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幽王時期,有人進犯時為何沒有諸侯肯去救援?

lvningwei


這一問題,太史公的答案是“狼來了”故事:當年周幽王為討好褒姒,曾經多次烽火戲諸侯。後來,諸侯上當次數多了後,見到烽火就不再相信。所以,在犬戎真正入侵鎬京時,周幽王燃起烽煙求救時,沒人再來救援周王室。

這一故事,已被後人考證為假,不可相信。

那麼真實的歷史上,為何犬戎入侵鎬京時沒有諸侯救援呢?


首先,從周宣王晚期到周幽王時期,天下諸侯對周王室已離心離德。

這主要是周宣王時期的“不藉千畝”改革造成。周宣王把王室土地全部私有化,使得周王畿內經濟進入市場化。在市場化經濟的衝擊之下,大部分封建地主不善於經營土地的弱點暴露無疑,使得他們在周王室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大大下降,從而對周王室產生了不滿。《詩經·小雅·黃鳥》中,就有“此邦之人,不可與處;言旋言歸,復我諸父”之句,就是周宣王時期天下諸侯對周王室的怨言。

周宣王死後,年僅十五歲的周幽王姬宮湦執掌國政,就更加難以扭轉天下諸侯離心的局面。因此,諸侯離心離德,是犬戎入侵之際鮮少有人願意跟周王室共渡患難的原因之一。在史料中,公元前775年虢石父滅了焦國(河南三門峽市),隨即將西虢國遷往河南;公元前773年,鄭桓公姬友也向太史伯請教如何逃死,並把家眷送往中原避難;《詩經·雨無正》更是抱怨:“邦君諸侯,莫肯朝夕……”


其次,犬戎攻打鎬京本身,由於其突然性和攻擊方向的出其不意,使得鎬京城根本來不及佈防,很快就淪陷,諸侯根本就來不及救援。

傳統上,犬戎入侵渭河平原都應該走得是涇河流域方向:從寧夏固原進入涇河上游,然後沿平涼、涇川、長武、彬縣、旬邑,轉而南下到涇陽。從周厲王到周宣王,犬戎沿著這條路線入侵過周王畿多次,最深入的一次也不過是攻擊到涇陽。如果公元前771年,西申國聯合犬戎走得是這一路線,周人完全能得到預警,不說調兵遣將,但至少對鎬京城佈防是有充足時間的。鎬京城作為都城,城牆高大而堅固。犬戎人攻擊力再強悍,要攻破鎬京城也不是幾天就能辦到的。

後世智伯聯合韓、魏兩家去攻打趙氏的晉陽城,攻打了一年多都未能攻下;以犬戎的落後軍事技術,要攻破早有準備的鎬京城,必將更為困難。

可是,從歷史記載來看,鎬京城幾乎是瞬間被犬戎攻破——這就反證了犬戎的進攻方向和路線完全出乎周人的意料之外——這次犬戎入侵的路線很可能是走的“回中道”。從回中道徑直從隴縣、鳳翔殺入渭河平原,然後渡過渭河,從西邊殺入鎬京城內,讓周人完全沒有防備。所以,鎬京城才會輕鬆地被攻破。鎬京城一旦被攻破,周幽王就完全失去了抵抗犬戎的屏障,被迫出逃。然而,拖家帶口的周幽王逃亡至驪山下時,就已經被犬戎給趕上……。


正是因為犬戎進攻鎬京的方向出其不意,使得鎬京城幾乎沒有抵抗就已陷落。這樣的情況下,諸侯即便是想救援周王室,也已經來不及了。


因此,西周覆滅時,為何諸侯沒有人肯救援周王室?一方面是周宣王改革的後遺症,使得諸侯離心離德;另一方面是犬戎攻擊方向出其不意,使得鎬京城來不及抵抗就陷落了,根本等不到諸侯前來救援。


欲雲談史論今


從一個段子開始我的故事吧!

一個大連人,一個聖彼得堡人和一個西安人坐在火車上吹牛逼,大連人說:我們大連建市100年的時候,那是非常熱鬧的,各種大腕各種明星都來慶祝;聖彼得堡人看了大連人一眼,說:我們建市300年的時候,不止大腕明星,普京還把各國政要都請了來,也是相當牌場的。旁邊的西安人沒說話,只是笑笑。然後兩個人問他,你住的地方建市大慶都咋搞的,那個西安人撓撓頭說:我不太清楚,大約在建市500年的時候搞過一次“烽火戲諸侯”吧!於是兩個人都不在說話了……

烽火戲諸侯,就發生在西安東邊的驪山的烽火臺上,那個時候應該還不叫驪山(據說這驪山是宣太后起的名字,相比驪山,驪山腳下的華清池因《長恨歌》而更有名),但是犬戎攻打鎬京之時,就是因為有之前的烽火戲諸侯,才導致沒有諸侯來救援。

烽火戲諸侯代表了西周的結束,天下共主不再能夠主導天下的走勢,而各地的諸侯開始了六百年的爭霸和兼併。而給這個局面背鍋的竟然是一個叫“褒姒”的女人。

具體故事肯定會有後來的網友作答,我這裡想說的是,周幽王失信於諸侯,說明了姬宮湦的個人人品有問題,憑什麼讓一個女流之輩去背這個鍋?在孔子眼裡,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年代,但是在我眼裡,那卻是一個大爭之世,也是中國文化空前繁榮,思想大碰撞的年代。或許沒有姬宮湦的失德失信,我們也不會孕育這樣一個大爭之世吧!

我是輪迴的刻度,看刻度,有態度!


輪迴的刻度


周武王定鼎洛陽開啟了八百年周朝天下,然而在周幽王時卻發生了一次“烽火戲諸侯”,差一點就滅亡了周朝!

烽火戲諸侯的過程雖然是司馬遷編的,但周幽王在鎬京被犬絨殺害確實真的,那麼為什麼周朝國都鎬京那麼快被攻陷,為什麼又沒有諸侯來救呢!

首先我們看看鎬京為什麼那麼快被攻破!

攻破鎬京是由當時周幽王的岳父申國的申侯和犬絨聯合乾的。我們看地圖可以發現申國在哪呢,申國就在今天西安旁邊的渭南市,犬絨在哪呢,在今天陝西延安和榆林市附近。

可以說西周的滅亡,是陝西渭南和延安榆林把西安給攻破了,距離那麼近,所以鎬京被攻陷時很多諸侯根本就來不及救援!
家賊難防! 這也就是為什麼鎬京被那麼快攻破的原因了!

真的沒有諸侯來救嗎?

應該會有,但不會多,也來不及!

周天子作為天下共主,可以說在幾百年的歷史中把諸侯得罪完了! 周朝取代商朝後本來是定鼎洛陽的,可是到了周穆王時周天子開始在南鄭就是今天陝西華縣營建都城,為什麼周天子要往西遷呢?因為“昭王之時,王道微缺。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周昭王在爭討楚國時兵敗死在了路上,周王的權威遭到了打擊,也讓東方諸侯對周王不滿!

從周穆王開始周朝的政治中心西遷,從陝西華縣到陝西興平再到周宣王遷都鎬京,西周十二代君主從第六代君主開始就開始頻繁在關中遷都,遷都的緣由很多都與周邊諸侯有關,周厲王時更是引起了“國人暴動”周王的威信在百姓心中下降!


到了周宣王時,周宣王做了一件令關中諸侯最為不滿的事就是“料民”,也就是普查人口。關中諸侯大多是周王的畿內諸侯,也就是周王直接領地下的諸侯,周王料民就意味著周王可以直接掌握領土內的人口賦稅,這當然會引起當權者也就是關中諸侯的不滿!

關中諸侯與周王的離心離德從“鄭國遷都”就可看出,鄭國開國君主鄭桓公被周幽王封在陝西榆林地區,然而鄭桓公立刻就提出在關東的河南鄭州地區要了一塊土地,就是因為鄭桓公看出了周王的衰落,提前在洛陽附近要快地,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先見之明,也證明了關中諸侯與周王的離心離德!


所以當週幽王深陷犬戎包圍時,沒有幾個諸侯來救!


雲星午夜


這件事我們瞭解的起因一般是“烽火戲諸侯”,說的是周幽王為了取悅愛妃褒姒,點燃象徵軍事活動的烽火,等到諸侯前往京城救駕時,面面相覷發現並沒異常情況。褒姒看到呆頭呆腦的諸侯不禁哈哈大笑,後來周幽王又陪褒姒玩了幾次。等到犬戎進攻鎬京,驚慌失措的幽王點燃烽火,但這次沒有諸侯相信了。結果鎬京就被犬戎攻破,幽王和褒姒都被殺。不過這個故事,很可能是假的,民國大師錢穆就曾經懷疑過。

第一,烽火是漢代邊塞用來傳播信息的,而西周時並沒出現。第二,諸侯進軍退軍都是嚴肅的大事,並沒什麼好笑的地方。第三,如果敵人真的兵臨國都,烽火傳遞給諸侯肯定也來不及。錢穆先生認為幽王之死應該是征伐申國和犬戎失敗被殺,而不是鎬京被犬戎攻破。根據新出土清華簡《系年》,幽王之死確實是因為征伐西申,而被犬戎側面攻擊,可以印證錢穆先生的觀點。

整體來看,“烽火戲諸侯”應該是戰國時期產生的傳說故事,不足為據。


林屋公子


歷史上流傳一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相傳周幽王因為褒姒而亡國。但是,卻不能用此來解釋周幽王在困境中無諸侯救援而滅國之事。

這裡面,有爭奪繼承權的鬥爭。周幽王想更換繼承人,得罪了周幽王的岳父申侯。最終,在申侯和犬戎的聯合夾擊之下而丟掉性命。歷史上,更換王位繼承人發生戰爭是常有的事;但因此滅國的卻並不多。這就說明了一個根本原因,此時的周朝已經日薄西山、實力衰微。如果一個國君需要靠諸侯幫助才能活命,那麼至少這個國君的力量很弱小了;如果,國君發出“勤王”詔令而無人相助,那麼國君早已沒有了威嚴。不管“烽火戲諸侯”是真是假,至少說明了周朝已經失信與天下,周朝走到了滅亡的時刻。


歷史的重量


北宋沈括的《夢溪筆談》裡有紅薯玉米的種植方法為什麼有的專家說是明末引進的

玉米和紅薯在我國種植面積和產量一直很高,尤其紅薯種植面積和總產量佔世界首位。但這兩種農作物,原產地都不是中國,且傳入中國都很晚,已是十六七世紀的事。先說玉米攷古學家發現7000年前美洲人(或具體地是說墨西哥)飲食中就有了玉米,屬野生採收,大約在3000年到4000年間經訓化開始大面積種植,1492年哥倫布在古巴發現玉米,其實此時整亇南北美洲都有裁培。1494年玉米被帶到西班牙開始種植,逐漸開始傳至世界各地,成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16世紀由三條路線傳入中國,一條西北陸路:西班牙-麥加-經中亞的絲調之路傳入中國西北地區;一條西南陸路:歐洲-印度-瓜哇-緬甸-傳入中國西南地區;一條東南海路:歐洲-葡萄牙由海路傳入中國東南沿海。最早記載見於明朝嘉靖三十四年,成書的《鞏縣誌》稱其為“番麥”和“西天麥”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種植已達十餘省,玉米之名最早見於《農政全書》。

再說紅薯他又稱甘薯、番薯等名,也就是明代末經由呂宋島(菲律賓)輸入中國。紅薯原產地是南美洲秘魯、厄瓜多爾、墨西哥等地,仍由哥倫布將種子帶到歐洲,東南亞最先種植是呂宋島(菲律賓),當時菲律賓是西斑牙殖民地,由西班牙引種到當時菲律賓。福建商人陳振龍經常往來呂宋島,設法將其藤條帶回福建種植。清代陳世元在他的著作《金薯傳習錄》中援引《採錄閩侯合志》文:“按番薯種,出海外呂宋,明萬曆年間閩人陳振龍貿易其地,得藤苗及裁種之法入中國。值閩中旱飢,大有收穫,可充穀食之半,自是磽确之地,遍行裁播。”還有人說“以得自番國故曰番薯。”後漸傳入內地,1785年,河南大旱,餓殍遍野,乾隆告臣工說:聽說福建那邊盛產一種叫番薯的東西,產量高,朕已下聖旨,讓福建巡撫大量育番薯秧苗,派人從水路緊急運到河南下發民間種植(《乾隆實錄》上取譯文)。陝西后也種植先種於陝南,嘉慶時始引種於渭南等地。郭沫若曾贊陳振龍“此功勳,當得比神農!”給了很高的評價。

北宋以下我國有三部關於天文,地理,醫藥,農業,工藝生產等著名的綜合著作。即沈括(1031一l095)著的《夢溪筆談》,宋應星(1587一1666)著的《天工開物》和徐光啟(1562一1633)著的《農政全書》。這3本書後世在國內外都有影響,有數十國翻譯了他們。當然影響最大的應是《夢溪筆談》英國科學家李約瑟評價該著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但說他記載了紅薯、玉米的種植方法是不確切的,因該書問世後500年這兩個農作物才傳入中國,不過同樣有名的《農政全書》(出版於明未),到是詳細記載了紅薯和玉米的種植。或有人倒錯了書名,其次古代有許多植物的塊根稱薯芋,或薯蕷,或甘薯的也有,如山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甘薯為良藥,補虛健脾開胃,強腎陰。按理此時紅薯已傳入中國,但時間很短,不會作為醫用,所以後人攷證李時珍用的甘薯為嘟嚕山藥。漢代張仲景著的《傷塞雜病論》收載有薯蕷丸即山藥丸,總之,大量資料證明紅薯、玉米傳入中國是在16世紀後期,《夢溪筆談》不會記載對他們的種植方法的。


李伯禺


想必很多人小時候都聽過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吧!這就涉及有關於誠信的問題了,周幽王為了博得愛妃一笑,三番五次的點燃烽火戲耍諸侯;失信於諸侯,導致有人侵犯時,沒有諸侯去救援了。


片面看事物


周幽王三番五次欺騙玩弄他們他們也徹底失去了信任也不再擁護西周所以不領兵相救反早希望西周滅亡他們趁勢而起爭奪天下各霸一方自立為王.


小龍女5505


看了馮夢龍寫的《東周列國志》,大體原因是已經內亂,西隴已經殺進去了,附近也有諸侯去救了,然後就扶植了另一位王子做周王,由此西周結束,東周拉開序幕。大體是這樣的情況,具體我也記不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