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哪個的影響最大?為什麼?

雲飄天空峰立大地


三國風雲,一段變幻莫測的時代,任何一個小小的改變,也許就會改變全局。

問題來了,魏失郭嘉、蜀失龐統、吳失周瑜,哪個影響最大呢?

有書君認為魏失郭嘉影響最大。

為什麼這麼說呢?請聽有書君給你理一理:

一、格局

有這樣一句諺語:再大的烙餅也大不過烙它的鍋。

人的未來就像這張大餅,能否烙出滿意的“大餅”,完全取決於烙它的那口“鍋”,這就是所謂的“格局”。

一個人的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才能寬。

格局通常指一個人的眼光、胸襟和膽識等。

比較三國裡最重要的主子曹操、劉備、孫權,不難發現想謀大事一統天下的只有曹操和劉備,劉備雖有野心,但一開始他連個落腳地都不穩,而孫權比較保守,只想著偏居一隅,守住江山。

曹操一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降劉秀、滅呂布、討袁術、徵袁紹,可以說順風順水,他是最有希望最有實力能統一中國的人。

郭嘉、龐統、周瑜,這三個人中,郭嘉格局最大,與魏最合拍,郭嘉懂曹操,可以說他們君臣相知。

當時郭嘉加盟曹營時,曹營勢力並不大,在郭嘉的謀略下,一步步平定北方,勢力才逐漸強大起來,打好了根基;

郭嘉不僅僅是熱血青年,還很有才華,懂得擇明主而事。不僅對戰略分析細緻入微,還有他對人性的分析。

他先投奔袁紹,後發現袁紹不是能成大事的人,於是在袁紹很風光的時候卻毅然選擇離開。

投奔曹操,他發現與曹操的抱負不謀而合,認為自己找到了明主,心甘情願為曹操獻計獻策。軍師祭酒是曹操為郭嘉專設的官職。

而且,郭嘉看出了劉備的野心,指出劉備帶兵而出則必反曹。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這讓曹操後悔不已,劉備不僅撿了一條命,還成為曹操的勁敵之一。

在這一點上可以說郭嘉比曹操看得還遠。

龐統與蜀,龐統的格局不夠,主要是還沒表現就死了。

周瑜與吳,吳的格局不夠,孫權自知沒有他的父兄那樣的才能,憑藉長江天塹,能守住父兄江山就不錯了,周瑜空有抱負,雖說孫權也會支持周瑜,可是主動支持和被動支持還是有很大不同的。

當年公元210年周瑜與擬定好聯合馬超攻取益州,可惜的是周瑜半路病故,孫權就取消了攻益州的計劃,最後讓劉備搶得先機。

二、功勞

郭嘉為曹操平定北方立下大功

可以說,曹操平定北方的功勞一半以上歸功於郭嘉。

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一舉攻克呂布。

在官渡之戰中曹操正是聽取了郭嘉意見後大敗袁紹,平定了北方的。

官渡之戰的勝利也奠定了曹操在北方的霸主地位。

遺憾的是,郭嘉出奇謀助曹操打贏官渡之戰統一了北方,但卻沒機會用計拿下南方,一統天下。以郭嘉的失去為節點,曹操後期總是不順。

周瑜最大的功勞是聯劉搞曹的赤壁之戰。

當時孫權有兩條路走,一是聯曹抗劉,一是聯劉抗曹,不管他選擇哪條路,當時的吳國都不會有滅國危險。

只是選擇抗曹,對吳來說更有發展空間的可能,周瑜已經想到了後續佔益州滅劉的計策。

龐統最主要的功勞就是赤壁之戰時獻連環計和獻計進攻巴蜀。他服務劉備的時間太短,還看不出特別大的功勞。

三、影響力

可能有人會說,曹操失去郭嘉沒關係,他的謀士多。沒有郭嘉,還有荀彧、荀攸、程昱,後面還有賈詡、蔣濟、程昱、劉曄、司馬懿啊。

其實這樣說的人不懂曹操。因為郭嘉與曹操就像朋友一樣,雖然曹操比郭嘉大二十多歲,但郭嘉對曹操的志向瞭如指掌,是唯一一個跟曹操最為親近、並且全力支持他的一個謀士。

曹操幾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隨從參謀軍機,行軍時以曹操並肩而行,議事時和曹操同席而坐。

郭嘉向來不遵守禮法,就因為他超群的智謀得到曹操重用,並視為“知已”。在郭嘉這裡,曹操表現出了他的胸襟。曹操還準備託孤給郭嘉,可惜天妒英才。

要是郭嘉在,曹操應該不會那麼急著南征,而是像收復北方一樣,讓曹操支持劉表,劉璋,抗衡東吳,壓制劉備,自己騰出手來全力往西北,漢中,漠北發展,養精蓄銳,等待時機。

馬匹供應是曹軍必須品,西北才是曹魏發展重點。

曹操赤壁之戰戰敗的原因一是因為士兵水土不服,二是因為連船。

水土不服、瘟疫造成了曹軍士兵大量病亡,仗還沒打,士氣減少一半,這本是兵家大忌,曹操在水上初次與周瑜作戰時就大敗,不得不退守北岸。

連船造成吳軍採用火攻時魏軍沒有退路,連岸上的營房也連帶遭殃。

結果是曹操在最有希望統一南方時功虧一簣。如果郭嘉在,曹操絕對不會敗得那麼快、那麼慘。這一戰打掉了曹操的銳氣。

所以曹操才在戰敗後哭郭嘉。有書君認為,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通曉事理,足智多謀,正是因為郭嘉的運籌帷幄,對曹操的偉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說就是“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如果郭嘉不死,曹操託孤郭嘉,那就沒有司馬懿什麼事了,司馬家族也不可能奪走曹魏江山。歷史完全會改寫啊。

因此,魏失郭嘉影響是最大的,失去郭嘉,曹操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影響到整個歷史進程。

其次影響大的就是吳失周瑜。

整個三國時期,最關鍵的一戰就是赤壁之戰,之所以後期形成三國鼎立以及三國相互對立那麼多年,就是因為周瑜打敗了曹操。

周瑜去世時,他已經在著手攻打益州了。如果周瑜不死,那麼吳國早已拿下益州,更不會發生借荊州的事。這樣的話,劉備不會在荊州借勢做大,更沒有機會西取入蜀。劉備只有困守荊州以南,沒有什麼大的作為。而吳兵會在周瑜的帶領下,朔江而上,攻取川蜀之地。這樣的話,吳國前景一片光明。

周瑜死後,魯肅對外的政策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將荊州南郡借給劉備,任由劉備做大做強。這明顯是典型的軟弱政策,與周瑜的強硬形成鮮明對比。

因此,周瑜如果不死,就不會有劉備做大,更不會有三足鼎立,估計會形成南北朝之勢,所以吳失周瑜意義也很重大,失去周瑜,吳失去做大做強的機會。

最後就是蜀失龐統,龐統的名氣似乎不小,只聽他誇誇其談,並沒多大建樹,對於蜀國來說,龐統還不是最重要的。

按照當年劉備與諸葛亮“隆中對”,就已經計劃好取荊州,佔巴蜀,跨荊州和益州,兵分兩路,打敗曹操和孫權的計劃。

龐統加盟劉備陣營時,劉備已趁機奪下荊南四郡,實現了他們所制定的“隆中對”的初步計劃。

其實有沒有龐統,都不會改變劉備後續方向,龐統只不過屬於補漏的,只是在劉備下不定決心時給了一個很重要的建議而,起了個心理安慰作用。

如果龐統真有才華,劉備也只不過多了個謀士而已,他最信任的還是諸葛亮。

當時的劉備已經47歲了,老大一把年紀了,再不作為就一邊涼快去了。眼看著益州有這麼好的機會擺著,又有法正、張松作內應,機會稍縱即逝,劉備必定取益州入川。

相比而言,龐統還不如法正表現出色,法正在漢中之戰時獻計採用車輪戰,為攻下漢中立下汗馬功勞。因此,論表現,龐統連法正都比不過。

龐統號稱“鳳稚”,鳳稚就是一隻沒有進化的雛鳥,沒有飛上天的鳳凰,註定不能成大事。總的來說,蜀失龐統,對劉備來說損失並不大。

總而言之,有書君認為,魏失郭嘉影響最大,吳失周瑜次之,最後是蜀失龐統。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裡我們只談演義,不談正史。為什麼呢?因為根據正史,無論三國志也好,資治通鑑也好,對龐統、郭嘉、周瑜的定位,和演義裡面差距太大。比如說郭嘉,雖說《三國志》對他個人的評價很高,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但是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本身就是對郭嘉能力的蓋棺定論。實際上曹操在戰略上更依賴荀彧,在謀略上更依賴賈詡,在戰術上更依賴荀攸,郭嘉被定為鬼才,其實他的主要作用,還是在於對時局的判斷上。後世人對郭嘉的評價很高,基本上都是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尤其是曹操那句“若奉孝在,安能讓我有此慘敗”。其實這句話正史裡面是沒有的。所以,如果按照正史來比,沒法比,我們只按照演義來說。

按照演義,郭嘉是曹操第一謀士,也是他對外作戰的主要依靠;周瑜是肱骨之臣,也是東吳第一謀士;龐統雖然來到劉備陣營時間不長,但是也是劉備入川具體實施路線的總策劃人和執行人。所以我們來比較一下失去他們三個,對三個陣營的影響有多大。如果我排序,那麼應該是龐統影響最大,郭嘉第二,周瑜第三。

為什麼這樣排呢?因為他們三個所承擔的歷史責任不一樣。

首先,曹操和劉備都是志在統一中國的,而孫權始終就是以偏安一隅為主要目標。曹操前期一帆風順,降劉秀、滅呂布、討袁術、徵袁紹……可以說他是最先有希望統一中國的人。但是以郭嘉的失去為節點,後期曹操的作戰多數都是不利的。不是無功而返就是大敗而歸,最好的結果都是艱難險勝。赤壁之戰的失利,征討馬超差點丟了命,漢中沒奪過來,曹操從西、南兩個方向都受到了極大的阻力。所以郭嘉的失去,對曹操的打擊還是非常大的。

但是個人認為曹操不能統一中國,郭嘉還不是最關鍵的。因為他五大謀士,其他四個都在啊,尤其是賈詡在。賈詡的軍事水平一點不比郭嘉差,甚至還比他強。但是他為什麼後期諸事不順呢?我覺得主要三個方面,第一個,他有點驕傲自大了。赤壁之戰程昱、荀攸他們多次獻計,曹操不聽啊!他要是像早期那麼虛懷若谷,怎麼會慘敗?最後把責任推給死去的郭嘉,這有點甩責任的意思了。第二個呢,就是曹操後期動了篡漢的思想了。早期的曹操,能夠招攬人才,說白了是打著朝廷的幌子的。到後期,他對漢室越來越不尊重,大家都看在眼裡,人們都不想投靠了。赤壁之後,曹操幾乎沒再招納什麼頂級人才,就是這個原因;第三呢,就是受到士族階層的壓力越來越大。前期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說實在是損害了士族的利益的。隨著北方政權的穩固,士族階層一定會反擊的。這時候曹操是內憂外患,哪裡還有精力統一中國呢?所以說,郭嘉死不死,對曹操影響真的沒有那麼大。

相比於曹操失去郭嘉,那麼劉備失去龐統簡直就是滅頂之災。我們知道前期三者當中,劉備勢力最小。在諸葛亮為他制定的戰略裡面,首先入川以獲得穩固的戰略後方,然後等待天下形式大變的時候,從益州和荊州兩個方向北伐,最後統一中國。實際上在這個戰略裡面,益州出兵主要還是牽制,而主攻方向一定是放在荊州的。原因很簡單,自古蜀地進去容易出來難。項羽為什麼要把劉邦封在蜀地?因為他就想封死劉邦。但是劉邦聰明啊,他根本沒進去,就在邊上蹲著,趁著項羽不注意快速佔領了關中,這才是劉邦一統天下的根本基地。劉備入川的確能獲得穩固後方,但是想打出去太難了,所以荊州是最關鍵的。而龐統的死去,劉備不得不把荊州的精銳尤其是諸葛亮調到四川,這導致荊州空虛。光靠一個關羽,肯定是守不住的。最後劉備得到了四川,但是卻很快失去了荊州,整個蜀漢被封在了四川盆地裡出不來,向東被陸遜打回去,向北屢次三番的失敗。最後蜀國越打越弱,這也是蜀國最先滅亡的原因。試想如果龐統不死,由他和法正主要負責西川事務,由諸葛亮輔佐關羽經略荊州事務,那麼劉備將一躍成為三國最強大的一股力量。在曹操後期的時候,劉備藉著“清君側、剿漢賊、狂復漢室”的口號,從西、南兩個方向討伐曹操,是有很大的幾率成功的。但是龐統的死,打亂了這一切的一切,這才造成了劉備的悲劇、諸葛亮的悲劇、蜀漢的悲劇。所以說龐統的死影響是最大的。

至於周瑜嗎, 個人認為有他不多,沒他不少。本來孫權就明白自己沒有父兄的雄才大略,他只是安心的做個守成之君。又有長江天險,所以有魯肅也好、呂蒙也好、陸遜也好,足夠保江東平安了。沒準周瑜不死,後期和孫權的矛盾會越來越大,鬧不好還君臣分離也不無可能。

不過一切的一切都是上天註定的,人力畢竟不能勝天,古今多少事,最終都付笑談中而已!

 

 


A0000小米先生


發現有關於三國的問題真是太可怕了。這個問題居然一堆說郭嘉和龐統重要的,不知道你們是什麼腦回路。

從歷史來說,郭嘉、龐統都是隨軍參謀。曹操的謀臣茫茫多,而且曹操本身就是整個漢末晉前的最牛逼軍事家,沒有之一。所以即使郭嘉是曹操的主要謀士之一,他也還是個前不能領兵殺敵,後不能穩固內政的參謀,少了他歷史會有多大改變?

講到這,有人一定會說,如果有郭嘉,曹操就不會用鐵索連舟,曹操自己都說了,如奉孝在,不至有今日之敗之類。但麻煩你用腦子想想,真沒人看出鐵索連環有問題嗎?程昱早就說過這個隱患,曹操聽了嗎?退一萬步說,郭嘉真在,曹操不連了,同一時間東吳用同樣的戰術火攻,就曹操那點水軍力量和整合程度劃個問號的部隊凝聚力,還有盲目的追求大船,曹操這仗就能打贏了?說到底,曹操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打了一仗必敗的仗,然後作為領導,他需要一個人背鍋,那麼,死人是最合適的。

再說龐統,劉備取西川他是主要參謀沒錯,但是龐統死了對劉備有什麼影響嗎?基本沒有,因為劉備之後得到了法正,在法正的輔佐下順利的拿下了整個漢中,加上荊州的關羽,聲勢一度要逼得曹操遷都。而後來的衰敗來自於東吳背後捅刀子,這個誰也想不到,再後來伐吳,誰也勸不了。當然了,這裡諸葛亮有過一個和若奉孝在差不多的如果論,若法孝直在。注意這裡說的是法孝直而不是龐士元。當然了,這也是讓死人背個鍋,你諸葛亮都勸不動,誰還勸得動。不過這也能看得出,在旁觀者眼裡,法正在劉備的心目中,遠遠重於龐統。

最後說周瑜。其實沒什麼可比性,郭嘉龐統是什麼,從來沒帶過兵打過仗的謀士,周瑜是什麼,東吳大都督,相當於今天的解放軍總司令,僅次於孫權的東吳二號實權人物,都不說他當時竭力幫助幼年的孫權穩定政局的匡正之功,就說他赤壁擊敗曹操,直接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就衝這點,他就是三國裡重要程度要進前十的人。更何況如果周瑜不早死,劉備還有沒有荊州都是未知數,甚至東吳都有可能西取四川,和曹魏兩分天下,所以周瑜英年早逝,是一個足以改變歷史走向的事件。

所以排重要程度,郭嘉龐統加起來,也趕不上一個周公瑾。三個人排序的話,應該是周瑜>郭嘉>龐統。




想和世界聊聊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比較郭嘉、龐統、周瑜三人,都離不開他們身後的勢力,即郭嘉之魏,龐統之蜀,周瑜之吳。很明顯,魏、吳、蜀三者相比,曹魏明顯實力更強,因此,魏失郭嘉影響最大。那麼蜀失龐統和吳失周瑜呢?這就要就事論事了。

郭嘉對於曹操來說太重要了,不僅僅是因為郭嘉能夠為曹操獻計獻策,更在於曹操對這個人

更深層次的安排,什麼安排呢?屬之於後事。

曹操曾經說過,郭嘉是眾謀士當中最年輕的一個,因此,他著力培養郭嘉,想讓他在自己百年後能夠輔佐魏國的繼承人繼續統一大業。如果不出意外,曹操死後,很可能郭嘉會繼續輔佐曹丕東征西討,但是很可惜,郭嘉早逝,這令曹操極度惋惜。

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從曹操這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出郭嘉有兩個優點,一是郭嘉是自己很得力的謀士,第二點很重要,在所有謀士當中,荀彧、程昱、賈詡等等都與曹操是一輩人,年齡較大,只有郭嘉年齡最少,所以,曹操想要將後事託付於他。由此可見,曹操早已將百年之後的大規劃寄託到郭嘉身上,但是希望落空,郭嘉早逝!那麼郭嘉早逝對曹操有什麼致命影響呢?

曹操一生當中最大的失敗就是赤壁之戰,赤壁之戰戰敗的原因一是因為瘟疫,二是因為連船。瘟疫造成了曹軍士兵大量病亡,士氣不足,曹操在水上初次與周瑜作戰時就大敗,不得不退守北岸。連船造成了吳軍採用火攻時魏軍無處可守,連岸上的營房也連帶遭殃。結果是曹操在最有希望統一南方時功虧一簣,繼而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那麼郭嘉不死,這些可以避免嗎?可以的

曹操在戰後總結經驗,扼腕嘆息說道:如果有郭奉孝在,恐怕不會有赤壁之敗。那麼曹操說的是事實嘛?郭嘉真的有如此能力能夠扭轉戰局嗎?很有可能。

郭嘉在曹操陣營中屬於頂級謀士,曹操曾經評價他說:凡是遇事,在眾人還沒有考慮清楚時郭嘉已經想好了對策,並且有了具體的應對措施。

因此,隨機應變是郭嘉的長項,而曹操赤壁之敗就是因為在初期水戰失利時沒有好的應對措施,慌忙採取連船的蠢招才導致的失敗。因此,依照郭嘉的判斷能力,曹操絕對不會敗的那麼快,敗的那麼慘。

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所以才有了曹操沉痛的懷念郭嘉,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如果郭嘉不死,赤壁必然不敗,那麼江南的形勢就是另外一番場景。很有可能曹操在有生之年會基本平定南方和北方大部分地區,最多剩下一個川蜀和遼東,這樣的話天下一統就會提前發生。因此,魏失郭嘉太重要,不但影響了魏國,更影響了整個歷史進程。

其次就是吳失周瑜,為什麼呢?整個三國時期,最關鍵的一戰就是赤壁之戰,之所以後期形成三國鼎立以及三國相互對立那麼多年,就是因為周瑜打敗了曹操。試想一下,如果周瑜不死會發生什麼情況呢?

如果周瑜不死,那麼吳國鐵定的會北防曹操,南困劉備。這樣的話,劉備不會在荊州勢力做大,更沒有機會西向入蜀。

周瑜早就對孫權說過,既然我們已經取得了荊州的一部分(南郡),那麼我們就應當順江而上,穿過荊州,繼而西向進攻劉璋,將整個南方地區都納入版圖。孫權已經同意了,周瑜在還沒有出征時就病逝了。

如果周瑜不死,那麼劉備只有困守荊州以南,沒有什麼大的作為。而吳兵會在周瑜的帶領下,朔江而上,攻取川蜀之地。這樣的話,吳國前景一片光明。而劉備要麼徹底倒向吳國,要麼繞道支援劉璋。不過依照周瑜的計劃,他會建議孫權扣押劉備,這樣劉備或許會終老於荊州。

那麼周瑜死後吳國發生了什麼呢?魯肅對外的政策發生一百八十轉彎,將南郡借給劉備,任由劉備攻取荊州南部四郡,做大做強。在劉備入蜀時也是隻敢怒不敢言,不敢動一兵一卒。魯肅這種外交其實是自己能力不足的一種掩飾,即只有藉助於劉備的幫助,才能防止吳國遭受魏國入侵。這明顯是典型的軟弱派,先不說如果周瑜不死如何,就是呂蒙都看不慣魯肅的作為。

呂蒙認為,依靠吳國的實力完全可以自行防守曹魏的進攻。只要派孫皎據守南郡,潘璋據守白帝,派蔣欽率領一萬名水軍在長江上下游機動巡查,敵人在哪裡出現就支援哪裡,我派兵攻取襄陽,這樣的話害怕什麼曹魏呢?

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信,也是呂蒙比魯肅厲害的地方,同時這也是呂蒙和周瑜最相似的地方,即兩人在政治上都是強硬派,反對過渡依賴劉備的勢力,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因此,周瑜如果不死,就不會有劉備做大,就不會有荊州丟失,更不會有三國鼎立,所以吳失周瑜意義也很重大。

最後就是蜀失龐統,龐統對劉備來說是很重要,但是還沒有重要到非他不可的程度。為什麼這樣講呢?

勸劉備入川援助劉璋趁機奪取益州是張松的主意,法正是主要實施者。而龐統只是在劉備下不定決心時給了一個很重要的建議而已。如果劉備沒有聽到龐統這句話還是會入川的,為什麼呢?

當時的劉備已經47歲了,益州有這麼好的機會擺著,如果劉備不趁機奪取益州,等到孫權反應過來,恐怕為之晚矣。況且有了法正和張松這兩個內應,取益州簡直易如反掌,天大的機會不能就此錯過,因此,劉備必定入川。那麼龐統的作用是什麼呢?

龐統最大的作用就是給劉備入川提供心理安慰,龐統是這樣巧妙勸劉備的:事成之後,給劉璋以高官厚祿,也不算負義失信與他。這其實就是劉備的心理關,怕天下人說他忘恩負義。而龐統只是給他找個臺階下罷了。

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而後期,龐統入川后,給劉備獻了上、中、下三策,都是厚黑手段,算不上高明。自己在劉備攻堅時沒有想出好辦法,反而中流矢而亡,這也算龐統無能的表現了。相比而言,龐統真的不如法正表現出色,法正在漢中之戰時貢獻車輪戰,成功擊潰了夏侯淵所率領的魏軍。因此,論重要程度和能力,龐統甚至都比不上法正。

所以,如果龐統不死,那麼劉備既定的方向不會改變,還是需要攻取益州,還是需要諸葛亮的千里援助,至於以後龐統和法正誰表現更好,我傾向於法正。因此,蜀失龐統,對劉備來說損失不大。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魏失郭嘉影響最大,如果郭嘉不死,赤壁不會敗,那麼就沒有了三國鼎立。同樣的,如果周瑜不死,那麼也不會有借荊州的事情發生。也不會有劉備做大,最後形成三國鼎立。因此,魏失郭嘉影響最大,吳失周瑜次之。最後是蜀失龐統,龐統是在還沒有發揮自己才能時就死了,所以他的死意義不大。至於你們都說龐統如何重要,對不起,我在史書上沒有看到。


每日趣評


個人覺得蜀國失去龐統損害最大,當時劉備取益州,龐統死於落鳳坡,後來劉備再降馬超奪漢中,三國鼎立正式形成,如果龐統沒死的話可以輔佐關羽鎮守荊州以拒東吳,想想當時劉備的勢力,馬超守西涼,魏延守漢中,關羽守荊州,黃忠張飛各守要塞,諸葛亮管政要後勤,如果龐統和關羽守荊州,是荊州的可能性會很小,關羽,張飛也不會暴斃,劉備也不會那麼著急的打東吳,當然也不會彝零大敗最後落個託孤白帝,這一系列的後果只因當時沒有得力的謀士輔佐關羽守荊州,往蜀國後期來說,諸葛亮出師北伐,從益州出兵不能走荊州,益州易守難攻,出兵不易,需要大量物資和時間,事倍功半,北伐不成功,如果荊州還在的話,可以出荊州取襄陽攻樊城,揮師北上直取長安,東吳有長江天險,可先定中原後取江東,這完全是按照諸葛亮隆中的戰略規劃進行,所以龐統死亡影響還是很大的,加快了蜀國的衰敗。


香猶在朱顏改


若要評論三位謀士誰的影響大,這要具體結合他們所輔佐的主公及其勢力而定,就當時局勢而言,我認為郭嘉>周瑜>龐統,為何?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

1、首先,第一要素:信任。

郭嘉: 曹操八大謀士荀彧、郭嘉、程昱、賈詡、荀攸、董昭 、劉曄、蔣濟中,曹操最信任郭嘉,也最看重郭嘉。其一,曹操認識郭嘉之前,曹操並無統一全國之志向,曹操親赴王允王司徒家借七星島刺殺董卓這一魯莽行為便知,當值的曹操頂多算得上荊軻這般悲壯人物,是郭嘉一步步給曹操以信心和支持,讓曹操一步步走上王霸之路。曹操和郭嘉是鐵磁,對其無比信任。這也是郭嘉能夠充分發揮其才能的基礎。
龐統: 郭嘉不死,臥龍不出。多少給人一些郭嘉比諸葛亮更厲害的印象。水鏡先生說,得臥龍、鳳雛一人便可安天下,可見諸葛亮與龐統在世人眼中旗鼓相當。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郭嘉比龐統強一點。另外一點,劉備對於龐統並不是絕對的信任,其一劉備三顧茅廬已經獲得諸葛亮這一奇才。其二,龐統劉備得來的相對比較容易,被沒有三顧茅廬那般興師動眾,要知道,郭嘉也是在家賦閒6年才等到曹操的。沒有絕對的信任,再好的計策也不能不折不扣的執行。這一點,龐統遜於郭嘉。

周瑜:既生瑜何生亮,可將周瑜與諸葛亮齊名,因此,世人眼中,周瑜與龐統不分上下。孫策時期,周瑜作為大都督,為孫策奪回江東,擴充地盤發揮重要作用。孫策與周瑜同時娶了大喬和小喬,成為連襟,更是親上加親。孫策與周瑜也是鐵磁,不但有君臣之間信任更有兄弟般的相互依靠。孫策對於周瑜是絕對信任的。然而孫策英年早逝並傳位於其弟後,孫權對周瑜更多的是忌憚,雖然周瑜多次示忠心,但始終達不到曹操對於郭嘉般信任。因此,內鬥或者叫制衡多少影響了周瑜謀略的實施

2、其次,第二要素:戰績

郭嘉:曹操生擒呂布,贏得徐州是郭嘉力排眾議,堅定力主曹操攻打的結果。官渡之戰,郭嘉也是斷定孫策的偷襲不會成功,讓曹操堅定信念一心對付袁紹,最終官渡大勝,一舉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地位。征討袁譚、袁尚之時,郭嘉又一次力排眾議,但這次他主張退兵,令袁譚/袁尚兩兄弟鐵板一塊開始內鬥,最終曹操不戰而勝,即加快了統一北方的步伐又保留了自己實力。另外遠征烏桓堪稱劉備入川,對於穩定後方,後期統一全國至關重要。因此,曹操能夠成長為名副其實的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郭嘉功不可沒。

龐統:龐統功績之一是赤壁之戰。勸說曹操將船連起來,從而為周瑜羽扇綸巾火燒赤壁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但是這一點被徐庶看穿,若郭嘉及其他重要謀士在其計謀未必得逞。其二是龐統勸劉備入川,但此時亦有劉松和法正等內應,其實施的難度不是很大,另外龐統騎白馬被伏射死,可見其自身安危都不能有效保證,如何治國平天下。因此,在戰績方面,我認為龐統比郭嘉差一大截。

周瑜:周瑜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作為孫策好兄弟,幫助其困難情況下恢復江東政權。周瑜面對曹操八十萬大軍,力主戰,可見其魄力驚人。羽扇綸巾(認為是諸葛亮是不對的 )火燒赤壁從此天下聞名。若後面不是魯肅摻和/孫權猶豫/權母仁慈,荊州肯定落入周瑜之手,劉備客死東吳。因為在周瑜的字典中是兩份天下(東吳和大魏)。

3、最後,第三要素:權力過渡。

郭嘉:曹操深謀遠慮,深知只有穩定接班人隊伍,才能將自己未完成的事業繼續下去,而郭嘉作為八大謀士中最年輕的一個被寄予厚望。而且,郭嘉在接班人問題上堅持認為立長不立少,支持曹丕。可以想象,若郭嘉不死,曹丕即位後肯定會繼續重用郭嘉,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政策的持續性至關重要,所以郭嘉的作用是很大的。值得注意的是郭嘉同曹操一樣對司馬懿有很重的戒心,若郭嘉活著,司馬懿不會得勢更不會後面竊取大魏的天下,尤其可見,郭嘉對於大魏無比重要。

龐統:劉備根本就沒有在龐統身上做過此種打算,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若龐統活著,後面充滿未知。

周瑜:孫權比周瑜還年輕,此事更是不會考慮的。

綜 合以上信任、戰績、權力過渡三方面考量,郭嘉>周瑜>龐統的影響。

你認為還有那些因素的影響,門第?親戚還是忠誠?歡迎下方留言討論,覺得有道理的關注一下,共同探討歷史問題。


伊樂園世界


按正史來說肯定周瑜>龐統>郭嘉。

周瑜不是謀士,不是謀士,不是謀士,重要的話說三遍。周瑜是“帥”,是吳國的二當家,其地位相當於關羽、曹仁。

曹魏人才多,所以曹仁掛了還有曹真,季漢沒了關羽的後果不論正史還是演義都有目共睹,其重要性遠不是龐統、郭嘉能比的。

吳國如果有周瑜,合肥估計早拿下了,劉備能不能壯大都是個未知數,要知道周瑜也是有“二分天下”的戰略部署的。

其次是龐統,龐統的地位相當於荀攸、賈詡,屬於參謀長的地位。龐統掛了季漢還有法正、黃權,然而法正死得早,黃權又降了曹魏。

後期季漢實在就沒人了,沒辦法諸葛亮才親自上的,本想培養馬謖當接班人,無奈他自己不爭氣是一方面,又遇上了名將張郃。

郭嘉嘛,其實被演義誇大了,他連參謀長都算不上,只能算一個參謀+秘書+HR,繼承戲志才的位置。

只能說曹操比較信任他,他估計情商也比較高,說話能讓曹操聽進去而已。

所謂的“十勝十敗”的原型其實是荀攸的“四勝論”,估計荀攸也知道自己說話曹操不一定那麼言聽計從,所以讓郭嘉去說的,他自己又加工了一下。

而且“十勝十敗”既不是戰略也沒有具體戰術,只是個鼓舞曹操信心的東西,真實作用有限。

遺計定遼東的也主要是司馬一家的功勞,和郭嘉關係不大。

且不說正史上沒有曹操赤壁後的感慨,就算有,也最多是想表達別人說話他聽不進去,只能郭嘉能說服他吧。

所以他的重要性是最低的。


三句不過崗


相比較而言,吳國失去周瑜,損失在三國之中最重。

其實我們稍微分析一下各個陣營的基本情況就可以看清了。

郭嘉在今年以來越來越受三國迷的認可,很多人不僅認為郭嘉不僅不遜於蜀國的諸葛亮,甚至可以說是三國第一謀士,才略無雙。說什麼“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等等,其實我們看一看《三國》中對郭嘉的描寫,大概就可以與之後的諸葛亮形成一個對比了。郭嘉在《三國演義》中有三大亮眼之舉。一是在曹操與袁紹爭霸時,其他人都在憂慮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會率軍北上,與袁紹一起,對曹軍實行南北夾攻。但是郭嘉說,江東才剛剛安定下來,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孫策又喜好蠻力,我估計他不久就會死於刺客之手。果然,不久之後,孫策被仇人的門客刺傷,不久就死了;二是在袁紹死後,郭嘉制止曹操乘勝追擊,奪取冀州。他說袁紹死的時候並沒有確定他的繼位者是誰,如果此時我們強攻,則袁紹的兒子們必然同心合力,他們現在的實力還不可以忽視。然而倘若我們就此退兵,則袁氏內部必然會起爭執,到時候奪取冀州就是易如反掌,這一次,郭嘉也猜對了。三是在曹操已經奪取冀州,而袁氏兄弟逃奔到烏丸,其他的謀士多說烏丸太遠,討伐不便,勸曹操班師回朝。而郭嘉則說,斬草要除根,袁紹對烏丸有恩,倘若烏丸聯合袁氏,捲土重來,則又要費很多功夫,還不如趁機剿滅,以除後患。曹操聽從郭嘉的意見,最終平定了北方。從這三件事可以看出,郭嘉確實有計謀,比之一般謀士確實高出很多,但是還是沒有後期諸葛亮的表現亮眼,畢竟,諸葛亮這傢伙,在《三國演義》裡是開了掛的。而郭嘉之後,曹營的智謀之士也是數不過來的:荀彧、賈詡、荀攸、程昱以及後來的司馬懿等等等等。郭嘉之死,對於曹營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影響。

郭嘉

至於龐統,他也是三國演義中的成名人物。“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和武俠小說裡的“北喬峰南慕容”一樣一樣的。巧獻連環計、耒陽縣半日斷積案,這也是龐統的亮眼之處,之後在圖取益州的途中,又為劉備出了上中下三策,為奪取益州奠定了戰略基礎。然而,落鳳坡翩然隕落,便再無下文。我們意識裡,就是劉備“臥龍鳳雛”都有了,必然大大有助於其建功立業。所以現在龐統死了,便以為是很大的損失,甚至這就導致了劉備不能復興漢室,統一天下。然而,“1+1不一定等於二”。熟悉管理戰略的朋友應該知道,兩個基本才能相近的人共同在一個利益集團工作,是會弄出很多是非的。就比如龐統,他死之前諸葛亮曾經來信提醒,說他夜觀天象,會有大將折損,讓他們先不要進軍。而龐統反倒認為是諸葛亮怕他龐統奪了頭功,不去理會諸葛亮的勸告。試想,如果龐統沒死,那麼以後他和諸葛亮能沒有摩擦?所以說,龐統之死,對劉備來說沒有太大的損失,甚至是幸運的,因為這避免了劉備陣營裡二虎相爭局面的出現。

龐統

再來看江東,周瑜的才能不需要我在這裡多說了吧。文武全才啊,在外可以統兵作戰,在內可以出謀劃策,而且藝術修養也足夠:“曲有誤,周郎顧”。他死之後推薦的繼任者是魯肅。對,就是在《三國演義》裡被諸葛亮玩的團團轉的那個魯肅。其實這麼說有點過分,魯肅的有點事忠厚,而且有戰略眼光,但是兩個陣營之間的爾虞我詐,卻不適合他。所以周瑜死後,魯肅擔任大都督,江東的軍事戰略是不及其他兩個陣營的。而且他的最大敗筆是將南郡(荊州的治所)借給了劉備,而劉備呢,一借不還了。這還是魯肅死後,呂蒙白衣渡江,才從劉備手裡奪回荊州。一句話說,就是相比較於曹操手下的那一班智囊,以及劉備手下的諸葛亮,周瑜的繼任者魯肅,還是相差太多了。

周瑜

(全文完)


小文章大視野


個人覺得周瑜>郭嘉>龐統

龐統名氣和功績難以吻合,龐統在赤壁之戰才正式出場,做的貢獻一是出連環計坑了曹老闆,但是講道理,赤壁之戰周瑜主攻,臥龍鳳雛只是助攻罷了

二是治理小縣信手拈來,半日斷百案,但是三國時期國士之才多如牛毛,蜀漢的諸葛,曹魏的荀彧,東吳的魯肅,袁紹的田豐皆精通內政,治大國如烹小鮮,並不能表現其過人的才華

三是進言取西川,但是這本來就是出師表規劃之一,只能說大才間英雄所見略同

在談談郭嘉,其實郭嘉的實際功績也很難平判,因為曹老闆手下的重謀實在太多了,所以很難一個人說領全功,比如最出名的官渡“十勝十敗論”幫曹老闆穩固了信心,但荀彧也早在出徵前就說過袁紹兵雖眾而法令不整肅,田豐剛愎而好犯上,許攸貪婪而不檢束,審配專權而無謀,逢紀果決而剛愎自用,這兩人料理後方,如果許攸家犯了法,一定不會放過,不寬縱,許攸必然叛變。至於顏良、文丑,不過匹夫之勇罷了,可以一戰而擒!所以曹魏五謀臣這種黃金組合所見大致相同,很難把他們的功績拆開

但是有說過,郭嘉生活很放蕩,陳群打小報告,曹老闆表面上表揚陳群,背地裡和郭嘉一起吃喝嫖賭,赤壁之戰那句“若使郭奉孝在,不使孤自此”並不是說隨軍的陳昱,荀攸不如郭嘉,而是郭嘉和曹操亦臣亦友,只有超越君臣的關係才能阻止曹操無法控制自大狂妄

最後討論下週瑜,孫策能靠三千兵馬打下偌大江東,公瑾居功至偉,而孫策活著的時候,靠的是霸者手段,在中間做和事老,讓世家為其所驅的也是周瑜,孫策被暗殺,也是周瑜的鼎力支持才讓弱冠孫權得以統御江東,周瑜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才“上馬統軍安天下,下馬安邦定乾坤”

赤壁之火燒出了三分天下,而且周瑜並不是“氣死”的而是病逝的,和魯肅的三分天下不同,周瑜想的“二分天下”和曹老闆隔江而治,周瑜病死於入川的途中,如果沒有的話,益州劉備如何能爭得過東吳


破碎軌跡


蜀失龐統影響最大。因為劉備身邊一直沒太多可用之人,龐統的位置,也沒有合適的人頂上。

龐統

當時龐統獻計上、中、下三策於劉備,劉備用中策,奪取劉璋蜀中之地。龐統死於交戰流矢,諸葛亮聞訊,留關羽留守荊州,與張飛、趙雲帥軍助劉備入主巴蜀。從此,荊州就獨留關羽坐鎮。短短几年,關羽敗走麥城,孫劉聯合抗曹徹底破滅。

如果龐統不死,相信劉備會帶龐統在身邊。以龐統一日斷案的辦事能力,蜀中事物一定可以交代法證與他。法證死後,即使勸不住劉備不出兵,也可以跟在身邊,保證劉備全身而退。諸葛亮就可以和關羽一起在荊州,維護孫劉兩家的聯盟關係,未必就那麼快被滅。時間一長,什麼變數都有可能發生。所以龐統之死,對蜀劉備來說,就是痛失肱骨。



郭嘉

郭嘉是和慧眼識珠,算無遺策的謀士。他從袁紹帳下轉投曹操,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來激勵曹操與袁紹抗衡,並助曹操大敗袁紹。之後,又給曹操出奇謀,退兵坐等袁譚、袁尚內訌。最後曹操果然不費吹灰之力,二袁一死一逃。為南征沒有後顧之憂,郭嘉力排眾議,建議曹操“虛都親征”,輕裝簡行,贏得平烏桓之役,徹底肅清袁氏勢力,曹操從此徹底統一北方。童年,郭嘉操勞過度病逝。

郭嘉號稱“算無遺策”,連毛主XI都是他的鐵粉。因為他雖然是個謀士,卻非常善於站在“主公”的位置上去“謀天下”,而一般謀士只能“謀一域”。所以幾年後,赤壁之戰大敗,曹操狼狽逃竄,感嘆道:如果奉孝還在,我安能有此敗。但即使郭嘉在,我認為赤壁之戰曹操也不大可能把孫劉兩家吃掉。即使曹操有將後世子孫託付郭嘉之意,估計也過不過司馬懿這隻老狐狸,未來可能還是一樣。

周瑜

太熟悉我就不多說了,周瑜主導了赤壁之戰,奠定三分天下的基礎。吳國的都督之位,一直是能者居之。周瑜死後有魯肅,魯肅以後有呂蒙,呂蒙死後有陸遜。呂蒙定計白衣渡江,奪回荊州,吳殺關羽,就已經註定打破三分天下的平衡,就是周瑜再生,也無能為力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龐統之死對整個局勢的影響最大。
我是熱愛古代歷史的現代創業人如是。關注歷史,關注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