驍龍835放在電腦上相當於什麼水平的電腦處理器?

暮渡空牢


我們知道,實際使用的用戶體驗主要取決於CPU單核性能。那麼835的單核性能相當於什麼水平?

以geekbench為例子。835的Geekbench單核成績大約是1900(來自官網小米6測評分數)。

為了便於比較,我這裡有一臺購於2007年的DELL品牌電腦,目前我用它訪問一些非Windows不可的應用。這臺機器是雙核配置,Conroe 架構(最早期的酷睿),DDR2代雙通道內存,Win7旗艦64,機械硬盤無SSD,這已經是老爺機級別的配置了。跑 Geekbench 的單核成績是 1700。

簡而言之,按照 geekbench 的測試成績,835 的CPU性能大致跟十年前的 Conroe 核心酷睿相當,至於那 10% 的差距在實際應用中肉眼無法察覺(通常性能相差到50%才會讓大多數人感到性能差距,20%性能差距可讓要求較高的用戶體驗到差距)。

下面來看GPU性能。

我這臺老舊的電腦,配備的是GT630,印象中這張顯卡似乎是後換的,不過,當然,GT630依然也只是在玩家中根本瞧不上眼的低端入門顯卡而已。

Geekbench對我這張顯卡的測評分數是 11563,而對 835 的測評分數是 7722(來自官網小米6測評分數)。

以上結論:從 geekbench 評測來說,GT630 的性能比 835 強大約 50%。

實機評測:

我在這臺電腦上安裝了 remixOS 系統,也就是 X86 版本的安卓,用它玩了玩遊戲,比如,崩壞3,實際體感明顯比 835 流暢,最典型的例子在於掉幀炮在 pc上基本不掉幀,而進其它好友的家園點贊也明顯是pc更快。這側面佐證了入門級GT630肯定強過 835 GPU的事實,而我們知道 835 GPU性能強過A10GPU。換句話說:除了最新的蘋果 A11,GT630 應該足夠吊打所有手機 GPU。

當然,大家知道,該成績僅供參考。不過,能夠手機pc同時運行的軟件並不多罷了。


微觀毛毛


微軟在Build大會上再次演示了基於ARM驍龍835平臺的Windows 10電腦的運行視頻,官方為了強調對exe的支持,還安裝了7zip這款軟件。

其中一個細節是,這臺驍龍835+4G內存的電腦中出現了《英雄聯盟》的快捷方式,雖然沒有當場顯示,但微軟的用意很明顯,這臺電腦完全帶的動LOL。

資料顯示,官方對LOL的推薦配置是i3-2100+4G+1G顯存(支持DX9.0c),而高通曾自信地表示,驍龍835 Win10電腦運行效率看齊Intel i3。

當然普通日常應用835電腦不會有問題,需要獨顯加速的大型應用就值得考究了,比如製圖,畢竟ARM是精簡指令集。



型號為KS-PRO的首臺Windows 10 UMPC,由總部在英國倫敦,有前微軟員工創辦的Khiron-Sigma(簡稱 KΣ)公司打造。

KS-PRO的規格如下:

• 具有Quad HD(2560×1440像素)分辨率的8英寸Super AMOLED觸摸屏

• 搭載了康寧大猩猩玻璃Corning Gorilla Glass 3

• 高通驍龍835移動平臺

• 8GB RAM

• 128GB存儲(可以通過microSD卡插槽擴展容量)

• 12MP前置攝像頭,帶自動對焦和f/1.7光圈

• 藍牙4.0

• 802.11 a/b/g/n/ac Wi-Fi

• NFC

• GPS/AGPS

• 4G LTE與nano-SIM的連接

• 2xUSB-C

• 1xUSB 3.1 Gen1

• 3.5mm音頻插孔

• 立體聲揚聲器

• QWERTY鍵盤(以及日本鍵盤選項)

• 指紋識別器

• 鼠標指點杆,有點像ThinkPad上的小紅帽

• 10307mAh電池(可達12小時續航),包括Quick Charge 4.0支持

• 246x150x16mm; 640g


奇客


嚴格意義上來說,把移動CPU和桌面CPU放在一起比是不合理的,但是這個問題有太多人問起,也說明確實有很多人關心類似的問題。我就先試著簡單比較下,然後再看看兩種架構的CPU到底有些什麼不同。

要想公平一點,兩者CPU搭配的平臺至少要工作在同一樣的系統下,好在現在有一款華碩的筆記本,也就是P370QL,用著高通8核處理器,主頻和驍龍835接近,為2.21GHz,極有可能就是驍龍835處理器,它運行的系統為Windows 10,通過這個筆記本我們能簡單瞭解一下835的性能水平,就是用GeekBench的測試成績。

華碩這款筆記本在GeekBench 4的測試中,單核分為889,多核分為3170,作為對比,低端入門級的CPU奔騰G4400它的單核分為3101,多核分為5025,說是完爆不過吧,尤其是單核性能那就是吊打的節奏。

所以說,驍龍835放在電腦上,相當於最最最低的水平了,我特地查了下,在Windows中也就和Intel Atom Z3560 1833 MHz (4 cores)這個CPU的水平差不多,後者在Android中也就比驍龍801差不多。所以說在不同系統下,它們的性能是相去甚遠的。

其實手機SoC與電腦CPU到底差在哪裡?

手機CPU(準確應該稱為SoC)與電腦CPU性能上的差別,說穿了就是架構之爭。手機CPU基本採用ARM提供的核心作為基礎,而ARM正是RISC精簡指令集的代表。但是桌面電腦上的CPU巨頭Intel和AMD所採用的X86架構處理器則是CISC複雜指令集的代表

RISC和CISC這兩種指令集都在追求在體系架構、操作運行、軟硬件、編譯時間以及運行時間等等諸多因素中做出某種平衡,以此達到當初所設計的高效運轉目的。簡單地說,CISC以實現高性能CPU設計為目的,架構複雜麻煩,而RISC簡化指令功能,以效率為目的,能效比更好。

所以說,這兩個指令集的目的不一樣,初衷不同,也決定了手機CPU與電腦CPU從性能無法直接比較,畢竟最基礎的架構、指令集使用完全不一樣,它們性能孰高孰低,並不能有準確數據來說明其優劣,有一點很清楚的是,絕對性能上,手機CPU還難以媲美電腦CPU,當然,功耗上手機CPU那是吊打電腦CPU,不信,你看筆記本電腦上的電池那麼大個,不是隻能支持幾個小時嗎?


超能網


我在閒魚180元買的酷比魔方iwork8平板是英特爾z8300處理器,玩英雄聯盟有40多幀左右,開ps cc2017也不卡,估計5288元的三星s8也比不上這性能,我的小米5s玩個2g的PSP遊戲很卡,所以驍龍835放到電腦上的話最多也就atom8300的性能。畢竟手機空間有限,至於i3還是別想了,i3功耗50w我沒記錯的話,手機cpu功耗貌似就幾瓦,而且製程相差不大,arm與x86平臺又不同,i3應該會是驍龍835的的幾倍,假如不裝電腦顯卡,只有內存條散熱器固態盤主板等,性能也相差10倍左右,畢竟同時代的一臺主機10幾20斤,手機100多克,所以未來10年內手機的性能都不可能有現在i3主機的水平。


GoogIe中國區CEO


拋開現在使用模擬器的方式效率有多低不談,直接對比的話也就是最低端的ATOM Z3XXX的水平。

雖然你可以說自己有多麼牛逼的製程,多少晶體管數,但絕對性能上,拼的就是架構設計。X86的核心理念就是性能最優,這和追求最佳性能功耗比的ARM是有本質上不同的。

在較低性能的領域ARM比X86有功耗優勢,導致X86沒有進入移動市場。這結局不但騙了不少用戶,連ARM自己都相信自己比X86更好了。於是ARM曾經也改變過思路,涉水X86主導的PC市場,Cortex A57架構就是這種指導思想下的產物。但最終結論是在高性能領域,達到X86同等性能下ARM的功耗更大。這導致在以X86為主的數據中心、服務器市場慘敗,推動這個項目的Calxeda運營一年之後宣告破產,ARM以後也再沒有類似的計劃了。

再說一下ARM的強項:集成度。現在驍龍835的集成度僅僅是能維持一個便攜設備擴展性的水準。同樣做SoC方案,連幾年前的Intel ATOM C2000比它不知道高哪裡去了。單芯片集成了4個PCIE控制器和16條PCIE通道、2SATA2.0和2SATA3.0接口、4個千兆網卡接口、4個USB2.0接口、內存控制器可支持ECC校驗。也就是說單個ATOM C2000是可以不需要任何外接芯片就能撐起一臺PC的,驍龍835對於PC接口還需要大量擴展芯片來解決,完全沒有SoC該有的樣子。

說到集成度有一個例子,就是百度的南京數據中心,他們嘗試過用ARM替代X86。其實裡面的設備功能和架構極簡單,和NAS差不多,距離真正意義的PC還有點遠。但即使這樣ARM架構使用了3顆芯片——ARM+SATA+GbLAN才支撐起來,而且性能只夠應付不常被檢索的冷數據。有案例在這,用ARM做PC註定了成本高性能低。

我知道的大概就這麼多,你問的問題幾年前都有血淋淋的案例,差點導致一票被ARM忽悠的合作伙伴破產,有的已經破產,所以ARM現在才老老實實守著自己移動平臺不擴張。離開便攜式設備這個限定,即使最頂級的ARM也無法與之相比。


數碼評價


比桌面級i3?別搞笑!核心規模都不是一個量級!835裡的kryo 280才多大點?四大核+四小核+3M 二級緩存一起來才6000萬個晶體管!怎麼跟i 3比?酷睿一代i3就有接近4億規模的晶體管!!kryo 280的大核單核性能,光就性能來說,能到broadwell-Y的core m單核性能的一半就謝天謝地了!

實測,單核性能atom x5 z 8300跑國際象棋fritz 只能到pentium 3 1GHz的1.66倍!四核四線程是5.7倍!835的kryo 280其大核單核性能能到奔3的一倍麼?


用戶名想好再說


不請自來。

國人有個誤區,性能技術控。只要是電子產品,首先得問題是性能配置,而非產品及定位、自身需求。用途和資金是決定購買產品的先決條件。

目前沒有性能吃雞如砍瓜切菜,輕賽air,薄比pad,續航整天的產品。所以,需求才是第一考慮因素。

驍龍835筆記本電腦,定位肯定是輕辦公,便攜、續航肯定是重點!由於架構非X86,可比性不大。使用上來說應當與X7Z8系列靈動U相當。

大應用,大文件有點夠嗆,屬於輕應用夠用類。遊戲勿擾。

本人單位配的I56500U的thinkpad,8G,獨顯日常使用,不吃雞,無遊戲,配置足夠。個人一臺聯想M3系列U的yoga11寸本本,主要便攜出差使用。最近想換成GPD7寸,將便攜進行到底!

7寸肯定小了,但臨時使用可忍,8G內存夠用,大文檔駕馭還可以,U方面,我不玩遊戲,也夠用。可以用充電寶充電,tybe-c接口可以擴展,所以比較適合我。

日常工作thinkpad,出差文檔用GPD,為包包減少負重,畢竟我200多斤,要為膝蓋做主啊。

一句話,適合的才是對的。


徐景祥


很多人認為電腦,只是遊戲娛樂用的? 電腦是用來運行,模擬,各種程序,數據庫,以及多級負載的,ARM目前是無法做到的,其他不多說,ARM目前在手機運用最廣泛吧,也是最成熟的吧,但ARM在厲害的CPU,無法做到X86真正無縫切換運行程序的模式,等哪天做到了,在來談跟X86比性能

知道什麼叫無縫程序切換摸?估計很多人都不懂,

就怎麼說吧,酷睿2雙核時期,雙線程時代

這個CPU,在當年,全力運行20個QQ,同時20個QQ一起發送信息聊天,再開網頁,再開播放器看電影,互不影響,無縫自由調度切換,

冒失當今最好的ARM都無法實現,幾十前年,酷睿2代,能實現的吧?這就是複雜指令集的好處,而ARM註定只能用於輕量級的數據運用,重量集的,運用,ARM會卡死,會宕機,

X86最差的服務器,都可以同時運行幾十個,甚至上百個,不同的後臺服務,同時工作,

ARM是不可能做到的,

最簡單的例子,就DDOS資源型攻擊,就ARM那點處理能力,幾秒足夠ARM宕機,而X86還能抗的住幾十秒,好的CPU完全無壓力

最典型的就是CC穿牆變異攻擊,主要考驗CPU處理能力,CPU不好的,10分鐘內必宕機,必須重啟服務器,才能短暫恢復,而抗這類攻擊的,必須要CPU強大,

我就是這一例子,遭遇到高手變異穿牆CC,E3處理器的服務器,被幹死,CPU.滿載100%,

後來,咬牙換了雙路E5,就在也沒被幹死過來,雙路E5,遇到變異CC,常年CPU佔用40%多,但死不了

就這些ARM是無法勝任的,更別說其他,超重量的,數據運用,(每秒數據量1-2G)估計很多人,都沒講過,四路16個CPU,128核256線程,600塊固態組陣列,讀取,寫入數據每秒,20G的性能,就這樣的-超級服務器,16塊CPU,全滿運行,CPU負載常年60%左右,ARM來跟X86比現實嗎?而就這樣的服務器,在整個服務器中,也只是算,底檔次的,更高級別的,運算能力,不是你們能想到


地獄小裁判


高通835運行Windows用的是虛擬化技術,性能已經大打折扣,性能下降一半,並且功耗遠低於Intel CPU,且arm為超精簡指令集,計算能力很差。

下面是高通驍龍835的geekbench,我找了很久才找到

性能下降過半

下面是2008年的奔騰E5200的跑分


e5200玩CF DNF都卡的一批。

高通835就算gpu好,也估計和HD4400集顯差不多,所以高通835的遊戲性能估計不到e5200 +gt240 ,玩遊戲就別想了。


把柴犬橘貓趕盡殺絕


先說說指令集,傳統精簡指令集比複雜指令集更適合大規模運算,因為精簡指令集就是為了這個目的才設計出來的。90年代小型機以上的機器的cpu幾乎全是精簡指令集。intel的成功是市場的成功,也是微軟的成功。現代的intel已經不是簡單的複雜指令集了,經過譯碼電路,複雜指令集會被翻譯成微指令(類似精簡指令集),在超長的流水線(16級以上)上進行運算。但很多指令並不需要跑完流水線,就增加了單核雙線程支持。但複雜指令集的路基本上走完了。原來intel可以用領先別人一代甚至多代的製程提供稍微領先的性能,但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精簡指令集也可以使用相同的製程。而且流水線更短,更適合提高頻率。

高通835僅僅是一個嘗試而已。835並非為桌面使用研製,它更多考慮功耗和執行效率的平衡。頻率不高,功耗很低(正常intel芯片的散熱都有65瓦),性能不如intel桌面級很正常,但應該可以和U型類似(intel的超低功耗級)。一旦市場接受,後面才可怕。哪怕是百萬片的市場,高通都可以提供桌面級arm,那就非常有意思了。要知道以前裝power pc的蘋果可是吊打同時代的pc的(絕對速度和多任務全部吊打)。

製程的物理限制,造成未來越來越傾向精簡指令集。高通的攪局,也預示著x86時代的終結。未來是多核高主頻的精簡指令集cpu的時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