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國民黨將領中的何應欽?

大不列顛的帝王




早年的何應欽和蔣介石一樣,都在日本的振武學堂讀書。辛亥革命爆發後,何應欽和蔣介石都急忙趕回國內,何應欽參加的是上海戰役,蔣介石參加的是攻打浙江巡撫衙門的的戰役。

兩人共同的經歷,再加上是校友,他們後來又同在滬軍都督陳其美的司令部任職,這成為了兩個人聯手的起點。


1913年,孫中山發起了二次革命,何應欽在革命失敗後,又回到日本,進入陸軍士官學校學習。

1916年,何應欽畢業回國。他接受貴州興義老鄉王文華的邀請,加入了黔軍。並在這一年的4月,他娶了王文華的妹妹為妻。



在王文華和他的舅舅劉顯世的鬥爭中,何應欽肯定站在新派軍官王文華的這一邊。軍閥內鬥,先是王文華趕走了劉顯世,後是劉顯世派人刺殺了王文華。

在這一場政治爭鬥中,何應欽也受了重傷,被迫逃往上海。這一事件充分證明了何應欽不適合險惡的政治鬥爭,他在政治方面表現得非常遲鈍。

再後來,蔣介石不止一次批評何應欽,罵他不懂政治,從此踏錯節拍,最好老老實實做一個軍人,當然何應欽不這麼認為。

1924年,蔣介石受命籌備黃埔軍校。他急需一批志同道合的有軍事理論和實踐的教官,來充實黃埔軍校的教官隊伍。早年何應欽曾經在貴州主講過講武學堂,並且口碑很好,自然是上乘首選。



在黃埔軍校期間,蔣介石非常主動理論宣導。何應欽則是那種文質彬彬,踏實肯幹的執行者。兩個人的合作非常默契,何應欽很好的彌補了蔣介石的缺陷。

1924年11月,何應欽帶領教導團第一團參加了啊東征戰役。何應欽率領一個團的兵力,主動出擊,擊潰了陳炯明1萬多人的主力。


1925年5月,滇系軍閥楊希閔和桂系軍閥劉震寰聯手叛亂,企圖推翻廣州政府。何應欽以旅長的身份,率領教導第一團和第二團,配合其他友軍,完成了這次平叛任務。

隨後何應欽被任命為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並以委員的身份進入了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成為蔣介石的鐵桿兒和嫡系人馬。



北伐結束後,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412反革命政變。國民黨內部也出現了分裂,汪精衛的武漢政府在桂系軍閥的幫助下,向蔣介石的南京政府施加了很大壓力。

此前蔣介石曾經命令何應欽消滅桂系軍閥,何應欽和白崇禧私交很好,不願意執行這一任務。在桂系軍閥向蔣介石施加壓力的時候,只要何應欽站出來力挺蔣介石,蔣介石的位置就暫時是穩固的。但何應欽一言不發,蔣介石被迫通電下野。

蔣介石利用這個機會,完成了和宋美齡的政治婚姻。他明白沒有政治頭腦的何應欽幹不過白崇禧,他們內部遲早會出現問題。

馮玉祥聯合閻錫山呼籲蔣介石重新出山,在當時的國民黨內,確實沒有人能夠取代蔣介石。重新擔任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的蔣介石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撤銷了何應欽第一路軍總指揮的職務。



蔣介石對何應欽的這一次處罰讓何應欽老實了一陣子,畢竟兩個人同學一場相知多年,有很多互補的地方,相互都需要依仗對方,蔣介石又重新啟用了何應欽。

西安事變爆發後,政治上遲鈍的何應欽,再一次犯了錯誤。他一方面電請汪精衛回國主持大局,一方面組織人馬包括空軍,準備武力解決西安事變。


這一計劃遭到了宋美齡和孔祥熙的堅決反對,被迫部分中止。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蔣介石重新回到南京,就開始考慮削弱何應欽的兵權。

1944年,蔣介石要求何應欽把自己軍政部長的位置交給陳誠,何應欽對此非常不滿,他說:陳誠算個什麼東西?我當司長的時候他才是個連長。何應欽和陳誠之間的鬥爭從此就開始了,一直到臺灣以後才有所緩和。


三大戰役結束後,國民黨中央軍的精銳大部分被消滅。桂系軍閥重新逼迫蔣介石下野,李宗仁接替總統,他任命何應欽為行政院長。

這一次的何應欽就變得非常聰明,他表示除非蔣介石認可,否則他絕對不會出任這個職務。但是當時的實權仍然掌握在蔣介石的手中,各項事務都不好開展,何應欽還是很快就宣佈辭職。


率領全家趕到臺灣的何應欽,和白崇禧一起邀請蔣介石重新擔任中華民國總統,並親自前往日本推行聯日反共,減輕國民黨在外交上的壓力。

蔣介石也對何應欽投桃報李,任命他為戰略顧問委員會主任,併為他提供了優厚的待遇。晚年的何應欽也為幫助蔣經國接替總統的位置保駕護航,然後才含笑死去。


新知傳習閣


何應欽,國民黨上將,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人物,但人們只熟悉他的名字卻不知道他是怎麼起家的?又帶兵打過什麼仗?其實何應欽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而且還是個十足的雜牌,他軍校畢業後回貴州幫他舅舅的忙,加入了貴州軍隊,後來,王家烈兵變奪權,帶兵攻入貴陽,何應欽率兵抵抗,手臂被王家烈的兵一槍打傷,何應欽帶傷逃出貴陽,一口氣跑到了廣東,當時蔣介石正在籌辦黃埔軍校,正缺少人才,何應欽來投,正好幫蔣介石的忙,因而獲得蔣介石的好感,被蔣委任為黃埔軍校教育長,何應欽又向蔣推薦雲南講武堂畢業,在家賦閒的葉劍英,蔣立刻聘請葉劍英到廣州任黃埔軍校軍事教官,討伐陳炯明時,黃埔學生被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蔣介石親任第一軍軍長,第一師師長則由何應欽擔任,殲滅陳炯明後,第一軍又擴編一師,成立第一軍第二師,由葉劍英擔任第二師師長,接著便是勢如破竹的北代戰爭,打到上海之後,蔣介石發動了反革命“四一二"政變,葉劍英不滿蔣介石對上海工人的大屠殺,率第二師兵變倒蔣,第二師被蔣介石擊敗,葉劍英出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何應欽也離開了實戰部隊轉而幫蔣介石搞起了政治,抗戰時任軍令部長,國民黨敗退後跟隨蔣介石撤退到了臺灣。


王金海170657262追求


說起何應欽,就離不開蔣介石,他是國民黨黃埔集團中的二號人物,和蔣介石一樣,他留學過日本,他也是從大革命時期就追隨的孫中山,或許沒有蔣介石的話,何應欽也許會成為國民黨將領中黃埔系的領袖。但蔣介石是校長,他只是一個總教官,即使後來還成為了軍事教育長,但他只能屈居人下。



若是單論才華的話,其實何應欽是一位頗有才幹的革命者,但他的手段和蔣介石比起來,還是差的太遠,所以他只能成為蔣介石的副手。而何應欽和蔣介石在同一件事情上幾乎總有爭執,一生也有過多次倒蔣,但“剿共”卻是他們共同的話題,這二人似乎對共產主義充滿著畏懼,因而他們在“攘外必先安內”上是一致的。



或許這一點成為了他們二人能夠共事的唯一紐帶,但在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和何應欽的矛盾到達了頂點。何應欽主張武力討伐張學良和楊虎城,四十個師的中央軍已經集結,但後來因為宋子文等等軍政要員的干預,最後得以和平解決。



在何應欽的一生中,他似乎永遠在充當蔣介石的副手,他一生中的巔峰時期應該是在南京代表中國政府接受日本政府代表岡村寧次的投降儀式,他享受了一個軍人的最高榮譽。

國民黨敗退後,他去往了臺灣,晚年的何應欽雖然沒有為吃喝而發愁,但最為當年的軍政要員,卻成為了邊緣人物,可以說是飽受冷落,後無疾而終,享年98歲。


絕筆歷史


何應欽(1890-1987年)貴州省興義市人,國民黨陸軍一級上將,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連任十五年國民政府軍政部長,並歷任參謀總長,行政院長和國防部長等要職。在黃埔系裡有“蔣何”並稱的說法,指的就是何應欽在國民政府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顯赫地位。

何應欽在上海。

何應欽溫和謹慎的性格也成就了他在國民黨派系林立中,保持長久不倒的地位。蔣介石和他,一個是老校長,一個是老教官,一個固執暴戾,一個圓滑平和,兩人一剛一柔在國民黨軍政舞臺上配合的相當默契。

圖為1930年擔任中國童子軍司令的何應欽。

何應欽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期間,認識了長自己3歲的蔣介石,回國以後蔣介石從籌建黃埔到國民政府,都拉著小師弟一起幹。蔣介石當校長,何應欽擔任總教官,二次東征時蔣介石當總指揮,何應欽當第一軍軍長,再後來蔣介石當民國政府主席時,何應欽當軍政部部長,何應欽一路緊隨蔣介石,得到了“校長之外,唯總教官是從”的地位。

圖為何應欽與妻子王文湘。

但是回顧歷史有2件事能說明何應欽內心還是有小九九的。1927年蔣介石和汪精衛鬧分家,蔣介石被逼下野時,當時握有軍政大權的何應欽裝聾作啞,並沒有對蔣介石拔刀相助,另外1928年蔣介石復職後,何應欽遲遲不表明態度,以後何應欽再也沒掌握過兵權。

1936年西安事變爆發後,蔣介石被扣西安,在南京的何應欽下令封鎖消息,主張武力進攻西安,逼迫張楊釋放蔣介石,而以宋美齡為代表的一方認為,何應欽此舉是妄圖將蔣介石置於死地後自己取而代之,事件在何應欽意外收到蔣介石手令後作罷。

圖為座落於南京大學內的何應欽公館。

1945年9月9日,中國戰區南京受降儀式,何應欽為代表接受日本的投降,親自接過岡村寧次遞過來的軍刀,何應欽迎來了他最風光時刻。解放戰爭後的何應欽逃往臺灣,和其它高官一樣,成了“軍事顧問”,意思就是顧得上就問,顧不上就不問,何應欽也心甘情願的做了一介順民。


圖文繪歷史


在紅軍到達陝北後,在西安附近的東北軍張學良所部成為距離紅軍最近的部隊,此時蔣介石已經客觀統一中國了,張學良作為副總司令,蔣介石要求張學良進攻陝北的紅軍,張學良和周恩來交好多年,而且對於蔣介石的獨裁,張學良也多有不滿。

蔣介石為了督促張學良進攻陝北地區,親自跑到西安來勸說,結果被張學良扣押,要知道蔣介石麾下可有60萬裝備精良的中央軍呢,張學良也沒有要殺蔣介石的意思,準備和國民黨進行談判,但是國民黨內部並不是統一的,內部有李宗仁,白崇禧,閻錫山,何應欽等人作為反對蔣介石的勢力,此時,何應欽召開軍事委員會。自己擅自做主擔任國民黨革命軍司令,而且要率軍進攻西安,救出蔣介石。


很多國民黨老將說道,張學良有意和咱們談判,此時進攻,不是逼著張學良殺蔣介石呢?何應欽的確有這個意思,早年他和蔣介石是拜把子兄弟,但是隨著他們之間的利益分配不好,而且蔣介石也對他的不滿日益加重,很多次何應欽和白崇禧一起排擠蔣介石。


之後何應欽率領大部隊進攻東北軍,在陝甘地區的胡宗南也率領部隊圍堵東北軍,東北軍局勢岌岌可危。此時張學良要求蔣介石寫出一封停戰命令來停滯中央軍的進攻,此時蔣百里也在西安,於是張學良問計策於他。他說道,由蔣介石下一個停戰手諭,自己送出去。

張學良問道,外邊的中央軍是聽蔣介石的呢,還是何應欽的,蔣百里說道,何應欽比不上蔣介石。


在停戰命令下達後,宋美齡,戴笠,宋子文也到達西安,和周恩來一道解決西安事情,在隨後第二天,蔣介石乘坐飛機飛回南京,中央軍頓時大撤退,何應欽更是不敢多動。

將傑斯暗中忌憚何應欽的實力,於是也沒有多加責怪,反而升任此人擔任軍事參謀長,但是從此之後何應欽再也沒有掌兵的機會了。不過


歷史大家


彎著腰接日本將軍投降書的那個?雖然有人說他不是故意的,桌子也太寬,但還是應該是底氣不足的原因。看到人家主動鞠躬遞降書,忙不迭去接。其實個人認為是日本人給何應欽眼藥,遞投降書時故意往回收了一點,讓何應欽不得不前傾接受,既像鞠躬,又顯得猴急。



由此也可看出,何應欽這個人不太聰明,也沒有決斷能力,原則性不強,只能當副手,成不了大事。(不要誤解,比普通人要強,人家做到上將,比一般人強百倍)像這種事,可以不主動去接,岡村就會乖乖的伸過中線。日本人這點小聰明,明顯是事前想好故意的,表示不服氣罷了。(以我在日本三四年對他們的瞭解)



當時在一些國民眼裡,何長官距離汪精衛只有一步之遙。(不是因為他彎腰接投降書)而是很多人都覺得他親日。何屬於沒啥威嚴的那類,老蔣讓他受降算是酬勞他。



何北伐時可以,後來也有二次大捷,湘西和桂柳反攻。有人說中條山慘敗,是衛立煌指揮的,何只是主持了個戰前高級將領研討會,整個部署和臨戰指揮都是衛負責。但實際前期是衛立煌準備的,衛立煌還檢查防禦工式的,站前突然換人了,換成了何應欽,然後就慘敗了。那場戰鬥,國軍各自為戰,輸的很奇怪,難道何是背鍋俠?《胡宗南日記》記載衛立煌評他:敬之那一套還停留在東征時代。


不過何應欽日語是相當的好,日本語を上手ですね〜60年岸信介訪臺,何應欽和張嶽軍兩個給蔣當翻譯。(話說蔣也是日本留過學的啊)岸驚信介嘆何應欽日文說得溜…(蔣可以看,聽,說日語一般,以前看某本民國史話留的印象)


李三萬的三萬裡


1945年9月9日,蔣介石遣派何應欽代表中國戰區接受日軍的投降書。

飽受8年抗戰磨難的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勝利。當時所有的中國人都在翹首等著看日本人如何交出他們殺戮的軍刀,如何向中國人跪地求饒。但是,何應欽一直遵循老蔣“以德報怨”的方針,在接受投降書的時候,他竟站起身對小林還禮。

在場的媒體、軍官見到何應欽的這一舉動都是瞠目結舌,從此以後何應欽被扣上了親日的帽子。事後也有人解釋何應欽只是點頭或者因為個子矮夠不到投降書,那麼何應欽是否真的是親日派,該如何評價這個人的功過呢?

何應欽此人是一位戰功顯赫的國民黨將領,他是第一期黃埔軍校總教官,在1925年棉湖大戰之時,何應欽以一團之力抵抗林虎部5萬大軍,後來錢大鈞的增援來到,將敵軍一舉擊垮。蔣介石在這場戰役之中看到了何應欽的能力和忠心,此後多年,就算何應欽與他漸行漸遠也從未真的將他拋棄。

何應欽在跟隨蔣介石的這麼多年之中,要說從來沒有私心是不可能的。在桂系逼迫蔣介石放棄總司令職務之時,何應欽選擇了中立和沉默,蔣介石下野,也對何應欽產生了間隙。1936年蔣介石被扣押,蔣介石的嫡系大員也基本上已經全部被扣下。此時何應欽被眾人推上主事的高座,若不是宋美齡過來救場,何應欽已經按照自己的想法武力討伐,外人看起來,他不過就想借著這個機會逼死老蔣。西安事變解決之後,老蔣徹底動搖了對他的信任,再也沒有將實權給何應欽。

但是何應欽真的有坐上第一把交椅的本事嗎?不一定。帶兵打仗何應欽有一把刷子,但是真正算起計謀來,他和蔣介石還不是一個檔次的。

何應欽沒有了實權,再高的官帽子也不過是空架子而已。直到1945年,何應欽才真正打了一場痛快的仗。湘西戰役之中,日寇以8萬人之力進攻芷江機場。何應欽屢次請命才讓老蔣鬆了口,準他指揮戰役。何應欽帶領這20萬大軍浩浩蕩蕩殲滅了這幫日寇,也算是為國民黨打了抗日戰爭最後一場勝仗。

不久時候,抗戰勝利,也便是文中開頭的情景。何應欽成為了不帶一兵一卒的國防部長,但是也正是因為如此,老蔣才真的放心他。

何應欽為人寬厚,在當時的國民政府之中頗有威望。黃埔軍校的學生們都記得他的和藹可親,是除了蔣介石之外最有威望卻沒有實權的人物。關於何應欽到底是不是親日,在當時的局面之下,國民黨的政策就是傾向於拉攏日本政權的,與其說是對他們友好,不如說是一種相互利用的關係。

何應欽因為何梅協定為而飽受爭議,在中國人心中是著名的親日派,但是他畢竟沒有像汪精衛那般賣國。況且他曾三番兩次被日軍暗殺,對於日本人,說不痛恨是不可能的。在國家大義上,他十分明白;但是站在他的立場上,有的事情不得不做。何應欽一生有功有過,相對於他在抗日戰場之上所做的貢獻,這些細節不必要過於苛責。

以上


木劍溫不勝


有國民黨,就有何應欽;有國民黨軍隊,就有何應欽。實事求是的說,何應欽也是國民革命軍的創建者之一,從創建黃埔軍校到建立軍隊,他都是參與者,領導者之一,歷任國民黨陸軍上將、行政院長、國防部長、軍政部長、陸海空軍總司令、參謀總長,官居高位,權威赫赫,當然也戰功赫赫。

何應欽,貴州興義人,1901年考入貴陽陸軍小學,後升武昌陸軍第三中學,1908年赴日留學,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學習,期間加入孫中山的中國同盟會。辛亥革命爆發後,回國參加革命,任江蘇陸軍第一師步兵營營長。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後,又到日本繼續完成學業,回國後歷任貴州第一師第四團團長、貴州講武堂校長、貴州混成旅旅長、貴州省警務處處長兼警察廳廳長、靖國聯軍黔軍第五混成旅旅長、黔軍總司令部參謀長等職。1920年任雲南講武堂教育長,不久陷入貴州軍政界的內部鬥爭,被對手派刺客槍擊受傷,傷愈後便到上海寓居,達4年之久。

1924年初,何應欽到達廣州,出任孫中山大本營參謀處軍事參謀。黃埔軍校成立,何應欽被孫中山任命為少將總教官,因為他與蔣介石是在日本留學時的同學,蔣介石對他十分器重,讓他負責創建軍校教導團,兼任團長。

1925年,何應欽率團參加第一次東征,攻佔了淡水、五華、興寧等地。後組建黨軍第一旅,何應欽任旅長,率軍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黨軍第一旅擴充為第一師,任師長。廣東革命政府所轄軍隊統一改為國民革命軍後,黨軍改為第一軍,蔣介石任軍長,何應欽任第一軍第一師師長,蔣介石任陸軍總監後,辭去第一軍軍長職務,由何應欽接任,足見蔣介石對他的信任。

1926年,國民革命軍開始北伐,兼北伐軍東路軍總指揮,第二次北伐,兼任第一路軍總指揮,後歷任陸海空軍總司令部參謀長、軍政部長、第四戰區司令長官、參謀總長、陸軍總司令等職,成為國民革命軍名副其實的二號首長。

1933年,抗戰初期,曾率35萬大軍,與日寇在長城一帶交戰,失敗後,與日軍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後又根據蔣介石的命令,全部答應了日本華北駐屯軍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提出的條件,簽訂《何梅協定》,出賣了華北大部分主權。

西安事變後,曾一度置蔣介石生死於不顧,準備武力解決西安事變,在宋子文和宋美齡的極力反對下未能實施,從此,蔣介石對何應欽開始心生芥蒂,有了戒心。

全面抗戰期間,何應欽作為參謀總長,全面負責戰時軍制計劃,參與了各個重大戰役的指揮,對抗日戰爭作了努力,也為抗戰最後勝利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內戰爆發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改成國防部,在陳誠等人的排擠下,何應欽卸任參謀總長和陸軍總司令兩個重要職務,僅任重慶行營主任,蔣介石下野,何應欽出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敗退臺灣後,何應欽寓居臺北,不問政事。1987年,因病去世,享年98歲。

何應欽的政治表現雖然受到過很多人的詬病,但他在晚年熱衷於弘揚文化、培養人才、支持經濟發展,也作出過一些貢獻。還有一點,他非常愛自己的妻子,為人稱道。他妻子王文湘,婚後一直不能生育,何應欽愛之如初;妻子身患絕症,何應欽照顧妻子二十多年,毫無怨言,恩愛一生,直到妻子去世,臺灣媒體曾因此稱何應欽為“中國第一好丈夫”。


帝國的臉譜


何應欽軍事才能十分突出,但更重要的是,人家跟對了領導啊。他應該算得上蔣介石的真正嫡系。有三件事可以說明。

1.黃埔系總教頭。何應欽在北伐戰爭期間,擔任的職務是黃埔軍校總教官,兼任黃埔學生軍教導團第一團團長,後來黃埔學生軍編入第一軍,他又是第一軍軍長。也就是說,黃埔系將領除了認校長蔣介石,其次就是何應欽這個總教頭了。黃埔軍校差不多就成老蔣私產了,這樣一支軍隊的主要將領都是何應欽的學生,這個就得老蔣放心才行。(何梅協定談判現場)

2.簽訂何梅協定。何梅協定是當時中國和日本秘密簽訂的一個喪權辱國條約,這個條約允許“華北自治”,其實意味著中國放棄了行使主權。這個條約,據說現在因為找不到確鑿證據,還不知道到底存在與否,但當時國民政府做的事兒的的確確就跟這個條約內容所約定的一樣。這個條約是何應欽作為代表簽訂的。這麼個受後人唾罵的條約,誰籤誰就遭罵,何應欽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他去簽了。會是老蔣給了壓力嗎?也許有,但何應欽貼心不接受,也是完全做得到拒絕的,大不了通電下野,當時的政客嚐嚐這麼幹。也就是說,何應欽是替老蔣背鍋。

3.西安事變中主戰。西安事變很複雜,國民黨唱紅臉的,唱白臉的都有。何應欽就是個唱紅臉的,看起來似乎在逼楊虎城等動手,實際上更像是兩面手法,一面是宋美齡等主和,一面是主戰,這樣才能談出最好的結果。很顯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蔣介石就成了名義上中國領袖。西安事變解決之後,蔣介石對何應欽讚賞有加,請何應欽代表自己在20萬人大會上講話。仔細推敲就明白,讓別的人主戰肯定不行,會真的坑了老蔣,只有心腹去主戰,才能讓老蔣放心。


西奈山的火柱


何應欽(1890-1987),字敬之,貴州人。

有書君認為他是個權欲極強的野心家,是個有底線的親日派,同時又是一個積極的反共派,就他個人婚姻而言,還是一個民國好丈夫。

一、權欲極強的野心家

何應欽入仕以來,從黃埔總教官到行政院長,從國防部長到軍政部長,從陸海空軍總司令到參謀總長,一步步平步青雲。

在國民黨內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一個權力慾極強的軍官。

何應欽從政路上,曾和蔣介石有過兩次過節,這兩次不合都和何應欽想打垮蔣,從而取而代之有關,說到底就是他的權力慾極強,不想屈居人下。

第一次不和是1927年的逼將下野事件。4.12反革命政變不久後的7月,汪精衛通電反共反蔣。桂系、西北軍和晉系與蔣介石矛盾重重,公開通電逼蔣下野。

何應欽心中的野心蠢蠢欲動,認為蔣介石樹敵眾多,風聲鶴唳,四面楚歌,敗局已定。

就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暗通曲款一起逼宮,蔣介石不得不下野。

第二次過節是在1936年“西安事變”時,他不顧宋美齡的反對,極力主張武力解決西安事變,組織軍隊攻打張學良、楊虎成,全然不顧蔣介石的安危。

元老戴季陶跪求和平解決西安事變,何應欽仍固執地準備出兵。

後來,西安事變在中共周恩來等的斡旋下,得到和平解決,蔣介石回到南京,對何應欽的職務進行了調整,讓他位高權低。

兩次不和皆因何應欽的野心膨脹,想擠走將或是擊垮將,取而代之,才有了他們漸行漸遠的合作關係。

大概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兵,從這兩件事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權欲極強的野心家。

二、有底線的親日派

這位政壇上的野心家還是一個有底線的親日派。

在抗日戰爭中,失去蔣介石信任的何應欽空有頭銜,卻無實權,但他一直在參與對日戰略,特別是湘西戰役。

打敗板西一郎8萬精兵良將,逼迫日軍在芷江簽署了投降備忘錄,這可見何應欽還是一個抗日英雄。

但他與岡村寧次簽訂《塘沽停戰協定》,長城抗戰後,他和日本人簽訂過《何梅協定》,這喪權辱國的條約都是何應欽親日辱國之表現,但又徹底失去一箇中國的良知。

後來抗戰勝利,他又充當中方代表接受岡村寧次的投降,參與了投降儀式,但在交結文件時的一低頭躹躬,盡失中國人顏面。

而且在岡村寧次的審判時,又暗中相助,讓岡村無罪釋放,還讓人送他回日本,這些典型的親日行為多為後世詬病。

三、民國好丈夫

何應欽的妻子是貴州督軍劉顯世侄女王文湘。

知書達理的王文湘因發現自己不能生育,曾經多次勸何應欽納妾,每次他都拒絕了。

在那個男人三妻四妾的年代,一位高官卻能和妻子白頭偕老,恩愛一生,實屬不易。

何應欽因為妻子沒生育能力,居然沒有一個子女。何應欽民國第一好丈夫的美譽真乃名副其實。

所以評價一個人,不能單純地以好壞來區分,何應欽作為一個軍人,四.一二政變時,還大肆殺害過共產黨人,在中共眼中絕對是壞人;

他與蔣介石的合作既是個野心家,忠心時又像個奴才;在抗日戰爭中既抗戰,又有些親日。

這些可見何應欽是個矛盾的統一體,是個多面性的人物,但從家庭婚姻方面評價,他絕對是個民國時的模範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