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这么多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

北京影视资讯


朱元璋杀功臣其残酷无情给人们留下了太深的印象,而如果我们深入探究,这既不是因为朱元璋个人的性情乖张,也不是因为简单的狡兔死走狗烹。

其中深层的原因端在于朱元璋和明朝的开国功臣之间特殊的关系。

在朱元璋及其子孙参与篡改的元末明初史料中,朱元璋很早(1355年渡江之初)就和部属之间建立起了君臣关系,但是事实上,从1356年到1364年,朱元璋虽然掌控了江南红巾军实力最为强大的一支人马,也是韩林儿龙凤政权江南行省的最高长官,但是当时郭子兴之子郭天爵、邵荣等人同样也是行省长官,朱元璋和他们之间以及后来的明朝开国功臣之间只是同僚关系,甚至在借故诛杀邵荣之后,朱元璋和右丞徐达、参政李善长、常遇春、左丞汤和等人之间,理论上依旧是同僚关系。

即使朱元璋称吴王建国之后,朱元璋仍然以皇帝圣旨吴王令旨作为标榜,依旧自居为龙凤政权下属,那么他和相国李善长、徐达,平章常遇春、俞通海之间,其实依然还是同僚关系。

至此我们不难明白,朱元璋在称帝建立明朝之后,因为拥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而得天下的高度合法性,其君权膨胀到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而明初开国功臣原先与他出身相同、身份相类,具有共同的白手起家的创业经历,而并没有一开始就非常明确清晰的君臣主从关系,因而

朱元璋从维护绝对君权的角度,必须寻机打压乃至无情血洗这个位高权重又有些跋扈的明朝开国勋贵集团。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大杀功臣的同时,也刻意保留、扶植了一小部分勋贵,这些人往往是和他具有特殊的亲属或其他关系,很早就和他本人(而不是和红巾军总体或者龙凤政权)建立起私人从属关系的功臣。


谈古论金


如果说站在朱元璋的角度来看的话,他杀死那些功臣是最为正确的选择,打天下的时候都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可是当这个天下打下来的时候,这一切可就变了。他们的关系不再是兄弟,而是君臣关系,自古以来君和臣之间都是有矛盾的,尤其是开国皇帝和功臣之间,他们之间的矛盾更深了。

矛盾爆发之后自然是要解决的,要么这些功臣把这个皇帝推翻,要不就是皇帝将这些功臣全部都处理了,能够做到像赵匡胤那样杯酒释军权的皇帝并不多,一般都是功臣被皇帝所杀。朱元璋其实期初的时候并没有想杀功臣的想法,因为刚刚建国肯定不能大开杀戒,皇帝肯定是要礼遇功臣的,这是最起码的。

这个时候朱元璋的宝贝儿子朱标还活着,那些功臣们和朱标的关系是非常好的,自从朱元璋开始造反,朱标就跟着朱元璋和他的这些叔叔们,他的这些叔叔们也都对他很好,如果说朱元璋死后朱标登基,这些人都是朱标所能控制的,所以没有必要把这些功臣杀个一干二净。

令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最终选择了朱允炆,朱允炆在朝廷中可是没有任何威信的,朱允炆本人也比较的软弱,朱元璋已经到了晚年,他这个时候看问题肯定和之前看问题的想法是不一样的,他要给朱允炆铺好路。

这些功臣无疑都是不安定的因素,万一说有朝一日他们真的想反,朱允炆可镇不住他们,因此朱元璋杀这么多功臣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为朱允炆铺路。其次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些功臣不知好歹,比如蓝玉,皇帝应该对开国功臣礼遇,可是这个礼遇也是有个度的。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先理一理朱元璋杀死的功臣有有:公爵中以徐达、常遇春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胜宗、陆仲亨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刘伯温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则有王清、王凤显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恺、孙炎等23位明朝开国名臣,开国功臣除了汤和,诛杀的基本上没有💪几个了。



诛杀理由最主要一点, 据说太子朱标劝说朱元璋不要杀人太多,朱元璋大怒,把一根长满了荆棘的树枝扔在地上,让朱标用手拾起来。朱元璋说:"我是事先为你拔掉棍上的毒刺,让你将来江山稳固,你难道不明白我的苦心吗?"

个人认为,朱元璋杀戮功臣有两点原因,一是朱元璋看到太子朱标太过于软弱,害怕😨太子上位后镇不住那些个开国元勋;二是朱元璋本身是造反起家的,名不正言不顺,预防开国元勋学自己来个造反,所以朱元璋诛杀开国功臣是“用心良苦”。

(欢迎😊加关注,共同论古今)


千山511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杀开国功臣的事情应该不算少见。或许是因为朱元璋给我们的印象太深了,因此,想到屠戮功臣,便不得不提到老朱这个人了。

多数人会想到胡蓝大狱,但这并非朱元璋杀戮的开端。

洪武十年之前,朱元璋前后一共杀害了两名功臣,如果把死因不明的刘伯温算上,则有三个。他们是:淮安侯华云龙、德庆侯廖永忠。他们两个人的罪名都是违制。

到了洪武十三年,历史上著名的胡蓝大狱才拉开序幕。不熟悉的读者可以自行百度,具体的案件内容在此便不赘述了,只是再提一句,此案历史14年之久,前后牵连着达到45000人,其中便有颍国公傅友德、定远侯王弼、宋国公冯胜这些开国大臣。

来自历代屠戮功臣的传统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当一个王朝尘埃落定的时候,也是这个新君大开杀戒之时。局外人往往觉得这样的帝王无情无义,但是设身处地思考后,不免会觉得这是无奈之举。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虽然无义,但还是充满了人情,即便当初那些打天下的兄弟没有造反之心,但很多事情,已经身为人主的皇帝却无法回避。朝廷毕竟不是梁山泊的聚义分赃厅,这里是延续了几千年的礼法,什么时候该跪,什么时候该杀,这些都清清楚楚。

朱元璋何尝想这样,谁不想给自己多几个心腹朋友,但他却做不到。京城不是濠州,禁军也不是红巾军,当初的老友成了镇守一方的将军,自己成为最后的赢家。当初自己作为一方诸侯,兄弟们还都是自己手下的骁将,如果哪一天,某一位兄弟也效法自己,那么这朱家的天下,便岌岌可危了。

朱元璋如此,刘邦、赵匡胤也大概如此。新君上位,不只是对于前代人的屠杀,更有对一同建立王朝的同伴的清洗,你们在,我放不开手脚,或者说,我登基前的那些事,你们就帮我永远保密吧。

朱元璋童年的经历

对于朱元璋的了解,很多人都知道其出身贫寒,甚至短暂出过家。其悲惨来源于前朝的暴政与贪污,此事也对朱元璋影响颇深。

他执政期间处分贪污、挪用、空印、盗饷等罪行最重,不惜以骇人听闻的剥皮实草置之。因而,即使功臣如傅友德、周德兴等人以功乱法也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朱元璋自己的驸马因为乱法而被处死,因此,其他人更加不在话下。

洪武九年,空印案案发。这本是从元朝开始出现的一种传统,“元时,官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空印",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地方政府为了方便官员赴京城报销而开具的空白文书,。但朱元璋发现后却认为自己被内外官员联合捉弄,在朝廷内外兴起新的杀戮。

杀鸡儆猴

按理而言,明朝初立,本是用人之际,如此大规模的屠杀功臣,实在令人疑惑,但再看彼时的明朝社稷,似乎也能理解朱元璋的“良苦用心”。1368年,当朱元璋从元朝的废墟中白手起家,他一定在想自己能给后代留下来什么?这一年,朱元璋41岁,李善长54岁,徐达36岁,常遇春38岁,胡惟庸虽然没有确切年龄的记载,但根据他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他大概与徐达、常遇春年纪相仿;而此时,朱元璋的太子朱标仅仅13岁,未来的燕王朱棣仅仅8岁,建文帝还有十一年才出生,而林万孝的《我国历代人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一书载有明一朝人均年龄仅仅只有三十多岁。

自己死后,后代的子孙谁能接过这样的重任?太子朱标“为人友爱”、“盛德闻中夏,黎民望彼苍”。这符合历代开国之君二世的标准,刘邦以武开国,刘盈以文治国;曹操为武皇帝,曹丕为文皇帝。正统看来,一个朝代应以一个强势的皇帝开国,以一个知书的皇帝治国。但汉朝二世之后便被吕后乱政,曹魏从第三世开始便出现了衰颓的现象,西晋二世便有八王之乱,于是乎便出现了读书=仁慈=软弱的说法。

现在无从知晓朱元璋当时的想法,但透过一些历史的蛛丝马迹,他的皇位第一人选还是朱标,当然,也只能是朱标。朱标自幼师从名师宋濂,鲜有机会与父亲征战前线,因而,其能否服众便是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法当然是有,最直接的便是用刀剑封口。

明书《名山藏》记载,朱元璋在朱标劝诫自己“陛下杀人过滥,恐伤和气。”时,怒斥朱标“(我)所杀的都是天下的坏人,内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当这个家。”

若真是如此,那么胡惟庸与蓝玉无奈成了被杀的鸡。在社稷面前,所谓的出生入死,也不够是一纸空文吧。


一点昊然气


补充一点,朱元璋晚年因为朝廷贪官腐败加上太子朱标暴毙。所以性格残忍多疑,没少动怒。很多寿终正寝,生老病死的功臣也被后代编辑文史的史学家说成是被老朱赐死的。这可有点冤枉朱元璋了《试想一下,反正你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也不在乎给你多加一两个》先来分析一下

第一个问题:被朱元璋直接杀死的功臣都有谁?

1:德庆侯廖永忠,第一个被杀死的功臣。罪名僭用龙凤

2:吉安侯陆仲亨,朱元璋惩治胡惟庸党时被杀死

3:延安侯唐胜宗,胡惟庸党被处死

4:平凉侯费聚,胡惟庸党被处死

5:南雄侯赵庸,胡惟庸党被处死。

6:荥阳侯郑遇春,胡惟庸党被处死。

7:宜春侯黄彬,胡惟庸党被处死。

8:河南侯陆聚,胡惟庸党而处死。

9:靖宁侯叶升,胡惟庸党被处死,之后又被列入蓝玉党。

10:永嘉侯朱亮祖,镇守广东有许多不法行为被鞭杀。

11:江夏侯周德兴,罪名是营建宅第超越规制,恃宠而骄。

12:凉国公蓝玉, 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被告发谋反

这些都是被朱元璋直接杀死的功臣,罪名大家也都看到了谋反和僭越罪,其中明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史称“胡蓝之狱”。朱元璋借此两案,大开杀戒,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的14年间,他几乎将明初的开国功臣诛杀殆尽,受株连被杀者有4.5万余人。这里不得不说开国皇帝都杀功臣,但老朱也杀的太多了,受牵连的大多是被冤枉的,所以晚年的朱元璋要么不杀,要杀就杀一片,就和他的性格是离不开的。

第二个问题:被杀死的功臣是因为自己犯错还是莫须有的罪名?

1:宋国公冯胜,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的大将,被赐死后的说法是喝酒喝多了,酒归而暴卒。

2. 颖国公傅友德,被赐死,据说他是在朱元璋面前当众自尽的。

3:临川侯胡美,胡美因长女为贵妃,偕同其子婿扰乱宫禁,因此胡美被赐自尽。

5:定远侯王弼,因蓝玉被杀,私下议论被锦衣卫侦知,被赐死

很显然这几个人都是被朱元璋赐死的,有的是自己作死,有的是朱元璋不喜欢,我看着你不顺眼,我看烦了就给你个罪名送你走。如果自己能变得聪明一点,也不至于被赐死,应该向汤和学习学习。

汤和对朱元璋有知足知恩和手足之情,被封信国公以后以平常心看待不公正待遇,早早的上交兵权,让朱元璋大为高兴。晚年喝酒下棋,游山玩水。也不议论国家大事,所以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由于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致使人们对其他一些功臣的死存在疑问,因此出现了一些死因存疑的。如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诚意伯刘伯温、淮安侯华云龙等人。

第三:朱元璋如果不杀功臣,明朝的根基会不会被动摇?

中国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还没有不杀功臣的,过不了三代功臣就会成为国家最大的毒瘤,权力和财富都将集中到开国功臣的后人身上,后代的皇帝将无法保持自己绝对的权威。在这里说一点题外话

清朝建国时最厉害的战斗力是八旗,所以建国后功臣也都是八旗里面的人。很多八旗子弟凭借祖先的战功,有的世袭爵位有的在朝廷中某个一官半职,更有甚者屡屡无为白吃朝廷的俸禄,直到康熙晚年的时候,造成财政入不敷出。康熙由于年迈,没有精力管这些人,雍正继位以后“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不给你们这些功臣的子孙官职俸禄,给你们土地,和老百姓一样种地维持生计。国家没有这些负担,使得国库充裕,早就雍正王朝。这就是为什么雍正名声特别不好,不但被汉人骂,自己人也说雍正不好。

朱元璋杀功臣也是提前为自己的王朝铺平道路,何况朱元璋那一代的功臣特别狂,刚建国没忍几年就出了很多贪腐案,加上自己的长子朱标暴毙。所以老朱忍不下去了,不想在自己死后这些功臣兴风作浪,所以提前杀了,不杀的话大明连二百年都撑不了。


爱历史说野史


老朱不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建国之初大多数功臣勋贵都和老朱联了姻,从这可以看出老朱是想和他们共享富贵的。可这些功臣运气不好老朱还没死多年培养的接班人朱标就先死了,这也是造成老朱屠杀功臣最主要的原因

朱标一死,新的接班人无论是谁都可能造成国家混乱:

朱标打小就是以接班人的姿态被老朱培养,跟随老朱出生入死。在老朱的众多功臣勋贵、叔伯子侄之中威望极高,并且有蓝常一系作为朱标的亲家心腹,地位稳定程度是任何皇子难以企及的。可朱标一死,朱元璋亲手养大作为日后朱标登基之用的蓝常系反而成为国家隐藏的祸害,之前蓝玉在怎么骄横由于他是朱标的心腹,朱标能控制得住他也就忍了,可现在朱标一死若朱元璋在死就没人能控制得住蓝玉了。

开国功臣都与朱元璋联姻,人人都有争皇位的实力和机会;

朱标一死皇位继承人空缺,说白了这个时候无论哪个藩王登上皇位都难以服众,况且这些藩王的亲家大多数是骁勇善战的开国功臣,不仅有兵还会打仗(如付友德,冯胜),情况好一点后继之君把他们全部镇压下来,情况差一点就是藩王之乱,关外还有蛮夷虎视眈眈搞不好又会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


胡惟庸案是消灭相权,蓝玉案才是真的屠杀开过功臣

胡惟庸案其实并没有屠杀到那些真的大功臣,除李善长外其他的人绝大多数都是参与中书省机要的开国功臣之中的文臣,况且李善长也是在胡惟庸案多年后才被诛的,用胡惟庸案作为引子不过是朱元璋想杀他的借口罢了,李善长作为当时开国第一功臣(按朱元璋封爵)威望最高、地位最高、又是淮西党的老大,即使不在相位仍有相威只要李善长在一日就不能算彻底消灭相权,倘若朱元璋死的比李善长早那么很有可能宰相制度又会死灰复燃,所以诛杀李善长是出于彻底消灭相权的考虑,而蓝玉才是真的屠杀功臣绝,那些有巨大功劳的武将功臣都在这个时候被屠杀(公爵全部几乎全部被杀,除汤和外)。

从根本上讲就是朱标一死,后继之君无论是谁都难以服众,朱标在的时候尚能控制得住这些勋贵,况且身边又有蓝常一系这些勋贵也不敢乱来。可朱标一死朱元璋的美好愿望彻底破灭了,起初所结下的亲家现在却有可能成为藩王谋反的助力,这个时候收缴兵权已经没有什么用了,这些人在军方早已根深蒂固不是收缴兵权就能解决的。况且朱元璋也不想破坏分封制度,不得已只好拿开国功臣下手了,他总不能杀自己儿子吧!



苟或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四个字——为了利益!也就是说为了大明江山永固,继承人又相对弱小,怕那些天纵奇才的军事将领们在自己死后夺走大明江山,为了大明江山永固,就不得不杀调他们,政治需要,利益所在。

朱元璋

朱元璋(公元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明朝开国皇帝。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虽然对功臣赶尽杀绝,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所以,他不是暴君,而是一代雄才伟略的杰出帝王,如果要对古代帝王进行排名,那么李世民排第一,朱元璋是绝对的排第二!!!(毛爷爷的评论哦)

我们就不一一细数朱元璋的文治武功了,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去网上搜搜,很详细的。我们就主要侃侃朱元璋杀功臣以及杀功臣的原因。

虽然朱元璋是大明开国皇帝,但是童年确实相当的悲惨。为了有口饭吃从小给地主放牛,父母亲死了没出下葬,后来兵荒马乱的又去做了和尚,可是还得去讨饭吃,因为寺庙也没吃的了。后来在为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们的帮助下,夺得了江山,坐上了龙椅。他内心深处深深的知道,好日子来之不易,自己受过的苦决不能让自己的子孙后代也去经历。所以,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姓朱,在太子朱标还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屠杀开过功臣了。

杀功臣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知道,很多时候,看上去不相干的事情,其实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正所谓万物具有普遍联系性嘛。在那枯燥的历史资料里面往往隐藏着事实的真相,而诸多历史问题的答案可能就在那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有兴趣的网友也可以自己的辩证总结。

看过电视剧胡军版《朱元璋》的应该还记得有一情节,而这一情节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杀害功臣的动机。这一情节也是真是的历史。

朱标

有一次,朱元璋又要杀掉大批功臣,朱标就立马劝朱元璋:“陛下杀人太多,恐伤了和气。”朱元璋不作声,叫人找了一根带刺的木棍丢在朱标面前,让朱标去捡。朱标也不是白痴,看见有刺自然不动手。朱元璋冷冷的看着他说:“我杀人就是要替你拔掉这根木棍上的刺,这些都是危险人物。”

这件事很清楚地说明了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动机,因为他出于朱元璋本人之口。

蓝玉案

就拿历史上有名的蓝玉案来说吧,因为它几乎把洪武时期所有的还活着的能沉名将几乎一扫而空,统统杀掉了。

蓝玉

案件发生的时间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们以此为线索,上查一年,下查一年,看看在这时期发生过什么事情。

史载: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标病亡,其子朱允炆继太子位。

朱允炆

联系起来仔细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朱标是朱元璋的长子,但并非正牌马皇后所生,而朱元璋能够将他立为太子,足可见他对朱标的感情是相当的深厚的。也正是因此,在朱标死后,朱元璋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继承皇位。

这个选择应该说也是不错的,从各个方面来看,朱允炆也是个很好的继承人。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朱允炆太小了,没什么经验,更是没有驾驭群臣的手段。

洪武时期的名臣宿将,特别是那些娇兵悍将,能文能武,只有朱元璋能够驾驭他们,朱标还凑合,但朱允炆就不行了。我老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能拱手让人?那怎么办?一个字——杀!!!要保证朱允炆的皇位,就得杀光所有的良弓走狗。

这是目前大多数的史书对朱元璋杀功臣动机目的观点。

所以,朱元璋杀光所有的名臣宿将都是出于政治考虑,为了下一任继任者考虑,为了大明江山永远属于我们老朱家的考虑,政治所需、利益所在。

而那些被杀的名臣宿将基本上是政治的牺牲品。(欢迎关注,一起侃历史)


明朝的天空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的传奇故事足以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好奇了解。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满足了每个求知欲望的学者,朱元璋,一个吃不饱饭的放牛娃成为了皇帝,确实有着自己的过人之处,有勇有谋,肝胆相照,坚守着内心的那种正义,也就是这种正义让更多的人来跟随。

其实朱元璋自己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只不过连饭都吃不饱的他,却被逼上了梁山。为了让自己的兄弟吃上肉,杀掉了地主家的牛;为了袒护自己兄弟,情愿自己受到军法。是啊,如此可亲可敬的人怎么最后会杀掉自己打江山的兄弟呢?

一是给子孙太平盛世

电视剧《朱元璋》将当时他的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功高盖主,权衡左右,当左右不在受到自己控制的时候,那只有消灭掉。为什么?因为他是明朝开国皇帝,他要为自己的子孙去掉荆棘,还孩子一个祥和的盛世。

二是功高盖主

历史上赵匡胤著名的杯酒释兵权就是典型的案例,其实朱元璋也不想杀掉开国元勋,毕竟一起出没沙场,可是他太了解自己的兄弟们了,自己也想过像赵匡胤那样,让交出兵权,给予重金回家养老,可是收到的确实淮西勋贵的请战书,以蓝玉为代表的淮西勋贵狂妄自大,最终导致了著名的蓝玉案,处置人员多达3万余人。

三是皇权不容侵犯

皇权是高高在上的,容不得任何人的侵犯,刘伯温对皇帝忠心耿耿,如此大智慧的人仍免不了受到牵连,任何凌驾于皇权上的最终都会导致自己灭亡,从杨宪治理扬州,欺上瞒下,到胡惟庸以下犯上,到李善长悲剧命运,所有的种种只能说明皇权高于一切,高于夫妻情,高于兄弟义。

四是朱标的死亡

朱元璋与马太后的儿子朱标的死亡与杀掉开国元勋有着重大的关系,朱元璋特别疼爱自己这位儿子,所有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位儿子,当然也想过为儿子留下辅佐大臣,可是儿子年纪轻轻便死掉了,为了避免过多的争斗,引起皇权晃动,将开国大臣全部杀掉,扫清障碍,朱标死后,立朱标的儿子为皇帝,足以说明朱元璋对朱标的厚爱。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终究只是过去,铭记历史方能恪守前行,欢迎大家关注。


小书屋读书


踏歌16原创 此人最终促使朱元璋大杀功臣

踏歌16 2018-10-03 22:00

公元1363年4月,朱元璋治下洪都城(今南昌)外,陈友谅发动陈汉政权的战争机器,60万大军兵临城下。而此时,城中的镇守者朱文正仿佛刚刚从花天酒地的温柔乡里惊醒。

朱文正,朱元璋兄朱兴隆之子,朱元璋的亲侄子。作为当时权倾一方的江南军阀朱元璋的至亲,朱文正被派往洪都,是饱受诟病的,因为洪都作为江西重镇,地理位置重要,战略意义不言而喻,而朱文正在当时朱元璋的将星中,并不是耀眼的一颗。所以最初派他来做洪都的镇守者,有很多人以为是因为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

应该说,刚刚到任的朱文正无愧花花公子的“美誉”,流连于秦楼楚馆,整日歌舞升平,吟风咏月,纸醉金迷。手下将佐都是暗暗摇头。然而,就在陈友谅兵临城下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朱文正一改萎靡不振,露出他狰狞的面孔。我爱温柔乡不假,可我也爱遍身鳞甲|。我爱看舞听歌也不假,可我也爱刀剑铿锵。于是,另一个振作的朱文正崭新登场。于是陈友谅的汉军迎来了噩梦。

朱文正分兵派将,加固城防,军需调配,器械修缮。一切井井有条,当陈友谅来临的时候,洪都已经是一座坚城。城门太多造成了必须分兵把守,各路将领奔赴自己的岗位,这是弓箭飞蝗,滚汤沸水与云梯撞车,尖兵巨盾的较量,这也是意志与勇气的角逐。城墙几度险象环生。甚至有过城墙崩塌,守军一边筑城,一边射箭掩护的场景。将军战死,壮士殉国。洪都城依旧岿然不倒。凭借着将士用命加上朱文正指挥得当。洪都最后挺住了,并且为朱元璋回援以及最后击败陈友谅奠定了基础。

然而,这将是朱文正生命辉煌的起点,也是终点。原来,在战后,朱元璋论功行赏,立功最大,又是自己的子侄,相信朱元璋的高兴是由衷的,于是他问侄子有什么要求,要什么官职。朱文正当时表现得云淡风轻,我是您的子侄,先封别人吧,我不是外人。老朱相当高兴,自己的侄子能打仗,还如此高风亮节,朱元璋很是为自己的朱家出了如此人物而欣慰。于是……于是,朱元璋还真就没给朱文正换地方,还在南昌镇守。朱元璋哪里知道,其实朱文正只是谦虚一下,可是,可是朱元璋当真了。我推辞,你就当真了。朱文正很生气。但是朱元璋是自己的叔叔,更主要的是自己的实力不是朱元璋的对手。

在南昌的镇守变成了失意的发泄,从此朱文正精神崩塌,意志崩塌,人格崩塌,牢骚满腹,专横跋扈,强抢民女……他的恶行一点点的升级,最后,小朱同学触碰了老朱先生的底线——造反。他竟然暗暗勾结张士诚,在朱元璋引兵准备攻打张士诚的时候,准备在背后给老朱一刀。

朱文正是名将,而朱元璋不是名将,却是统御名将的领导。得到小朱要谋反,朱元璋震怒,他不敢相信,有人在此时叛变自己,而且竟然是自己的侄子,而且在面子上,朱元璋是过不去的,自己的亲戚叛变自己那不成了众叛亲离。所以朱元璋雷霆般出现在朱文正面前,一边鞭打,一边质问:你想干什么?朱文正蔫了,在叔叔面前,以前的所有委屈都是摆不上桌面的。后来如果不是马皇后劝谏,朱文正一定会被处死,但是朱文正被圈禁了起来。1365年,在幽闭中郁郁而亡。而此时,距离他战胜陈友谅的人生辉煌时刻只有两年时间,金戈铁马,灰飞烟灭。那小小的庭院中,没了跨马飞驰的梦想,也没有了剑戈铿锵的儿郎。只有郁郁的囚徒,清冷的月光。怨谁呢?还不是怨自己,不该有那么多不该有的狂想,不该有那么乖戾的欲望。

此事告一段落,却有着深远的影响,自己的侄子尚且叛变自己,何况是身边这些个性张扬,能征惯战的丘八,大概也就是从此时起,老朱那本不纯洁的心,被严重的伤害了。他再不相信信誓旦旦的忠诚了,大概也就是从那时起,兔死狗烹,卸磨杀驴,斩草除根,不留后患,……这些厚黑的手段、思想在不停的酝酿,并最终成为了他的人生铁律。于是朱元璋造就了这个名将辈出的年代,却也为这些名将早早地挖好了墓坑。


踏歌说影视


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功臣,外行看来,一般是说朱的生性凶残,或者说些什么兔死狗烹之类的感叹话,当然,更深刻一点会说那些功臣也不是什么善类,大多是死有余辜,其实这些说法都没有说到“历史”的真问题上。

朱元璋为什么要大杀功臣,真正的原因是这些“功臣”最初并不是他的“臣子”,而是他的“同事”。对臣子还可以手下留情,对同事,那就必须除之而后快了,就像我是总经理,你是副总经理或者部门经理,你业绩整好了,一样可以当总经理啊。因为我们本质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都是替老板打工的,你完全可以取代我嘛。而这些功臣是他的“同事”,这是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极力掩盖的真相,你光看《明史》或者看明朝官方写的历史,就不容易看出这个真相来。但仔细看还是看得出来的。

朱元璋早年的反元事业,是跟元末红巾军起义在一起的,是属于以小明王韩林儿为首领的反元义军的一部分。他是小明王政权之下的将领和地方军政首长,他的那帮所谓的功臣,也是小明王政权之下的将领和地方军政长官,只是级别比他低一点而已,跟他不是“君臣关系”,而是“同事关系”。

朱元璋成了大明开国皇帝之后所写的反元历史,都是朱元璋的创业史,好像朱元璋一开始就是独立创业,一开始就是“老板”,其实当时的实际情况是,朱元璋及江南红巾军是在小明王政权领导下进行的反元事业,他是替小明王政权打工的,朱元璋最初参加反元事业,加入的红巾军的郭子兴部,郭子兴是小明王政权所任命的这支部队的“都元帅”,郭子兴死后,朱元璋迅速崛起,但仍然是小明王政权的部属,1355年小明王政权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江南红巾军的都元帅,另一将领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当年11月,郭天叙、张天佑战死以后,朱元璋以右副元帅的身份成为江南红巾军的最高指挥官。

1356年朱元璋率江南红巾军攻占集庆(南京),小明王政权小明王政权设立“江南行省”,委任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1359年朱元璋平定浙江各地,小明王政权升他为“江南行省丞相”,其实平章和丞相的职权一样,只不过丞相的地位比平章要高一些罢了。1361年朱元璋以江南行省丞相的身份被小明王政权封为“吴国公”,实际上仍然是小明王政权的“臣子”,因为按宋元时代的惯例,高级官员一般都会封国公,不代表朱元璋是“君”。直到击败陈友谅之后,朱元璋成为南方红巾军最大的实力派,1364年他称吴王,建置百官,从些不再担任“官职”,这才算是“君”了。

搞清了朱元璋的创业史的真相,才能明白他和功臣们之间的真实关系。朱元璋长期只是小明王政权的江南地方军政机构的长官,他的平章、丞相的官职虽然让他拥有了江南红巾军最高指挥官的权力,但他的功臣们其实是他的同僚,而不是“臣子”,因为徐达是行省右丞、汤和是行省左丞,李善长、常遇春是行省参政,构成一个领导班子,朱元璋只是这个班子的班长,他们头上的皇帝是小明王,那怕朱元璋做了吴王以后,对外发布命令,还得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的格式,也表明朱元璋与功臣们其实是同殿为臣的关系。

这样就可以理解朱元璋为什么对功臣们不放心了,因为平章、丞相只不过是比左丞、右丞、参政等官大一点而已,大家身份是相同的,都是小明王政权的大臣,朱元璋最后能做上皇帝,是因为在反元斗争中不断壮大起来,并最终成功地做掉了韩林儿,结束了小明王政权。朱元璋以小明王政权重臣的身份,利用手握江南红巾军的兵权的实力,成功上位,他对他当年的同事们(也就是所谓的大明的开国功臣们)怎么可能放心呢?

换位思考一下,当了皇帝的朱元璋的处境隐隐约约就是当年的小明王,而他自己手下那帮手握兵权,又能打仗的功臣们有一天又何尝不可以效仿当年的自己呢!朱元璋做上皇帝,那帮功臣是看得很清楚的,就是造了“小明王政权”的反,可以说大明的开国,就是一场“谋反”,大明的太祖就是一个成功的谋反者,这样的榜样效应,功臣们不心痒才怪呢!所以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要大杀功臣,而功臣们也都大多骄横不法,说他们谋反,大多数人也不完全是冤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