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龙835放在电脑上相当于什么水平的电脑处理器?

暮渡空牢


我们知道,实际使用的用户体验主要取决于CPU单核性能。那么835的单核性能相当于什么水平?

以geekbench为例子。835的Geekbench单核成绩大约是1900(来自官网小米6测评分数)。

为了便于比较,我这里有一台购于2007年的DELL品牌电脑,目前我用它访问一些非Windows不可的应用。这台机器是双核配置,Conroe 架构(最早期的酷睿),DDR2代双通道内存,Win7旗舰64,机械硬盘无SSD,这已经是老爷机级别的配置了。跑 Geekbench 的单核成绩是 1700。

简而言之,按照 geekbench 的测试成绩,835 的CPU性能大致跟十年前的 Conroe 核心酷睿相当,至于那 10% 的差距在实际应用中肉眼无法察觉(通常性能相差到50%才会让大多数人感到性能差距,20%性能差距可让要求较高的用户体验到差距)。

下面来看GPU性能。

我这台老旧的电脑,配备的是GT630,印象中这张显卡似乎是后换的,不过,当然,GT630依然也只是在玩家中根本瞧不上眼的低端入门显卡而已。

Geekbench对我这张显卡的测评分数是 11563,而对 835 的测评分数是 7722(来自官网小米6测评分数)。

以上结论:从 geekbench 评测来说,GT630 的性能比 835 强大约 50%。

实机评测:

我在这台电脑上安装了 remixOS 系统,也就是 X86 版本的安卓,用它玩了玩游戏,比如,崩坏3,实际体感明显比 835 流畅,最典型的例子在于掉帧炮在 pc上基本不掉帧,而进其它好友的家园点赞也明显是pc更快。这侧面佐证了入门级GT630肯定强过 835 GPU的事实,而我们知道 835 GPU性能强过A10GPU。换句话说:除了最新的苹果 A11,GT630 应该足够吊打所有手机 GPU。

当然,大家知道,该成绩仅供参考。不过,能够手机pc同时运行的软件并不多罢了。


微观毛毛


微软在Build大会上再次演示了基于ARM骁龙835平台的Windows 10电脑的运行视频,官方为了强调对exe的支持,还安装了7zip这款软件。

其中一个细节是,这台骁龙835+4G内存的电脑中出现了《英雄联盟》的快捷方式,虽然没有当场显示,但微软的用意很明显,这台电脑完全带的动LOL。

资料显示,官方对LOL的推荐配置是i3-2100+4G+1G显存(支持DX9.0c),而高通曾自信地表示,骁龙835 Win10电脑运行效率看齐Intel i3。

当然普通日常应用835电脑不会有问题,需要独显加速的大型应用就值得考究了,比如制图,毕竟ARM是精简指令集。



型号为KS-PRO的首台Windows 10 UMPC,由总部在英国伦敦,有前微软员工创办的Khiron-Sigma(简称 KΣ)公司打造。

KS-PRO的规格如下:

• 具有Quad HD(2560×1440像素)分辨率的8英寸Super AMOLED触摸屏

• 搭载了康宁大猩猩玻璃Corning Gorilla Glass 3

• 高通骁龙835移动平台

• 8GB RAM

• 128GB存储(可以通过microSD卡插槽扩展容量)

• 12MP前置摄像头,带自动对焦和f/1.7光圈

• 蓝牙4.0

• 802.11 a/b/g/n/ac Wi-Fi

• NFC

• GPS/AGPS

• 4G LTE与nano-SIM的连接

• 2xUSB-C

• 1xUSB 3.1 Gen1

• 3.5mm音频插孔

• 立体声扬声器

• QWERTY键盘(以及日本键盘选项)

• 指纹识别器

• 鼠标指点杆,有点像ThinkPad上的小红帽

• 10307mAh电池(可达12小时续航),包括Quick Charge 4.0支持

• 246x150x16mm; 640g


奇客


严格意义上来说,把移动CPU和桌面CPU放在一起比是不合理的,但是这个问题有太多人问起,也说明确实有很多人关心类似的问题。我就先试着简单比较下,然后再看看两种架构的CPU到底有些什么不同。

要想公平一点,两者CPU搭配的平台至少要工作在同一样的系统下,好在现在有一款华硕的笔记本,也就是P370QL,用着高通8核处理器,主频和骁龙835接近,为2.21GHz,极有可能就是骁龙835处理器,它运行的系统为Windows 10,通过这个笔记本我们能简单了解一下835的性能水平,就是用GeekBench的测试成绩。

华硕这款笔记本在GeekBench 4的测试中,单核分为889,多核分为3170,作为对比,低端入门级的CPU奔腾G4400它的单核分为3101,多核分为5025,说是完爆不过吧,尤其是单核性能那就是吊打的节奏。

所以说,骁龙835放在电脑上,相当于最最最低的水平了,我特地查了下,在Windows中也就和Intel Atom Z3560 1833 MHz (4 cores)这个CPU的水平差不多,后者在Android中也就比骁龙801差不多。所以说在不同系统下,它们的性能是相去甚远的。

其实手机SoC与电脑CPU到底差在哪里?

手机CPU(准确应该称为SoC)与电脑CPU性能上的差别,说穿了就是架构之争。手机CPU基本采用ARM提供的核心作为基础,而ARM正是RISC精简指令集的代表。但是桌面电脑上的CPU巨头Intel和AMD所采用的X86架构处理器则是CISC复杂指令集的代表

RISC和CISC这两种指令集都在追求在体系架构、操作运行、软硬件、编译时间以及运行时间等等诸多因素中做出某种平衡,以此达到当初所设计的高效运转目的。简单地说,CISC以实现高性能CPU设计为目的,架构复杂麻烦,而RISC简化指令功能,以效率为目的,能效比更好。

所以说,这两个指令集的目的不一样,初衷不同,也决定了手机CPU与电脑CPU从性能无法直接比较,毕竟最基础的架构、指令集使用完全不一样,它们性能孰高孰低,并不能有准确数据来说明其优劣,有一点很清楚的是,绝对性能上,手机CPU还难以媲美电脑CPU,当然,功耗上手机CPU那是吊打电脑CPU,不信,你看笔记本电脑上的电池那么大个,不是只能支持几个小时吗?


超能网


我在闲鱼180元买的酷比魔方iwork8平板是英特尔z8300处理器,玩英雄联盟有40多帧左右,开ps cc2017也不卡,估计5288元的三星s8也比不上这性能,我的小米5s玩个2g的PSP游戏很卡,所以骁龙835放到电脑上的话最多也就atom8300的性能。毕竟手机空间有限,至于i3还是别想了,i3功耗50w我没记错的话,手机cpu功耗貌似就几瓦,而且制程相差不大,arm与x86平台又不同,i3应该会是骁龙835的的几倍,假如不装电脑显卡,只有内存条散热器固态盘主板等,性能也相差10倍左右,毕竟同时代的一台主机10几20斤,手机100多克,所以未来10年内手机的性能都不可能有现在i3主机的水平。


GoogIe中国区CEO


抛开现在使用模拟器的方式效率有多低不谈,直接对比的话也就是最低端的ATOM Z3XXX的水平。

虽然你可以说自己有多么牛逼的制程,多少晶体管数,但绝对性能上,拼的就是架构设计。X86的核心理念就是性能最优,这和追求最佳性能功耗比的ARM是有本质上不同的。

在较低性能的领域ARM比X86有功耗优势,导致X86没有进入移动市场。这结局不但骗了不少用户,连ARM自己都相信自己比X86更好了。于是ARM曾经也改变过思路,涉水X86主导的PC市场,Cortex A57架构就是这种指导思想下的产物。但最终结论是在高性能领域,达到X86同等性能下ARM的功耗更大。这导致在以X86为主的数据中心、服务器市场惨败,推动这个项目的Calxeda运营一年之后宣告破产,ARM以后也再没有类似的计划了。

再说一下ARM的强项:集成度。现在骁龙835的集成度仅仅是能维持一个便携设备扩展性的水准。同样做SoC方案,连几年前的Intel ATOM C2000比它不知道高哪里去了。单芯片集成了4个PCIE控制器和16条PCIE通道、2SATA2.0和2SATA3.0接口、4个千兆网卡接口、4个USB2.0接口、内存控制器可支持ECC校验。也就是说单个ATOM C2000是可以不需要任何外接芯片就能撑起一台PC的,骁龙835对于PC接口还需要大量扩展芯片来解决,完全没有SoC该有的样子。

说到集成度有一个例子,就是百度的南京数据中心,他们尝试过用ARM替代X86。其实里面的设备功能和架构极简单,和NAS差不多,距离真正意义的PC还有点远。但即使这样ARM架构使用了3颗芯片——ARM+SATA+GbLAN才支撑起来,而且性能只够应付不常被检索的冷数据。有案例在这,用ARM做PC注定了成本高性能低。

我知道的大概就这么多,你问的问题几年前都有血淋淋的案例,差点导致一票被ARM忽悠的合作伙伴破产,有的已经破产,所以ARM现在才老老实实守着自己移动平台不扩张。离开便携式设备这个限定,即使最顶级的ARM也无法与之相比。


数码评价


比桌面级i3?别搞笑!核心规模都不是一个量级!835里的kryo 280才多大点?四大核+四小核+3M 二级缓存一起来才6000万个晶体管!怎么跟i 3比?酷睿一代i3就有接近4亿规模的晶体管!!kryo 280的大核单核性能,光就性能来说,能到broadwell-Y的core m单核性能的一半就谢天谢地了!

实测,单核性能atom x5 z 8300跑国际象棋fritz 只能到pentium 3 1GHz的1.66倍!四核四线程是5.7倍!835的kryo 280其大核单核性能能到奔3的一倍么?


用户名想好再说


不请自来。

国人有个误区,性能技术控。只要是电子产品,首先得问题是性能配置,而非产品及定位、自身需求。用途和资金是决定购买产品的先决条件。

目前没有性能吃鸡如砍瓜切菜,轻赛air,薄比pad,续航整天的产品。所以,需求才是第一考虑因素。

骁龙835笔记本电脑,定位肯定是轻办公,便携、续航肯定是重点!由于架构非X86,可比性不大。使用上来说应当与X7Z8系列灵动U相当。

大应用,大文件有点够呛,属于轻应用够用类。游戏勿扰。

本人单位配的I56500U的thinkpad,8G,独显日常使用,不吃鸡,无游戏,配置足够。个人一台联想M3系列U的yoga11寸本本,主要便携出差使用。最近想换成GPD7寸,将便携进行到底!

7寸肯定小了,但临时使用可忍,8G内存够用,大文档驾驭还可以,U方面,我不玩游戏,也够用。可以用充电宝充电,tybe-c接口可以扩展,所以比较适合我。

日常工作thinkpad,出差文档用GPD,为包包减少负重,毕竟我200多斤,要为膝盖做主啊。

一句话,适合的才是对的。


徐景祥


很多人认为电脑,只是游戏娱乐用的? 电脑是用来运行,模拟,各种程序,数据库,以及多级负载的,ARM目前是无法做到的,其他不多说,ARM目前在手机运用最广泛吧,也是最成熟的吧,但ARM在厉害的CPU,无法做到X86真正无缝切换运行程序的模式,等哪天做到了,在来谈跟X86比性能

知道什么叫无缝程序切换摸?估计很多人都不懂,

就怎么说吧,酷睿2双核时期,双线程时代

这个CPU,在当年,全力运行20个QQ,同时20个QQ一起发送信息聊天,再开网页,再开播放器看电影,互不影响,无缝自由调度切换,

冒失当今最好的ARM都无法实现,几十前年,酷睿2代,能实现的吧?这就是复杂指令集的好处,而ARM注定只能用于轻量级的数据运用,重量集的,运用,ARM会卡死,会宕机,

X86最差的服务器,都可以同时运行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不同的后台服务,同时工作,

ARM是不可能做到的,

最简单的例子,就DDOS资源型攻击,就ARM那点处理能力,几秒足够ARM宕机,而X86还能抗的住几十秒,好的CPU完全无压力

最典型的就是CC穿墙变异攻击,主要考验CPU处理能力,CPU不好的,10分钟内必宕机,必须重启服务器,才能短暂恢复,而抗这类攻击的,必须要CPU强大,

我就是这一例子,遭遇到高手变异穿墙CC,E3处理器的服务器,被干死,CPU.满载100%,

后来,咬牙换了双路E5,就在也没被干死过来,双路E5,遇到变异CC,常年CPU占用40%多,但死不了

就这些ARM是无法胜任的,更别说其他,超重量的,数据运用,(每秒数据量1-2G)估计很多人,都没讲过,四路16个CPU,128核256线程,600块固态组阵列,读取,写入数据每秒,20G的性能,就这样的-超级服务器,16块CPU,全满运行,CPU负载常年60%左右,ARM来跟X86比现实吗?而就这样的服务器,在整个服务器中,也只是算,底档次的,更高级别的,运算能力,不是你们能想到


地狱小裁判


高通835运行Windows用的是虚拟化技术,性能已经大打折扣,性能下降一半,并且功耗远低于Intel CPU,且arm为超精简指令集,计算能力很差。

下面是高通骁龙835的geekbench,我找了很久才找到

性能下降过半

下面是2008年的奔腾E5200的跑分


e5200玩CF DNF都卡的一批。

高通835就算gpu好,也估计和HD4400集显差不多,所以高通835的游戏性能估计不到e5200 +gt240 ,玩游戏就别想了。


把柴犬橘猫赶尽杀绝


先说说指令集,传统精简指令集比复杂指令集更适合大规模运算,因为精简指令集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才设计出来的。90年代小型机以上的机器的cpu几乎全是精简指令集。intel的成功是市场的成功,也是微软的成功。现代的intel已经不是简单的复杂指令集了,经过译码电路,复杂指令集会被翻译成微指令(类似精简指令集),在超长的流水线(16级以上)上进行运算。但很多指令并不需要跑完流水线,就增加了单核双线程支持。但复杂指令集的路基本上走完了。原来intel可以用领先别人一代甚至多代的制程提供稍微领先的性能,但由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精简指令集也可以使用相同的制程。而且流水线更短,更适合提高频率。

高通835仅仅是一个尝试而已。835并非为桌面使用研制,它更多考虑功耗和执行效率的平衡。频率不高,功耗很低(正常intel芯片的散热都有65瓦),性能不如intel桌面级很正常,但应该可以和U型类似(intel的超低功耗级)。一旦市场接受,后面才可怕。哪怕是百万片的市场,高通都可以提供桌面级arm,那就非常有意思了。要知道以前装power pc的苹果可是吊打同时代的pc的(绝对速度和多任务全部吊打)。

制程的物理限制,造成未来越来越倾向精简指令集。高通的搅局,也预示着x86时代的终结。未来是多核高主频的精简指令集cpu的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