谈史


我想说一点,不是袁绍非要让董卓进京不可,而是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这里仅仅是指建议。另外我感觉袁绍让董卓进京或许不仅仅是为了杀太监,而是为了自己!

要知道董卓没有进京之前,京城有三大势力

一是,外戚也就是何进一帮人,二是,宦官也就是张让为首的太监。三是、皇帝身边的人,也就是八校尉以蹇硕为主。但是这里的蹇硕也是太监!也就是说袁绍一帮人也是属于太监一伙的,但是蹇硕和张让的关系,我就不得而知了!

修远认为,袁绍建议何进召董卓进京,一方面为了限制以张让为首的太监,另一方面也为了限制蹇硕。这样自己也有更好的发挥空间,因为他家位列三公,他看不起在一个太监手下干活!

但是袁绍也没有想到的是,董卓还有没有进京,何进就被杀了,以至于没有人压制董卓,形成了后来的董卓之乱!

当然是个人观点,还请指正!(点个赞哟)


修远谈历史


何进屠户出身,本身才能不足,之前又是依附宦官才得到高位。184年因张角暴动,何进才进位大将军,得到部分世家支持。

屁股决定脑袋,这是真理。

当了大将军,自然就坐到了宦官的对手,又有世家的洗脑,当然就得铲除十常侍。

可惜,何进能力不足,何太后何苗坚决反对除去宦官,何进就难以决策,不敢派遣大军进入皇宫清除宦官力量。而且宦官也绝非几个。

袁绍这样的世家当然希望乱起来,不断鼓动调集外兵入京来杀宦官。实际上,他知道这事不能保密,得到消息的宦官必定抢先设局伏杀何进,这样的话,自己再派遣大军去杀光宦官力量,外戚与宦官同归于尽,世家就能完全控制局势了。

何进当然上当了。事实也确实如袁绍预测,宦官埋伏杀了何进,袁绍兄弟屠杀宦官并控制了皇帝。然而,大军阀董卓来了。


四川達州


袁绍引董卓进京,动机非常复杂。大致起来可以总结为四个原因:

第一,宦官的势力太大。这些人不是一个两个人,而是一个群体,并且还有官员与他们相勾结,严重伤害到了袁绍的利益。

第二,袁绍不是简单的想杀几个太监,他的目的是把所有的太监一并铲除。但是太监的势力太大,他需要借助外臣的力量。

第三,何太后不同意杀掉所有的太监,因为这会导致东汉皇权统治的结构性崩塌。如果太监都死绝了,最受伤的人是皇帝。

第四,董卓是袁氏一族的门生,袁绍引董卓进京,目的是借助董卓的势力,壮大袁氏一族在朝中的影响力,借机控制朝廷。


下面详细的讲一下这四点。先说第一点,宦官的势力为什么会那么大?大到袁绍和何进需要联手才能消灭他们的程度。

简单点说,东汉的统治由士族、外戚、宦官这三股势力共同组成。袁绍和何进就分别是士族和外戚的代表。而他们共同要对付的十常侍则是宦官的代表

相比于袁绍和何进,皇帝更相信十常侍。因为以袁绍为代表的士族,在东汉的政治地位非常高,高到严重影响到了皇帝的权威。为了制约士族,皇帝提拔外戚,打破士族对政治的垄断权。然而,外戚也不什么是省油的玩意。外戚也一样对皇帝造成了威胁。于是皇帝又找到了更可靠的盟友——宦官

相比于士族和外戚,宦官对皇帝来说,忠诚度是最高的。因为他们身体残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皇帝身上。他们对皇帝是最忠诚的!所以皇帝也愿意把军国大权交给他们去处理。这种现象并非东汉独有,后世王朝的唐、宋、明等朝代也是屡见不鲜。

在汉灵帝后期,他组建了西园军,相当于禁卫军,并设立八校尉,连何进都无法直接插手西园军。其中八校尉之首,就是大宦官蹇硕。而袁绍排第二。顺便插一句,曹操排第四,担任典军校尉。

从汉灵帝的这个安排就可以看出,他对何进总揽军政大权,很不放心。于是便安排了宦官另立门户,掌握军权与何进相制衡。同时又笼络大士族,让士族与宦官一起共同制衡何进这个外戚。

汉灵帝生前,三个股势力还能相互制衡。而汉灵帝死后,三方瞬间就闹掰了。



闹掰的原因是,以张让和蹇硕为代表的宦官支持后来的汉献帝刘协继位;而以何进为外表的外戚则支持后来的汉少帝刘辩继位(何进是刘辩的舅舅)。

这一下,宦官与何进的矛盾就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了。因为如果让刘协继位,那何进就只能靠边站了。荣华富贵全没了,一夜回到解放前。所以何进与十常侍的矛盾,就是你死我活的矛盾。

在这个两股势力较劲的关键档口,以袁绍为首的士族,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因为他们倒向哪一边,另外一方就只有等死的份了。

那么,袁绍支持哪一边呢?答案很显然,他支持何进。

那么,袁绍为什么支持何进呢?这主要是两个原因:

一是宦官的名声太臭,之前搞党锢之祸坑惨了士族。袁绍于公于私都不可能跟宦官达成统一阵线。

二是外戚的智商不在线,袁绍的叔叔袁隗就很瞧不起何进。所以支持何进打倒宦官,对袁绍有利。

于是,袁绍也就与何进结盟了。他甚至还多次表示,只要有需要,汝南袁氏一族可以为何进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说到这里,就要引出第三点了。何太后为什么不同意何进杀宦官?何进是他哥哥,难道她不希望哥哥能独揽大权?

答案是,yes!

当何进对何太后说出诛杀宦官的想法后。何太后立马就否定了。否定的原因有两个。

这一方面,是何太后能上位,宦官他们起了很大的帮助,何太后要报恩;另一方面,若是宦官被诛灭,那朝廷的大权岂不就完全让士族与外戚给掌握了?而士族一旦上位,哪有外戚活命的机会?

于是何太后对何进说:宦官都换掉,难道你要让我天天都对着士人吗?潜台词是,如果宦官都被你们搞团灭了,那我们外戚和谁一起搞士族?大哥,你是不是傻?我们外戚跟士族根本就不是一个利益集团的啊!

"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三国志》

然而,何进就是想不通。以他的智商,哪里能明白宦官们能在东汉王朝专权几十年,宫里宫外都根深蒂固,这原本就是统治者精心设计好了的一种权力制衡手段。当这种制衡一旦被打破,下一个要死的,显然就是弱势一方。试问外戚和士族的势力谁强谁弱?必须是外戚一方嘛!

何进的智商,还比不过他妹妹……


这里可能你要问了,何进既然有士族们的鼎立支持,他为啥不直接武力解决呢?

这其实,涉及到了一个礼法的问题。也就是所谓的祖制。

按照东汉的祖制,国家大事必须要有皇帝的同意。如果皇帝不能亲政,那就必须要有皇太后的同意。否则,不经过太后同意就敢动手,即便是扫除祸害,那也与作乱无疑。后来随着皇权的加深,这种祖制发展到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程度。比如明末后金兵入关,唐王朱聿键自募兵马进京勤王。结果崇祯皇帝不仅不赏他,反而还把他给抓了。理由就是不经同意就敢擅自行动,你是要造反么?

扯远了,说回汉末。何进在何太后那里碰了一鼻子灰,袁绍当然知道他的顾虑了。于是袁绍就想到了很损的一招,威胁何太后!

袁绍的具体操作方法其实很简单:让何进以大将军的名义,召集四方军阀前来京师。用军阀的霸气来要挟何太后,逼其就范



这里,第四点就来了。那么多的军阀,袁绍为什么会挑中董卓呢?因为董卓跟袁氏一族有私交呗。

其实,董卓有个身份一直被人忽略,他并不是个简单的土鳖军阀。实际上他早在汉灵帝熹平年间,就被司徒袁隗(袁绍、袁术的叔叔)征辟为掾吏。所以他是在袁氏一族的支持下,才得以火箭高升,一路坐到了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的位置。因此可以说,董卓就是袁家的门生,跟袁氏也有很紧密的利益关系。

当然了,招董卓入京毕竟是大事。因此这件事情,必然不是袁绍一个人能做主的。他后面必然还有后台,而那个后台就是袁绍的叔叔,大司空袁隗。

按照袁隗的设想,斗倒了宦官,下一步必然是士族与外戚的斗争。士族应先下手,先拉拢一群军阀(而且还是自己的门生)。到时候我们稳抄胜券,一举干倒何进!

后面的事就简单了。何进先后派出王匡、毌丘毅、张辽、鲍信、张扬到外地招兵,再以大将军的名义招董卓、丁原、桥瑁等三路军阀进入京郊待命。俨然一副要大干一场的模样。

主簿陈琳苦谏何进,说引外将入京,等办完了事,到时候他们不走,你该怎么办?可是急红了眼的何进压根就听不进去。

后来尚书侍郎郑泰听说何进居然想把董卓召进来,连忙规劝:董卓这人强横残忍兼且贪得无厌,要是把他也召进京城,必然是会危害朝廷呀!但一心想除掉宦官头头的何屠夫就是不乐意听。

见何进执迷不悟,郑泰彻底失望了,然后他就弃官而去了。(跑了,避祸)

再之后,何进这么大规模的调兵遣将被宦官得知信息,然后他就骗进宫,被杀了。

何进被杀之后,袁绍估计要乐疯了。这简直是双喜临门啊!按照他的计划,先助何进杀绝宦官,然后再腾出手对付何进。现在何进跟宦官狗咬狗,被宦官弄死了。不仅省去了以后对付何进的麻烦,并且还有了一个杀绝宦官的绝佳理由

于是以袁术、袁绍为代表的一群人,打着为何进报仇的名义杀进了皇宫,他们把宦官们杀的鸡飞狗跳,一口气杀了两千多人。这显然不全是宦官,其中必然还有非宦官,但是阻碍到了袁氏一族掌权的人。比如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等人,就都被杀了。后来杀红了眼,董卓的弟弟董旻联合吴匡,把何进的弟弟,车骑将军何苗也给杀了,并控制了他的部队。

等杀完宦官之后,袁绍的行为就非常耐人寻味了。他先是迎董卓进京,他叔叔袁隗还派人拿着圣旨封董卓为司徒!董卓有什么功劳么?居然就封了司徒?再接着,董卓暗杀了并州刺史丁原,吞并了他的部队。而这一切行为,袁绍都没有干涉。

何进心腹死党鲍信见董卓这么嚣张,便对袁绍说,我们把董卓杀掉吧!以我们何进一党和你们袁氏一族所掌控的兵力,杀掉董卓是绰绰有余的。结果袁绍不同意!然后鲍信貌似心里明白了什么,怕是你们袁氏一族早就跟董卓是一伙人了吧?于是,鲍信当天晚上就带着兵马跑路了……

看到鲍信跑路后,同为何进心腹的王匡、张扬也开溜跑路。仅仅一天,外戚在京城的势力便分崩瓦解。不过这些人,也是后来关东讨董联军的主力。



令人意料之外的是,董卓在控制大权后,找袁绍商量,说出自己要废皇帝时,结果袁绍跟董卓吵了一架,然后他也跑了……

以上便是袁绍极力建议董卓进京,最后又跟董卓闹掰跑路的全过程。袁绍之所以要建议董卓进京,肯定不是为了对付宦官。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对付何进!这一点在何进与宦官都被诛杀后,袁绍拒绝了何进一党诛杀董卓的建议便可以看出来。

因此我觉得,一直到董卓要废皇帝之前,袁绍与他都是盟友关系。袁绍干掉了宦官,董卓又助袁绍逼走了何进余党。最终实现了袁绍独揽大权的计划。只不过,后来董卓原形毕露,他不想屈居于袁氏一族的控制,同时他又是兵强马壮,袁绍不敢与之争锋,便与董卓闹掰,逃出了京城。


Mer86


那不叫“几个太监”。灵帝十常侍(宦官集团)有着庞大势力!蹇硕更是灵帝刘宏最宠信的红人。那时袁绍虽手持朝廷符节,实际根本排不上号


宦官蹇硕其人

蹇硕体格猛健,懂些军略,灵帝亲信。188年,刘宏始设西园八校尉,蹇硕为上军校尉☞西园军元帅。中军校尉袁绍、典军校尉曹操、右军校尉冯芳等都归蹇硕管,外戚大将军何进都惧其三分。

蹇硕是皇帝边人,属十常侍集团,统领禁军,手握兵权,势力很大。后受灵帝之托辅二皇子刘协。


大将军何进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于邺城,灵帝授外戚何进为大将军镇压“黄巾贼”。何进大老粗,比较耿直,对政治军事并不擅谋,势力圈上,曹操、袁绍、鲍鸿、冯芳、淳于琼等人都是何进的人

何进贵为外戚,何皇后的哥哥,大皇子刘辨的舅舅。曹操的大宛马就是这货赠送的

彼时的曹操和袁绍

袁家四世三公(同杨修家)。袁家官爵地旺对士子很有号召力,故袁绍被授中军校尉。东汉武官等级☞ 将军、中郎将、校尉,所以校尉官并不大,本初兄并未为朝廷出过什么力。

曹操是打出来的184年曹操镇压黄巾起义,先后同大将黄埔嵩、朱雋经历长社、汝南、宛城三大战。宛城一战十几万尸体血流成河!后,曹操名声大噪。董卓被灭之前,曹操和袁绍是一伙的,关系很密切,曾一起窝藏朝廷钦犯(党人何颙)。

☞ 当时年轻才俊必属袁绍和曹操!袁绍更多靠家世吸引名士文人;曹操是凭本事,被老太傅桥玄、马日磾、名将黄埔嵩、朱雋、卢植等人物赏识。

这里说明下当时几个势力☞ 十常侍宦官势力包括蹇硕;蹇硕又是皇帝身边的,这货也是忠心,和其他宦官又不同;何进代表外戚势力;曹操、袁绍等代表朝廷、读书人一方。但外戚何进其人不差,并为朝廷出力,曹操、袁绍自然站何进阵营,也符合自己利益。


到底是谁,为什么引董卓入关

公元189年灵帝驾崩,太子未立。按长幼,何皇后之子刘辨当继位,属何进势力。顺位继承,人家何进有理有据,故符合朝纲,为正义一方

灵帝不看好刘辨,故立太子犹豫不决。灵帝崩前欲立刘协,并托付于蹇硕,但毕竟是密议未公开,蹇硕自然属于乱朝纲,为非正义一方

为争夺皇位,何进(外戚)和蹇硕(宦官)双方必然一场生死战。因忌惮蹇硕强大势力,袁绍向何进提议引外部势力董卓(属西凉)入关灭蹇硕。

后消息走漏,十常侍提前得知。蹇硕等假借何后之名宣何进进宫,后杀死。曹操、袁绍等人便带兵杀进宫内,欲灭宦官,双方杀的鸡飞狗跳。毕竟三大势力☞ 朝廷官员、外戚、宦官,宦官臭名昭著。宦官为自保杀了自己人☞蹇硕,以求平衡。

至此,两大势力火并,几乎消耗殆尽,两边头目都被杀死,宫内一片狼藉。而董卓依之前诏书正大光明地带兵入关,未废一兵一卒,坐收渔翁之利。不久董卓废刘辨,立刘协为帝☞汉献帝。

总结

真正能让董卓入关的是外戚何进,袁绍只是提议;那时袁本初虽颇有虚名,也只是个没打过仗的中下层武官;那“几个太监”才是当时最强势力

表面是皇位之战引董卓入关,实际宦官、外戚、朝廷、党人等矛盾积蓄已久。沉疴之人不受猛药,已经烂透的东汉最终进入群雄并起的乱世


上弦月M


董卓进京,祸乱朝纲 ,生灵涂炭,百官恐慌,袁氏渔利,大汉将亡。

董卓进京源于何进的邀请,何进邀请董卓是因为听取了袁绍的建议。当时的何进是何太后的弟弟,贵为大将军,掌管禁军,手下有袁绍、曹操、陈琳等心腹,在朝堂之上也是呼风唤雨,说一不二的人物。而以张让为首的太监们,虽没有何进威风八面,但他们控制着皇帝,左右着何太后,实力绝不可小觑。



外戚要专权,太监要当道。两种势力为争权形同水火、势不两立。何进欲诛杀宦官,独断朝纲。何太后想在两种势力之间找平衡点,对何进的做法自然不同意。


这时候,袁绍粉墨登场了,他向何进建议召各地猛将与英雄豪杰 ,让他们带兵进京,诛杀宦官张让等十常侍,这叫做借刀杀人。既堵住何太后的嘴,又可坐收渔翁之利。此计表面看很完美,实则后患无穷。

陈琳、曹操听说后,力劝何进千万莫听袁绍的一面之词。千万莫做引狼入室的愚事。俩人的理由几乎不谋而合:都说何进身为大将军,诛杀宦官易如反掌,与踩死蚂蚁无异,何必要请军阀进京!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军阀割据一方,常怀异志,不听朝廷调遣。一旦入京,后果不堪设想……再说,你如此大动干戈,张让等人岂能不知,必回做垂死抵抗,将军危矣!

可惜何进耳软心活,居然采纳袁绍的建议,邀请董卓等军阀进京。张让等人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计杀了何进。

袁绍为何给何进出如此馊主意,其实,就是为了争权夺利。袁绍出身于四世三公之家,是士族阶级的代表。而朝廷一直有宦官与外戚把持,士族始终无权无势,只有朝廷发生内乱,他们才可能火中取栗。试看董卓进京后,封袁术为后将军、袁绍为渤海太守,士族力量纷纷崛起。就明白,袁绍为一己之私,竟置社稷安危于不顾,出此下策。

S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外戚专断,没有不乱的。

所谓"蛇化成龙,不变其纹;家化为国,不变其姓"。当时的天下,是刘氏的天下,这是深根蒂固的正统观念。是正统势力。其他势力,都是依附于它而或长时或短暂的存在。这就是汉朝四百年的牢固存在,其间的外戚专权,宦官谮越,权臣谋逆,均被正统的宗族势力和众多大臣所铲除摒弃,即使王莽篡汉成功,也在二十几年间被刘氏重新来过,夺回江山社稷。

东汉末的何太后,说实在的,她远比吕后差,就凭儿子当上皇帝,才贵了起来。兄弟均成暴发户,秉权柄却无根基。宦官势力,大臣势力,宗族势力,地方诸侯,地方拥兵自重的官僚势力集团,还有他家的外戚势力,错综复杂。平衡不了,满盘皆输。这也难为了一个妇道人家,偏又碰上自己一个浅虑乏谋的兄弟何进。

东汉的豪强势力,起于西汉初年,豪强地主,皇家田庄到处都是,土地逐渐集中,形成士族势力集团。汉武帝严厉打击之后有所好转,之后死灰复燃。到东汉末,兼并土地,田庄布满全国,走向极端,让社会变成一个火药桶。人民痛苦不堪。张角一道符纸,点燃天下大乱的火把。各种势力趁机而出,朝廷控制乏力,皇权旁落,外戚走向前台,成了出头檩子。

袁绍的父辈祖辈,在朝堂里是三世公侯,士族代表,享尽汉家荣光厚禄。他看到朝堂内廷由张让等把持,心里不平,建议杀之以肅朝纲。何进不敢,请示妹妹何太后,何太后想调和,主张不杀,大家有口饭吃算了。因为她要利用宦官固权。何进就不敢自己安排人杀十常侍。袁绍又提议让董卓来,董卓残暴,杀人如麻,杀十个阉党,当然不用吹灰之力。何进一想,这样就不是我杀他们,而是别人杀的,干得。背着妹妹就召董卓入京。这无异于引狼入室……

十常侍听到消息,这何家不要也罢,杀了何进,重新立皇帝一样可行。于是就杀了何进。袁绍一听,引兵入宫,宫中从此大乱。而董卓己引兵而来,己至京郊。地方引兵入京,从来没好结果。而何进,袁绍就是此次宫乱,国乱的始作俑者。

董卓一来,重新洗牌,汉朝从此不可收拾。而搅屎棍何进和袁绍,实在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生生地点了一把火,无意地把一个王朝推向末日。





劉一千五


可不仅仅为了杀十常侍,袁绍鼓动外戚何进除宦官集团是为了士族争权。董卓以前是袁绍叔叔司徒袁隗的人(司徒府的佐官),算袁家人,董卓后来发展到一方诸侯,也离不开袁隗的扶持,袁绍估计是认为这个小董是袁家能控制的势力,而且董卓也表明过了是反对宦官干政的,在这方面和何进意见一致。结果,十常侍把何进脑袋摘了,袁绍把十常侍灭了,董卓专权也不敢得罪大士族袁绍袁术哥们儿(袁绍还是当时东汉的江湖大佬,他亲妈去世,来吊唁的三万多人,风头压的袁氏嫡子袁术死死的)最终士族势力联合起来(袁绍当了盟主)把董卓的势力从朝廷赶走了,这袁家哥俩但凡有一个像曹操刘备的,天下都是袁家的,太不成器了这俩货。好像扯远了…

掉头回来,还说董卓进京这事儿…何进这杀猪的也没傻到头,对董卓还是很戒备的,私召董卓进京,却把他放长安上林苑驻守,一方面给了袁绍面子一方面把这土匪放的远一点。何进比较信任的是吕布的前干爹丁原,桥瑁,王匡这些人,信得过的都留在洛阳周围活动了。

要不说运气来了挡都挡不住,董卓这时候命太好(何进绝对是水逆了)论实力他算不上最强的,实力比他强的,何进不敢调,比如皇甫嵩等人忠于汉室,来了就算清除了宦官势力也会把权利还给皇帝,这不符合外戚集团的利益,只有董卓这种私心重的小军阀何进敢用。这就把董卓显出来了,实力比董卓强的,不如董卓来的快,来的快的不如董卓实力强,比如丁原桥瑁王匡这几位(这几位都加一起兵都不如董卓多,具资治通鉴上说董卓才带了几千步骑进洛阳,那几位估计也就各自几百部下。)

行了,差不多了,手指头都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