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是因为自己想要立功,才去发动的襄樊之战吗?

姬梦尘


比较遗憾的是,即便是三国志,在有关襄樊之战的记录中也没有明确交代关羽北伐究竟是受了上层的旨意,还是自己利用假节钺的权限单独执行了北伐,但相信可以肯定的是,关羽立功的想法肯定是有的,毕竟之前的七年,心高气傲的关羽很有可能一直在郁闷当中度过。

七年前刘备率军入川,很快便引发了益州之战,在经历多年的战斗,夺取整个益州之后,刘备又发动了汉中之战,在前后长达七年的战争时间内,刘备带到益州的将领们立功无数,远在荆州三郡的关羽只能干瞪眼,刘备自立汉中王之后,关羽闻讯黄忠跟自己平起平坐后,气愤的说出“不与老卒为伍”的气话,可他自己却无法否认,黄忠一直跟随着刘备在益州东征西讨早已立功无数,汉中之战黄忠更是率军击毙夏侯渊,创造了曹操刘备交战历史以来所击毙的最高军衔的将领,相比较之下自己早年的杀颜良等战绩,早已经失去了比较的资格,黄中的资历也许不如关羽,但在战绩上早已经超过了他,如果关羽再继续“坐怀不乱”,除了官衔之外,刘备其他的属下恐怕都要骑到自己头上了,因此,关羽也必须找机会出手。



当然,襄樊之战也算不上是一次盲目的出手,根据诸葛亮早年的战略,益州荆州两头出击本来就是既定的战略,而且在关羽北伐之前,许昌以南曹操统治区之内发生了暴动,再有内应响应的情况下,关羽尝试着发动的北伐,在前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甚至一度动摇了许昌,洛阳一代的安危!所以关羽北伐,也是具备着一定的可行性,和偏偏他最后也栽在了这方面,原因就在于他没有选择见好就收。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刘备在占据益州,荆州之后,需要两头同时出击,但前提必须还要等待“天下有变”的局势背景之下,但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天下虽有异动,但却没有达到这种设想下的背景,刘备刚刚结束汉中之战损失惨重,短期之内还不足以发动另外一场战争,关羽的北伐变成了孤军奋战,更重要的虽然许昌以南发生了暴乱,但这也只是个别地区发生的叛乱,跟诸葛亮所期待的天下有变,完全天差地别,在这样的背景下选择北伐,曹操仍然有足够的力量展开反击,事实上,即便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曹操仍然派出了足够力量的第二路援军援救樊城,而是孤力单的关羽也在这一期间尝到了苦头,别说消灭徐晃的第2路援军,甚至连自己的后勤都无法保障,可以说这次北伐虽有机遇,但根本条件却并不成熟,导致自己为威振华夏仅仅一个月就陷入僵局,又不愿意见好就收,最终被早已按耐不住的东吴偷袭了后路,酿成了千古遗憾。


辽宁资深球迷


我觉得按照关羽当时的地位、资历和声望来说没必要。

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襄樊之战的原因吧。

公元219年春,刘备亲自率领大军争夺汉中,派出了当时刘备阵营的最强阵容,以法正为谋主,在益州的高级将领马超张飞黄忠赵云魏延等悉数出战,可以说除了荆州方面的驻军,以倾国之力争夺益州的门户——汉中。关羽做为镇守荆州的方面大将,自然知道汉中之战的重要性,于是从南郡北上攻打曹魏的襄阳和樊城,以牵制曹军,缓解西线战场的压力。从战略角度来讲,当时已经成功了,徐晃军团被牢牢的吸引在宛城一带,最终刘备在西线完全占领了汉中,并攻下了上庸三郡。(但汉中之战刘备集团也伤了元气,这也是没有派兵援助荆州北伐的重要原因)可以说襄樊之战到此刻结束的话应该是功德圆满的。

可事情的转折点是在刘备称汉中王后。我们知道,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一直到入川的时候,关羽正式职务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再后来加上了董督荆州事,要知道当时的襄阳在曹操势力范围之内。刘备称汉中王后封关羽为前将军,蜀汉阵营除了老板武职最高,假节钺,蜀汉阵营除了老板权力最大,但并没有资料显示免去其襄阳太守职务,可此时此刻的襄阳太守还是个虚职,以我的揣测,这很可能是蜀汉高层给他传递的信号,虽然没有命令,但能打下就打下,这在你假节钺的权力之内。(我们知道,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凉州牧,张飞为司隶校尉,这两个地方都在曹魏方,显然是给他们设计的未来进攻方向)当然,如果拿下荆州最大的襄阳郡,我想刘备会把荆州牧的头衔封给关羽的。

以当时关羽的兵力,想拿下襄樊可以说难度很大。但关羽通过围点打援的战术,加上上天眷顾,利用汉水暴涨水淹七军,一下子俘获了三万多人的曹军,要知道当时关羽整个进攻兵力只有两三万人,所以说威震华夏是一点儿都不吹的。战斗出奇的顺利,援军被灭了,城里的守军濒临绝望,此时关羽怎么会舍得放弃这大好的战局?

但世事往往盛极而衰,为了早日攻下樊城,关羽把后方能抽走的兵力都抽走了,忘记了身旁卧着只江东猛虎。曹魏的三万俘虏还没来得及改造教育便连同他的荆州一起被孙权拿下了。

历史不能假设,如果关羽带领曹魏投降的三万人回到南郡,用一年的时间休养生息和改造降卒,此时以攻打襄樊为实,汉中出击为虚,结果会如何?





靖远0204


关羽攻打襄樊肯定是有立功的想法,但是立功并不是关羽攻打襄樊主要原因,襄樊之战是根据荆州军团战略需要而发动的一场有价值的军事行动。

第一,汉中争夺战之前,刘备集团与孙权集团曾经为了荆州问题在荆州屯兵对峙,后来因为曹操威逼汉中刘备集团与孙权罢兵议和,并达成荆州划分协议即“湘水划界”。

“湘水划界”中刘备用手里的江夏郡换了孙吴的南郡,自此孙刘两家已经不存在“借荆州”的领土纠纷。但是“湘水划界”之后暴露出两个重要的问题。

1.“湘水划界”之前孙刘两家屯兵荆州对峙,孙吴两家的大战一触即发。虽然被曹魏“搅局”最终未能打起来但是两家已经不复赤壁之战时期的“和睦相处”,联盟关系已经有名无实。荆州需要面对来自东吴与曹魏两个方向的军事压力。

2.“湘水划界”的结果,刘备分南郡、零陵郡、武陵,关羽驻守的荆州三郡缺乏防御优势,特别是面对曹魏一线的江陵是四战之地,地形易攻难守不利于防御作战,极易受到来自曹魏或者孙权集团的攻击。军事重镇襄樊,战略位置相比较南郡要具备更多防御优势,前可抵御曹魏后可防备东吴。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


第二,根据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北击襄樊是“向宛、洛”的基础。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关羽的军事行动是符合诸葛亮的战略规划的,如果想要攻击宛城、洛阳依靠南郡为根据是很危险的,需要取襄樊为基础。

第三,关羽选择在这个时候进攻襄樊是对汉中战场的策应作战。我们将关羽进攻襄樊期间的军事事件做一组罗列:

建安二十三年七月,曹操发兵征刘备。

建安二十三年九月,曹操抵达长安。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宛城守将侯音造反与关羽联合。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曹仁屠宛城,斩侯音。同月,夏侯渊战死。

建安二十四年三月,曹操兵至阳平关,遣徐晃助曹仁讨关羽,屯宛城。

建安二十四年五月,曹操放弃汉中,撤兵还长安。

建安二十四年六月,刘备拿下上庸和西城。

建安二十四年七月,刘备进位汉中王,关羽围曹仁于樊城,曹操遣于禁援助曹仁。

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关羽放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

刘备军团能够在汉中对峙战中获胜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关羽兵锋威胁襄樊进而威胁许昌。襄樊之战的是对汉中对峙的有效策应。

第四,孙权集团与曹操发生合肥战役,关羽没有想到双方会在激战中议和并联合对付自己。。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攻合肥,是时诸州皆屯戍。恢谓兗州刺史裴潜曰:“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子孝县军,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於是有樊城之事。——《温恢传》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关羽传》

关羽选择攻打襄樊的时机可能是当时条件下最好的,可惜他没有想到战争的敌友可以在政治利益的诱导下转瞬即变。


因此攻打襄樊确实是一场有价值的军事行动,虽然因为东吴背信弃义导致关羽大意失荆州,但是关羽的军事行动确实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而不仅仅是为了立功!


古事今説


襄樊之战是诸葛亮提议关羽出兵的,襄樊之战并非蜀国组织的大规模进攻,只是为了打退敌人来袭的意图,算是一场以攻为守的战役,如若当时丞相便决定大举征魏的话,定然会约好东吴,甚至让东吴出兵合肥,这样自己才能放心打,钳形攻势才无后顾之忧。往小了说,轻敌,往大了说败在了自己的刚愎自用上了。


爱丽斯爱历史


刘备集团的既定战略!诸葛亮隆中对:“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不取襄樊,如何“以向宛洛”?


用户64090862133


应该是配合刘备在汉中的军事行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