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和他们对拼刺刀,难道是没有子弹吗?还有什么目的?

篮球先动的手


没有子弹。如果主攻方没有子弹的话,在不能撤退的情况之下,只能死守。他不会只躲在战壕里等敌人收拾,只能用拼刺刀作最后的防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在抗日有很多剧情都是一样,没有子弹的时候,不论手中有什么兵器,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抡着大刀冲上去,砍倒了敌人自己才能有活路。

如果是弹药充足也不可能放弃优势去拼刺刀,那只能是对方已经冲上阵地,枪支也发挥了不大的作用,也害怕近距离射击会误伤同伙,那只能是硬着头皮上再刺刀。

有些人说日本人拼刺刀是武士精神,是必杀技,技能优胜于八路。我觉得这个不能一概而论。


一叶落


题主问抗日战争中,为何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和他们拼刺刀,巴山夜雨涮锅为您做如下回答:(1)响应拼刺刀的,一定是认为这样对自己比较有利,或者没有太不利(2)这种刺刀礼仪也并不是总被遵循。


先说说大规模拼刺刀发生的几种情况。

情况之一,是进攻的一方已经冲到了阵前,双方距离极为接近。这时候,由于中日双方都缺少强大的近距离火力,枪弹又容易在混战中误伤友军,这时候上刺刀与敌人肉搏成为了相对最有利的一种战法。当然,这种刺刀会战的发起有不同的情况。有时候是进攻方直接端着刺刀冲进防守方针线,有时候是防守方面临敌人冲入阵地,以刺刀发起逆袭。不管哪一种,对方基本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应战。

情况之二,是双方胶着战斗中,其中一方因为弹药不继,或者处于绝对劣势,被迫以刺刀发起困兽之斗。毕竟刺刀不消耗弹药,而且也能最大限度拉低双方兵器上的差距。不过,这种情况下,中国军人主动发起的刺刀搏斗,比较容易得到日寇的响应。因为日寇有所谓武士道精神,对刺刀很狂热,且自恃刺刀技术好,认为用刺刀击败中国军队更显得皇军威武。相对而言,中国军队没有那么教条,在能用火力解决的情况下不会去和鬼子拼刺刀。电影《台儿庄会战》中最后十几个鬼子退到膏药旗下,企图发起刺刀玩命,直接被一梭子扫翻了。

情况之三,是双方在遭遇战中忽然相逢,形成混战。这时候火力难以发挥,就只能靠刺刀见真章了。

除了上面三种情况外,有时候在双方火力都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可能出现一方发起刺刀挑战,另一方迎接挑战,都试图以刺刀战胜敌人的默契。这种情况往往是双方都士气高昂,要用刺刀见红的精神压倒敌人。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攻打日本据点时,出现过我军一个排与敌军一个不满编的小队进行刺刀决斗,最后双方几乎同归于尽的惨烈战斗。


巴山夜雨涮锅



用户64077389477


看到这个问题,我就想到了《亮剑》!

《亮剑》里有一集是李云龙带领八路军跟鬼子拼刺刀,原因是小鬼子被包围了,就退了子弹要拼刀,李云龙不也没含糊吗,大刀在手一砍一流胡同啊,喊杀声让人热血沸腾,呵呵,结果最有意思的一幕发生了,赵政委赶来了,拿着冲锋枪上来就突突,他一突突,李云龙就泄气了,看了一眼赵政委,赵政委来了一句,赶紧消灭残兵、打扫战场,咱们得保存实力……

哈哈!看到那个地方我都乐了,赵政委真是书生抗日,讲究的是效率;而李云龙则不同,他不仅要消灭敌人,而且要“出气”的同时还得让小鬼子心服口服外带佩服,俩人的民族仇恨都很浓,但风格完全不同!

拼刺刀其实并不多见,打仗都是远距离的协同作战,只要双方其中之一已经明显出现颓势,那基本就交替撤退了,如果真拼刺刀了,那一定是一方已经明显输了(可能是弹药没了或者无退路了),但是不想投降,决定战死沙场了,那人家要一个体面的有自尊的死法,你能不答应吗?这时候不应战,太丢份儿!《亮剑》里赵政委那个确实挺逗……😂


我是BLAH,如果跟小日本鬼子拼刺刀,我敢应战!


BLAH


其实,在抗日战争中,从来没有什么交战法则,要求一方拼刺刀则另一方就要配合。

拼刺刀通常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双方已陷入短兵交接,拼刺刀比开枪更方便,更有利于杀伤敌人;二是没子弹了,通常都是中国军队先没子弹了,而日本鬼子正好很爱拼刺刀。

在抗战早期,中国军人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时候是非常吃亏的。当时日本鬼子普遍装备的三八式步枪,枪身加上刺刀全长接近1.7米,而中国当时的中正式步枪呢,枪身加上刺刀只有1.6米长。一寸长,一寸强,日本步枪和刺刀长出的这10厘米,在白刃战中的作用非常大。此外,日本刺刀的质量非常好,同时日本鬼子拼刺刀训练的水平也很高。

很多人从影视中可能注意到一个怪异的细节,日本鬼子在拼刺刀的时候,要先把子弹退掉,这是什么鬼?难道真的是武士道精神呢?其实不然,这完全是出于战术上的考虑。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特点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所以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但是,也正因为弹丸初速高,命中后往往易于贯穿,而在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子弹贯穿后就容易误伤自己人。

此外,如果在拼刺刀的时候还随时做好射击准备,手指就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其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磕碰,就会走火;其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也使不上全力。还有一点,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就已经被刺倒了。

正是出于以上种种考虑,日本鬼子在拼刺刀前才会退掉子弹。

针对这一点,后来中国军队在和日本鬼子拼刺刀的时候,最佳方式就是以大刀配驳壳枪。面对端着刺刀冲上来的日本鬼子,先是左手使用沉重的大刀磕开对方的第一次突刺,然后右手一扳驳壳枪,把日本鬼子的脑袋打开花。

尽管战争初期,日本鬼子依靠单发步枪和白刃格斗,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可是到了战争后期,尤其是日本军队和美国军队交锋之后,可谓吃够了苦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日本鬼子的愚昧和狂妄自大。


非白非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双方拼刺,基本是距离在25米之内。

在稍远的距离,只要能够不肉搏,一般就会使用步枪、机枪、手榴弹甚至冲锋枪对射。日军没有冲锋枪,但我军还是有少量的。

为什么大家看电影,一方拼刺刀,另一方也要拼,主要是不这样不行。

拼刺距离在25米之内,按照人类奔跑速度,10几秒内两军就会交手。

肉搏和其他作战不同,双方是一场大混战,拼刺的两人不断变换位置。

这种情况下,是根本不可能开枪的。

二战中的步枪穿透力惊人,近距离一枪最少打穿2个人。如果你拼刺时候开枪,可能误伤的自己人比敌人还多。

那么有人说了,为什么对方冲过来拼刺,我要也做拼刺准备?为什么我不能继续开枪呢?

这是因为拼刺是要准备的,至少要统一上刺刀,做好拼刺的准备。

如果你不准备反而胡乱开枪,对方冲入你的对列拼刺,你连准备都没准备好,等于光挨打不能还手了。

只要打肉搏战,就说明战斗到了极其关键的时候,胜负就在这一刻了。你光挨打还不如直接投降了。


萨沙


其实到了拼刺刀白刃战这一步时,多数情况下是我军弹尽粮绝,而日军由于战略物资充足,后勤补给能力强,他们的枪中还是有富裕的子弹的,但日军听到我军的冲锋号响起,知道马上就要进行白刃战了,这时候日军不会往枪里装子弹,而是退掉膛中剩余的子弹,开始了“爷们儿”式的厮杀。

很多人在看那些抗日神剧中也会经常看到白刃战的画面,而在日本陆军操典中,确实有白刃战之前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不要以为日军真的“很有风度”与我军官兵展开激烈拼杀,更不要以为他们崇拜武士道精神,恰恰相反,这是他们更加卑劣行径的体现。

虽然身材短小,但战斗力不容小觑,白刃战是对自身军队素质过硬的自信

在抗战时期,日军投入中国作战的部队大部分都是精锐的常胜师团,其单兵的素质非常高,很多士兵都是从小就接受训练,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就是拼刺训练。

国军中有很多军政要员在日本军校接受过教育,比如蒋介石、阎锡山等,但日军重视的拼刺训练并未对国军部队产生什么影响,而黄埔军校在成立之初,只将政治教育放在首位,重点培养学生的忠诚意识,在培养军官战术素养方面似乎还不如北洋系的保定军官学校,并且苏联的苏式拼刺术对黄埔军校的教育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

直到中德军事合作以后,国军部队受到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更加重视步兵的射击速度以及火力持续性的训练,只有在巷战或者战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才会进行白刃战。

但这时候的白刃战只是匕首或者工兵铲等装备,而当时国军的装备、弹药供应、射击技术远落后于德军,照搬德军操典而忽视白刃战的训练,在后来的抗战前期吃了大亏。因此,抗战初期日军在面对国军白刃战时是有心理上的优势的。

而对于红军来说,白刃战虽然常用,但却是出于无奈,主要是因为工农红军早期的装备极其落后,只能依靠冷兵器来解决问题。

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初期,甚至出现了梭镖营,当时有一个独立营约500多人,步枪却只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是有400多支。

即便红军的枪械装备比例提升以后,由于刺刀严重供给不足,当时的很多战士仍然携带笨重的大刀或者长矛进行白刃战。

由此可见,当时的抗战军队由于在训练方面不重视或者装备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与日军进行白刃战,心理上就有些怵,而日军很早就重视刺刀训练,完全是有预谋的。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近距离格斗,混乱之下容易误伤

如果真没有子弹,那肯定无疑会进行白刃战了,然而打仗的那么多士兵,怎么会那么巧都没有子弹。事实上,不到万不得已日军也不会进行白刃战的,毕竟赢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

当抗战士兵冒着弹雨冲到日军眼前,日军就必须进行近距离格斗了,而出于大量统计数据之后才作出的决定。当时日军使用的是三八大盖,只能存五发子弹,装填子弹根本来不及,只能匆忙应战。

而日军对于拼刺刀有标准的套路,在拼刺刀时的准备姿势是一只手托住枪托,另一只手握住前护木,在胸前斜向上保护要害,随时能够刺杀或者格挡,但日军使用的步枪有个缺点,手指为了全力握枪就必须扣在扳机处,只要双方枪支磕碰一下就容易走火,并且子弹近距离穿透力极强,很容易击穿敌人的同时又击中友军。

因此,在抗战过程中,只要一方拼刺刀,另一方在来不及换填子弹的情况下也会进行白刃战,当然枪里有子弹还是会开枪的,直到子弹打光了才冲上去近距离格斗,真到了近距离厮杀格斗了,反而不会开枪了,主要担心近距离开枪会误伤友军,也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绅士风度”、武士道精神。


小小嬴政


这个不是绝对的,视情况而定!

拼刺刀这个问题从日本方面角度来说,日本人武士道精神深入骨髓,崇尚个人勇武,此外1904年打俄国仰攻203高地时,硬是靠着尸体填满山沟,以及嗷嗷叫不怕死的精神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拿下这个据说只有四挺机枪的高地。


因此,这种敢战敢死的精神在后来当时盛行军国主义的日本被推崇到极致,认为在战争中能够鼓舞士气,此外还能让对手恐惧,这是精神层面,此外日本相当重视单兵作战能力。

几乎每个老兵都是射手,也是白刃战的高手,这也是为什么抗战前期日本兵如此难打的原因之一,此外自身还有原因就是日本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冲锋枪什么的不是不能造而是没那么多资源,因此日本喜欢白刃战不是没有原因。

而当时日本主要对手是中国,也是白刃战主要发生的战场,为啥,因为当时中国穷啊,大炮不能造,飞机打一架少一架,工业生产能力简直惨不忍睹,特别是国民党非嫡系部队以及八路军那是更穷!

所以经常是要么没子弹了撤退,要么没办法拼刺刀,而日本兵就喜欢这个,缺子弹的情况不多,更多的是在最后关头喜欢一波万岁冲锋解决对手!




但是白刃战在太平洋战场失灵了,因为美军可没功夫也没这个心情拼刺刀,大炮,飞机,机枪,冲锋枪,手枪,各种招呼,通常日本鬼子还没近身就被干没了。

所以拼刺刀这样的场景多发生在中国战场上,当年苏联出兵东北,日本兵更没有机会使用刺刀,近身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大规模拼刺刀这样的战术的出现还是因为综合国力的因素在里面!


飞鱼小侃


看了“松鼠讲武堂”的回答,比较全面,但对于该问题来说还不够集中、直接、细致、准确。我曾在《解放军报》发表整版文章《刺刀30米内见红——还原抗日战争白刃战真相》专门讨论这个问题,此文后被《领导文萃》等媒体转载。这里再结合自己新的积累与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

日军漫画表现拼刺和冲锋(图注)

为什么在抗日战争中,一方拼刺刀而另一方也要他们对拼刺刀。难道是没有子弹吗?

一方面,这个问题问得不准,大概是电影电视看多了得出这种印象。这也可以“理解”:如果鬼子要拼刺,咱却用枪,显得咱胜之不武……其实,在实战中,咱们在能用枪的情况下,是不会和鬼子拼刺的。在残酷的战场上,杀死对方让自己活下来才是“硬道理”,其他都是“浮云”。陈赓麾下有个儒将叫吴效闵,是第20团政治处主任。吴主任曾特别对官兵们说过这样一句话:“和鬼子拼刺刀,你先用枪撂倒几个,再给小鬼子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别和野兽讲规矩。”

反应台儿庄白刃战的油画(图注)

另一方面,对付鬼子拼刺,最有效的武器不是刺刀也不是步枪,而是“手枪”。到了要拼刺的时候,往往双方的距离很近了。按照林元帅(请原谅不便打出全名,不过大伙儿应该知道说的是谁)的说法——“30米内刺刀见红”。在这种时候,步枪由于枪身过长,往往来不及瞄准就被对方杀到跟前了。所以,在这种时候,手枪的优势就突出出来了——调转枪口和瞄准容易。而且,手枪射击子弹的初速度不如步枪,打中鬼子后反而不是贯穿伤,不至于伤到自己人,还能留在鬼子身体里,杀伤力更大。

与鬼子打白刃战中,真正不落下风的部队几乎只有西北军的大刀队,其他部队基本不行。在战场上,最讲求实际和效率,咱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与鬼子拼刺,实在要拼,也是“以多打少”。平型关战役就是如此。据老八路王汝林回忆:“拼刺刀时,兄弟们配合,抗住其他鬼子,局部形成2打1或3打1,其中一人佯攻,其他人突刺,突刺的人一定要坚决。有个鬼子的队长被我们围住,这家伙举着指挥刀,嘴里哇哇大叫要劈我。我假装进攻,进攻装得很像。他很紧张,注意力都在我这,被侧方我们的战士一刺刀就捅得蹲下了,解决其他鬼子后,捅死了这鬼子官。”

日军《步兵操典》

到了抗战后期,我们自己的拼刺技术上来了,鬼子的老兵少了新兵多了,我军在白刃战中才逐渐占上风,拼刺才成为常见现象。


脑洞大开的历史


有网友问:抗战为什么有那么多拼刺刀的战斗,难道迎战的一方都没有子弹了吗?抗战每次战斗都靠拼刺刀决胜负,其实那只是影视剧带给观众的印象。在整个抗战,刺刀伤连1%都不到。

就是白刃战最频繁的华北游击战,刺刀伤也低于4%,发生在1938年的张鼓峰战役,日苏战争,苏军的刺刀伤为1%,日军刺刀伤更是低于千分之4。其实在抗战的刺刀战远没有影视剧表现的那么夸张。

而且刺刀冲锋的最终目的,也并不是拼刺刀,而是,鼓励士兵进行勇敢的30米-50米距离冲锋,日军也没有什么拼刺刀卸子弹的说法,这在日本任何一本步兵操典上都没有。

日军要求的刺刀冲锋是,机枪从两翼侧射掩护,掷弹筒和迫击炮在正后方炮击支援。步兵一律上刺刀快速奔跑冲上对方阵地,在最后时刻要扔出一排手榴弹和开一排枪,然后才冲进战壕里。

由于,双方主要都是单发栓动步枪,一旦对方冲进30米距离,手榴弹已经扔出来,那么,迎上去拼刺刀是唯一可以阻止住对方的战术,栓动步枪再开枪已经来不及了。

日军打仗从来都不讲究什么武士道精神,这都是地摊文学瞎编的,日军是,能放毒气就放毒气,能下细菌就下细菌,能以多打少,绝不以少打多,可以隐蔽起来阴对手,绝不出来打正面。可以趁对方睡觉,搞夜袭,绝不早晨吃完饭才出来打仗。

在近战,日军也一样开枪,不仅是步枪,机枪掷弹筒迫击炮,在日军冲锋近战的时候都是对目标的后方和侧面全速射击的。日军为了怕伤人,讲究武士道,退子弹?这种谣传也有人相信?讲究武士道,讲究公正原则,还能滥杀无辜妇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