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琼为什么不受李世民待见?

吴坚信


之所以认为秦琼不受李世民的待见是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的影响,大家认为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而且还救了李家性命的秦琼仅仅只是倒数第一,心里都不爽,这可能是大家看小说和电视剧看多了,在那里面,秦琼都是主角,为李唐抛头颅洒热血,论功劳那绝对是第一,可那些毕竟是虚构的,为了突出主人公而添油加醋。

秦琼确实是对李唐有特功,但他过世较早,而凌烟阁功臣像是在秦琼去世五年后才搞的,这可能在排名上有些吃亏,但这并不能说李世民就不待见秦琼,恰恰相反,李世民特别敬重秦琼,在他死后,还没有忘记他,让他的像立于凌烟阁,死后让他陪葬昭陵,并在他的墓前立石人、石马,这在其他大臣中是绝无仅有的,待见不待见就可见一斑。


秦琼最初是来护儿部将,后随张须陀讨伐李密,被李密打败,张须陀战死,秦琼成为裴仁基部下,有随裴仁基投奔李密,得到重用,被任命为帐内骠骑,李密失败后,投奔王世充,因不满王世充的为人,于609年与程咬金一起投奔李唐,归于李世民帐下,参加了李世民的每次征战,每战必胜,玄武门之变后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自李世民登基后因身体有病就很少参与政事,638年任徐州都督时去世,一年后被追封为胡国公。


凌烟阁如此排名,李世民主要是照顾在玄武门之变中跟他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再还有是随他一起大天下的将军,当然重点是玄武门之变中那些有功之人,秦琼能挤上末班车就可以了,他主要是死得早,后期养病立功少,毕竟人数有限,还有那么多人与此无缘嘛。


秦琼,性刚直,少机巧,人品高洁,他忠于大唐,感恩李渊,就凭李渊封他上柱国称号就可知道;因此他不愿意参与家族纷争,虽然他不得不参与政变,但态度、行为不是很积极,因此李世民对秦琼是既敬重、欣赏又不满意,故而少功,这里更能看出李世民之狭私,须知,若无大唐,哪来贞观?大唐兴起,若无秦琼,必少柱石,仅以政变知功封赏,失之已偏矣,自古帝王少良心,这句话说的有道理。


遗产君


题主说秦琼为什么不受李世民待见,可能指的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秦琼排在最后一位吧?

事实上,秦琼能进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已经是挤上了末班车了,差一点就掉出这个名单了,那我们来看看这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的具体名单吧。

第一长孙无忌,第二李孝恭,第三杜如晦,第四魏徵,第五房玄龄,第六高士廉;

第七尉迟敬德(尉迟恭),第八李靖,第九萧瑀,第十段志玄,第十一刘弘基,第十二屈突通;

第十三殷开山,第十四柴绍,第十五长孙顺德,第十六长张亮,第十七侯君集,第十八张公谨;

第十九程知节(程咬金),第二十虞世南,第二十一刘政会,第二十二唐俭,第二十三李勣,第二十四秦琼。

我们挑几个我们比较熟悉的,那就是第七的尉迟恭,也就是第八的李靖,第十九的程咬金,第二十三的李勣,第二十四的秦琼。

有些人看到尉迟恭排名第七,而秦琼排在第二十四,就认为这样很不合理,一定是秦叔宝谦让的,但是即使是谦让,也只能是让尉迟恭排在他前面,比如第二十三,能够让他谦让到第七名?那么第八名到第二十三名的能答应?

尉迟恭为什么能排在第七,因为他两次救了李世民,第一次是李世民去打猎,遇到了王世充的大军,单雄信带人过来抓李世民,是尉迟恭挺身而出,将单雄信挑下马来,救了李世民。

第二次就是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李世民骑马追赶李元吉的时候,李元吉跑进树林,李世民的衣服让树枝给挂到,摔下马来,李元吉夺走李世民的弓想要扼杀掉李世民,被尉迟恭及时赶到,救下了李世民,并且将李元吉射杀。

正是这次两次救主,才能让尉迟恭甚至排名在李靖之前,而有人会说秦叔宝救了李渊一家,可是那是小说和电视剧的情节,历史上可完全没有。

有些人说,秦叔宝排名最后,是因为秦叔宝没有参加玄武门之变,是因为他忠于大唐,而不是忠于李世民,而事实是秦叔宝与程咬金都参加了玄武门之变,如果你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旧唐书的李民世本纪,还有秦琼传,程咬金传。

其实秦琼与程咬金的功绩差不多,那为什么程咬金会前面一点,排在第十九名,而秦叔宝排在第二十四名呢?因为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就一直生病,再也没有打过仗,而凌烟阁是贞观十七年立的,自然就排在程咬金后面了。

大家觉得秦叔宝的排名太后面,原因很简单,是因为受了小说和电视剧的影响,毕竟他是主角嘛,主角怎么能够排在最后面呢?但是小说和电视剧毕竟不是历史,要了解历史人物,还是得看史书的。


历史简单说


秦琼的实封是700户,折合现在相当于一年数千万的待遇,这都不叫待见啥叫待见。

唐朝的王爷实封户数是800户,秦琼的700户实封仅仅比王爷差一点。秦琼的封赏比不上尉迟恭、长孙无忌和张公瑾,这是有原因的。长孙无忌在秦王集团负责人事部分,妹妹又嫁给了李世民,封赏1300户秦琼也不能说啥。尉迟恭在洛阳之战里救过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干掉了李元吉,控制了李渊,抢人头抢的都是最大的,这个封赏也算公平。张公瑾力气大,玄武门之变一个人关上了城门,把太子和齐王的上千人马挡在外面,这功劳也比秦琼大。

秦琼在李世民军中是骁将,每次都抢先出马干掉敌人军中的刺头,但还真没干掉过太重量级的人物,玄武门之战也没有抢眼表现。秦琼不会指挥多兵种军阵,是优秀的骑兵指挥官。从战果上看,他远远比不上李靖。李靖仅在内战中就帮着唐朝拿下了南中国,在外战中击败了突厥、吐谷浑,还是众多唐朝将领的兵法老师。但李靖的封赏只有380户,只是秦琼的一半左右。

秦琼早年多次受伤,在贞观初年就病死了,所以才让人误会。


时空侦探社


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的这个印象,可能是因为有些人觉得秦琼名列凌烟阁最后一位,与评书中的秦琼的地位差距有点大。事实上李世民从来没有不待见秦琼,对这位秦王府亲信给予了很高待遇。

(秦琼)

历史上的秦琼最初是隋军将领来护儿属下,后跟随隋将张须陀长期与包括瓦岗军在内的各路农民军作战。李密加入瓦岗军后,率军击杀张须陀,秦琼随后跟随隋将裴仁基作战。后裴仁基投降李密,秦琼也加入瓦岗军。瓦岗军被王世充击败后,秦琼投降王世充,之后和一批瓦岗军将领如程咬金罗士信牛进达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秦琼投奔李唐后,在李世民下属作战。李世民建立了一只千余人的精锐的直属骑兵部队玄甲精骑,秦琼是其中四个首领之一。

隋唐时代两军交战,流行双方各出骁将锐卒出来单挑,鼓舞士气,赢的话会士气大震。对方有人出来挑战时,唐军方面一般由秦琼出战,基本每次必胜。

总体来说,在李世民属下作战时,秦琼的角色是统帅少量精锐的猛将,但不是能独领方面的大将,和评书中秦琼是能统领大军的帅才差异很大。

玄武门事变时,秦琼也积极参与,与长孙顺德等人负责在玄武门外与建成元吉下属作战。玄武门之后秦琼被封赏食实封七百户,这是个很高的封赏,高于宰相中支持李世民的萧瑀、前往洛阳坐镇的德高望重的老将屈突通、名将李靖等人。

玄武门之后,秦琼因长期作战伤病过多,基本在家养病,贞观年间的军事行动没有参与,贞观十二年去世。

凌烟阁功臣是贞观十七年,排名其实基本是根据官位品级高低来排的。秦琼贞观年间长期养病且已经去世,官位上就吃亏些。

李世民能想起秦琼将秦琼排进去,说明秦琼在李世民心中还是很有地位的。凌烟阁只进去了24人,地位和功绩很高而没有列入的人相当多,如玄武门后被封赏食实封一千户的刘师立、贞观年间的名将李道宗等。


仁勇校尉


秦琼就是个多面派!

这从秦琼的出身就能看得出来!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

本为隋朝将领,在隋朝大将来护儿手下任职。后随張须陀攻打瓦岗寨,征讨李密,结果兵败,张须陀战死。后来又投靠瓦岗寨,得到瓦岗寨李密重用。李密率瓦岗军围攻洛阳,被王世充击敗,秦琼由于不满王世充的为人,跟一帮兄弟投奔了李唐,被李渊分配到了秦王李世民帐下。而盖世英雄单雄信则投奔王世充,李世民击敗王世充之后,斩杀了单雄信。对于李世民斩杀好友单雄信的行为,秦琼是坚决反对的,也是心里有气的!后来秦琼随李世民东征西讨,封官进爵!

秦琼的官职都是李渊所封,他首先是忠于李唐的,其次才是秦王李世民。

所以在玄武门之变中,面对李家的兄弟之争,他不可能像尉迟恭那样尽心尽力,不受李世民待见,那也是很正常的!尉迟恭自投奔李世民之后,对李世民那是肝脑涂地,精忠护主,在玄武门之变中,身身先士卒,大展神威,深得李世民欣赏!

李世民上位之后,虽不待见秦琼,对他的勇武也是赞赏有加的。

不过,比起他对尉迟恭的态度,还是逊色了很多!

总之,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是他自已一手造成的!





踏浪寻欢


因为秦琼的人品和战功,李世民曾经用“竭力义旗,委质藩邸,一心表节,百战标奇……”来评价他,可见李世民对他高看一眼,并不是题主所说的“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

作为隋末唐初名将,秦琼勇武威名震慑一时。李渊起兵后,他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李渊把他分在李世民的帐下,被授予马军总管,随后就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因秦琼是一个能在万马军中取敌将首级的勇将,所以李世民就亲自挑选一千多名精锐骑兵,组成玄甲队,由秦琼统领,而且每战必为先锋:在柏壁之战中,秦琼大败尉迟敬德,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多,李渊因此赐给秦琼金瓶,并慰劳秦琼说:“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除了赏赐并拜秦琼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在收复河东之战中,秦琼斩首三千多人,功劳最大,李渊又赏赐秦琼黄金百斤、杂彩六千段,加封他为上柱国,这可是对作战勇敢的人的最高奖励了。唐朝建立后秦琼被封为翼国公。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即位,秦琼拜左武卫大将军,得封邑七百户,要知道,左武卫大将军可只有12位。可见在李渊父子心中,秦琼忠厚神勇、无人能比。

但是多次战争,也让秦琼落下了浑身的伤,因此,唐朝建立后,秦琼因伤久病缠身,未再建立功勋,并于于贞观十二年(638)病逝。秦琼死后,不尽的衣陪葬昭陵,而且李世民下令为其陵墓设立石马、石人,秦琼也是这些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这种礼遇的人,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敬重远在其他人之上,并追赠秦琼为徐州都督、胡国公,谥曰“壮”。

唐朝建立后,秦琼虽然再没有立过功劳,但是李世民却一直记得他,唐贞观十七年二月,唐太宗李世民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众位功臣,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图像,褚遂良题字,李世民时常前往怀旧,秦琼也位列其中。虽然名次有点靠后,但后期没有任何贡献并已去世多年依然能被李世民记在心里的人,应该就是李世民在乎的人,可见秦琼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了。


文踪旅迹


秦琼排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最末就是李世民待见秦琼的表现,很多人可能为秦琼打抱不平,觉得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为大唐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若把时间跨度拉长,自617年到643年这个时间段内综合考虑,那么秦琼实际上确实没有出色到可以排在功臣表的前面。

当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严格按照功绩大小来排名,但也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实际上自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就像凭空消失了一般,史书上找不到他的痕迹,只知道他生病,然后在638年去世,而到了643年,李世民设凌烟阁,把秦琼画像也放了进去,排在了最末。


秦琼,字叔宝,今山东济南人,隋唐英雄,自隋末开始,先后跟随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平定叛乱,后来跟着裴仁基投了瓦岗李密,秦琼和程知节一样成为内军骠骑将军,统领两千人,护卫着李密,618年,瓦岗军与骁果军(原杨广的禁卫军)在童山开战,李密被射中坠马,差点被俘,秦琼拼死护着李密撤出,并重新组织瓦岗军杀退骁果军,宇文化及撤退。但在之后的洛阳大战中,李密败给了王世充,秦琼等将领被俘至王世充处,然后来程知节和秦琼认为王世充并非明主,就投了李渊。然后被安排在秦王府,自此以后,秦琼就跟着李世民打天下。

秦琼勇武过人,常常做为先锋出战,能单枪匹马于万人之中夺敌将首级。在跟随李世民攻打宋金刚的过程中,击败尉迟敬德,立下头功,得到了李渊的赞赏,李渊甚至夸张的表示:自己身上的肉也可以割下来给秦琼吃,由此可知秦琼确实立了大功,他也因此成为秦王府右三统军,加封上柱国。


李世民从部队中挑选出精锐骑兵上千人组成玄甲军,分左右军,由秦琼、尉迟敬德、程知节、翟长孙为统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在李世民攻打洛阳王世充和夏王窦建德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窦建德和王世充被拿下后,秦琼因功被封为翼国公。后来的窦建德部下刘黑闼叛乱,秦琼仍旧跟随李世民前去平叛。

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后,秦琼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食实封七百户。不算高也不算低,实际上秦琼有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也是有争议的,四姑娘倾向于秦琼参与了玄武门之变,但他并不是该政变的主要参与人,实际上,就武将来说,尉迟敬德才是最大的功臣,他不仅在事前极力劝说李世民发动政变,还去请来了已经被外调的房玄龄和杜如晦,最主要的,在政变当天,他杀死了李元吉,保护了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一样的核心人物还有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事后,尉迟敬德、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食实封一千三百户,侯君集一千户。秦琼被封了七百户,很可能是因为他参与了外围的部队调动。


玄武门之变后,秦琼就没有了动静,好像一直在生病,完全没有任何作战记录,他倒是经常对人说起他戎马一生,立二百多次战役,浑身是伤,所以老了格外容易生病,638年秦琼病死。李世民让其陪葬昭陵,并下令在秦琼墓前造石人马,这是独一份的殊荣,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敬重。

但我们知道,在乱世之中。即便是草莽英雄也能打出一片天,立下赫赫战功,一旦进入太平盛世,这些武将如果不是特别爱学、智谋非常的话,很容易就失去作用,即便是武将本人,也对正儿八经的朝廷之事不那么感兴趣,以至于消极怠工。所以其实武将是很尴尬的存在,治世需要良臣,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属于文臣的时代来临,很多人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而尉迟敬德、程知节、秦琼这些人其实到了太平盛世除了打仗对别的不感兴趣,很容易犯错误。而秦琼则是因为身体的原因十二年没有作为。

这样的一个人,死后五年还能被李世民记起来,画像进凌烟阁,谁能说李世民不待见他?

但秦琼也只是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而在玄武门之变中表现平平,更在之后毫无建树,这也是事实。


萧晓四姑娘


这个“不受李世民待见”是因为秦琼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末吗?我想,凌烟阁的排名对秦琼来说并没有什么冤屈,而且李世民也没有什么不待见秦琼。

【秦琼墓】


首先来看秦琼的作战生涯,秦琼的发迹,是从隋末混战开始的(来护儿对他的赏识只代表了来氏本人的慧眼独具)。他最初随隋朝名将张须陀平叛,后转投瓦岗军、王世充等势力,武德二年(619年)于程知节(程咬金)在阵上叛降唐军,成为秦王李世民府中将领。

作为秦王府邸的亲将,秦琼相继参与征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人的战役,冲锋陷阵,勇猛无双,屡获赏赐,唐高祖李渊褒奖道:“卿不顾妻子,远来投我,又立功效。朕肉可为卿用者,当割以赐卿,况子女玉帛乎?卿当勉之。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门之变”前,秦琼也是被齐王试图调出的一名大将;事变之时,秦琼与长孙无忌、尉迟恭(尉迟敬德)等随李世民设伏于玄武门内,杀死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

秦琼长年作战,遍体都是伤痕,晚年的他便为此病所累,抱怨道:“吾少长戎马,所经二百余阵,屡中重疮。计吾前后出血亦数斛矣,安得不病乎?”其中半数以上也是为李家江山所付出的,如此战将,又不见贪赃害法的行为,李世民怎会不待见?

我们更要注意到,或许是因为伤病困扰,秦琼早于贞观四年(630年)就病逝了,在戎马生涯结束后,寂寂无闻的秦将军仍能在身后得到诸多承认,这本身就是他的“被待见”的最好证明。

【秦琼的门神形象广为流传】


在中山王李承乾被立为皇太子时,秦琼与高士廉、宇文士及、程知节同列,获封食邑七百户。将秦琼与帝室近臣高士廉排在一起,这怎么说也不算不待见吧?何况在秦琼逝世后,李世民还特地派人“就其茔内立石人马,以旌战阵之功焉”。类似的荣誉,在我印象中李世民除了赐给两位唐初名将之首——李靖、李勣二人外,就只有秦琼了(只是规格似有不同)。

由此说来,秦琼又如何不受待见了呢?我没有看过《隋唐演义》之类的演义,所以这里就史料中的秦琼来谈一谈这个“不待见”的问题。通过以上的说明,我想可以驳去“不待见”的说法了。作为一位冲锋陷阵的勇将,秦琼得列名于凌烟阁之末,受数代表彰,已经得到了一种真正的荣誉和承认。


浔阳咸鱼


秦琼排在凌烟阁末位,为什么不受李世民待见

秦琼排在凌烟阁末位原因


第一,秦琼之前跟过王世充,半路才跟的李世民,而其他都是元老级别,所以就排在末位。

第二,凌烟阁排名时,秦琼都去世几年了,只是纪念意义,并不是论功行赏、封官进爵。

秦琼不受李世民待见

第一,在玄武门之变中,面对李家的兄弟之争,秦琼态度犹豫不决、模棱两可,他没有尉迟恭那样尽心尽力,因此李世民将其调出,未有直接参与政变,而这次事变中李世民险象环生,虽然成功却心有余悸,因此变对秦琼心生怨恨。



第二,当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捉拿单雄信,而单雄信是秦琼挚友,秦琼希望李世民留单雄信一条活路,但李世民执意将单雄信斩杀,因此秦琼心生怨气,而李世民有所察觉,便心生芥蒂。

第三,秦琼后期疾病缠身,未立奇功。而其他将士战功赫赫,因此淡化了秦琼的功劳,也就有种被遗忘的感觉,貌似不被待见。


深思瓶


秦叔宝不受李世民待见?君不见门神?

李世民这一生,估计最绕不开的话题,恐怕就是玄武门之变吧。

玄武门之变的时间是武德九年六月初四,也就是公元626年7月2日

当时,身为天策上将、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首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内皇宫北门——玄武门,发动了流血政变。


玄武门兵变的结果就是李渊被软禁,原太子李建成,四皇子李元吉,还有太子府与齐王府里十个未成年的孩子和他们的家眷亲信共上百人被杀。

在这次兵变中,尉迟敬德射杀了李元吉,挟持了李渊,逼宫夺取了兵符,剿灭太子府与齐王府,可谓是战功赫赫。

但是,当时作为大唐第一猛将的秦琼干嘛去了?

我们可以从史书记载来推测,史书上用了一句话说出了当时秦琼的去向,玄武门之变后,秦叔宝被赏赐了封邑七百户。这七百户封邑说多也不多,少也不少,除了尉迟敬德的一千三百户外,秦琼这份封赏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那秦琼作为大唐最为忠义耿直的武将,无功不受禄的事他肯定是做不出来。

所以,在李世民发动兵变的时候他不是没有参与,而是另有任务,此外,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心中,秦琼是夺取帝位的最大威胁之一。

李建成曾想方设法的要把秦叔宝调离秦王府,李元吉更是明说,一旦有机会能杀了李世民,第一个要杀的就是秦琼。反过来看,如果李世民兵变失败,那所有参与兵变的人除了秦琼以外,还有谁有必死的理由?

那问题来了,秦琼究竟去哪了呢?

首先,李建成与李元吉忌惮秦琼,他们只要看到秦琼就会有防备。李世民肯定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要保证兵变的突然性,肯定不能让李建成有防备,从后来的事实上看,李建成也确实没有防备。

其次,这场政变是一场预谋许久,而且准备许久的军事行动。

我们从当时的军政体制上来看,当时,李渊是大唐最高的行政统治者,李渊手里直接掌管的兵马数量不少,而且就凭尉迟敬德手里的几百人根本就没法挟持李渊,也没有剿灭太子府与齐王府的能力,也就是说,李世民虽然有兵马,但也仅仅只是秦王内部员工而已,李世民只有少数家丁护卫在城内。

皇城内仍然属于御林军的管辖范围,那么,当时李渊的御林军哪去了呢?屯扎在长安城外的十万大军在干嘛?



我们知道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世民手下的猛将悉数出动,唯独漏掉了秦琼。而城外有十万大军,如果没有一名镇得住的人去掌管,这支军队会怎样?

因此结论就是,秦琼在兵变的时候,被李世民派往了城外,毕竟秦琼此时是这支部队名义上以及实际上的最高军事长官。

有他在,这支军队就是自己的接应,就算是李世民兵变失败,有这么一支军队在外接应,也可以保证李世民失败之后还能出来。

同时,从李渊的御林军不知所踪看,我们可以判断,秦琼应该是派兵夺取了城门之后,领兵进城缴了御林军的械,由于秦琼在军中威望大,这种方式是当时可以减少兵员伤亡,并且最为安全的方式。


那李世民为什么要抹去秦琼在兵变时的去处呢?

那就是为了保护秦琼,比起尉迟敬德杀了齐王李元吉,秦琼带兵攻城缴械御林军则完全属于反叛。他要保全秦琼的名声。

秦琼死后,李世民下令为其陵墓设立石马、石人,这是这些功臣中唯一一位享受到这种礼遇之人,可见李世民对秦琼的敬重远在其他人之上。

看完,你还觉得李世民不待见秦琼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