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末期蜀汉实力明显最弱,但为何诸葛亮执意要不断北伐?

小连翘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诸葛亮北伐的目的是为了攻伐曹魏、统一天下!今天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蜀汉的国力不如曹魏,诸葛亮为何执意北伐?



刘备托孤,复兴汉室

自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后,刘备戎马半生终于有了自己的根据地,并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实现了隆中对的前两步:占荆州、夺益州。


然而,关羽的大意失荆州直接导致隆中对两路攻伐曹魏的计划破产,更为严重的是刘备为了夺取荆州,恢复荆州失手前的优势,执意伐吴,并遭遇大败,使得原本可以逐鹿中原的资本瞬间消失,蜀汉集团的实力被严重削弱。为此,诸葛亮为了报答刘备三顾茅庐和托孤之重,不得不在国力不如对方的劣势下频频北伐!

偏安一隅,势难久安

自古以来,偏安一隅的统治段难久安。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他希望有生之年能够为后主刘禅定鼎中原,再续大汉的辉煌!


蚕食魏国,锻造军队

在诸葛亮看来,魏国虽强大,但毕竟是多线作战,蜀汉、孙吴、辽东等均需防备,因此强大的兵力却被人为的分散开来。诸葛亮正是抓住这一点,集中局部优势兵力,逐步蚕食大魏疆土,将战火始终推进至魏国境内。

另外,夷陵之战后,蜀汉的精锐军队损失殆尽。为了有效的锻造新军,诸葛亮只得在实战中训练军队。正是诸葛亮持续北伐,为蜀汉集团在短时间内训练了作战经验丰富的野战部队,延续了蜀汉的国祚!

然而,蜀汉与曹魏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尽管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始终无法挥师中原,统一天下!


独舌视界


1、先回答第一个问题:蜀汉实力到底弱不弱?

传统观点认为,魏蜀吴三国当中,蜀汉的实力最为弱小,控制区域仅益州一地,而且刘备起家最晚,所以家底也最薄。《三国志》中记载蜀汉灭亡时的一个数字,也似乎佐证了蜀汉的弱小:曹魏103万户,443.28万人,总兵力约50万;蜀汉28万户,94万人,兵力10.2万;东吴52.3万户,230万人,兵力约23万。

但我们要明白,蜀汉的这个数字是灭亡时的数字,并且前提是蜀汉连续征战了40年,是一个政权最衰弱时的家底,并不代表其全盛时期(也就是诸葛亮北伐时期)。

首先,东汉时益州是大州,史载有户150万(注意是户),东汉末年黄巾起义中原民不聊生,唯独益州没有任何战乱,属于人口净流入地。所以,刘备得到的益州,实力是不容小觑的。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刘禅继位诏书佐证。

刘禅继位诏书中曾明确提到:“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刘禅继位时,据刘备夷陵战败仅仅过去一年,刘备损失的兵力是多少呢?《傅子》记载说:“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孙权的信中说:刘备(前锋部队)四万余人。

保守估计,刘备损失的兵力不会少于5万(除刘备本部兵力外,戍守长江北岸的黄权率1万人投降曹魏)。

这么看来,刘备损兵折将5万后,益州兵力依然多达20余万。有这种实力,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去挑战一下曹魏呢?

2、再来回答诸葛亮为什么要不断北伐?

首先,在大一统观念的驱使下,不光是蜀汉,曹魏、东吴又何尝不想统一其他两国呢?其次,诸葛亮北伐也是宣扬汉室正统政权的需要,否则蜀汉立国的法理就会遭到质疑。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诸葛亮北伐是为了防守。

严格来说,诸葛亮一生五次伐魏,只有最后一次才算做是北伐,其余四次其实是在攻占雍凉,前四次的用兵地点都在祁山等西北一带,目的就是希望攻占雍凉后,彻底解决马匹和道路运输问题。

毕竟,有了雍凉这块西北版图,进可伐魏,退可保益州安全。所以,诸葛亮的北伐,主要目的是为了占据雍州、凉州,靠着雍凉区域,不断蚕食曹魏,从而最终实现“蛇吞象”。


秦皇汉武


四个原因使诸葛亮执意北伐。

第一,兴复汉室,统一全国,是刘备一生追求的愿望。因为这个信仰,使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走到了一起。刘备虽死,信仰仍在,所以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遗志,一定会继续北伐,实现隆中对时他和刘备共同绘制的统一大业蓝图。

第二,刘备的群臣,分为荆州派与益州派,而益州派是刘璋的老底。蜀汉的朝廷内部,是有矛盾的。诸葛亮北伐,是用军事斗争缓和这种矛盾,让大家都把心用在对外上,而不是用于内耗上。这也是诸葛亮的一种政治谋略。历史上政治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上,会暴发战争,而战争会缓解这种矛盾。

第三,对于国防而言,诸葛亮深知三国之中蜀汉最弱。他不进攻魏、吴,魏、吴也会起灭蜀之心。与其坐等他国进攻,不如将战场在他国进行。这是以攻为守的战略。如果三国和平发展,则蜀汉因为国小人稀,必定与其他两国的军事、经济差距越来越大,最后的结果也是灭亡。

第四,诸葛亮对自己的军事才能是有一定自负的,他相信凭自己的谋略,是有可能取得蜀魏战争的胜利的,所以五出祈山。


陆弃


出师表里面的一句话:“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个人认为这就是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原因。

作为刘备的托孤大臣,他必须继承刘备的遗愿,兴复汉室,消灭乱贼,诸葛亮也想在有生之年打败曹魏,所以他一心北伐,就算蜀国最后人才凋零,诸葛亮仍不放弃,就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



虽然最后诸葛亮也是遗憾结尾,但是他的忠诚是天下人感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算是对他这一生最好的写照了。


奇奇心理学


在《出师表》里诸葛亮已经说的很明白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感于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所以以“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己任,他执意北伐,根本原因在此。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曾经提到等“天下有变”时再行北伐,他之所以不等魏国有变,蜀汉国力弱于魏国时就北伐,也是迫不得已的。 魏国占据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精华地区,虽然因为北方连年征战,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是随着逐步平定,正在不断恢复元气,时间越长,蜀汉和魏国之间的差距将越大。

诸葛亮此时北伐,是希望迫使魏国不断应付吴国和蜀汉的攻击中来回奔波,一来消耗魏国实力,二是寻找战机,促成魏国生变。

另一方面,益州当时开发还不充分,人才资源也严重不足。

《后出师表》里提到:“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后出师表》虽然有是否诸葛亮所写的争议,但是它陈述的一个事实却是真的,蜀汉的人才,很多都是刘备征战多年,从徐州、荆州带来的,这些人才损失以后,仅仅靠益州是难以补充的。所以诸葛亮不能等待魏国生变才北伐,需要自己主动出击,创造机会。

实际上诸葛亮北伐也确实让司马懿逐步掌握了军权,最后造成了高陵之变,魏国因此发生了一系列变动。可惜此时诸葛亮已死,蜀汉和吴国没能抓住最后的机会。




不沉的经远


诸葛亮必须北伐,否则坐而待毙。他前面的几次征战,目的是开通运输道路和占据军事要地,比如雍凉区域是相当重要的。他的规划是对了,无奈命陨五丈原。如果不死,第六次出祁山,便是他和魏国的决战啊!


难忘历史的改变


蜀汉在三国之中,军事,土地、粮草、国力,从各方面都没有具有北伐的能力,自认为隆中决策上有不当,三分天下,匡复汉室,执意北伐,只不过是虚张声势。二一种可能是守边关的防御办法,蜀有山川之险,古为蜀道难,在终南山、秦岭山脉驻寨扎耍道口,住扎军队,古代兵器落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天然兵家要地,蜀川才安宁。


14885143955



竹木草虫鱼


蜀汉北伐从战略上来说就是最大的错误,战术上也是最大的失误。诸葛孔明难辞其咎,使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加速走向了灭亡之路。当时来看无论从经济,军事,人口和土地蜀汉都是三国之中最弱的,其根本无力北伐中原,统一华夏。然诸葛亮凭其之主观意识,不顾蜀汉之国力,不量力而行,连年出兵北伐,乃其一己之私欲。做为蜀汉之当权者,不能审时度势,休养生息,伺机而动,更加没有长远的国家战略目标和策略战术。蜀汉之覆灭始于诸葛亮北伐其言不假,此值得后世深思和反省。


悠悠趣史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只是打着继承先帝遗志的幌子,成就自己的功业而已。所以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老百姓只想苟全性命、安居乐业而已,主政者却要用他们的性命,去换取自身的功名,上下不同欲,岂有不败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