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入关时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为何能征服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仑枘D6mu3414



这是个大课题,要写可以写几本书,首先声明,明末没有上亿人口,最多就五千万左右。我简要说:

凡是皆有内外因,先说明朝内因:

1.皇室太腐败了。皇室的俸禄开支占了国家财力的三分之一,从头到尾没有认真改革,拖垮了财政,导致打战缺钱。而这些人吃饭不干事,养尊处优,锦衣玉食,造成阶级矛盾对立严重,不得民心。

2.官员太腐败了。皇帝一个人要管理几万官员,没有宰相帮助打理,从万历皇帝开始,自知道派太监向民间征收矿税,不知道涵养民力,民愤极大;大小官员、太监们也跟着贪污受贿,吃喝享乐。老百姓没饭吃没人管。



3.军队体制落后。以文制武,军人地位地下,战斗意志薄弱,往往是一打就散。

4.两线作战。一边要对付农民起义军,一边要对付崛起的满清。力量在一点一滴消耗,至死没有调整战略,先攘外在安内。

5.皇帝无能。崇祯皇帝是个心气高又刚愎自用的人,能干的大臣被他葬送了一大批,动不动就处死大臣,或没有很好滴保护大臣,毛文龙、袁崇焕、卢象升、傅宗龙、汪乔年、贺一龙、杨嗣昌、卢象升、洪承畴等等,都是被崇祯皇帝处死或没有保护好战死,或投降。打战没有人才,肯定是要失败的。



再说说李自成,这个既是内因又是外因:

1.部队缺乏正规划化建设。1638年,李自成被打的只剩下18人,后来出来到河南收留流民,变成几十万人,然后历经三大开封、打襄阳、打洛阳,和孙传庭打战,没有时间整顿军队,部队的攻坚能力、抗压能力不够,和明军打还可以,和满清打就不行。

2.高层缺乏智囊团。李自成的决策集团缺乏真正的高人,牛金星、宋献策等都不如满清的范文程,李自成也不懂得做统一战线,积极吸收明朝的高官,所以李自成手下只有几个失意举人,智谋不够。

所以,李自成占了北京后,没有实力挡住满清入关。



最后说说外因,就是满清的情况:

1.有雄才大略的统帅。皇太极和多尔衮的胸怀不是李自成和崇祯皇帝能比的,敢于封汉人为王,尚可喜、耿精忠、孔有德、吴三桂等都是王爷。其实到入关的时候,满清集团已经有大量的汉人,还有蒙古人。

2.有能征善战的部队。满人不过万、过万不能敌。满人本身骁勇善战,加上由好的统帅训练指挥,战斗力惊人。可用组织严密、装备精良、快速机动来形容。这时的满清八旗6万雄兵是基本盘,是一支铁军,打不散、打不烂,抗压能力一流。此外还有汉八旗、蒙八旗等。



3.统一战线作的好。愿意投降的一律优待,官职不低于明朝,有时还加一级,满清入主中原的过程除了在四川、湖南、广东等地方稍微焦灼一点,总体是比较顺利的,很多地方是传檄而定,直接招降。一个洪承畴就是招降大使,招降江西等一大片地区。

4.并非是满人单独占领了中国。吴三桂从山海关打到云南,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等征服了广东、福建。唐代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里有句名言:“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明朝和清朝的关系也是这样。


坐看东南了


首先我要纠正一下题主的问题。

清军入关时,确实只有十几万披甲之士,但是他征服的并不是人口近亿的明王朝。

确切的说,他征服是已经四分五裂的中原地区。因为早在清军入关之前,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而崇祯帝在同一天在煤山上吊自杀,然后明王朝灭亡了。

再看当时天下形势

明王朝灭亡之后,当时的天下主要有四股力量。第一股就是刚刚和吴三桂一起打败了李自成,进驻北京的大清国。还有一股,就是正在被吴三桂穷追猛打的李自成残部。第三股就是盘踞于四川地区的张献忠。第四股,就是在江南地区正在内斗的不亦乐乎的南明。

然后看当时的人心。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再经过了汉朝的努力,大一统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国不可一日无君,天下不能存在两个王朝,所以中原地区应该只有一个众望所归的政权。

在这样的人心思潮之下,当中国变得四分五裂的时候。绝大部分的人所做的就是寻找真龙天子,然后站队,去依附于那个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力量。

从当时天下的形势来看,如果不出意外,满清已经拥有了入主中原,统治全中国的资格。


最后看一下当时的满清有多强。

从军事上来看,八旗兵只有十几万,再加上吴三桂的关宁铁骑至少有20万精锐部队。除了满清,任何一股势力也拿不出20万精锐。

同时,吴三桂在追击李自成的过程中,不断从李自成手中夺取土地,扩大满清统治范围。很快,北方地区就完全落入了满清的手中。这一切仅仅用了1年多的时间,用摧枯拉朽形容毫不夸张。

满清的强,对应的是其他几股势力的弱。李自成自不必说,从一片石之战失败后又变成了一股流寇,几乎没打过一个像样的战役。

张献忠早年被左良玉打的溃不成军,而左良玉又打不过李自成,可见张献忠的军队实力更没办法和满清军队较量。

南明在北方鏖战的时候,却在不停内斗。没有对逐渐接近的清军有任何实际的防备。当然,当清军南下的时候,大部分朝中大员纷纷投降,可见他们根本就没打算抵抗,而是早已心向满清。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满清如果还得不到天下才是不正常的。


历史风暴


我是军林纵横!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政权军队(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汪精卫之前他的名声最坏)带引下大举进入山海关内、攻占京师(今中国北京),这可谓是一次重大历史事件!

当时清军的骨干是八旗兵。八旗兵又以镶黄、 正黄、 正白、正红、 镶白、镶红、正蓝、 镶蓝等八种旗帜为标志。八旗各有旗主,努尔哈赤初定旗兵编制,300人为1牛录,5牛录为1甲喇,5甲喇为1固山,1旗共领7500人。以后牛录数量增加,旗数未变。太宗时,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至此共有24旗。兵力也有近20万人。

当年的满清有个好老大,更有一大批勇将。尤其是当年的八旗兵相当骁勇善战,“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1619年萨尔浒之战是明清的第一场大规模战役,明朝军队大约十万人,女真大约六万人左右,人数上明朝具有一定优势,而且明朝拥有当时先进的各种火器。此战大败,再往后,明军也从未赢过!

如果汉人团结一条心,清军也是得不到到什么便宜的。问题是,当年的汉人是真正的一盘散沙。大量的明军文臣武将降清,当然这些人清人也是十分瞧不起的。正因此,乾隆年间编撰有《贰臣传》和《逆臣传》。但在当年,他们发挥了极好的爪牙功能。奸细比入侵者更可恨!

看看《明朝那些事儿》你会发现,明朝政治体制腐朽到了极致,皇帝不上朝、还什么坏事都干,太监当道民不聊生,文臣武将尔虞我诈,对下极端欺压百姓,最后更把一些忠臣如袁崇焕等人杀了自毁长城。加之李自成等人引起的国内大动荡,光国内那点事儿就把明军消耗得差不多了,更何谈拒敌于外!

但归到一句话,明朝的失败在于人心散了、没有队伍了!所以,后来的大清亡了也是这个道理!


军林纵横


这就要归功于洪承畴、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孔有德等为首的明朝降将官兵,如果没有这些降将官兵的努力,就凭满清的十几万人,累死他们也征服不了拥有近亿人口的明王朝!

松锦之战后,洪承畴被满清俘获,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当时,满清派吏部尚书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洪承畴绝食数日,对着范文程大肆咆哮。当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时,洪承畴一边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因此判断,洪承畴不会死。野史传闻,皇太极派自己的妃子小博尔济吉特氏,在劝降洪承畴时,给洪承畴喝“参汤”。洪承畴美色在前,又喝了大补的参汤,把持不住,然后,不可描述,然后就投降了。

洪承畴的“功劳”在于完善了满清的国家体制,并促进了满汉融合。

第一,洪承畴建议多尔衮,以招降为主,不要杀戮百姓,收揽民心。满清打败李自成以后,昭告明朝官民,满清大军所过之处官民都打开城门,取得了极大的政治效果。

第二,洪承畴坐镇南京,招抚江南,分解南明势力。明兵部尚书张缙彦、郑芝龙都是被洪承畴招降的,分化瓦解了抗清势力。

第三,招集流散的百姓,安抚流民。洪承畴奉命经略五省,采取一系列以民为本的仁政措施。轻徭薄税和赈济流民,稳定了社会经济,收拢了汉族人的民心。

山海关一战,吴三桂引清军入关,为满清夺取中原立下首功。此后,他作为清军先锋。带领清军南征北战,一直把明朝遗老感到西南缅甸。可以说,清朝的大部分江山都是吴三桂为首的明朝降将打下来的!

正是有了洪承畴,吴三桂,耿精忠等明朝官兵的“叛变”,满清才会如此快速的夺得汉族的天下。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题目似乎有些逻辑问题,如果我没理解错误的话,提主应该是想问明朝的军队比清军多好几倍,为何会败给清军吧?



谈到明朝的兵员数量,最大值是出现在洪武、永乐时期,毕竟明朝建立之初根基未稳,再加上北元势力犹存,朱棣时期扩军至二百五十万左右,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的巅峰时刻。自此之后明朝政局稳定,军队不断裁减,到了万历年间,明朝军队系统荒废,兵员数量已不足百万,战斗力也是急剧下降,国土面积也在不断缩水,反倒是留给了崇祯皇帝一系列烂摊子,据推测明崇祯年间全国兵员约有八十万,具备高素质、强战斗力的精锐之师不超过20万。



可想而知,大明王朝在覆灭之际内有李自成的起义军之忧,外有清军之患,其实也没有多少可用之兵,再加上几次决战损兵折将、甚至明军内部叛逃临阵倒戈者,也就不奇怪明朝为何会败给清军了。


纳兰谈史


明朝人口虽有上亿人,但是军队总数不过数百万,真正的可战之兵不过数十万,最后投降清朝的军队又占大多数,因此清军可以用十多万精锐八旗兵击败号称百万的明朝。人口再多,只是一群待宰的羔羊,因此人口多不代表军队战斗力强。

战国时代,华夏诸侯国都是全民皆兵,民有争心,兵有战心,所以战斗力超强。汉朝及以后的大一统王朝都是采用征兵制、府兵制、募兵制等兵制,各有优缺点,但是一个结果就是民多兵少,兵吃空响得多,民无战力,军无战心,百姓面对军队如同待宰羔羊,反抗乏力!

明朝军队采用的是卫所制,也就是各个地方设置兵站来守备地方,卫所的兵来源于当地百姓。这些当兵的百姓平时种地、训练,战时集中起来对外作战。这种卫所制可以节省国家财力,但是导致吃空响的士兵较多,兵册上可能有一万人,但实际服役的兵不足一千。这也是为会么数百倭寇可以从东南沿海一路杀到南京城下,如入无人之境一样。

清军采用的是兵民合一制度,编成八旗之兵,尽管数量只有十多万,但都是虎狼之师。清八旗长期与明朝对抗,军队都是能征善战之师,他们十多万人杀汉人数千万并不困难。另外吴三桂等明朝将领带军队投降清朝,之后他们成为清军先锋,为清朝攻城掠地。明朝后期国政烂到根了,已无回天之力,各地百姓乐于投降清军,抵抗清军的少数地方都被屠杀一空。

因此不能看人口多寡,要看朝政是否得民心,要看军队是否能死战,要看百姓是否能支持军队。恶政之下无精兵,穷困之下无精兵,奢糜之下无精兵,明朝尽管人口众多,但是确实国政不清明、军队无战力,百姓无战心,被清军击败也是历史的必然归属。


大秦铁鹰剑士


满清以区区十几万人马入关,迅速攻灭李自成、张献忠,实力碾压南明诸政权,最终征服了人口近亿的明王朝,乍一看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但细看明亡清兴交接期的60余年,便会发现满清的统一既有八旗骑兵骁勇善战的因素,更是明末波谲云诡的政治局势推动的结果。



万历在位期间,明王朝先后开展过名为“万历三大征”的三次大规模军事行动,其中万历晚年援助李氏朝鲜反抗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入侵的战争,对关外辽东地区的影响尤为深远。在与侵朝日军的交战中,明王朝消耗了大量国力,调入朝鲜半岛的辽东精兵良将损耗严重,直接导致了战后明王朝对辽东女真部落地区的控制力减弱。且崇祯即位时明王朝从建国开始运转已近260余年,帝国内部土地兼并、贫富两极分化、官僚士绅贪污腐化、地主阶级疯狂压榨农民等社会问题积重难返,300年王朝兴亡周期律迫近,改朝换代重新进行财富分配的趋势愈发明显,帝国上下危机重重。


崇祯即位初期,受小冰期气候影响,陕西关中一带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官府不体恤民生困顿,依旧以残酷的手段催逼税负,食不果腹、衣食无着的农民终于在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带领下揭竿而起,迅速蓬勃发展成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势力席卷北方大地。此时的明朝陷入了中原农民起义、关外满清八旗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直至帝国财源枯竭,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

随后的局势,李自成、张献忠、南明弘光政权与满清并存,相比于山海关战败的李自成、偏安四川一隅之地的张献忠、四分五裂军合力不齐的南明,满清相对于其中的一方都呈现相对强盛的势头。可以说,是三者的各自为战成就了满清八旗的各个击破战略目标,最终得以统一全国,开创将近300年的大清王朝。


竹山清溪涧


首先评价一下明朝,明朝对历史是有贡献的,尤其在火器研发方面领先于世界,但在后期,政治制度落后,腐朽不堪,党派林立,各自为政,皇帝昏庸,加强小冰期自然环境的改变,农民们因重税引起的暴动,着实对明朝有着巨大的冲击,要说清军给明朝造成致命的打击的话,不能说不对,也不能说全对,清军确实在多次战役中歼灭明军大部分有生力量,但不足以致命,对明朝打击最大的还是农民起义


巫山鹤鸣


有内忧必有外患,历次外族入侵都是如此,日本人侵华更是没有人抵抗轻易进入山海关!


国粹516


清军入关后对明朝的地主阶级采用安抚政策只要不对抗清军保证其所有的财产 而明朝的地主阶级必须面对三个选择 一 为明朝尽忠成败不定 二 被义军革命财产充公 三 背叛明朝投降满清以保个人财产 在此形式下明朝地主纷纷投降满清并转而配合清军攻击义军和明军 明朝很快灭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