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治疗流程图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治疗流程图

肾损伤是多发性骨髓瘤(MM)的常见并发症,约10%的MM患者合并透析依赖性急性肾损伤与浆细胞克隆产生大量游离轻链(FLC)相关。骨髓瘤肾病(MCN)是MM肾损伤最常见的病理诊断,其次是轻链沉积疾病和轻链淀粉样变性。目前,我们已经探索了多种清除FLC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对肾脏临床结局的影响仍然不是十分明确。本文就MM肾损伤体外清除FLC的方法进行概述。

MM肾脏病变特点

FLC大量增加时,尿液中可见FLC(Bence Jones蛋白),但也可沉积在远端肾小管内,与Tamm-Horsfall糖蛋白(THP)或尿调蛋白结合形成结晶,在光镜下表现为嗜酸粒细胞管型,即骨髓瘤肾病(MCN)(图1A)。MCN患者因肾小球基底膜完整,可出现蛋白尿,但无白蛋白尿。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治疗流程图

图1 MM肾脏病理改变.(A)MCN中嗜酸粒细胞管型(HE染色);(B)抗λ抗体在肾小管和肾小球基底膜沉积(免疫荧光检查);(C)系膜和小动脉见AL纤丝结构(刚果红染色)

FLCs也可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损害滤过屏障(图1B和C)。轻链淀粉样变性(AL)和轻链沉积病(LCDD),因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可出现白蛋白尿。AL通常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一般无肾功能障碍,而LCDD表现为肾功能不全,镜下血尿和白蛋白尿。

根据受累组织的不同,FLC在MM中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肾损伤。出现蛋白尿以及蛋白尿的类型(Bence Jones蛋白尿或白蛋白尿)仍然是明确MM肾损伤类型的重要基石(图2)。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治疗流程图

图2 FLC诱发肾病的机制和临床表现。右上角为体外清除FLC的理论优势

自上世纪末发现骨髓瘤肾病病理特点后,已经研发了多种可减少骨髓瘤副蛋白对肾功能影响的方法,尤其是体外清除FLC方法,如血浆置换(PLEX)和高截留量透析(HCO-HD)。HCO-HD降低FLC的有效性已经证实,但其对肾脏临床结局的影响仍不清楚。现有证据显示,HCO-HD仅用于接受化疗、组织学诊断为MCN且需要HD治疗的MM患者(图3)。

多发性骨髓瘤肾损伤治疗流程图

图3 MM合并AKI的管理流程图.IFE:免疫固定电泳;SPE:血清蛋白电泳;BJ:Bence Jones

血浆置换(PLEX)

在正常肾功能患者中,血清FLC的半衰期为3-6 h,但因肾脏是FLC的主要分解代谢部位,故其半衰期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CKD 5期患者FLC半衰期可增加10倍。因此,MCN引发的AKI患者,即使化疗成功,肾脏也会在相当长时间内暴露于大量FLC。清除FLC可终止其对肾脏的损害,降低未损伤肾单位中的FLC负担(图2)。

2005年高截留量透析(HCO-HD)膜出现以前,血浆置换(PLEX)是临床上唯一可清除血清FLC的体外方法。虽然关于PLEX有效性评估的研究有很多,但发表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仅有三个,且均未证实PLEX对MM肾功能不全的有效性。鉴于,PLEX研究结果的不确定性,2007年美国血浆透析协会将PLEX用于MM合并AKI治疗的适应证从II类降为III类。

高截留量(HCO)透析

2005年,研究者研发了一种新型血液透析(HD)膜,即“高截留量透析膜”,显著提高了大分子物质清除率——高通量膜无法清除。相比PLEX,高截留量(HCO)透析效果更好,持续时间更长,可减少FLC反弹、预防PLEX并发症(如凝血或严重低蛋白血症)。但不足的是,白蛋白(68kDa)可自由滤过HCO膜。

现有的证据显示,HCO膜可增加MCN所致HD依赖性AKI中的FLC清除率。但HCO-HD在标准管理中的使用仍然具有争议,还需更多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但需要指出的是,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2016年发布的《骨髓瘤相关肾功能损害的诊断和管理建议》中指出,现有的数据支持HCO-HD用于MCN所致HD依赖性AKI的治疗,证据等级为B 。

医脉通编译自:Treatment of multiple myeloma with renal involvement: the nephrologist’s view.Clinical Kidney Journal, Volume 11, Issue 6, 1 December 2018, Pages 777-78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